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中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探讨

2022-11-22 15:34李伟梅郑宽和
关键词:幼儿教师行为习惯劳动

李伟梅 郑宽和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 广东惠州 516025)

对于幼儿来说,学前教育阶段恰是塑造自身行为习惯的“黄金时期”。鉴于此,广大幼儿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在学前阶段努力养成各种有益的行为习惯,促进自身成长成才。

一、塑造与行为习惯相关的意识

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幼儿教师要利用幼儿可塑性强的特征,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塑造切不可错失良机。

与幼儿行为习惯相关的意识主要包括劳动意识、规则意识、任务意识、合作意识等。劳动是一类美德,增强劳动意识,对于锻炼幼儿自立自强的品格、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幼儿教师教会幼儿劳动,幼儿在接下来的劳动实践中方能体会到劳动的辛苦不易,进而明白劳动成果要珍惜,方能对得起付出。尽管在新时代条件下,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顺利完成,幼儿们自出生起就享受充足的物质条件,但假若家长过度溺爱幼儿,同样会使幼儿丧失劳动意识,缺乏正确引导,同样会使幼儿养成懒惰的不良习惯。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着力提升幼儿的劳动参与度,尤其在做游戏时,幼儿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幼儿主动搬运和整理,每次午饭后可安排小组轮流值日,使幼儿协助幼儿教师收拾好餐具,进而使全体幼儿养成参与劳动光荣的意识,培养其崇尚劳动的良好习惯。其次,要树立规则意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建立在较高的规则意识和落实所制定规则的能力上,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协助幼儿充分理解各项行为规则的重要性,使其形成规则意识,造就健全人格,适应社会需求[1]。幼儿教师要结合广大幼儿的日常生活,完善幼儿园的规则,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使孩子们在愉悦的幼儿园生活中获得落实规则的动力。幼儿从早到晚的生活中,上下楼、排队进餐、午休、盥洗甚至如厕等,每项活动均离不开规则,要更高效地利用各项上述环节,使幼儿们的规则意识得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再次,幼儿教师要努力树立幼儿的任务意识,切不可让幼儿们认为学前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玩耍,而是在每天每时均要有具体的任务完成。幼儿教师可设置强制性的学校任务供幼儿完成,比如可以利用到户外实地考察时,向幼儿讲述故事、背诵儿歌,幼儿教师随即做好记录,以便让幼儿的家长了解情况,听取家长们对此项活动的评价和意见。通过预留一定的“课外作业”的方式,引导幼儿任务意识的养成。幼儿教师要与家长沟通好,提醒家长监督幼儿完成作业任务过程中的表现,重点看其是否专注对待任务,是否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再去玩耍。事实上,幼儿正处在由幼年到童年的过渡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而一项任务的完成,需要幼儿全神贯注方能提高效率,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和家长协同努力,尤其是幼儿教师给幼儿安排的任务难度要适中,不能超出幼儿的身心发展阶段,亦不可使幼儿丧失信心。例如,幼儿教师在要求幼儿午休时,先要提出基本的要求,譬如睡觉姿势要规范,不能随意占用其他小朋友的位置,亦不可随便打扰别人休息或者做其他小动作,并且限定幼儿在3分钟内自己整理床铺准时进入午休状态,这样的任务要求明确而又具体,有利于幼儿快速做好。最后,要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从人类生存和居住的本质看,人类作为群居的“高级动物”为生物界所接受[2]。幼儿教师要着力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增强幼儿合作技能。当今不少幼儿往往热衷于“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未能学会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总爱独自一人思索问题。这很容易导致幼儿们在游戏过程中,一旦出现矛盾就会采用攻击行为加以解决,当幼儿们遇到困难时,常会首先想到向幼儿教师求助,亦不懂得依靠同伴的帮助克服困难。基于此,幼儿教师要将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摆在重要位置,经常安排集体合作才能完成的游戏活动,例如,把全班幼儿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固定相同的人数,举行接力赛跑,哪个组的成员全部轮流跑完即获胜。这样一来,每个小组为求胜利,均在摩拳擦掌,试图一较高下,每个小组均召集全员商量有效对策,并商议避免接力跑失误的技巧,促进每个组的幼儿初步养成了集体合作意识。

