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南麓魔芋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2022-11-23 05:55陈绪荣王迎春
西北园艺(综合) 2022年2期
关键词:魔芋发展

陈绪荣 王迎春

陈绪荣,王迎春,陕西省镇安县特色产业发展中心,邮编711500。

镇安县地处秦岭南麓中段, 位于陕西省商洛市东南部, 脱贫攻坚期间, 魔芋产业迅猛发展,从传统的小户散种、粗放管理,发展到今天的立体种植、大户示范、整村推进、全县发展的崭新阶段,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目标。 从事魔芋产业的农户达到8 000 多户,开发出10 余类40 多个系列产品, 魔芋产业年产值达到2 亿元,魔芋食品进入高铁、海底捞等知名企业销售平台, 魔芋产业为镇安县脱贫攻坚产业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

镇安县生态优美、气候宜人,属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雨水丰沛,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66.9%,2019 年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气候康养之都”称号,是魔芋产业发展的理想区域。 2018 年实现脱贫摘帽,成为全省第一个脱贫的深度贫困县。

1 发展现状

1.1 全产业链建设情况 魔芋是镇安县的传统农业产业,由于魔芋繁殖系数低,生产投入不足,产业发展缓慢,早期处于零星种植,自食自用。 近年来,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魔芋产业由过去的零星种植向规模化种植发展, 由西部专业种植村向东部基地村转移发展。 目前已有雪樱花魔芋制品有限公司和陕西镇安华兴特色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两个龙头企业,17 个魔芋产业合作社参与引领魔芋产业发展。 主要产品有魔芋低聚糖、魔芋素食、仿生食品和魔芋特色挂面等10 大类30 多个品种,“魔鑫王”“魔仙女”“雪樱花” 系列产品先后获得2017 丝博会产品优秀奖、第25 届中国杨凌农高会特别后稷奖和第15 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

1.2 脱贫攻坚中发挥的作用 镇安县魔芋种植涉及14 个乡镇,种植面积5.5 万亩,其中可以采收商品芋面积达到3 万亩, 每年新增面积8 000 多亩,魔芋总产量达到3 万吨,生产总值达到2.1 亿元。 探索出“三带四联”魔芋产业与贫困户的联结机制,突出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发展魔芋龙头企业2 家,专业合作社17 个。2016 年投资157 万元,2017 年投资155 万元,2020 年投资420.6 万元,共计732.6 万元,带动全县2 万人参与魔芋生产, 从业人员人均年收益9 000 元左右。

今后乡村振兴把魔芋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坚持“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多元发展、重点推进”的指导方针,制定镇安县魔芋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实施“三带四联”魔芋产业与农户联结机制, 发挥魔芋产业带动贫困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

1.3 产业技术支撑 镇安县特色产业发展中心全面负责全县魔芋产业的技术指导、 新品种引进、新技术试验示范工作,下辖14 个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对所辖片区从业人员进行面对面、点对点的技术培训服务。 2021 年度全县召开魔芋高产栽培技术、魔芋配方施肥技术、魔芋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及林下栽培等新技术培训20 多场次, 有效提高了全县从业者的科技水平, 推广的林下魔芋种植技术解决了魔芋和其他经济作物争地的矛盾。 镇安县魔芋产业发展模式在从业人员培训、技术指导服务、新品种引进、机械化应用、产品研发等方面均走在秦岭南麓山区县的前列, 被全省魔芋体系专家评定为病害少的优质魔芋繁育基地。

1.4 发展前景广阔 一是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镇安独特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丰富的魔芋资源, 是秦岭山区县魔芋重点基地之一。 二是魔芋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突出。 近年来魔芋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大,价格高涨,是当地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渠道。 三是该产业是一项可再生产业。 一旦种植,采挖不绝,年年均有收入。 四是魔芋林下种植模式可复制,可推广。魔芋喜阴凉遮阴,在木王、达仁、柴坪、月河等地少林多的镇发展“魔芋—板栗林下种植模式”、玉米魔芋套种, 有效解决了魔芋与粮食作物争地的矛盾,适合秦岭南麓山地多、平地少的现实情况,缓解了耕地矛盾,同时起到水土保持,实现资源合理利用, 并为当地群众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符合国家的环保产业政策。五是魔芋产业是农业生态循环发展产业。 从魔芋原材料到食品加工厂,再到末端的销售市场,产业链条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市场,让更多人能嵌入产业链中,魔芋产业生态循环发展价值潜力巨大。

