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团队照护模式对城市社区中重度失能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2022-11-22 06:56许建彭迎春李琬璐曹讷通信作者
中国社区医师 2022年28期
关键词:家庭医生养老老年人

许建 彭迎春 李琬璐 曹讷(通信作者)

100054 北京市西城区陶然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北京

100069 首都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2,北京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失能、半失能老人规模将由2020年的4 564 万人上升到2030年的6 953万人[1]。由于疾病、衰老等原因,部分或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正面临着物质营养、精神情感、医疗健康、康复保健等各方面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的严峻现实[2]。目前,我国失能老人以居家养老模式为主,机构养老模式为辅。因此,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的有效结合,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根据所在机构辖区内失能老人的服务需求,分析家庭医生团队管理模式对社区失能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期发掘出健康干预实施过程中已经或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更好地实现社区失能老人健康管理、促进健康老龄化提供理论依据。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北京市某社区≥60 岁且符合中重度失能评判标准的老年人170 例,其中男71 例,女99 例。采用Barthel 指数评估量表,对纳入研究的社区老年居民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包含进食、洗澡、修饰、穿衣、控制大便、控制小便、如厕、床椅转移、平地行走、上下楼梯,共10项内容,总分100分,其中100分为生活无需依赖,61~99分为轻度失能,41~60 分为中度失能,0~40 分为重度失能。本次调查的失能老人平均Barthel 指数得分为(48.15±13.89)分,中度失能127 例(占74.7%),重度失能43 例(占25.3%)。

纳入标准:同意参与本次调查研究;意识清楚,可明确回答问题或者身边存在可以代为回答的照顾者。

排除标准:中途退出者;存在严重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明显障碍者。

方法:课题组在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了解社区失能老人基本情况及养老服务需求,问卷设计后,经一位卫生统计学专家及两位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专家对调查问卷进行完善。通过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评价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SF-36 量表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人群的生存质量测定、临床试验效果评价以及卫生政策评估等领域,评价内容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以及精神健康共8个方面。

干预措施:在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架构下,构建以全科医生及社区护士为核心的家庭医生团队,根据失能老人健康状况及服务需求,对纳入研究的中重度失能老人进行连续1年的健康干预,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全面评估,定期进行慢性病随访,开具药物处方,制定个性化随访计划。采用前后比较分析法,通过问卷评估干预效果,初步评价家庭医生团队管理对于城市社区失能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项目实施过程中,制定失能老人上门入户服务管理制度,明确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流程,对家庭医生团队成员以及参与问卷调查的研究人员进行系统、规范地培训。

观察指标:①失能老人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目前所患疾病、目前与谁生活在一起、个人月收入和是否定期发放老年津贴;②失能老人对于社区养老模式的服务需求:希望的养老方式、需要的生活服务、需要的护理服务、需要的医疗服务和需要的心理服务社会支持;③干预前后失能老人生活质量情况:采用SF-36评估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SF-36各维度采用0~100分的计分方法,分数越高表示老年人健康状况越好,生活质量越高;④失能老人定性访谈。

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 23.0 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失能老人基本情况: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70份,回收有效问卷170份,有效回收率100%。170例失能老人中,平均年龄(79.17±8.79)岁;144 例患有高血压,占84.7%;89 例患有糖尿病,占52.4%。参与本次研究的失能老人的基本情况详见表1。

表1 失能老人基本情况

失能老人对于社区养老模式的服务需求:失能老人在养老方式选择方面,希望居家养老的例数最多,占65.9%。养老服务需求最高的项目是定期提供心、肺等体格检查,占78.2%;失能老人在生活服务、护理服务、心理服务与社会支持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需求。见表2。

表2 失能老人对于社区养老模式的服务需求

干预前后失能老人生活质量情况比较:干预后失能老人在躯体疼痛、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方面及SF-36总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失能老人生活质量情况比较(±s,分)

表3 干预前后失能老人生活质量情况比较(±s,分)

项目干预前干预后tP生理功能15.56±18.26 15.53±17.220.062 0.950生理职能25.88±39.02 26.62±38.28 -0.465 0.642躯体疼痛56.48±22.44 59.86±21.28 -4.162 0.000一般健康状况 45.26±19.15 45.23±17.930.075 0.940精力57.12±15.62 58.59±14.58 -3.623 0.000社会功能51.32±21.80 52.50±18.77 -1.466 0.145情感职能62.55±45.47 67.84±43.19 -3.399 0.001精神健康69.51±18.71 70.59±17.75 -4.126 0.000 SF-36总分92.11±14.02 93.73±12.72 -6.849 0.000

定性访谈结果:本研究制定了社区老年人对居家养老健康服务和专业机构运营情况评价及意见建议访谈提纲,在随访过程中对纳入研究的失能老人进行访谈。通过定性访谈了解到,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生理功能不断退化,失能老人在生活上存在多方面的困难,大多数老年人担心对子女在照料方面的依赖会加重子女工作和生活上的负担,希望社区能够为高龄、失能老人提供上门医疗、康复护理、协助配药以及家务辅助等全方位的照护服务。

讨 论

本研究显示,失能老人对医疗服务方面的需求较高,包括体格检查、疾病评估、健康指导等多方面内容,考虑与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性病发生率不断增高有关,提示失能老人往往需要长期的医疗照护,此结果与国内相关研究相符[3-4]。文献提示,失能老人的服务需求受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配偶及子女、营养状况、疾病情况等多因素影响,在家庭照料负担日趋繁重、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建议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尽快搭建由多元主体参与的长期照护平台,从而提高服务精准度[5-6]。

以社区为平台为失能老人提供健康干预,不仅有利于减少疾病并发症的发生,而且通过改善生活质量,有助于提升失能老人及其家庭照顾者的幸福感和获得感[7]。本研究发现,通过家庭医生团队提供可及性、持续性的健康管理,失能老人在躯体疼痛、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方面的生活质量有所提升,而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社会功能方面无明显改善。考虑与失能老人群体有强烈的心理情感需求,在团队照护模式下的健康干预,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治疗,从而提高社会支持等因素有关;但由于老年人身体功能不断退化,健康干预只能延缓疾病进程,难以对生理职能等产生显著干预效果。国内多项研究显示,对失能老人进行综合护理,积极治疗慢性病,可以减轻照护者负担,提高生存质量[8-9]。这与本研究结果相符,提示应为失能老人提供系统、连续、综合的健康管理服务。

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开启了从被动服务到主动上门服务的重要转变。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在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团队管理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基础。文献显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作为推进分级诊疗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实现医养结合,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10]。本研究在访谈过程中,大部分失能老人表示愿意接受家庭医生团队管理,对于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诊疗服务比较满意,提示家庭医生团队在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方面独具优势。只有切实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保杠杆作用,才能真正引导老年人下沉到社区,实现精细化管理。同时,在医养结合模式探索中,需要综合考虑照护资源供给可及性的制约因素,才能从根本上满足城乡老年人的不同养老服务需求[11]。本研究中家庭医生团队管理在社区失能老人群体中的有效实施,对于促进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的有效结合,搭建适宜的社区养老照护平台具有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家庭医生团队照护模式在社区失能老人群体中的有效实施,对于实现社区居民健康管理全覆盖,协同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建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以失能老人服务需求为导向的健康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家庭医生团队作为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从而建立健全失能老人社区长期养老照料服务体系。

猜你喜欢
家庭医生养老老年人
家庭医生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有个头疼脑热先想到家庭医生”带来启示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家庭医生 中国式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