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时期职工体育活动开展、特征与影响
——以攀枝花为例

2022-11-23 08:44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球场职工体育

王 华

近30 年来,三线建设研究已成为学界关注热点,在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空间布局、建设成就、历史评价、调整改造、区域发展、城市变化、工业遗产、职工生活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1-3]。其中,亦有少量成果对该时期体育发展进行了探讨,主要集中在对该时段工厂和职工体育发展概况梳理、“文革”期间城市体育发展过程及其所受影响[1-3],但对三线企事业职工体育活动的研究付之阙如。事实上,作为三线建设职工文化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职工体育活动,本是探索国家意志与地方实践多种关系的重要一环,由此从国家、单位与个人在职工文化生活中的互动方面这一视角出发,有助于进一步拓展三线建设研究。有鉴于此,本文以档案、文献和口述访谈等资料为基础,对三线建设重点地区攀枝花①攀枝花的建设发展以攀枝花钢铁厂的建设和生产作为核心,1965 年开始建设,1970 年攀钢形成出铁能力,1971 年出钢,1974年开始出材,至此攀钢一期工程建设完成并形成比较完整的生产体系。本文论述的攀枝花钢铁厂除引用档案文献外,均统一为“攀钢”,起讫年限以1964 -1974 年为主。本文所论之“攀枝花”,是指三线建设时期,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新成立的行政区域。1965 年初,因保密需要,“攀枝花特区”更名为“渡口市”,1978 年10 月,西昌地区建制撤销,所属米易、盐边两县划归渡口市,1987 年初再次改名为“攀枝花市”。为理解方便,除引用档案文献和口述文字外,本文涉及“渡口市”称谓时,统一为“攀枝花市”,1966 年前“攀枝花特区”称谓不变。职工体育活动开展、特点和影响进行检视,以期为全面理解三线建设时期生产建设与文化生活的关系提供典型个案。

1 职工体育活动开展

20 世纪60 年代中期,毛泽东鉴于日益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做出加强战备、调整工业布局、进行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1964 年4 -5 月,毛泽东多次强调建设攀枝花钢铁厂的重要性[4-6],很快在中央集体达成共识[7]。攀枝花地处川滇交界的横断山区,云贵高原西北部的金沙江峡谷地带,深处大西南内陆优越的战略位置和特殊的资源禀赋成为“备战”特殊历史条件下毛泽东重点关注的战略大后方[8]。1964 年下半年起,在“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来自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职工开赴攀枝花地区。

三线建设地区因缺乏城市依托,三线企业无法获取城市的文化设施,整个工业区体育事业“是一张白纸,一无基础,二无场地,三无器材,四缺干部”[9],职工也无法融入传统的乡村娱乐活动。建设初期,基础设施建设严重缺失造成生产生活上的严重困扰,职工抱怨攀枝花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天是罗帐地为床,澡堂就是金沙江,哪里还有运动场。”[10]据统计,攀枝花三线建设职工的人口构成中99.5%为外来人员,其中绝大部分为非自愿申请到攀枝花工作[11]。随着抱怨情绪的累积,职工队伍开始出现私自离厂等不稳定的现象,如四一〇厂职工抱怨“四面是高山,既无电影院,又无娱乐场……狼多姑娘少,对象不好找”,有的甚至公开表示“只要调回重庆,宁愿降一级工资”[12]。职工中甚至出现“有的现在就要求回家探亲,有的要给中央写信,有的要跳金沙江”[13]的严重情况,生产建设受到严重影响。

随着生产建设的推进,为了解决文化生活的需要,职工自发性开展武术、摔跤等传统性地方体育活动,同时也组织小范围的象棋和游泳等简单易行的体育活动。伴随着三线建设职工的大量涌入,“小众型”的地方体育活动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开展有组织的职工体育活动势在必行。

首先,体育机构的成立与经费保障。1966 年3 月,国家体委下发通知,提出让“厂矿、企业、机关开展多种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组织小型比赛”[14]。攀枝花特区党委于当年5 月20 日成立工业区体委,从1966 年到1974 年的8 年间,攀枝花市体委工作人员(不包括各指挥部、区专职体育干部在内)已从建设初期的“四人体委”发展到44 人的体育领导机关。[15]随着三线建设的推进,农村地区也开始成立和完善体育主管机构。体育经费逐年增加。1971 年体育经费投入114.85 万元,虽然随后基建费用有所下降,但体育行政费和事业费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为体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其次,体育活动场地建设与体育活动的开展。有了体育领导机构和经费的保证,体委和各三线企业也开始发动群众开辟运动场地。例如,攀枝花地区煤炭指挥部所属7 号信箱(4 -7)①三线建设期间为对外保密需要,单位名称以信箱代替,1、2、4、9、10、17 号信箱分别为总指挥部、冶金、煤炭、交通、建工、林业指挥部,各大信箱下属单位为附属信箱,如煤炭指挥部附7 号信箱即为4 -7,其他信箱同,全文同。自己动手,发动群众开创各种简易场地,自做单杠、双杠、举重杠铃器材,因陋就简地广泛开展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跳高、跳远、体操等各色各样的体育活动;汽车运输公司大修厂通过单位协作,开辟了一个七人比赛足球场[13]。从1967 年开始,基础建设投资有了较大增加,该年度体育场地建设计划投资达到14 万元[16],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72年底,全域有各种运动场地408 个,其中灯光球场105 个。[17]。