2 存在问题

2.1 市场价格波动大,影响生产积极性 商品魔芋的市场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 鲜商品魔芋最高可达8.2 元/kg, 种芋有时高达20 元/kg,2015 年低谷时只有2 元/kg。 魔芋精粉50~60元/kg,最低时降至30~35 元/kg,降幅为58.3%。特别是近几年脱贫攻坚阶段,魔芋大面积发展,种芋需求旺盛, 价格一度高至28~32 元/kg,如果低谷到来,势必挫伤农户发展魔芋的积极性。

2.2 魔芋种子繁殖系数低,无专门的种芋繁育基地 目前, 农村魔芋生产主要靠魔芋的根状茎进行繁殖, 一般一个大魔芋只生长5~6 根根状茎,根状茎需再生长1 ~2 年才能做为种芋栽培,繁育系数远低于玉米、小麦等农作物,难以在短期内大面积扩繁。魔芋易染病不耐贮运,长途异地调种容易造成伤口染病, 这也是魔芋产业不能在短期内大规模发展的主要原因。 目前无专门的无病种芋繁育基地, 缺乏大规模发展的种子基础,不能就近解决大量的种植需求。

2.3 病害、 野猪等危害严重 魔芋的软腐病、白绢病,只能预防,不能根治,特别是软腐病在整个生育期和贮藏期都会感染, 对产量影响非常大。 最近几年,秦岭生态恢复良好,部分动物种群繁衍快,数量激增,导致人与野生动物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尤以野猪危害最大,春拱种、夏毁苗、 秋啃果。 镇安县多采用玉米魔芋套种模式,玉米成熟期,也是魔芋膨大后熟期,魔芋皮质娇嫩,植株的含水量比较大,稍微一碰就会受伤,被野猪拱食践踏,导致田间魔芋损毁、腐烂,严重的造成绝收。

2.4 魔芋产品的全产业链条带动不强 产业链“两头小,中间大”,即上游的种植业成弱势链环, 下游的制品业气势不旺, 开发出的新产品,特别是名牌产品不多。龙头企业没有形成集团优势,在魔芋产业全链条上的带动能力、辐射能力、产品研发没有发挥出来,整个产业未能形成以下游带动中上游、 以上游保下游, 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完整产业链条。目前镇安县魔芋产业对外销售环节尚停留在销售精粉原料上,产品层次较低,加工率不高。魔芋加工工艺相对落后,魔芋原料没有被充分利用,没有开发更多的下游产品, 无法抵抗精粉价跌对商品魔芋价格造成的压力,制约着魔芋产业的发展。

2.5 种植水平滞后和产业高效发展产生矛盾当前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留守多为老、弱、妇、幼群体,文化程度低、科技意识差,不能满足魔芋产业发展的需求。 魔芋的选种培育、种植、病虫害防治、储存技术、加工工艺等方面又要求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 目前当地魔芋种植技术尚未普及,没有建立完整的技能培训体系。在魔芋生产过程中, 需要对从业人员开展抗病品种的选择、种子处理、土壤消毒、科学施肥、合理倒茬、 叶面喷肥、 病虫害防治等技能的指导和培训,提供必要的科技服务支撑。

3 对策建议

3.1 把魔芋生产纳入粮食直补范围 研究制定出魔芋产业补贴长效机制, 持续加大对该产业的投入,增强农户发展魔芋产业的信心。把魔芋生产纳入粮食生产补贴范围, 给农户吃颗定心丸, 把发展魔芋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突破口,解决农村弱势劳动力群体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3.2 攻克魔芋种子繁殖系数低的难题 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陕西省魔芋现代科技体系和安康魔芋研究所等单位合作,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选定无病种芋繁育基地,开展“安魔128” 和“珠芽”魔芋新品种试种和推广,编制从种植、采收到贮藏的一整套技术操作要点,就近供应种芋。