事实上,培养与行为习惯有关的意识,需要一个从陌生到熟练、从熟练再到自然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就需要幼儿教师与幼儿们默契配合,幼儿教师明确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规则意识、任务意识、合作意识等,努力塑造这些与行为习惯相关的意识,进而将之落实到幼儿日常生活的点滴环节,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善于运用引导方法

1.强化榜样教育,使幼儿的行为习惯得以熏陶

幼儿的行为习惯意识相对薄弱,而前期幼儿的模仿能力较强,尤其是对于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均更加信服,常会以幼儿教师的言行举止为模仿的“样本”。所以,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时,要切实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并激励幼儿以同伴为榜样完成学习模仿,不断激发幼儿塑造良好习惯的兴趣[3]。

对于幼儿们较强的模仿力,幼儿教师要以身作则,不断规范举止言行,用自身的习惯不断感染幼儿,通过示范这一最直接、最管用的方式,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例如,在教学实践中,幼儿教师可创设教学情境,幼儿教师不小心把书本掉落在地,先不忙于捡起来,而是让幼儿们观看示范:为防止书本变脏,应该捡起来再擦干净。幼儿教师接着再问孩子们:当个人或他人物品掉落在地,应该怎么办?孩子们即可明白要立即捡起来擦拭干净后,再接着用。碰到别人的物品掉落在地,也要主动帮着捡起来。可见,通过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感染幼儿习惯养成,使其明白掉在地上的物品要及时捡起,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帮别人捡起地上的物品,在学会整理、放置个人物品的同时,培养助人为乐的品质。幼儿教师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注意观察幼儿们的具体表现,并能依托同伴的榜样作用,及时教育和鼓励其他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4]。

2.强化激励引导,加强幼儿行为训练

幼儿的身心发展相对稚嫩,极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需要幼儿教师不断地激励、引导方能强化幼儿的行为训练。一些幼儿教师在规范幼儿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往往强调树立“威严”、严格训诫,这种方式固然能够震慑幼儿,帮助其尽快克服不良习惯,但这种看似粗暴的干预方式,很容易使幼儿的情感和情绪被忽略,冲击其幼小的心灵,丧失自我约束个人行为的动机。幼儿教师要注意方式方法,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策略感染幼儿心灵,鼓励幼儿们塑造行为习惯。例如,在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时,针对为数不少的家长均不乐意让幼儿们分担家务的问题,幼儿教师要努力改变家长“包办式”抚养孩子的现状,大事可以让家长完成,小事则要放手给幼儿完成。为此,幼儿教师在游戏和活动中要注重以柔和的话语、激励的口吻要求幼儿们独立完成大小任务。例如,在幼儿园大扫除时,幼儿教师在分配具体的劳动任务后,即可让幼儿们手拿抹布和扫帚等卫生用具,共同清扫教室及活动场地,使幼儿们能够明确独立从事劳动的担当精神。幼儿教师要把监督幼儿的触角延伸到家庭中,与家长密切沟通,使各位家长都能监督自己孩子参与家务劳作,依托家长监督的力量督促幼儿养成劳动光荣的良好习惯。

不难发现,在幼儿教师的激励下,幼儿们能够更深入地感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后的愉悦感和充实感。幼儿教师要更多地报以赏识的态度,教会幼儿们科学的方法,不失时机地提出鼓励和表扬,夯实习惯训练的效果,激发广大幼儿对正面行为的认可度,刺激幼儿自我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在游戏时,幼儿教师可放手动员幼儿们自主创新,依托大家的聪明智慧,鼓励合理的联想,增强幼儿的自信心。针对幼儿们通过奇思妙想形成的游戏创新方案,幼儿教师要以赞赏的态度表扬幼儿,切不可打击幼儿的自信心,使其自尊心得到满足的同时,创新精神亦得到施展和留存,在今后自主探索的道路上能够迈出更加扎实的一步。又如,幼儿教师在指导孩子们整理床铺的过程中,要手把手为幼儿们系统讲解过程及应该注意的事项,使其一开始就能按照规范要求做,通过幼儿教师示范每个动作,幼儿们即可初步学会叠被褥、铺床单的方法和技巧。每逢整理床铺的时间,幼儿教师观察到幼儿们均能按照规范要求有序整理床铺,感到欣慰的同时还要热忱鼓励幼儿们,譬如可以用“学得真快”或者“叠得很棒”等话语来肯定幼儿的行为,使幼儿在不断地激励和表扬中增强对自身学习能力和劳动本领的认可,不断树立前进的信心,初步锻炼幼儿生活自理的能力。