随着体育场地的建设,体育活动得以在更大范围开展。1970 年,全市性的体育表演活动有6 次,其中5 次大型体育活动在各地区、各单位20 个点进行。其中,林业指挥部按各分信箱分头开设多项体育项目:17 -1 组织全林区男、女篮球邀请比赛;17 -6 组织男女乒乓球邀请赛;17 -3 组织男子排球赛;17 -5 选派男、女拔河队参加市里比赛;17 -9 依托所办中学组织青少年田径队代表队和女子排球队参加市里比赛[14]。攀钢公司则按照小型、分散、业余的原则,经常组织拔河赛、越野赛、篮球赛、排球赛、乒乓球赛、棋牌比赛和田径运动会,小型分散的体育比赛经常举行。建工指挥部航道处除了开展传统的篮、排、足、乒乓、羽毛球、广播操、拔河比赛外,还根据自身特点开展游泳、水上救护、单杠、双杠、爬杆等体育运动项目,70%以上的职工参加了体育锻炼[18]。此外,各单位还结合自己生产特点,编制和推行生产操。据统计,仅1970 年国庆期间即开展了7 天62 场比赛,观众就达近5 万人次[13],到1972 年底全市第二届运动会,参加比赛的运动员1 086 人,最小年龄11 岁,最大年龄为40 岁,观众激增至18 万人次。1973 年上半年全市各县乡、各区举行各项竞赛多达24 次,运动员3 071 人,观众达48 万人次[17]。

不仅如此,各大企业和机关也开始有组织地通过体育活动相互交流互动。例如,煤炭指挥部要求机关和各生产单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共同学习的办法进行友谊比赛”[19];林业指挥部则根据作业林区范围广、职工分散的特点,组织篮球队深入到300 公里内的各林区,为林业工人进行了16场慰问表演[13]。林业指挥部各附属单位也先后开展体育交流活动,17 -1 所属大河林场就邀请全局各场(队)12 个代表队在大河林场召开体育运动大会,共进行了20 场篮球和5 场乒乓球友谊赛;17 -5 邀请12 个代表队在4 连举行体育运动大会,自始至终开得很活跃。[20]

2 职工体育活动的主要特点

三线建设早期,职工体育活动主要呈现出文化娱乐的基本特征。随着体育组织管理机构的成立,体育活动逐渐演变成政治宣传需要的集体化、仪式化的组织活动。

2.1 体育成为职工文化娱乐的主要方式

生产建设的顺利开展和职工队伍的稳定,成为地方党委和三线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1965 年4 月14 日,攀枝花特区党委召开华北三公司支部书记以上的干部座谈会,针对职工要“打回老家去”的严重流失倾向,特区党委书记徐驰明确要求把集体文化娱乐好好搞上去。总指挥部在随后的调查中提出解决措施,指出在职工集中的地区设立新华书店或书摊,组织电影队巡回放映,解决职工文娱生活。在“先生产,后生活”方针的要求下,“山坡是现成的剧院、电影院,稍加平整,坡地就成了球场”[21],随之篮球队、宣传队、放映队“三大队”成为建设初期最受职工欢迎的文化生活方式。②段HY(三线建设成昆铁路建设者,女铁道兵)访谈记录,攀枝花同德烈士陵园,2019 年12 月15 日。“三大队”解决职工文化生活的功能趋同,但活动方式和时空需求殊异。宣传队“面对面”的歌舞表演形式虽然生动活泼,深受职工喜爱,但各单位专职演出人员少且不固定,一般只在重大节日从各单位临时抽调文艺爱好者组成,不能随时随地组织演出,且演出所需舞台搭建、化妆设施、电力和音响设备等硬件设施也无法得到保障。放映队同样存在队伍编制少、放映任务重、设备运输远和场地选择难等问题,无法随时随地放映。两者都存在时间安排、空间布置和设备安装等问题,无法普及到整个工业区。与之相较,体育活动具有不受场地影响、人数限制和时间安排的局限,逐渐成为全工业区范围内广泛开展的职工文化活动方式。

究其原因,建设初期基层职工绝大多数是男青年,对开展体育活动有着迫切的要求,青年职工“各显神通”,自发性开展和参加一些带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活动,“南北两大派的武术高手在工余切磋武艺,招收徒弟,经常自发组织棋类运动或下金沙江游泳”。1968 年,随着一批大专院校毕业生的到来,一些“篮球‘精英’组建成立业余‘金沙江’男、女篮球队,每逢周末和节假日驰骋于厂矿球场,蜚声渡口。”[9]职工周末到渡口灯光球场看球赛,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渠道。职工除了欣赏精彩的体育比赛,平时见不到面的老乡在此欢聚畅谈,交友聊天,“体育成了联络感情、增进交往的活动方式。”[22]

