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主题教育进中学历史课堂的策略研究

2022-11-22 15:34付江春
关键词:传统历史时代

付江春

(广东梅县东山中学 广东梅州 514000)

中共十九大明确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主题教育是新时代赋予历史人的光荣使命,是培养具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人才的重要举措,是落实国家意志的必然要求。2021年 7月21日,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了相关通知,明确指出要强化重大主题教育整体设计,要求主题教育进入课程教材,贯彻落实课程教材的育人功能。要做到培根铸魂、启智增慧,培“根”就是要打好中国底色,铸“魂”就是要植入红色基因。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我们能做而且应该做的就是怎样利用现有的教材资源,合理应用各种教学方法,着力提升课堂的思想性、时代性和指导性,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贯彻落实主题教育的育人功能[1]。

一、新时代主题教育进中学历史课堂,首先需找准教材与新时代主题的有效结合点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在贯彻教育主题时,首先应对教材内容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找准教材与新时代主题教育的有效结合点,才能引导学生认识和接受主题教育。

统编人教版教材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下设“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与“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两节内容。讲述的是五千来中华民族创造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教材设计意图非常明确,让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对世界做出贡献的基础上,能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自信,不再盲目崇洋媚外[2]。

这一单元的主旨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文化自信主题非常吻合,是我们推行主题教育活动的有效切入点。文化自信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个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重大主题教育内容之一。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教师可以在讲述本单元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内涵与特点,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具有哪些优势,探究中华文化为何能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并能延续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及时转换话语体系,反映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合理性。

二、新时代主题教育进中学历史课堂,需结合学科的特点,发挥学科优势

1.历史学是在一定历史观的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探寻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学的重要社会功能。历史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提高公民文化素质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一份史料说一份话,这是历史人的基本道德底线,历史学追求的就是客观真实。课堂中如能合理地运用史料,不但能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也能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优秀并非夸大其词,我们所讲所学的知识都是有史实依据的,从而让学生真正相信传统文化的优秀,从内心真正喜欢并佩服传统文化,达到文化自信的主题教育目的[3]。

如在讲述选择性必修3“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时,可以引用教材中所给这段史料: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德】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马克思主义文集》第八卷

利用马克思这一德国人的史料来论证中华传统文化对西方产生的巨大影响,更具说服力,更能使学生形成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达到主题教育的目的。

历史讲究真实,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教师在课堂中也不应该刻意回避。如在讲述理学时,对于理学给人们带来的束缚,如“存天理、灭人欲”,贞节牌坊等弊端与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注重气节、品德等积极影响一起呈现给学生,展现历史最真实的面貌,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全面的认识,在比较中形成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正确态度[4]。

2.历史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在主题教育中具有更具体、更形象的特征

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经历过太多的人和事,优秀中华儿女的先进事迹举不胜举。历史课堂中的主题教育,可以更多融入历史人物故事,在故事中启发学生感悟主题。历史学科还有大量的历史纪录片等视频资料,可以以较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容有更好的理解,让历史课堂不再是简单的说教,生动有趣的课堂能增加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愿意接受教师所阐述的观点。

在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融入“孔子周游列国”“庄周梦蝶”“鹅湖之会”“李贽为著作取名焚书与藏书”等故事,融入《汉字五千年》等优秀纪录片,通过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故事来诠释传统文化,更加直观和形象,少了些说教,多了些真实。

三、新时代主题教育进中学历史课堂,需恰当地应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1.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主题教育应遵循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着力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主题教育涉及的概念、理论大多比较抽象,中学阶段学生认知水平、生活经历有限,必须转化为他们这个年龄阶段能够理解的知识,不能简单照抄文件或贴标签。只有把握学生学习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发展特点,注重讲故事与讲道理相结合、生动案例与抽象概念相结合,才能引导青少年学生理解主题教育的深刻含义。儒家思想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比较复杂和抽象,学生较难记忆和理解。教师在讲述过程中就应该结合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没能成为统治思想还遭到打压;为何经过汉代董仲舒改造之后的儒学能够代替道家获得独尊地位;宋明时代理学与心学又为什么会出现等。让学生能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明白一个道理,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文化并非孤立存在的,而且文化对政治和经济也会有反作用,从而真正意义上理解为何要提“四个自信”及其意义之所在。

2.需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主题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着眼于“教好”,围绕教师、教材、教法推进改革,探索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切实在主题教育上取得真正突破[5]。

讲述法是教师教学的基本方法,但一味地给学生讲大道理,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主题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智慧,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讲述中了解,在活动中体会,在感悟中升华,最终才能内化为实际行动。在讲述本单元内容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组扮演各个派别的代表人物,在课前让学生找资料,在课堂上来一次辩论会,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充分体现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找资料及辩论过程中更容易加深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不自觉地就会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达到教育效果。

教师在课堂之中也要合理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更加直观、更加形象地了解传统文化。在讲述儒家在汉代获得独尊地位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播放影片《汉武大帝》中关于董仲舒觐见汉武帝的片段,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进而理解思想对政治的推动力。在讲述理学和心学这个较抽象概念时,教师可以自制一个关于朱熹和陆九渊“鹅湖之会”的动漫小片,生动形象地展示他们辩论的核心观点,进而理解理学和心学的联系和区别。学生只有理解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才会产生文化自信,达到主题教育效果。

3.需理论结合实际

立德树人是历史课堂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课堂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关注世界的发展。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事件的一门科学,是对过去的事件和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是研究过去事件的。而主题教育大多是服务于现今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的。如何把历史史实与现实世界有效结合,真正做到“学史使人明智”,是教师贯彻主题教育的关键点。

在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这一子目录过程中,教材第一条即为“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教师在讲述此知识点时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现今我国的一些民生大事,如我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2021年中国消灭了绝对贫困,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这就是新时代以人为本、注重民生的重要体现。在讲述第二条“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自然而然引入道家对于现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这一主题,实际上也是我们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学生可以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认识到古人的伟大,认识到现实很多问题从传统文化中也能找到答案,对待中西方文化需秉承客观公正的态度。

四、新时代主题教育进中学历史课堂,教师需全面挖掘当地的教育资源

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每个地方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教育资源。本土教育资源存在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当中,合理挖掘本土资源,让资源与学生产生互动,引起共鸣,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主题教育的目的。

教师在讲述中华传统文化时,如能结合本土实际,带领学生走进中国梅州客家历史博物馆,在一件件历史文物面前,给他们讲述客家人的五次南迁,祖辈们艰难创业的奋斗历史,理解客家的今天来之不易。在熟悉的农具、服饰、生活用品、名人雕像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畅所欲言地表达他们的家国情怀,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馆内展示的545位梅州籍将军一生的伟业,晚清以来249位梅州籍海内外大学校长、书记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及主要贡献,理解梅州人的重文崇义,以及梅州人民的智慧勇敢和爱国精神,让学生以作为一个梅州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从而达到主题教育目的。

五、新时代主题教育进中学历史课堂,教师需不断反思和改进

新时代主题教育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靠一两个教师、一两节课就可以完成的,是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付出努力才能实现的伟大事业。

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同样,没有反思的教师不是一位合格的教师,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主题教育进中学历史课堂,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不断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争取进步。相信有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有各学科教师的密切配合,有学生们的主动参与,我们的主题教育活动终将取得预期效果。

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中学历史课堂被赋予了新的教学任务,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要深知自己的社会使命,新时代主题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在正确把握新时代主题的前提下,创新教学方法,找准切入点,将此项内容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严肃地传授给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

猜你喜欢
传统历史时代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新历史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