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索

2022-11-22 14:54计敏敏
山西青年 2022年14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心理学理念

计敏敏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陕西 杨凌 712100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日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心理问题引发的安全事故引起人们对以往应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态度的反思。如今大学生已经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其解决存在的复杂的心理问题,并促进其取得良好发展,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难点,而选择正确的教育思路则是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积极心理学充分关注积极力量以促进个体与社会繁荣,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拓了新的思路。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积极心理学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不足

响应教育部门的要求,我国各高校普遍逐步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推向高校教育任务的重要位置。但是,当前的教育模式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尤其是职业院校,受其有别于高等院校的教育类型和学生群体素质,借鉴统一的教育模式或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遍受医学模式的影响,只重视对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的介入干预,忽视对心理正常的学生的心理发展及心理问题预防工作。加之在教育手段方面,首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把目光和资源都集中于出现问题的学生群体上,在实施措施方面偏重于矫正心理问题和预防或阻止学生实施自杀行为,这一现实致使校内学生形成了有病的学生才接受心理咨询或健康教育的错误认知,所以对于心理健康课程及活动呈排斥心态;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以知识学习型课程来开展,难以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生活,使得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发挥出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减少心理问题学生数量的作用。高校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拓宽教育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将有助于高效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二)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从美国兴起的逐渐受心理学界关注的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它与传统的心理研究不同的是它的关注视角,传统的心理疗法注重通过治疗心理创伤、减少痛苦等方法,达到恢复患者功能性失调的治疗目标,是属于注重研究如何根除人的心理问题,使有心理问题的人变成普通的正常人的心理学视角。而积极心理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探讨如何根除服务对象的心理问题,更关注人的幸福快乐,帮助正常人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揭示人类优势,挖掘他们的潜能与动力,促进个体积极机能的应用,提升他们的心理韧性和幸福感,使他们过上高品质的生活[1]。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方面的发展及研究

2006年一门教学生如何得到幸福的选修课《哈佛积极心理学》成为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从2010年开始,这些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引入人们的生活中、培养学生积极生活能力相关的课程在中国也开始风靡,与积极心理学相关的课程成为热门课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国内学生的欢迎[2]。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被称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始人的孟万金教授通过实证研究对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了测量和评价,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大力倡导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刘翔平在对大学生进行了乐观品质干预训练后提出了乐观教育。朱翠英、胡义秋等开展了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理念的心理素质教育实践[2]。且有研究指出,积极心理品质能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可以间接地缓解压力与负面情绪,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治疗能发挥了有效作用,[3]。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和理论成果,对学校教育及学生积极个性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方面,陈慧君认为应把情绪与性格、活动与体验分别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法的新定位。宋志英认为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理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同时把塑造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作为开展教育的重点内容,丰富和深化大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系统。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张孝凤认为应将大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的体验、积极的课程环境营造等贯穿于课程架构之中。欧贤才、杨晓玲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增加社会心理健康内容,设置系列化的课程,在教学中增加生活化的内容,创新活动化的教学形式,将课程教学与心理咨询实践相结合起来。程治强认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必须考量中国文化背景,研究中国人的积极品质、积极体验等[4]。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的构想

(一)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思路

1.更新观念,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以积极心理学为理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不应只是运用固有的教育模式,进行教师课堂知识讲解,传授与生活运用有区别的专业知识,而应创新教学方式,转变教育目标,以更为科学合理的手段达到心理育人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符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目标。积极心理学创始人Seligman认为,积极品质的核心是美德和力量,它对于很多心理问题来说具有缓冲器的作用,甚至能成为战胜心理疾病的武器。俞国良、谢天提出的“大心理健康教育观”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由问题导向转向促进积极心理品质导向。也有研究指出,大学生在校行为表现是影响积极心理品质更重要的原因,高校应该培养学生如勇气、公正、节制、智慧、超越等的品质,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3]。

2.注重潜能开发,增加学生积极体验

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情绪和积极的个人塑造。有研究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定位为: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帮助其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升心理素质、促成其全面发展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解决和预防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还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开发他们的潜能和力量,使每个学生在幸福生活中体验到成就感和获得感[5]。重视学生的积极体验,就是高校工作者在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应秉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理解学生的以人为本的积极人文理念,设计合理、科学的教育课程及活动,注重授课过程,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积极的认知,从中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

