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仁智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2022-11-22 15:34陈文友陈淑贞
关键词:基础小学生内容

陈文友 陈淑贞

(福建省龙岩市漳平市城北小学 福建龙岩 364400)

引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阅读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板块,它在语文课堂当中占据三分之二以上的课时,相关语文知识的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1]。与此同时,小学阶段也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仁智课堂”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树立起仁爱之心,实现智慧化教学。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不应该以自身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要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到因材施教,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与教师个性化的教之间的相互统一,这体现出了语文学习对教育实践、对人文精神的重视和关注,可以使学生基于多元化的角度来对文本进行理解。

一、小学语文“仁智课堂”阅读教学理论

1.实现语感和语言规律之间的相互结合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发现,语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文学修养,这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过程当中所形成的能力。基于该能力,学生可以对语言文字形成直接与迅速的感悟和领会。在“仁智课堂”阅读教学模式构建的过程中,教师要实现语感与语言规律之间的相互结合。首先,要将阅读作为基础,引导小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感受、体验、思考与交流。在自主化的阅读实践当中,学生可以掌握相应的阅读技能,同时能够对课文的内容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阅读教学感受,实现智慧的启迪。其次,教师要在语文知识和阅读方法等层面对小学生进行指导,使他们在阅读的时候能够按照相应的规则与方法,对语言规律知识进行鉴别与欣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对文章的内容形成感性认知,掌握相应的语言规律,并将其运用到实践当中去,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2.要以学生的阅读实践为主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目标。在“仁智课堂”阅读教学模式构建的时候,也要坚持以学生的阅读实践为主,而不是刻意地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作为一门母语教育课程,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是比较多的[2]。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直接地与语文材料进行接触,并在语文实践中掌握相应的规律。对于教师来说,要有目的和有计划地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指导,同时使他们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在这个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感受到阅读材料当中的仁爱思想,在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提高阅读效率。

3.鼓励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一项个性化比较强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关注他们的个性化心理,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构建起“仁智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但由于在阅读基础、阅读方式以及个性潜质方面的不同,他们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当中会产生不同的学习体验,展示出个性化的创造表现。作为教师,要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当中所产生的独特感受,并在这个基础上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只有这样,才能打破教学活动的单一性和封闭性,进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持续提高。

二、小学语文“仁智课堂”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1.激趣导学,整体感知

在导学阶段,教师要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重要的目标,帮助他们对文本内容形成基本的感知。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小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使他们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了解文章大意,对文章的内容形成整体的把握,这为“仁智课堂”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奠定了基础。具体来说,激趣导学、整体感知的过程主要包括三个环节。

第一是激趣导学、创设氛围。激发学生兴趣、进行教学导入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介绍与文章相关的背景知识,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插图或者标题来对内容进行猜读,还可以在多媒体设备的辅助下将课文的情节生动形象地讲述出来[3]。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思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比如在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该题目进行猜读,猜一猜该题目所对应的课文内容,同时猜一猜文章当中可能出现哪些“植物妈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探索植物奥秘的欲望。

第二是预习反馈、学习字词。在教学之前,小学生会提前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预习,对文章的内容形成整体的感知,并自主完成字词的学习。同时,还要在预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不理解或者不明白的问题,在对其进行标注的基础上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提问,并做到集中精力听讲。在进入到内容教学之前,教师还要引导小学生在小组内部互相检查生字生词预习的情况,并做好纠错与订正的工作。

第三是朗读课文、理清思路。在该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小学生边读边思考:文章的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的,具体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对主题进行描述的。在这个基础上,要求学生使用简短的话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同时还要划分好文章的层次,并找到各个层次的中心句和主要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学生要在小组内部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并通过集中学习的方式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师还要引导小学生反复朗读文章,理清文章的层次,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脉络,实现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的全面提升。

2.设疑导思,自主探究

在完成初步的导学之外,还要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小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思考,使他们在这个基础上展开自主探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将提问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这样才能使他们产生阅读和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变得更为活跃,并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创新的火花,这是“仁智教学”的重要条件。