三、强化幼儿的行为习惯意识

由于幼儿的年龄尚小,理解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差,再加上幼儿往往缺乏耐心做事的品质,其行为意识较为低下。所以,幼儿教师要不断强化幼儿的行为习惯意识,使其端正习惯塑造的态度,发挥意识这一塑造幼儿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要使幼儿不断地掌握行为习惯,幼儿教师就要搞好培养幼儿行为习惯这一重要工作,进而为日后行为习惯的塑造夯实基础[5-7]。

由于幼儿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明显不足,对于习惯好坏的认知明显不到位,所以幼儿教师要在日常塑造行为习惯中立足幼儿的实际认知水平,通过正面教育的示范、反面教材的教训作为辅助。例如,在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时,幼儿教师要告诫孩子们正确的卫生健康习惯包含哪些,应该怎样快速养成,不正确的卫生健康习惯会给个人的身体带来哪些危害,应该怎样避免等。这样一来,幼儿们对卫生习惯的塑造会有一个感性、宏观的认知。接着,幼儿教师再通过真实的案例,创设必要的习惯养成情境,使幼儿们能够从各类不良行为后果中丰富对卫生健康习惯的理性认知,在教育时特别注重教学的直观形象,使之始终合乎幼儿的认知规律。

四、搭建家园合作的有效平台

行为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有效辅助,幼儿教师要有意识地构建家园结合的教学平台,深化与广大幼儿家长的对话,进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搭建一个有序稳定的环境。

要密切结合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一般规律和实际情况,立足于幼儿的现实成长需要,以每周或者每月为单位,审慎编制《幼儿行为习惯养成计划》,将其送交给每位家长,使家长们明确感知幼儿园为孩子们行为习惯的培养所作的各项努力,强化对这份计划的了解与认可,进而延续幼儿教师培养幼儿习惯的思路,将其延伸到家庭教育中,使行为习惯教育更加连贯、更具整体化、更可持续,力求实现最大化的教学效果[8]。例如,幼儿教师要结合大班幼儿的现状,编制习惯的养成计划,包含幼儿的时间观念,即按时作息不拖延、生活有规律;学会整理个人生活,即个人物品要整理摆放整齐、不随意丢弃、不随处乱扔,床铺被子要叠放整齐有条理,衣服要按要求收纳保存,餐具等物品随拿随放。幼儿教师要建立专门的家校合作微信群或者QQ群,将各项细节要领发给家长,并要求家长继续在家庭生活中按照各项规范要领监督幼儿的行为,继续发挥家长引导渗透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使幼儿们的习惯养成实现家校全覆盖。对于家长而言,则要积极观察幼儿的各项举止行为,发现幼儿不良习惯,要当场纠正,同时遇到棘手的问题,要第一时间向幼儿教师求助,听取幼儿教师的处理意见。家长还要与幼儿教师经常交流信息,克服家庭和幼儿园任何一方信息不对称的缺点,使家庭和幼儿园共同掌握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动态,培养家长正确、科学的育儿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速成的,需要不断积累经验、深化实践方能久久为功。学前幼儿教师要深切地意识到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自觉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认知规律出发,塑造与行为习惯相关的意识,善于运用正确引导的方法,强化幼儿的行为习惯意识,搭建家校合作的有效平台,从而整体提升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成效。

猜你喜欢
幼儿教师行为习惯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以皋兰县石洞小学为例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