3.建设文化背景,营造积极校园环境

积极心理学认为,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等社会组织能使个体成为有责任、利他、有礼、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这就说明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受生长环境及主观感受的影响。因此,主张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过程中要充分运用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因素。具体来说,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的创设,以良好的环境氛围因素作用潜移默化的促使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同时,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教育教学活动巧妙结合起来,营造出健康和谐的心理教育校园文化环境。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高职教育过分注重技能培训,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加之追求成绩第一位的社会文化理念的影响,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滞后,工作范围局限于问题预防和危机干预。关注、建设积极的校园文化,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到学生的健康人格培育中,将有助于推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二)以积极心理学为理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构想设计

1.开展与积极心理学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硬性灌输方法使学生更倾向于被动接受,降低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动性,导致许多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产生了排斥、抵制心理,造成师生关系紧张、课堂的气氛不协调的局面。将积极心理学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学的价值、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宗旨相吻合。积极心理学注重挖掘和培养人的优势与美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注重熏陶与培养学生优良的人格品质,两者的目标是相似的;且高校思政课育人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心理学在培养人的美德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2]。

高职院校开展与积极心理学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课,首先要改变教育理念,鼓励思政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结合本校教学资源根据学生需要以及社会发展需求来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在思政课堂上获得积极的课堂体验,学习到对于自身成长有用的价值理念、思想品质,同时促进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

2.设立面向全体学生的学期必修体育课,促进学生体育锻炼

有研究表明,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多种积极心理品质,且长期参与体育锻炼的青少年拥有更多的积极心理品质[3]。促进学生获得更多的体育锻炼经历,不仅有利于学生发泄在其他学习、生活中产生的消极情绪,而且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出的勇敢、自信、坚强等的积极品质,也有助于学生以更豁达的态度去应对生活中的其他事情。

随着电子科技产品及网络游戏对人们的吸引力加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浸其中,目前高校的体育课程已经不能对学生起到足够体质锻炼的作用,结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增设具有吸引力的体育课,增加学生的体育锻炼机会和时间,以另一种形式带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营造体育氛围,是积极心理学理念下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另一种教育方式。

3.结合专业特点,设置各类社会实践课

研究显示,相比较少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较多的学生拥有更高的积极心理品质水平,这说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应注重为学生提供足够参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机会,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3]。高职学生的专业学习与普通高校有所不同,更注重实操技能的学习,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历。为使学生在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高校可以为各专业的学生设置积极体验型的专业社会实践课。在深入社会体验生活的时候,不仅可以增加专业知识和促进思考,学生之间还能相互帮助引导积极的体验,锻炼体质及心理素质,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提供契机。

4.开设“幸福课大课堂”,促进心理健康学习积极性

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下,目前,高校的心理课还不能达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日常针对问题解决式的专题讲座及知识讲授型的选修或必修课起到的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引发积极体验、营造校园心理健康文化环境的作用有限。创新教育形式,高校可以尝试开设以“幸福课大课堂”为主题的教育形式,多场地开展,以大课堂引领小课堂,搜集贴合学生需要的题材,邀请校内外资源进入课堂,鼓励师生共用舞台,开发其他的课堂形式,如邀请各类人士演讲分享自己的事迹、结合“角色扮演—模拟咨询”等形式,营造课堂教学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教育环境,为学生传授知识经验、答疑解惑、传递价值观,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实用性。

5.设立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积极心理学主题活动

校园文化浸透于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能够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形成潜移默化的作用,积极的校园文化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品质产生积极的影响。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将传统文化引入到现代校园生活,传承传统美德,将对学生优秀品德的教育及心理健康产生正向的影响。如开设“劳动课”,使学生有机会通过有价值的劳动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还能增长生活能力,获得他人认可,培养坚韧的心理品质;建立校园夸夸群,使学生都能通过他人的鼓励获得信心,自我认可,化解消极情绪。能够促进学生心理互助,通过对学生行为和心态的引导,促进学生情商的提高,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积极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

以积极心理学统领整个教学,增加心理健康内容,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形式,构建发掘学生积极优势、增长学生积极品质的课程体系,全方位提高高校心理育人水平,将有利于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心理学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方传芸舞蹈创新理念拾微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没有用”的心理学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江苏省儿童七项心理品质调查报告(下)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