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园生”适应难现象的思考

2022-11-23 01:09
好家长 2022年3期
关键词:小椅子玩具情绪

文 孙 楠

从一所幼儿园转到另一所幼儿园的幼儿(简称“转园生”)接触到新的人和事物,往往会有难适应、紧张、害怕等安全感缺失的表现,甚至产生抗拒心理。幼儿的安全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安全教育,即身体、生命不受威胁或伤害;二是心理安全教育,即幼儿个体对自身安全状态的感受,受自身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在具体的时空下对自己所处环境的安全状态的体验和判断,表达出的心理因素确定感、归属感以及满足感。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将这种感觉理解为安全感。幼儿会对其他个体以及周围环境建立了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会延续到今后人生当中的各个阶段。可当幼儿熟悉的一些因素改变时,会导致幼儿缺失安全感。本文结合具体案例,剖析“转园生”初入新环境安全感缺失的原因,并给予幼儿正确的支持。

一、案例描述

MM 是大班时转入我班的女孩,进入一个新环境的她不哭也不闹,和爸爸妈妈挥手告别后,安静地坐在小椅子上。陌生的环境,刚认识的教师,不熟悉的同学,MM 对这些变化无所适从,她略显局促地坐在小椅子上,看着其他幼儿游戏、互动。等到外婆来接她放学时,脸上绽放的笑容释放了她一天的紧张,让教师感受到她的放松。

情景一:MM 爸爸的工作单位在幼儿园附近,每天把MM 送到幼儿园大门口后,就急匆匆地去上班了。于是,MM 成为我班来得最早的幼儿。MM 来幼儿园后,不敢自己拿玩具,一个人坐在小椅子上走神。有时,教师对她说:“MM,去选一个自己喜欢玩具吧!”她也只是安静地坐在小椅子上看着教师,等待教师去帮她拿一个玩具。后来,教师发现,每当MM帮助教师被教师表扬后,她的眼里充满着自信的光芒,人也放松了许多。于是,MM 早上入园后,教师不急于安排她参加游戏,而是请她帮助保育教师一起摆放大家的水杯。在保育教师的陪伴下,MM 爱上了这个“工作”,每天早上来幼儿园的第一件事就是摆水杯。

情景二:MM 总是对周围的人保持着一种警惕。有一天,MM 在美工区制作吸管项链时,一旁的幼儿从她身边拿走一个紫色的吸管。MM 看见后,一把把吸管抢了过来,并大喊:“这是我的,你为什么要抢我的玩具?”一旁的幼儿说:“这是大家的,老师让大家一起分享,我把我的玩具给你。”说完,这名幼儿便把自己的绿色吸管拿出来给MM。但是,MM 不为所动,一直紧紧抓着这根紫色的吸管,一直到活动结束。

情境三:集体活动中,MM 总是眼巴巴地看着教师,小眼睛里透露着些许不安。刚开始,她很是胆怯,从不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当教师用鼓励的眼神看着MM 时,她总是回避教师的目光。在一次活动时,我听到她在嘀咕她的想法,很有条理,立马给她一个大拇指。看到我的示意,MM 捂着嘴笑了。渐渐地,她愿意坐在小椅子上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户外活动时,MM 经常安安静静地站在教师旁边,似乎对幼儿园的大型玩具设施不感兴趣;如果教师一直站在她旁边,陪她一起玩,她就会很快投入游戏中,也愿意参与其他幼儿的游戏。

情景四:有一位实习教师非常喜欢MM,游戏时陪MM 一起玩玩具;早操时陪MM 一起锻炼;午睡时陪MM 一起休息;帮MM 扎漂亮的发型,帮MM整理衣物……MM 非常信赖这位实习教师。渐渐地,MM 变得开朗,少了很多不安。早上来园,她会主动到玩具柜前选玩具;户外活动中,她开心地投入游戏中;集体活动时,她开始与教师互动,也敢于站在大家前面展示自己,说说唱唱……MM 渐渐适应了新班级。

二、情绪分析

(一)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际关系会造成安全感的缺失

熟悉、安全的环境能使幼儿信任他人,从而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MM 从其他幼儿园转学到一个全新的、陌生的幼儿园,对原先幼儿园建立的安全感便会消失。MM 需要一段时间认识与适应新环境,重新建立安全感。

(二)幼儿不安全感的产生与亲子依恋存在密切关系

MM 爸爸上班时间比较早,送MM 到幼儿园后,便匆匆离开去上班。与爸爸分离后的焦虑、没有爸爸悉心安抚的失落以及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会加剧MM 的不安全感。MM 的父母由于忙于工作,陪伴MM 的时间比较少,多数时间由外婆陪伴MM。而当与父母处于不安全型依恋关系时,幼儿会更注重安全感的获得,也会降低对周围环境的探索欲,对新环境的适应显得不主动。

(三)教师是影响幼儿安全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处于学龄前期的幼儿能够较为准确地感知成人对自己的情感态度,其自我评价处于发展初期,易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尤其是教师和家长。教师对幼儿发展的较高评价会使幼儿产生更多的自信心,使幼儿建立一定的安全感。

(四)幼儿的情绪调节需要时间

情绪调节是一种为了适应环境而采取的情绪反应措施。MM 到了新班后,喜欢一个人坐在小椅子上,不参与其他幼儿的游戏,也不主动拿玩具,这便是MM 自我调节、自我适应的表现。教师应该减少对MM 的干预,满足她的这一需要,给她建立安全感的时间。

三、策略支持

(一)情绪体验,提高幼儿情绪调节能力

情绪调节能力越好,幼儿安全感建立的时间越短。为了更好地提高幼儿情绪调节水平,教师要增加幼儿的情绪体验,培养其抑制、控制的能力。幼儿受思维方式、自我控制能力以及交往环境的限制,自我情绪体验和对他人情绪进行识别的机会都很少。因此,家长要学会通过各种活动(游戏、绘本等)增加幼儿情绪体验的机会,促使幼儿在面临冲突的情境中不断培养自己的移情能力,学会使用适宜的策略进行情绪调节,进而发展同伴关系、师幼关系以及亲子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二)及时回应,建立亲子安全依恋

父母应该学会观察幼儿的情绪变化,敏感地发觉幼儿情绪的细微改变,并在接受幼儿情绪的基础上,对幼儿的情绪反应给予及时回应。父母对幼儿的反馈应当是积极的、热情的,不是消极的。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留意幼儿的情绪反应,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通过肢体或口头言语及时进行科学的安抚,如言语安慰、拥抱。同时,教师通过回顾已有策略,寻求新的策略引导幼儿进行自我情绪调节,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

(三)科学育儿,促进幼儿独立感的形成

幼儿独立感是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的重要因素。父母在教养过程中,应培养幼儿坚强独立的品质,完善其性格特征,引导幼儿与他人交流,提高幼儿的安全感。

(四)积极关注,促进师幼安全感的建立

教师对幼儿的关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运用口头语言,对幼儿进行积极关注。例如,当幼儿在完成某个活动、某项任务时,教师要及时用语言来肯定幼儿的表现;二是运用肢体语言,对幼儿进行积极关注。当幼儿到园后,教师摸一摸幼儿的小脑袋,拍一拍幼儿的肩膀,能够让幼儿感受教师对他们的关爱,安全感便会在幼儿的心中扎根;三是运用表情对幼儿进行积极关注。教师温柔的微笑、鼓励的眼神,能够较好地满足幼儿的心理安全需要。

猜你喜欢
小椅子玩具情绪
爱思考的小椅子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在熊的家里
平衡玩具
丢失的玩具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
神奇的小椅子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