3.3 加快魔芋新产品研发 魔芋低热量、低蛋白、高膳食纤维,是理想的减肥食品,被誉为“神仙菜、魔力菜、长寿菜”。在精粉的基础上研究下游产品,如开袋即食的小食品,还可以结合镇安县的香椿、香菇等特色农产品研发特色菜,改变传统的魔芋豆腐、袋装菜、休闲魔芋食品、魔芋粉丝、魔芋凉皮等,深挖魔芋凝胶性、延展性、保湿性、成膜性等特点,研发美妆系列产品,例如魔芋棉、魔芋皂,或开发高端的魔芋蛋糕、魔芋软糖、果脯、魔芋酸奶、魔芋冰淇淋、魔芋珍珠奶茶等,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以此来对冲精粉原料降价对利润的影响。

3.4 破解魔芋病害和野猪危害两大难题 由技术指导部门培训骨干人才,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示范操作,通过合理的轮作倒茬,科学规范的间作套种,将魔芋病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同时调整思路,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地,在核桃、板栗林下开展无病种芋繁殖。 对野猪损害农作物赔偿的问题, 探索实施野猪种群控制的管理机制和林农受损保险业务的补偿机制双向并行。推动保险机构开展野生动物致害赔偿政策性保险业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农民办理政策性保险, 破解野生动物保护与农民利益保护矛盾的难题。 实行政府为农户利益受损兜底补偿政策,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通过政府赔偿和依法狩猎解决野猪损坏农作物的问题。 由县林业主管部门成立专门猎捕队伍, 制定具体计划, 组织对野猪进行限量捕杀,保护农民利益。

3.5 建立魔芋全产业链 打造魔芋原材料到食品加工厂,再到末端销售市场的全产业链,连接农户和市场,充分挖掘魔芋的价值。发挥龙头企业的生产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加工中心、科研中心的作用,对农民实施全方位服务的全产业链模式。 推广“退耕还林、林下种芋”“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公司免费给农户提供种子、肥料、农药,农户出地、出劳动力,政府给予400 元/亩的流转土地补贴,这样公司不用为原材料发愁, 村民们也可选择到公司的魔芋种植基地务工,增加收入,形成一个从种植到收购的完整链条。

3.6 结合“22 ℃商洛”品牌打造,宣传魔芋产业文化 县级魔芋协会围绕商洛市提出的“22 ℃商洛”,打造中国康养之都的契机,实施魔芋文化与产业发展结合、 与旅游结合, 实现三产融合,将魔芋作为大健康产业中的特色作物品牌。组织各大旅行团来基地、加工厂参观,举办魔芋丰收篝火晚会等,举办评选高产之星、奖励魔芋大王等活动,推广成功经验。重点打造木王魔芋小镇,开展魔芋观光、魔芋工厂参观、魔芋美食品鉴、魔芋文化体验、魔芋王选拔赛、魔芋产品展示、 魔芋产业研讨交流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定期参加国内外各类食品博览会、贸易洽谈会和食品添加剂展会等,提高品牌影响力。大力发展电商营销、直播带货等互联网+新型销售模式,促进魔芋产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7 借鉴邻近省市的经验 镇安县是联结陕西与湖北的天然纽带, 在秦岭南麓发展魔芋产业具有代表性,可以借鉴和复制湖北省恩施、十堰地区,陕西省安康市发展魔芋的经验。学习湖北省建始县推出的“5 个1”,即“一个县级领导,一个主管单位,一个专家团队,一笔专项资金,一个主导产业”的模式。 学习安康市坚持“大联合、大培训、大承包”,形成“市有专家组、县有魔芋办、重点镇有魔芋专干、园区基地有技术人员包抓”的技术服务体系。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按照玉米立体种植模式、林下高效种植模式和“五边”生态种植模式建设产业基地, 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链主”企业,充分发挥加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作用,使企业、合作社与芋农在同一条战线上,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同时提升魔芋产品品质,树立品牌形象,走现代特色农业生态循环发展,让秦岭山林地中长出的魔芋成为乡亲们增收致富的“金疙瘩”。

猜你喜欢
魔芋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减肥“神器”――魔芋
魔芋不可盲目食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魔芋优质高产栽培管理技术研究
创新种植模式 拓宽致富思路
魔芋:可治百病的“去肠砂”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