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县茶园轨道运输系统的应用效益与发展路径研究

2022-11-23 06:42吴钦斌
南方农机 2022年15期
关键词:雷山县运输系统茶园

吴钦斌

(雷山县农业农村局,贵州 黔东南 557100)

雷山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雷公山由东北向西南横贯境内,切割较深,沟谷纵横,县域地形较为复杂。雷山县以中山地貌为主,其占总面积的90.5%,低山和高中山占比较少,仅占总面积的9.5%[1]。近年来,雷山县委县政府立足资源优势和地理条件,明确将茶产业作为“名片”产业进行打造扶持,在脱贫攻坚期间,茶产业作为农业主导支撑产业,为助推脱贫攻坚、促农增收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19年,贵州省政府出台《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19〕19号),明确提出在茶菜果药等重点特色经济作物产业的机械化薄弱环节要实现新突破,改变茶菜果药等重点特色经济作物产业的机械化薄弱环节“无机可用”的现状。政策的出台为解决雷山茶产业劳动力紧缺、茶产业人力投入成本高等问题,促进山地现代化农机推广与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为雷山茶产业应用茶园轨道运输系统创造了机遇。

1 应用基础条件

1.1 茶产业基础

雷山县委、县政府立足于雷山县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立足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发展定位上,坚持现特显优,发挥资源比较优势,按照“一业带三产”(旅游业带动一二三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实施“环境立县、旅游强县”的战略,全力打造“全国旅游名县”“贵州茶叶大县”两张名片,始终坚持“扩基地、抓管理、树品牌、拓市场”的工作思路,走出了一条基地标准化、服务社会化、效应品牌化、运营产业化的新型茶产业发展之路。全县的茶产业实现了五个突破:一是“雷山银球茶”被列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二是获得六项金奖,“雷山银球茶”分别在2013年世界绿茶评比和2014年“中绿杯”中国名优绿茶评比中荣获金奖,在2015年贵州首届春茶斗茶大赛中荣膺绿茶类金奖茶王,荣获2015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在2017年第十四届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上获得“中国好茶”评比金奖,荣获2018年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评比金奖;三是获得四项称号,雷山县被评为“中国茶文化之乡”和“贵州十大茶旅目的地”,“雷山银球茶”被评为“中华文化名茶”,2016年雷山县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国家重点产茶县”称号;四是雷山县生态茶叶示范园区被列为全省32个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之一;五是雷山县入列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目前,雷山县共有茶园面积16.3万亩(1亩≈667 m2),茶叶品种主要有福鼎大白茶、龙井中小叶、安吉白茶等。全县茶园可采摘面积13.75万亩,茶产业覆盖全县8个乡(镇)132个村,全县茶农达1.8万户7.8万余人。全县注册茶叶企业156家,获得SC认证生产茶企27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州级龙头企业7家,茶叶检测机构2家,清洁化生产线15条,全县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职称人员135人。全县年产茶量5 000 t以上,产品产值为5.6亿元。

1.2 农机装备现状

2021年,雷山县各类农机具拥有量2.15万台,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37.63%,其中机耕率83.17%、机播率0.59%,机收率13.96%。2021年,雷山县拖拉机拥有量119台,其中变型拖拉机拥有量115台;耕整地机械拥有量0.73万台;精量播种机械拥有量1台,小型联合收割机械拥有量2台。

2021年,雷山县共有茶园16.3万亩,其中,可采摘面积13.78万亩,中、高产茶园采摘面积7.4万亩。各类加工企业、组织83家,全县茶园农机装备包括除草机356台,修剪机577台,植保无人机4台,茶园综合机械化率较低。

2 雷山县茶园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2.1 茶园机械化程度低

笔者走访雷山县望丰乡、丹江镇、西江镇、大塘镇、达地乡等茶产业重点乡镇基地和主要企业,得知雷山县茶园基地应用的农机主要是修剪机、除草机、喷雾器等小型农用机械。从走访结果来看,企业应用高效农机的意愿强烈,但受制于茶园特殊的地理环境,大部分高效农机使用困难,人工使用成本过高,使用中型以上高效农机取得的经济效益不明显,茶园基地总体机械化程度低。

