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工布江达县亚桂拉地区铅锌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浅析

2022-11-22 17:32邢晶伟
中国金属通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矽卡岩铅锌矿标高

邢晶伟,付 鑫

1 区域地质特征

研究区位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之念青唐古拉中生代岛链隆起带及朱拉-门巴陆内裂谷带中。念青唐古拉中生代岛链隆起带主要为前奥陶纪地层(1/20万沃卡幅区调资料),发育有多期次酸性侵入岩,断裂构造主要发育近东西向逆断层,区域上经历了多期次多种类型的变质作用。朱拉-门巴陆内裂谷带内沉积了盆地相的沉积岩,如灰岩等,并与陆块地层不整合,时代新,变质程度浅。在裂谷带内既有穿过地壳的深部来源的层状玄武岩,又具有流纹质岩石的喷发,使之具有双峰式火山喷发特征。

矿床处于冈瓦纳北缘晚古生代裂谷带中北部的念青唐古拉山地区,属雅鲁藏布江巨型铜多金属成矿带北亚带,冈瓦纳北缘晚古生代裂谷带横跨纳木错-嘉黎结合带南北两侧。根据地质构造环境分析,隆格尔-工布江达弧背断隆带由南向北可划分为“扎雪-金达断隆”、“亚桂拉-龙马拉断拗”、“都朗拉断隆”、“拉屋-昂张断拗”四个次级构造单元。矿床位于“亚桂拉-龙马拉断拗”中东部。

区域内侵入岩较为发育,分布广泛。通过对近三年的工作以及以往研究区资料综合研究分析,认为研究区可分为南、中、北三条近东西向的岩浆岩带,自北而南,分别为中北部的拉屋-绒多带、中南部的蒙亚啊-龙玛拉带、南部的哈海岗-弄拉-洞中拉带。其中,中北部的拉屋-绒多岩浆岩带主要受褶皱闭合部控制;中南部的蒙亚啊-龙玛拉岩浆岩活动带主要位于区域大背斜南翼,在蒙亚啊-龙玛拉可见广泛的岩浆岩脉出露地表;哈海岗-弄拉-洞中拉岩浆岩活动带为研究区规模较大的岩浆岩活动带,主要受松北断裂控制,岩体出露规模大,近岩体的地层变形较明显。还有一条是图幅西北角的北东向的花岗岩带。根据地质构造环境分析,隆格尔-工布江达弧背断隆带由南向北可划分为“扎雪-金达断隆”、“亚桂拉-龙马拉断拗”、“都朗拉断隆”、“拉屋-昂张断拗”四个次级构造单元。

主要变质作用有区域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和接触变质作用,在区域变质作用的基础上依次叠加了动力变质作用和接触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区内区域变质岩分布广泛,根据变质程度和变质矿物共生组合,可分为低绿片岩相绢云母帯和高绿片岩相石榴石带。

接触变质作用:主要发育在侵入岩体周围,通常在岩体外接触带构成环状接触变质带,宽可达300m~500m,有时呈面积性分布。主要接触变质岩有斑点状板岩、角岩、大理岩和夕卡岩等。但由于区域变质作用已达到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而叠加的接触变质作用在绝大部分地区均不出现新的矿物组合,因此不易识别。

动力变质作用:主要沿断裂带发育,主要类型有碎裂岩、角砾岩、碎粒岩、碎粉岩等,一起构成主要断裂的破碎带,在岩体周围,则常因构造的控岩控矿作用成为热液矿化的赋矿主体。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表现为,由东向西布格重力值升高,在本区表现为重力强磁异常区,与区域地质特征及地壳结构有关。1/5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异常沿着门巴—朱拉陆内裂谷带及念青唐古拉岛链隆起带呈东西向带状排布,有嘉-37、38、39、那-89、90、91、93、96、100等异常,其中主要异常为那-93、那-96、那-100。那-96异常面积500km2,异常规模大、强度较高,以Pb、Zn、Ag为主,伴生元素较复杂,有三个浓集中心。

