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探析

2022-11-23 00:10畅玉霞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思政英语教学

畅玉霞

公共英语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各专业学生必修或限定选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该课程的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旨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和应用英语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英语基础。[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 年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年版。在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公共英语的教学改革如何破旧立新,与时俱进,是每一位英语教师应该关注的课题,这对创新英语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必经之路。

一、完善教材内容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科知识素养、职业素养和文化素养的主要媒介。毋庸置疑,教材的选用至关重要。目前,我院公共英语课程选用的教材是2021 年外研社出版的“新时代职业英语”系列教材,包括通用篇和专业篇两大部分。该教材秉承“以语言为基础,以理实为路径,以育人为目标”的理念,旨在让学生在贴近现实生活与未来岗位的课堂氛围中习得英语知识,掌握英语语言技能,拓展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

然而,该教材美中不足之处在于语法部分并未按照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编排,仅关注语法现象中的常错点和易错点,词法与句法随机零散穿插于各个单元,不利于帮助学生搭建符合认知规律的语法框架与体系。为此,教师要以每个单元的语言素材为抓手,精心提炼语法知识点,根据授课班级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指导原则,巧妙投放于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编制一张隐性的简易又实用的英语语法网,解除学生今后继续深造的后顾之忧。

该教材的第二个可完善之处是每个单元最后一个版块——中国文化版块,该板块的呈现形式过于刻板,第一册的“中国文化版块”主要介绍中国的古代圣贤,如儒家、道家、墨家代表人物等,第二册主要介绍中国现代杰出人物,如钱学森、袁隆平、莫言等。该版块仅用英语简要介绍了每个人物,与各单元主题无直接关联,形式生硬,有为了思政而思政之嫌。在实际教学中,任课教师多将该板块作为课后拓展阅读材料供学生自学,课程思政流于形式,教材内容未尽其用,德育教育有待践行。鉴于此,教师应多花时间与精力深度挖掘与每个主题相关的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将中国传统文化、杰出人物、素质教育、职业素养等融入英语教学实践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革新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新兴产业应运而生,与之相关的英语专业词汇与表达方式层出不穷,为了确保英语知识的时效性,教师要实时更新或添加授课内容,紧跟时代步伐,理实结合,教导学生学以致用,提升学生学习自主学习意识与课堂参与度。同时,教材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职业特色,涵盖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典型语篇与案例,创设真实的职业情境,设计与行业岗位相关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熟悉行业英语词汇与表达方式。

二、革新教学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以及国际交流日趋频繁,社会对既懂英语又具备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愈来愈大。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能够在日常生活和职场中用英语进行有效沟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3]前引[2]。然而,目前众多高校毕业生往往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大学生用英语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为解决高校外语教学中“学用分离”的问题,文秋芳教授2015 年正式提出了“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这一全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体系。该理论主张“学用一体”,将“输入性学习”与“产出性运用”紧密结合,以产出为导向,以实际运用为目的,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基础英语课程旨在培养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技能,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业务的能力。当前我院基础英语课程存在以下问题:教师重讲授轻练习,学生输出“量”不多,输出“质”不高,将英语基础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有待加强;课文讲解以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为主,教学形式单一,忽略了语言应用技能与职业素质的培养,课堂缺乏活力,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师全情投入,学生神游课外。以“输出驱动,输入促成”为手段的POA 新型教学模式探讨以语言输出为目的授课方式,创新基础英语课程中的教学设计及实施策略,教师通过设计符合教学目标的产出任务,指导学生学习为产出服务的输入性材料,让学生完成有效的产出任务,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POA 的构建旨在克服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学用分离”的弊端,该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素养、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POA 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较高要求,激励英语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真正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为实现“学以致用”给予有效的指导与帮助。教师通过创设与就业岗位、职场环境相近的教学情境,设计多个产出子任务,结合多种课堂活动,如自我思考、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猜词游戏、小组陈述等,让学生体验语言规律,强调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的对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提高英语语言实践应用能力的同时,加深其对职业理念和职业责任的认识和理解,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增强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培养有思想、有温度、有文化、有技能的有用之才。

三、融入课程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养不能仅靠思想政治课程来完成,其他公共基础课及专业课程也应同向同行,融入思政要素,形成协同效应。

我院公共英语课程面向大一学生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两个学期,第3~5 学期以选修课的形式给今后参加专升本的学生搭建深入探究英语知识和掌握各项英语技能的平台。公共英语课程受众面广、授课内容宽泛、学时较长,教材内容多选自国外著名期刊杂志或网站,不论是文字、图片还是音视频,展现的信息多为国外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生活、历史、艺术等,内容包罗万象。因此,该课程是大学生接触国外思想文化最多、最易受外来意识形态及行为习惯影响的课程,应首当其冲肩负起新时代思政教育的重任,坚决推进与落实课程思政改革。当前,国际交流更加频繁,思想意识更加多元,全球政治经济形势越来越复杂多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任务更加艰巨。公共英语课程要顺应新时代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育新理念,除了传授英语专业知识外,更要关注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嵌入。

