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卖李”本事索隐

2022-11-23 00:23何光飞
华夏文化 2022年1期
关键词:因缘布施果核

□何光飞

王戎,字睿冲,以善于品藻人物著称,是“竹林七贤”之一。他出身豪门大族,广有田产,却又以吝啬为人所诟病。《世说新语·俭啬》云:“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这个小故事简炼而传神地刻画了王戎吝啬的形象,但是细细考察之下,却似乎有不尽合理之处。王戎广有田园,卖李取利,并无不妥,但是“恒钻其核”而卖之的行为,则殊不可解。首先,钻其核则损其皮肉,夏天不易保存,不易运输,不易售卖,此为常识。其次,钻核之操作技术亦难以想象。

那么是否存在果核本来就中断的李子品种呢?据明人陆容《菽园杂记》中所载:“京师有李实,名‘牛心红’,核必中断,云是王戎钻核遗迹。”但陆容的这段记述,有道听途说之嫌,未可遽信。据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二十九卷果部中载:“李有绿李、黄李、紫李、牛李、水李,并甘美堪食,核不中用。……其色有青、绿、紫、朱、黄、赤、缥绮、胭脂、青皮、紫灰之殊。其形有牛心、马肝、柰李、杏李、水李、离核、合核、无核,匾缝之异。”其中,“牛李”当为“朱李”之误。《大观本草》卷二十三“李核”条作“朱李”,葛洪在《西京杂记》卷一中云上林苑有“李十五:紫李、绿李、朱李、黄李、青绮李、青房李、同心李、车下李、含枝李、金枝李、颜渊李、羌李、燕李、蛮李、侯李”。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中亦曰“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故所谓“牛心红”者,或为其形牛心,其色朱赤之李,而《本草纲目》所谓“核不中用”者,当是云其无药用价值。这样看来,所谓“王戎钻核遗迹”就显得荒诞不经了。

考察同时期翻译的佛经则有相似的故事。东晋法显所译《佛说大般泥洹经》载纯陀问世尊:“若一阐提能自改悔,恭敬供养、赞叹三宝,施如是人得大果报不?’佛告纯陀:‘莫作是语,譬如有人食庵罗果,并取其核坏而食之,持彼空核种着地中,虽复溉灌终不得生。彼一阐提亦复如是,坏善种子欲令改悔生其善心,无有是处,是故名为一阐提也。布施持戒得大果者,果亦不同。所以者何?布施声闻及辟支佛,所得果报皆有差别,唯施如来获最上果。是故说言,非一切施得大果报。’”北凉昙无谶所译《大般涅盘经》中也有相近的说法:“纯陀复言:‘世尊!若一阐提能自改悔,恭敬供养、赞叹三宝,施如是人得大果报不?’佛言:“善男子!汝今不应作如是说。善男子!譬如有人食庵罗果,吐核置地,而复念言:‘是果核中应有甘味。’即复还取,破而尝之,其味极苦,心生悔恨。恐失果种,即还收拾,种之于地勤加修治,以苏油乳随时溉灌。于意云何?宁可生不?”

纯陀是佛在入灭前对佛进行最后供养之人。一阐提,意为不信佛者、断善根者。庵罗果,即庵摩罗果,也就是余甘子,形似柰李,味酸涩回甘。庵摩罗果经常出现在佛教典籍中,用来比喻各种佛理,可以说是佛教的“圣果”,有着丰富的宗教内涵。佛陀的比喻意在说明根性的纯正,断善根者即使皈依悔改,虽然能得善果,但最终不能得最上果。梁宝亮在《大般涅盘经集解》中也作了解释:“破而尝之者,以贪甜故,灭果种也。”在宝亮等人的解释中,则将食庵罗果与贪欲联系起来了。贪甜已入魔障,破核取甘,则执着于嗜欲,丧失理智了。

如果比较“王戎卖李”的故事与《佛说大般泥洹经》和《大般涅盘经》中的“贪食庵罗果核”故事的话,就会发现这两个故事至少有以下几个一致的方面:首先,两种果子在外形上相似。其次,在两个故事中都有意无意地存在着破坏果核导致无法继续生长这一核心元素。最后,两个故事都指向同一道德内涵,即贪吝。但“王戎卖李钻核”中的吝与“贪食庵罗果核”中的贪细较之下还有所区别,而在佛经故事中的含义却具有一致性,即都指向对物的占有。如东晋时期的《卢至长者因缘经》云:“若着悭贪,人天所贱,是以智者应当布施。”三国时吴康僧会译《旧杂譬喻经》中的第十五个故事云:“昔有四姓名伊利沙,富无央数,悭贪不肯好衣食。” 这两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卢至”和“伊利沙”是佛经故事中有名的两大吝啬鬼形象,可是经文中开篇明义地表示这二人为人悭贪,不肯布施,执着于对物的占有,所以菩萨才会变成他们自己的模样来开示他们。

实际上,在《世说新语》中所载的“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果实原型也是庵摩罗果。《世说新语·雅量》中载:“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但王青在《西域文化影响下的中古小说》中指出,“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原型实际上是出自《本生经·愿望品》第五十四个故事《果子本生因缘》和第八十五个故事《有毒果本生因缘》。这两个故事内容大致相同,讲述的是菩萨的前世是一个商队主,他率领商队经过一个村口时,见有一棵好果树,却禁止伙伴食用,并指出果子有毒,因为果子诱人,又长在村口道旁,却无人摘食,那么果实必然有毒。其中,《果子本生因缘》中说此果“不但果实之外形,而其香、味,已熟或未熟者,完全如庵罗果状。然食之者,则如饮诃罗诃罗之毒,瞬间即告死亡。”《有毒果本生姻缘》也说“(商队)见一果树,枝头之果实重叠、已见挠曲。无论干、枝、叶、果以及形、色、香、味等,皆与庵罗果相似。”

关于王戎的吝啬形象历来是有不同看法的,一种观点认为王戎的吝啬是出于本性,最早的如《世说新语·俭吝》中所载的几个小故事,以及刘孝标在作注时所引的《晋诸公赞》、王隐《晋书》等,由此引出了《晋书》中所谓:“性好兴利,广收八方园田水碓,周遍天下。积实聚钱,不知纪极,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而又俭啬,不自奉养,天下人谓之膏肓之疾。”的批评。近代学者余嘉锡在《世说新语笺疏》中也认为王戎吝啬出于天性。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王戎的吝啬是在自晦,是为了应对当时险恶政治环境的一种自我保护,如孙盛《晋阳秋》:“戎多殖财贿,常若不足。或谓戎故以此自晦也。”与王戎相隔不久的东晋隐士戴逵也有相同的看法:“王戎晦默于危乱之际,获免忧祸,既明且哲,于是在矣。”

无论王戎吝啬形象的生成是基于何种原因,但他的吝啬应当是事实,这才引起了后世好事者的附会。

猜你喜欢
因缘布施果核
诗家与僧家的因缘——唐诗中佛寺上人房(院)书写
父亲是个“硬果核”
“三个女人一台戏”之《啼笑因缘》
阳光下的果核
命运
苏轼布施观研究
“求乞”与“布施”之间
德善
顾恺之募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