区域上存在明显的东西向带状分布的蚀变遥感异常,表现为较强蚀变和铁染影像,沿二叠系和前奥陶系接触界线及其两侧断续分布,并局部集中成块产出。含矿性好的部位不一定位于异常区内,而是分布于其周围,但当蚀变遥感异常与区域化探异常相吻合时含矿性好,如蒙亚啊、洞中松多两处分别对应于16号、17号遥感异常区和那-96、那-100化探异常区。

线形影像受区域构造控制,主要为东西向和南西—北东向,是断裂构造和地层边界的体现。局部花岗岩体和不整合界线表现出的圈闭不规则圆弧形影像,它们往往切断和覆盖东西向和南西—北东向线形影像。

2 区域找矿模型

亚桂拉地区哈海岗研究区是近年来念轻唐古拉带上发现的第一个钨钼多金属矿床,通过初步工作,研究区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目前研究区工作程度较低。矿床的主要矿体基本都受达龙断裂带控制,产于矽卡岩中,赋矿地层为上二叠统旁那组。哈海岗研究区达龙矿床发现3个钨钼矿体,1个铜锌钨多金属矿体,1个铜铅锌矿化体,按矿(化)体的发现先后顺序,依次编为Ⅰ号矿化体、Ⅱ、Ⅲ、Ⅳ、Ⅴ号矿体。

通过典型矿床的研究,认为亚桂拉地区多金属矿床成矿特性基本相同,且矿体都受矽卡岩带控制,应同属一矿带上的矿体。由此推断研究区铅锌矿与矽卡岩有密切关系,以矽卡岩型铅多金属矿床为主,根据典型矿床的研究初步建立图幅内找矿模型如下:矽卡岩型、岩浆热液型铜铅锌矿床找矿模型在测区铜铅锌银多金属成矿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典型矿床研究,建立了测区岩浆热液型、矽卡岩型铜铅锌银多金属矿的综合信息找矿模型。

3 研究区地质特征

3.1 地层

研究区内地层出露较为单一,仅出露有上石炭-下二叠统的来姑组以及第四系。

上石炭-下二叠统来姑组:岩性表现为一套灰色的细碎屑岩建造,根据研究区内岩性组合的特征,将来姑组地层由下而上划分为三个岩段。

第一岩段:出露于研究区的西南部,呈近东西向,为一套深灰色凝灰质砂质板岩建造,厚度大于340m,与第二岩段整合接触。

第二岩段:分布于研究区中部,呈带状近东西向展布,为一套灰-灰黑色凝灰岩、凝灰质细碎屑岩夹碳酸盐岩沉积建造,厚度1220m,与上覆第三岩性段整合接触。该段岩石类型复杂,主要岩性有流纹质晶屑岩屑凝灰岩、流纹质晶屑岩屑含角砾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凝灰质板岩、泥质板岩、粉砂质板岩、变石英砂岩、泥晶灰岩、硅质岩、大理岩及夕卡岩等,并且以凝灰岩、凝灰质碎屑岩为主,泥晶灰岩和大理岩呈夹层或透镜体分布于碎屑岩中,一般厚20m~60m不等,研究区所发现的矿体均赋存于该段地层中。

第三岩段:分布于研究区北东部,岩性主要为灰色凝灰质砂岩,局部加有薄层凝灰质板岩,厚度大于840m。

第四系:区内第四系分布较为广泛,主要为残坡积物,冲积物极少。

3.2 构造

研究区地层产状呈单斜状产出,断裂构造为研究区内主要构造类型。受断裂影响,使得区内的岩石普遍破碎较为强烈。研究区中部发育近平行展布的北东向次级断裂构造,其是区内重要的控矿构造。

3.3 岩浆岩

在研究区内喷出岩发育,北部大面积出露层状玄武岩,中北部大范围分布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玄武岩主要出露于研究区西北部,呈层状产出。岩石风化面呈灰绿、褐绿色,新鲜面呈绿色,无斑隐晶结构,变余拉斑玄武结构,气孔构造、杏仁构造。岩石由斑晶和基质两部分组成。