要强化高校公共英语课程的思政功能,就必须改革教学大纲、完善教材建设、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避免课程思政化、标签化。在教材编写中系统设计教材的结构内容,有机融入中华优秀文化,展现人类文明成果,使学生坚持中国立场。在教学实践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不断提升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水平、道德品质及文化素养。通过中西方文化对比,提高学生跨文化理解与表达能力,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国家认同,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能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教师要有课程思政意识,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和道德修为,参加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专项培训,充分发挥公共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确保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将课程内容与育人目标相融合,关注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提炼细化各单元课程思政要素,根据英语学科特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凸显话题的有趣性与讨论性,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促进学生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的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形成。

四、借力信息平台

目前,高职院校英语总课时较少,以我院为例,学生在三年大专学习过程中,基础英语课程作为必修课仅在第一学年开设两个学期,第一学期新生入学后要参加两周的军训,英语课堂学习共16周,第二学期共18 周,每周4 节,总学时136 节。在第一学年教师还需留出相当的课时讲解AB 级真题,指导学生顺利通过AB 级考试。英语课时少,任务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常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有效性、创新性、规律性、有趣性的课堂实践教学活动,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课堂参与度,英语课堂教学费时费力又低效。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资源是英语线上线下教学的有力补充,学生的英语学习渠道也得以拓宽,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革,不再受时空限制,自主安排和调整学习进度与强度,提升学习效果。针对高职学生在课堂上比较依赖手机这一普遍现象,教师可借助手机这个移动平台进行辅助教学,通过超星教学平台、微信、微课、APP 等信息化手段,提高学生课堂抬头率,促进课堂教学有序进行,记录学生线上线下学习过程,升级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小组互评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营造沉浸式英语教学环境。此外,公共英语教师通过共同备课的方式,在超星平台发布各种授课资源与拓展内容,根据授课对象的专业适度调整授课内容,创设与专业就业岗位相关的教学情境,建立“1(基础英语)+X(专业)”模式的公共英语课程资源库,教授同专业的教师群策群力,发挥各自优势,不断优化信息化课程资源,为课堂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信息化教学理念,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努力实现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提高英语教学的实效。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推动信息化教学的有力手段。教师通过选用教材的课程资源网络平台、英语教学APP 等获取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支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精心甄选并合理使用这些教学资源,满足生源多样性及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教师可以依托制作精良的微课、慕课以及超星教学平台等网络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采用“POA(产出导向法)+混合教学模式”创建开放、真实、交互、合作的教学环境。与此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探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创新教学团队

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离不开教师团队的建设。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既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又是提升教师队伍建设质量的关键。

首先,学科带头人传帮带。建立英语学科带头人制度,组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形成师资梯队发展模式,加强英语教师团队的软实力。学科带头人必须以团队建设和教学改革为目标,带领整个团队成员不断进取、开拓创新,以实现英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学科带头人在教学方面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在传帮带过程中,要与其他教师双向沟通,分享并传授自己的教学经验及科研成果,指导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改革,帮助其提升教育教学理论、课堂教学艺术与科研能力。

其次,教研合作,资源共享。开展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学与研究,建立教师之间相互探讨、相互借鉴、相互评价的教研机制,形成教学资源与科研成果共享的氛围。在教学方面,教师团队各成员集体备课,搜集授课资料,共享教学资源,提高备课效率,激发教学灵感,打开教学思路,探讨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提升团队教学水平。在科研方面,教师的科研兴趣与专长有所不同,要经常沟通,互通有无,讨论专业前沿课题,解决科研过程中的瓶颈问题。每位教师要定期参加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培训,积极申报科研课题、教改课题和教学成果奖,提高教研能力;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和教学能力比赛,切实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参与专业学术交流与培训等,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最后,岗位挂职,助力“双师”。多数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在大学学习期间接受的是传统的纯语言教育,毕业后直接步入教师行列,缺乏某一行业的基本知识与实践经验,教学中难免出现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情况。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还要根据行业需求与就业岗位融入职业技能。因此,高职英语教师要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了解行业发展动态,通过培训学习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提升“双师”素质,在教学中加强对职业英语教学的把握。此外,建议每位公共英语教师教授特定专业的学生,随同专业教师到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用人标准与岗位要求,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修改,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持续优化教学效果。

教师除了具备深厚的英语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外,应积极学习有关高职教育的新政策、新规定,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主动研究高职英语教学规律,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与此同时,紧扣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适应信息化环境下英语教学发展的需要,树立终身发展的理念,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师发展计划。