2.2 劳动力紧缺

茶园基地日常管护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受山区地形地貌的影响,茶园劳动力投入相对于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劳动力投入更大。雷山县既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也曾是国家级的贫困县,地方经济发展较缓,就业机会和劳务收入与经济发达地区有明显的差距,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现象普遍,农村“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情况突出,特别在茶青采收季节,还需从周边县区调配劳动力以满足用工需求。

2.3 运输成本高

近年来,在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红利下,产业扶贫成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措施之一。雷山县委县政府将茶产业作为支撑农户长期获得稳定收益的重点支柱产业进行扶持,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完善茶园产业路、生产步道、集水设施等基础配套设施。但由于雷山县特殊的地形地貌条件,产业路、生产步道等交通设施建设成本高,且要符合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政策,以至于目前的交通条件仍然无法满足茶园日常物资运送需求,特别是一些农用机械、肥料、农药等生产物资等,仍然需要采用人力或其他的原始运送方式。

3 山区茶园应用轨道运输系统的优势

3.1 经济效益明显

首先,山区茶园应用轨道运输系统,可根据茶园自身需求,规划设计轨道铺装路线,牵引设备可采用遥控设置和手工设置,在工作区预留相对作业空间即可实现即停即走,使用十分便捷。其次,山区茶园应用轨道运输系统,在控制建设成本、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经济效益也十分明显。

在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成本方面,茶园生产过程中以茶青和肥料两大类物资的运输需求为主。以肥料运输为例,按雷山县当前茶园日常管理全年亩用肥料量0.2 t计算,100亩茶园全年需要运输肥料20 t,人力运输以每天运输0.5 t计算,当前用工计价150元/天,则需要投入人工运输成本约为6 000元。按当前雷山引进的燃油型轨道机头测算,每趟运送量仅按0.1 t计算,每趟运输时间均以20 min计算,一周时间即可轻松完成20 t物资运输任务,投入燃油、损耗、人工成本不超过800元,每次操作仅需两人即可完成,大大降低了运输和人工成本。

在建设成本方面,2021年雷山县丹江镇在当地脚散茶园投入资金63万元,新建覆盖茶园1 000亩,设计运输里程3 km茶园轨道输运系统一套,运输机头采用7ZDGS-220型齿轮齿条式轨道运输机3台,轨道采用20#碳钢方管,单次载重质量设定为0.1 t。按建设成本折算1 km约为21万元,与本地1 km常用规格1.2 m*0.1 m的生产步道建设成本约24万元相比,轨道运输建设成本相对较低。又如2022年雷山县投入资金55万元,在达地水族乡安吉白茶基地新建茶园轨道运输系统,安装单轨运输机轨道3 km,配备主机、拖车8台。运输主机额定载重量200 kg以上,汽油机发动机功率4 kW以上,轨道厚度2.5 mm以上。通过建设茶园轨道运输系统,覆盖该乡白茶基地1 000亩,而且与常规生产步道建设成本相比,轨道铺装建设成本相对较低。

3.2 社会效益显著

推广和应用茶园轨道运输系统,一方面有助于增加雷山县山区农机装备总量,让高效现代化农机从传统粮食作物中的应用向特色产业和经济作物中的应用发展,提高茶园农机作业水平;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成长,通过改善茶园基础运输条件,且降低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对全县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具有明显促进作用。最关键的是,茶园轨道运输系统示范推广作用明显。从丹江镇脚散茶园基地和达地水族乡白茶基地应用轨道运输系统的实际效果来看,引进应用轨道运输系统降低了覆盖区农户农业支出成本和运输成本,起到了积极的示范推广作用,让茶农切身感受到轨道运输系统对提高茶园日常管护效率的重要作用,取得良好社会反响,茶农对运输系统的接受度高。

3.3 应用技术成熟

茶园轨道运输系统在国外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多个国家已经广泛将其运用于农业领域。国外对丘陵山区田间运输机的研究和制造开始较早,日本处于领先地位,已开发出一系列适应本国农业生产的机械。如两轮式运输车、动力三轮车、履带式运输车、架空索道、单轨运输车和双轨运输车等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运输机,依据类型不同,机器爬坡能力依次增加,以满足不同坡度山地的需求。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国内已有多个省份将轨道运输技术应用于不同产业领域。2006年,黑龙江省森林工程与环境研究所战廷文等承担了948项目“森林生态型单轨运输设备及关键技术的引进”,首次从韩国(株)大林MONRAIL会社引进了森林多功能单轨运输技术;2008年完成轨道安装与调试,其主要用于运输观光旅客到山顶,运输建筑材料及生态监测人员、仪器进行生态监测,开启了国内单轨运输机在林业上的应用研究。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福建省近年来积极开展茶产业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示范试验、优化提升和推广等工作,不断提升茶叶生产机械化水平,积极推广茶园轨道运输系统,收益明显。湖北省是全国水果生产大省,也是茶叶种植和出口大省,湖北省通过田间轨道运输机的推广应用,不仅解决了水果下山难的问题,还将其作为肥料、农药和其他田间管理工具的搭载平台,节省了人工成本,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果园、茶园全程机械化程度,有力促进了现代果茶产业的发展[2-4]。