4 矿体地质

4.1 矿体特征

亚桂拉研究区为一富含铅锌银的多金属矿床,通过研究区地质填图、地表槽探工程揭露及深部坑探工程控制,在研究区共发现铅锌矿体10个,由南向北编号依次为Ⅰ、Ⅳ、Ⅹ、Ⅸ、Ⅷ、Ⅶ、Ⅵ、Ⅴ、Ⅺ、Ⅻ号矿体。Ⅰ号矿体为区内的主要矿体。

Ⅰ号矿体赋存于研究区第二岩性段下部的碎裂大理岩中。矿体出露最低海拔标高为4642m,最高为4871m。地表以探槽工程进行了追索揭露,地表控制矿体长度550m,推断长度710m;深部以钻探工程控制,控制矿体斜深133m~480m。在0、2勘探线分别有PD1、PD2坑探工程控制,控制矿体垂深32m~122m。深部控制矿体长度720m,工程控制最低点在11勘探线ZK404钻孔中,控制矿体底板海拔标高为4393.182m。矿石品位变化不大,有益组分为Pb、Zn、Ag,三者之间变化规律不明显。但从总体看,沿矿体走向由西向东Pb+Zn及Ag品位具矿体中间高,东西两端低的变化规律;沿矿体倾向由浅到深Pb、Zn、Ag品位总体呈下降趋势,仅局部Zn品位具增高的趋势,在矿体东部边缘ZK600钻孔附近分布有少量低品位矿。

椐统计,Ⅰ号矿体Pb最低品位为0.015%,最高品位为23.49%,单工程平均品位0.38%~6.84%,矿体平均品位2.58%,品位变化系数134.69%,属矿化较均匀型;Zn最低品位为0.086%,最高品位为22.18%,单工程平均品位0.17%~9.00%,矿体平均品位2.44%,品位变化系数116.85%,属矿化较均匀型;Ag最低品位为2.1g/t,最高品位为485g/t,单工程平均品位7.47g/t~153.17g/t,矿体平均品位57.70g/t,品位变化系数124.77%,属矿化较均匀型。

Ⅰ号矿体赋矿岩石主要为矽卡岩或大理岩,矿石自然类型主要为矽卡岩型铅锌矿石,次为大理岩型铅锌矿石。矿石氧化程度也比较低,除M1TC7探槽附近氧化深度可达3m左右外,其它地段氧化深度一般小于1m。氧化带内矿石多为混合矿石,氧化矿石所占比例较少。

4.2 矿石质量

4.2.1 矿石结构构造

根据矿石矿物晶粒的形态、相对空间位置关系,矿石结构半自形粒状结构、交代残留结构,胶状结构偶见。块状、细脉浸染状、脉状、条带状等构造。

4.2.2 矿石矿物组成

区内矿石物质组份比较简单,铅锌矿石中矿石矿物含量约占22%,主要由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自然银等组成,黄铜矿、白铁矿和毒砂等少量。脉石矿物含量约占78%,主要由透辉石、石榴子石、透闪石和石英等组成。

5 矿床成因及找矿方向

5.1 矿床成因

上石炭—下二叠世区内地层沉积成岩过程中,由海底火山喷发作用携带出大量的成矿物质,形成富含S、Fe及成矿元素的海底热水,在特定的部位沉积、富集形成了初始矿源层,为后期的成矿奠定了物质基础。燕山晚期岩浆热液活动携带丰富的成矿物质在热力驱动下沿层间断裂构造运移,与具较“活泼”化学性质的碳酸盐岩发生渗滤交代作用形成矽卡岩或矽卡岩化大理岩,并萃取了围岩中已经得到初步富集的成矿物质使其进一步活化、富集,形成含矿热液,在有利的构造空间沉积富集成矿。认为成因类型应属热水沉积与岩浆热液渗滤交代叠加改造型铅锌矿床。

