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粕供应逐渐趋于宽松

2022-11-22 20:46
北方牧业 2022年8期
关键词:供应量豆粕现货

国内豆粕行情分为现货和期货两个层面,期货价格更多反映CBOT 大豆价格涨跌带来的国内豆粕成本变化,现货基差则是对国内豆粕现货供需结构和市场情绪的反映。 近两年,因美豆价格高企对国内油厂榨利挤压,进口大豆买船节奏被打乱,造成国内大豆和豆粕供应不均,对应豆粕基差也出现大幅涨跌。

年初至今豆粕基差波幅较大

春节后至今, 国内豆粕基差经历了大涨快跌,最高时华南豆粕现货基差曾出现过1200 元/吨的高位, 华北豆粕最高基差也接近1000 元/吨。 不过,3 月下旬以后,受国储进口大豆密集拍卖消息的影响, 叠加预期4~5 月进口大豆集中到港,各地基差快速下跌。截至4 月1 日,华北地区豆粕现货基差已跌至550 元/吨, 较高位下跌接近45%; 华南地区豆粕现货基差跌至400 元/吨,较最高点跌幅超过60%。

究其原因, 第一季度国内豆粕基差上涨的根源在于去年以来国内油厂榨利不佳导致的买船偏慢。2021 年年初以来,受国际大豆价格高涨的影响, 国内进口大豆成本高点突破5000 元/吨,较2020 年同期涨幅超过60%,较2021 年同期涨幅超过20%。 而进口大豆成本大增导致国内油厂盘面榨利从去年第一季度开始长期处于负值区,今年开年以后倒挂程度更深。 这种负利使得追求商业效益的油厂降低采购速度,只能抓住盘面给出的零星机会买船采购。

正因如此,去年第三季度以来,国内进口大豆到港量持续偏慢。 今年1~2 月,国内进口大豆到港量为1394 万吨,3 月到港前期预估为670万吨,但是因主要港口疫情导致卸港延迟,目前预估3 月国内进口大豆到港量只有520 万吨,则第一季度进口大豆到港总量为1900 万吨, 同比减少200 万吨,加上期初库存,今年第一季度国内进口大豆实际供应量只有2190 万吨。 作为对比,去年第一季度的可供应量为2655 万吨。

大豆供应偏紧又造成国内大豆压榨量处于最近5 年均值偏下方。预计第一季度国内油厂大豆压榨量为1840 万吨, 对应豆粕产量1440 万吨,加上期初库存,总供应量为1500 万吨。 作为对比, 去年第一季度同期国内豆粕供应量接近1650 万吨。 因此,虽然国内养殖企业几乎全线亏损,中下游企业采购情绪平淡,但是国内豆粕油厂库存处于极低水平,多地都曾出现过“一货难求”的情景。 而这种供应紧张局面反过来刺激油厂和豆粕贸易商进一步坚挺基差,豆粕基差持续上涨。

第二季度进口大豆有望增加

第二季度本身是国内进口大豆到港高峰,并且今年3 月因国内主要港口疫情问题,进口大豆到港延迟,有超过100 万吨原计划3 月卸港的大豆推至4 月卸港,导致4 月国内进口大豆到港预估量或超过900 万吨。如果国储拍卖节奏真如市场传言,4 月国内进口大豆供应量或超过1000万吨,5 月供应量也将在900 万吨以上, 大幅高于压榨需求,国内进口大豆库存或快速累积。

随着大豆供应增加, 油厂开机率也将逐渐恢复,预计第二季度国内豆粕现货供应将逐渐转为宽松,基差面临较大压力。 从目前的基差结构来看, 市场已经对4 月以后的供应增加有所预期。 截至3 月29 日, 华东地区4 月基差为450元/吨,5 月基差为200 元/吨,4 月和5 月的基差价差超过200 元/吨。 而豆粕2205 合约与2209合约价差更是提前交易基差下跌风险,从3 月中旬以来流畅下跌。 截至3 月30 日,豆粕2205 合约与2209 合约盘中价差为90 元/吨, 比3 月中旬高点下跌接近50%。

后市展望

基于目前对4~5 月国内进口大豆供应增加的预期,未来2~3 个月,国内豆粕供应也会随之增加,并且前期被市场忽视的养殖端利空或有所发酵,第二季度豆粕现货基差可能出现快速下跌继而弱势振荡的局面。

豆粕期货仍主要受成本端牵制锚定美豆。美国农业部发布的种植意向报告意外利空,大幅上调美豆种植面积预估,导致2022/2023 年美豆期末库销比升至近10%, 供需结构较前期出现较大变化。 而种植面积再次调整要等到6 月底,未来2~3 个月, 美豆供应不确定性几乎全部依赖于产区天气。 因此, 在美豆天气出现问题前,CBOT 大豆缺乏明确利多驱动,价格或维持宽幅区间振荡,对应国内连粕4 月或整体跟随美豆区间振荡。 从长线来看,5 月以后,随着美豆进入生长季,市场对美豆新季天气和作物生长情况非常敏感,届时可关注多头机会。

猜你喜欢
供应量豆粕现货
鱼粉:秘鲁2022年A季开盘活跃,国内现货行情坚挺
全国各地豆粕价格行情
全国各地豆粕价格行情
中国的柑橘丰收但价格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