首先,在遇到疑问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小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由于小学生的知识储备比较少,认知能力也比较低,他们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疑问,这些疑问会阻碍他们的学习思路。很多问题可以通过多次阅读或者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来解决,但也有很多问题是小学生难以自主解决的[4]。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在为学生解答问题的时候,也要避免直接告知答案,而是要进行有效的引导,使他们在深度阅读的过程当中找到答案。比如在学习《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可能会产生“为什么是‘威尼斯的小艇’而不是‘威尼斯的小船’”的疑问。面对这一问题,教师要先引导小学生反复阅读,从文章当中找到答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威尼斯的相关资料,引导他们结合新的阅读材料来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

其次,除了学生独立对问题进行探究之外,还可以通过小组互助的形式来完成自主探究。在小组成员相互学习的基础上,实现共同进步。比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在阅读到“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的时候,会产生疑惑。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鲁迅先生在白色恐怖中与敌人斗争最终遭到迫害的事情,将相关资料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在完成阅读之后进行思考,并就自己的见解在小组当中进行讨论与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材料内容进行理解,同时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形成深刻的认识。

3.聚焦导研,悟情得法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品悟情感、学习方法是极为重要的目标。在“仁智课堂”阅读教学模式构建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将聚焦导研、悟情得法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要对文章语言进行品味,感受用词和造句的精妙之处。同时,还要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在这个基础上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词句进行品味,通过有效的引导来鼓励他们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品评,小学生可以对作者用词的精准性、造句的精当性、构段的巧妙性等形成正确的认识。在该环节,教师要先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理解,在这个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对文字表现出的画面进行想象。然后要求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词句和段落,并分析它们好在哪里。比如在学习《火烧云》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和品味。有的学生会从修辞的角度进行分析,有的学生会从色彩的角度进行分析,还有的学生会从景色描写的角度进行品味。

其次,要引导小学生体悟文情。该环节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基于文章当中的字、词、句以及段来对内容形成深刻的感知,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掌握更多的阅读方法,进而达到“悟情得法”的效果。在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小学生可以明白作者表达的中心,感悟字里行间所蕴藏着的思想情感。比如在学习《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需要随着作者的笔触,基于“风”“水”以及“动物”这三个方面对大自然声音进行解读,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世界、对自然产生无穷的想象,进而能够在生活当中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4.融境导用,立仁启智

融境导用、立仁启智是“仁智课堂”阅读教学模式构建的最后一个步骤。教师要对阅读教学活动进行拓展和延伸,实现课堂内外的融合,在这个基础上激发小学生的仁爱之心,同时对他们的智慧进行启迪[5]。阅读是一种重要的技能,该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课外阅读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阅读方法得到充分的应用,同时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内容来找到课内与课外相互融通的结合点。第一,要找到课外阅读的结合点;第二,要找到揣摩表达的结合点;第三,要找到阅读内容与生活资源的结合点;第四,要找到语文实践活动的结合点。

在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设置相应的应用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当中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入了解,他们对重点的字词与段落进行研究,同时对相应的表达方式进行讨论,并通过课外拓展的形式展开实践。比如在学习《秋天的雨》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写作特点进行分析,使他们感受到秋天缤纷的色彩和丰收的景象。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创设应用情境,引导学生学习这种散文随笔的写作方法,尝试对自己最喜欢的季节或者喜欢的事物进行描写。在对本文内容进行研读和受到教师启发的基础上,学生写出的随笔片段会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实现学生智慧的启迪。

在融境导用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选材的工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来为他们选择课外阅读材料,创设相应的阅读情境,这样才能使“仁智课堂”阅读教学模式更好地构建起来。具体来说,教师要尽可能地基于多途径选择那些思想创新、视角独特的文章,确保这些内容富有时代气息,与课文相关的同时能够达到愉悦学生身心的目的。除了教师进行选材之外,小学生也可以自主选材,获得更为广泛的材料,在课外阅读的过程当中达到立仁启智的目标。

结语

总的来说,“仁智课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在这个基础上促进智慧的生成,使他们在学习基础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语文核心素养。除了关注语言技能等“智”的要素之外,还要重视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等“仁”的因子。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要在阅读教学模式构建的过程中做到激趣导学、设疑导思、聚焦导研和融境导用。

猜你喜欢
基础小学生内容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最憨厚笔记 夯实基础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
我是小学生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