5.2 矿区找矿远景

亚桂拉矿区除本次开展详查工作的Ⅰ、Ⅳ、Ⅴ、Ⅵ号铅锌矿体外,还发现有Ⅲ号钼矿体和Ⅶ、Ⅷ、Ⅸ、Ⅹ、Ⅺ、Ⅻ号铅锌矿体,并用探矿工程进行了初步追索验证,显示出较好的找矿前景。根据本次工作成果,结合探矿工程控制及见矿情况,对矿区找矿远景总结如下:

Ⅰ、Ⅳ号铅锌矿体沿走向矿体长度边界已基本控制,沿倾向矿体深部边界均未进行控制。目前深部见矿工程控矿最高海拔标高为4865m,控矿最低海拔标高为4393m。其中ZK404钻孔控制Ⅰ号矿体斜深达480m,见矿厚度2.16m,Pb+Zn品位3.42%,仍具有一定的深部找矿前景。

Ⅵ号铅锌矿体沿走向、倾向均还没有控制到矿体边界。矿体西端距岩体边界400m,因倒石堆覆盖和地形影响,目前地表和深部还未进行控制,具有进一步找矿前景;矿体东端属则得兄矿权范围,在矿体走向延伸方向有激电异常高值点连续分布,局部见有矿化转石,含矿层位稳定,推测有望与则得兄矿权内的ZM2铅锌矿体连接,该段长度4km左右,因无法开展工作至今还未控制,进一步找矿潜力巨大;沿矿体倾向最深一排探矿工程大部分见矿,深部见矿工程控矿最高海拔标高为5149m,控矿最低海拔标高为4605m,虽然向深部矿石品位有降低的趋势,但与Ⅰ号矿体最低见矿海拔标高相比仍有非常大的找矿空间。

Ⅴ号矿体地表仅有零星出露最,大部分地段呈隐伏状产出,深部见矿工程控矿最高海拔标高为5076.434m,控矿最低海拔标高为4783.577m,控制矿体最大倾向宽度仅有115m,并且各勘探线均未控制到矿体深部边界。

Ⅲ号钼矿体地表出露最低海拔标高为4744m,最高为4804m,深部见矿最高海拔标高为4932.5m,最低海拔标高为4677.28m。由高到低矿体形态由复杂到简单,矿体厚度增大,Mo品位明显增高。目前Ⅲ号钼矿体控制程度较低,但从矿体的分布、形态变化特点及矿化蚀变特征看,与斑岩型钼矿床特征比较相似,现在所见矿体可能是主矿体上部的脉状分支,推断深部应存在有大规模的钼矿化,找矿前景看好。

Ⅶ、Ⅷ、Ⅸ、Ⅹ、Ⅺ、Ⅻ号矿体均为铅锌矿体,虽然矿体规模较小,但大部分矿体矿石品位相对较高,质量较好,具进一步工作价值。

5.3 找矿方向

根据矿床成矿地质背景、控矿因素、矿化富集规律等综合分析,矿区下步找矿方向应重点考虑以下地段。

矿区来姑组第二岩性段大理岩内或大理岩与碎屑岩岩性转换部位、花岗体与围岩接触带、近东西向次级构造裂隙是形成铅锌多金属矿有利部位,石英斑岩及其两侧附近接触带是形成钼矿的有利部位,加强该部位找矿工作,有望发现新的矿体,扩大矿床规模。

Ⅰ、Ⅳ号铅锌矿体和Ⅵ号铅锌矿体7线~8线之间深部及东西两端沿走向延伸部位可作为寻找铅锌矿的重点,尤其是Ⅵ号矿体28线以东找矿潜力巨大。

Ⅲ号钼矿体深部为寻找钼矿的重点,有望发现斑岩型钼矿。

猜你喜欢
矽卡岩铅锌矿标高
试论岩体侵位机制对矽卡岩型矿床的制约
铅锌矿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及成矿模式的研究
GNSS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测量中的应用
对涞源县南赵庄铅锌矿床矿床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
连续刚构桥梁施工控制
铅锌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及木本植物吸收特征
铅锌矿在矿产勘查方法方面技术探讨
东天山雅满苏铁矿床矽卡岩成因和矿床成因类型剖析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系统元素的活动性及质量平衡
论打桩引起的基坑开挖问题及桩基标高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