六、升级教学评价

公共英语课程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客观、全面、科学的教学评价对于实现课程目标至关重要。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评价要“体现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将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4]前引[2]。我院公共英语课程目前采用的教学评价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基础英语学年成绩(100%)=第一学期平时成绩(25%)+第二学期平时成绩(25%)+B级成绩(50%):若参加两次B 级考试,以分数高的成绩为准;若通过A 级考试,则在B 级成绩基础上加20 分(总分超过100 分,以100 分计)。平时成绩是教师根据学生平时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三方面进行的综合评价。然而,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时存在相互借鉴参考甚至完全抄袭的情况,也有些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勤于思考提问,但笔试成绩不佳。因此,这种以平时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为主的形成性评价和以AB 级考试成绩为主的终结性评价无法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现阶段我院公共英语教学评价问题包括:(1)评价主体单一。强调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缺少学生互评与自评,学生没有机会参与教学评价,无法及时进行教学反馈、自我学习反思或多方位多角度向同伴学习;(2)评价内容单一。重视英语考试结果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专业知识的吸收而忽略职业技能的考查,关注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而忽略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3)评价方式单一。目前的评价方式主要为书面形式,如AB 级考试、英语作文、字词句抄写、英汉互译等,学生仍难以突破“张口难”的困境,欠缺个人陈述、小组展示、情景演练、角色扮演等多种口语表达的锻炼,“说”的语言技能有待提升。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英语教学多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尤其疫情爆发期间的纯线上授课,需要推出一种新的全面、科学、系统、公正的公共英语教学评价体系。

我院公共英语课程仍可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适当提高形成性评价所占比例(60%),强调对学生整体学习过程的监测与评价。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获得有关教学的反馈信息, 改进教学, 使学生知识达到掌握程度所进行的系统性评价。”[5]Bloom B.S. Education to Improve Learning [M] . New York: Mc Graw-Hill, 1981.形成性评价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获得教学过程中的连续反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实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方式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单元的主题特点,创设真实职业场景,设计角色扮演、情境演练、个人或小组演示、猜词游戏、个人演讲、主题报告、思维导图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制定足以体现学生自我效能、自主学习、文化素养、职业素养、思政素养、知识运用等各个方面的评价标准细则,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小组互评、组内评价,实现评价内容多样化;专业性、职业性、人文性、知识性,力求评价方式全面化;多种口语形式与书面形式,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打造“教学评”三位一体的教学评价体系。发挥教学评价对英语教学的导向、激励、诊断、改进等作用,促进公共英语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使用能力,尤其是运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业务的能力。

七、以赛促教促学

近几年,职业技能大赛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举措,是各高职院校展示其教育成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形式。与英语相关的职业技能大赛主要包括口语大赛和写作大赛。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英语口语赛项包括“职场描述”“情景交流”和“职场辩论”三个环节,公共英语组比赛内容涉及职业领域的社会热点问题,主要考查参赛者的英语日常交际能力和涉外业务能力,要求参赛学生具备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及职业素养,掌握一定的行业知识,熟悉职场、社会和经济等热门话题。2021 年高职组英语口语赛项开拓创新,首次增设“中国故事”环节,旨在让参赛者运用外语专业知识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升自身职业技能素养,为对外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青春力量。全国高等职业院校英语写作大赛公共英语组赛题包括看文字信息写作、看视频写作、看图表写作和看短文写作。写作大赛考查参赛者的英语应用文写作能力,包括通知、电话留言、会议记录、广告、产品说明等,要求学生能够看懂图表内容并能够进行描述,通过图表得出某种结论或表达某种观点。

教师发挥各自专业特长,组建口语大赛指导团队和写作大赛指导团队,各队成员认真研读历年大赛真题,细分考试主题,根据评分标准与权重共同制作大赛指导细则和实施方案,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每位教师对于口语大赛和写作大赛的真题题型与指导方案要了然于心,整合优化教学设计,以大赛为载体,将有关大赛内容和比赛形式融入实际教学中,突出英语教学的实践性,“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力求比赛与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相结合,实现教学相长,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职场描述”,学生要根据行业、企业业务发展与社会、经济问题的图表图片,精准分析问题,阐述个人观点;在“情景交流”中,学生之间可以模拟职场真实情景进行角色扮演,在一问一答中展现职场技巧与职业素养;在“中国故事”环节,教会学生运用演讲技巧,讲述中国故事,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魅力。“职场辩论”对学生综合技能要求较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围绕职业领域的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辩论,快速思辨。写作大赛相关内容可以融入到课前热身、文本解析和单元主题写作任务中,教学中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学赛结合,做到教学内容和职业需求相统一,在真实情境中学以致用。

在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英语教师要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活动、课堂组织和教学评价,捕捉高职教育发展动态和趋势,更新高职教学理念,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紧随信息化发展步伐,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将课程思政与英语教学有机融合,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感,学有所成。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思政英语教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基于OBE理念的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英语教学中对任务的几点思考
以混合式英语教学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in English teaching英语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