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与对策

2022-11-23 03:32
法制博览 2022年15期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治法律

刘 晨

黄河科技学院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6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因此,各大高校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在努力培养大学生优秀专业能力与素养的同时,还必须注重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促使他们自觉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社会好公民,并影响周边人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准则。高校要不断提高对法律意识贯彻的宣传工作力度,健全法治课程体系,定期组织引导师生开展法制知识学习活动,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法治意识,推动社会建设和谐健康的发展。

一、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高校培养大学生良好法律意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内容:(一)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多元文化发展环境下,大学生极容易通过不同网络渠道接触到各类新兴文化与舆论信息,而一些不良文化信息则会影响到大学生健康正常的学习生活态度,促使他们误入歧途。针对于此,高校需要借助加强法律文化知识宣传教育工作,通过有效提升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学习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促使他们完善自我人格,学会从不同方面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这样一来就能够避免被外界各种因素所干扰走向错误的发展道路。在法制知识学习体验过程中,大学生能够明确感悟到人生的正确价值追求,树立起远大的人生理想,并为之而努力奋斗。(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发展的核心基础力量,他们的健康成长往往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前途,同时也关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有序发展。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生的法治观念与价值观念都需要符合历史发展要求。法律是保障正常市场经济秩序的根本前提,高校有必要通过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工作,促使他们能够懂得如何利用法律维护自身与他人的合法权益,并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保持良好的竞争优势地位。(三)法治国家建设发展要求。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国家领导又明确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始终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现代法治国家的建设发展离不开遵纪守法学生的大力支持和参与,每个大学生都必须学会正确理解民主与法制、自由与规则[1]。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大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加,大学生群体的法律意识高低往往能够体现出我国公民法律素质水平情况。因此,各地区高校必须履行好自身的教育职责,注重提升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促使他们正确理解并掌握运用好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并在学习生活中依法约束自身的行为,杜绝出现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

(一)法治观念淡薄

法治观念实质是指社会公民对国家法律的性质、地位、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也就是依靠法律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治理社会的观念,其是社会民众在参与国家相关法律社会实践过程中,自身对于其认识发展的内化与积淀,同时也是主体将自己经验和法律知识加以组合的结果。由于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当代高校大学生基本都未形成先进的权利意识,当他们合法权益受到他人侵犯时,往往不懂得或者不愿意去主动使用国家法律武器去切实维护好自身的合法利益,而是通常采取一味逃避的方式,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然而这样无疑会助长那些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使其更无所顾忌地进行违法操作。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学生,我国高校学生的法治观念较为薄弱,虽然他们会通过不同渠道了解到国家目前的法治现代化建设信息内容,但是又会对国家法治建设发展现状产生怀疑的态度,认为法律无法保障绝对的社会公平[2]。根据市场权威机构的调查显示,高校大学生群体对于依法治国政策实施是极为支持的,但是由于他们法治观念不强,在生活中主动维权意识偏低,再加上社会大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都会阻碍到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稳定持续的发展。

(二)缺乏法律信仰

一个国家法治化的关键所在就是民众对于国家法律法规的真实信仰,法律信仰能够体现出社会公民对于自身国家制定颁布法律的认可度,也是民众对法律的客观认识。我国法治社会建设发展的奋斗目标就是要让公民产生足够的法律信仰,科学有效树立起理性的法律信仰。而大学生作为法治社会建设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法律信仰反映情况关乎整个法治社会建设的稳定持续发展。大学生法律信仰是其法律意识的最高追求价值,虽然说现代大学生对于国家法律价值有着一定的了解,但是普遍还是缺乏良好的法律信仰,部分学生认为金钱物质能够解决很多问题,权利能够超越法律的约束,无视国家法律法规的存在;部分学生则对法律不够信任,无法科学区分好权利与法律之间的关系,认为法律并不能够真正实现社会发展过程的公平公正[3]。即便是近几年来,国家政府一直在加大对社会腐败行为的督查惩罚力度,并且该种现象也有了明显的改观,但是要想让全体高校大学生对国家法律产生极大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树立起理性的法律信仰,还需要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加强对大学生法律文化知识的传播教育。

(三)法律知识匮乏

在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过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到大学生法律知识的学习与其形成的法律意识强弱是一种正比关系,只有当学生能够科学理解掌握大量的基础法律知识,那么才会自然形成较好的法律意识,懂得在生活中利用法律保护自身与身边人的合法权益。虽然说我国高校针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工作,有效设置了有关法律的各项公共选修课,但是由于课程内容较为单一,授课时间比较有限,无法有效激发广大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无法最大程度满足他们对于各项法律知识的学习需求。除此之外,有关法律的选修课程学习考核方式大多是采用开卷方式,学生学习压力会偏小,自然也不会投入过多精力和时间去研究学习国家法律,更多只是为了获得学分进行选修学习,在考试前选择临时突击即可完成简单测试。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无论是高校教师,还是在校学生,他们都会关注到专业课知识内容的学习掌握,一定程度忽视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他们不会将业余时间花费在学习法律知识上,这样一来就造成了我国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着法律匮乏的现象。