3.4 安装简单易操作

应用于茶园的轨道运输系统目前已开发出多种不同类型,用于满足不同需求,最简易的单轨运输机基本能满足地形复杂的山地果园、茶园的果实、农资等的运输要求。轨道运输主要由“轨道+牵引设备”两大体系组成,按照地形情况、运输需求、效率频率决定采用哪种类型轨道系统。在安装前,首先规划出一条便于牵引运行的线路并设计安装线路图,规划路线时应注意综合考虑坡度、牵引功率和载重问题,轨道铺设完成后,安装牵引设备即可运行使用运输系统[5-6]。

3.5 安全性高

人工运输物资时,受地形、气候、工人身体状况等因素影响,工人安全性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山地轨道运输系统实现了人货分离,操作人员只需在操作区域收放货物即可,运输途中不需要额外的人工跟踪,安全性、稳定性得到大大提高。

3.6 生态效益明显

雷山县县域内有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部分),为了保护自然保护区内丰富的自然资源,自然保护区管理政策限制了当地居民一系列生产活动,如采伐寿木、起房建屋采伐木材、采集薪材、采集林副产品等,包括一系列政府投资的项目,都受保护区政策约束[7-8]。山地轨道运输系统占地小,不会破坏植被,不会改变山形地貌,因此,推广应用茶园轨道运输系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

4 茶园轨道运输系统发展的建议

1)抢抓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实施省重点特色经济作物产业机械化示范推广项目。《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19〕19号)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全省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建立农机装备创新体系,围绕全省重点特色经济作物和经果林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目标,重点解决无机可用、无好机用、农机农艺不配套等现实问题。在此政策背景下,结合雷山县茶产业发展实际和茶园现状,将现代化轨道运输系统的应用作为雷山县茶产业山地高效农机现代化建设示范项目进行重点申报,科学地对山区茶园进行宜机化改造,努力争取省级主管部门的项目扶持,进一步扩大轨道运输系统推广应用规模[9-10]。

2)加强地方财政对相关茶叶企业和茶园轨道运输系统的扶持力度。近年来,在东西部产业协作的政策红利下,通过牵线搭桥,浙江、广东等地的茶叶企业入驻雷山县,引进的企业在茶园管理运营和成本控制方面比雷山县本土企业有优势。企业在入驻的同时,将茶园轨道运输管理模式引入雷山县。雷山县人民政府先后在丹江镇脚散茶园基地和达地水族乡白茶基地扶持茶叶企业建设轨道运输系统,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实现了雷山茶园轨道运输系统的零突破,提高了示范项目的带动效应和社会影响力。后续相关部门要加大对茶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鼓励企业自主对茶园进行轨道运输系统宜机化改造,逐步提高轨道运输系统应用效果。

3)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在《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19〕19号)的政策背景下,一方面,要围绕改变茶菜果药等重点特色经济作物产业的机械化薄弱环节“无机可用”的现状,针对性地出台与轨道运输系统有关的补贴政策,提高农机购置补贴额度,降低企业、农户购机成本;另一方面,要结合贵州省山地农业发展实际情况,扩大轨道运输系统所需设备的补贴范围。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推进轨道运输系统在山区茶园发挥巨大的优势和作用,促进茶菜果药等重点特色经济作物产业的高效发展。

猜你喜欢
雷山县运输系统茶园
2022亚洲国际物流技术与运输系统展览会
2022亚洲国际物流技术与运输系统展览会
美国2022财年航天运输系统发展新动向
茶园飘香
2020 CeMAT ASIA 第21届亚洲国际物流技术与运输系统展览会
周宁生态茶园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
雷山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茶园观色
少数民族地区中学数学学困生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