三、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策略

(一)优化高校法治课程体系

各地区高校要想有效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就必须加强法治课程体系的建设工作,积极打造出法律精品系列课程,将多元化法律知识内容融入课程中,并适当加大法律课程授课时间,以此来有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于法律课程知识的学习体验需求。高校可以通过利用不同渠道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促使能够全面掌握了解到学生对于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需求,科学有效将各类法律知识融入法律课程开发设计中,并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身想要学习的课程,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法律知识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帮助他们完善自我法律知识学习结构,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4]。高校在优化法治课程体系的同时,还必须结合当下法治社会发展现状,将法律课程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带领广大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实践学习,促使他们能够将课堂所学法律知识实践应用在社会法律问题解决中,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和问题的思考分析解决能力。

(二)开展课外法律意识培养

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过程中,不能够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范围内,而是需要积极开展课外法律意识培养工作,将法律教育搬入到社会实践学习项目中,充分发挥出学生法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各大高校要适当加大对法律实践教育活动的比重,采取一定激励措施邀请广大学生参与进来。例如,高校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到法律主题辩论、演讲、知识竞赛等课外法律学习活动中,并设置一定的物质与精神奖励,这样能够在校园有效营造出和谐愉悦的法律知识学习氛围,带动起全体学生去学习了解各项法律知识,并将知识实践应用在各类比赛活动中[5]。除此之外,高校可以在校内外建立起法制教育实践基地,一方面高校可以邀请社会法律领域专家学者到学校基地进行授课指导交流,与师生分享最新的法律知识,促使他们能够形成先进的法制观念,并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街头进行法制宣传,引导社会公民做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这种校外实践活动能够强化学生对课堂教材书本上法律规范的深入理解,促使他们对国家法律产生足够的信仰。

(三)加强教师法律素质建设

高校要有效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就必须通过优秀的教师进行法律教育实施。因此,各地区高校需要强化教师法律素质建设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法律教育水平和职业素养,促使他们能够履行好自身的职责,为学生提供丰富完善的法律教学内容,并创建出良好的课堂法律实践教学环境。首先,高校可以通过聘请社会权威法律专家对本校教师进行最新法律知识的讲解,指导他们从不同角度解析法律观点,对法律新思想能够有着深入了解,从而保障自身法律教育活动开展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目标;其次,高校还需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到法律专业教育培训活动中,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融合在一起,引导教师寻找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变化规律,提升自我法律教育工作质量,以自身规范行为与人格魅力去影响感染每个学生,这些都是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保障。

(四)引导大学生自觉提升法律意识

高校除了要努力为大学生创建出良好的法制学习环境,优化改进法治课程建设工作,还必须注重发挥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作用,引导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法律知识,提升自我法律意识。首先,高校教师要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法的弊端,不再一味向学生传授讲解法律知识内容,而忽视了学生的互动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律学习兴趣。针对于此,高校教师要创新运用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将更多法律教学资源引进到课堂教学中,并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位置,引导他们主动去提出问题并相互讨论交流解决问题,从而大大提升法律课堂教学效果。其次,高校教师还可以在课堂外组织学生积极成立“法律协会”、普法协会等社团,指导学生积极开展社团活动,丰富在校业余学习生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6]。最后,高校教师还需有意识引导大学生的法律实践行为,激励学生去深入学习了解各项法律知识,并踊跃参与到校园内外的法律文化宣传工作中,将课堂学习掌握到的法律知识以线下线上渠道方式进行广泛传播,积极影响身边的人去学习掌握运用好各项法律,切实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高校法律教育工作者还需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加强对学生法律疑惑问题的指导解决工作,给予他们必要的援助,并支持他们勇敢利用法律武器去维护自身利益,促使他们能够切身体验感受到国家法律是最为权威和公正的屏障,从而对法律产生足够的认可度,并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

综上所述,现代高校要想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能力、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推动法治社会建设和谐健康的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工作。高校要科学优化高校法治课程体系,积极开展课外法律意识培养工作,主动加强教师法律素质建设,促使他们能够自主创新完善法律教育内容与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法律知识学习体验需求。

猜你喜欢
法律意识法治法律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宣传与法律意识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探讨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
提高法律意识的实践与探索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论公民法律意识对纠纷解决策略选择的影响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