三线企业充分利用体育比赛,活跃职工文化生活。四川省交通厅公路工程处在远离市区修建雅江桥时,组织男子篮球“桥工队”经常与铁道兵第五师7662 部等3 支队伍驻军篮球队和银江公社三大队农民球队开展联谊活动,交流球技。[23]随着体育活动的开展,职工观看比赛和参与体育活动成为生活常态。1975 年攀钢轨梁厂举行首届越野赛跑,“厂党委、厂革委的负责同志和观众一起站在起点观看比赛……会场四周红旗飘扬,响亮的锣鼓声、掌声、欢呼声、金沙江水的浪涛声汇成一片”[24]。

在文化生活贫乏的三线建设时期,体育活动成为各单位建设的重点内容,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和比赛的激烈性形成的可观赏性,能够让身心得到放松,也在一定程度弥补了远离亲人和“不带家属”的情感缺失。对于场上运动员来说,通过体育活动展示身体力量和运动技巧成为观众瞩目的焦点是很光荣的事情。据当年参与宣传和体育运动的参与者回忆:“那个时候一个宣传队员,一个篮球队员,不亚于现在当明星。”[25]

2.2 体育活动与政治宣传紧密结合

体育的娱乐功能与政治宣传具有“共时性”特征。地方政府和三线单位在利用体育活动丰富文化生活外,相继开始“长流水、不断线,根据革命、生产形势平时开展,周末组织活动,节日搞大的比赛”[17],依据最高领导人的指示、参与活动日期的意义和结合节假日开展体育活动。

毛泽东对体育活动的指示和亲自参与的日期成为开展体育活动的必然选择。为了“使毛主席的革命体育路线更加深入人心”[26],每一年6 月10 日毛泽东“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纪念日,地方政府和三线企业均举行重大体育比赛或组织精干队伍深入厂矿、林区、部队、医院进行慰问表演,使运动场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13]1966 年7 月16 日毛泽东在视察武汉期间“万里长江横渡”,毛泽东在接受采访时说:“游泳是同大自然作斗争的一种运动,你们应该到大江大海去锻炼。”[27]《人民日报》刊载了新华社《毛主席畅游长江》的通讯。此后每年7 月16 日横渡长江纪念日,全市组织职工横渡金沙江和水库的游泳比赛,以此促进广大职工对增强体质的热情,激励职工增强攀枝花工业区的信心。[9]元旦和春节承载了地方政府和三线企业“更上一层楼”的期许。新年除了“辞旧迎新”之意,也是鼓舞职工士气,增强革命意识和战斗精神的契机。1967 年元旦和春节期间,总指挥部、后勤部、政治部三大机构要求全市“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促进渡口建设事业的发展”[28]。1970年元旦,“为了让广大工农兵过一个战斗化、革命化的春节”,“满怀革命豪情,为迎接伟大的70 年代的第一个春天,鼓舞广大职工在新的一年里以实际行动创造优异成绩,为渡口建设再立新功”,市委专门组织球队对工农兵群众进行慰问表演。为了“使广大革命群众的节日生活过得愉快,丰富多彩”,1970 年农历春节期间,“全市组织了12 个队,进行9天31 场表演赛,慰问全体建设职工”。[13]国庆节作为国家庆典日,更是政治动员与组织号召的重要节点。1966 年国庆节期间,特区党委举行全市职工篮球友谊赛,邀请机关和各大企事业单位参赛,“用毛泽东思想挂帅,在整个比赛期间大力开展学习最高指示,执行最高指示,宣传最高指示,捍卫最高指示的热潮”[29]。三线企业也将国庆节和体育活动结合,赋予体育活动强烈的政治意义,如林业指挥部大河林场,认为“国庆22 周年的这个大喜日子……是加强战备的大好时机”[30],为此开山辟岭,新建一块篮球场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27]

重大政治事件也是强化职工体育活动的重要原因。1969 年3 月,中苏“珍宝岛事件”爆发,地方政府邀请铁五师7659、8752、8755 部队,与市内中央部委所属单位以及市直属各单位开展体育比赛,“通过体育活动大力宣传毛泽东思想,宣传党中央的战斗号令和方针政策”[31]。据当地农民毛KQ 回忆:“‘珍宝岛事件’爆发的时候,铁道兵8703 部队19连正好在我们次格的大队修成昆铁路,那阵他们就教村民打篮球和唱战斗革命歌曲。在篮球比赛前学习毛主席、党中央的指示,高唱革命歌曲后邀请村里的年轻人上场比赛。”①毛KQ(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乡拉鲊村次格地组村民,1968 年中专毕业,拉鲊村首位村小学教师,建设成昆铁路期间,铁道兵连队一直征用其家厨房做饭,毛KQ 与铁道兵指战员长期相处,一锅吃饭)访谈记录,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乡拉鲊村次格地组11 号毛KQ 家,2020 年6 月20 日。中苏关系持续紧张,为了加强备战,林业指挥部举行新广播体操和民兵刺杀能手的表演,让职工克服“四川是大后方,渡口是保险箱,林区是箱中箱的和平麻痹思想”,要求做到“表演即是训练、训练则为备战……随时可以迎头痛击帝修反的任何突然袭击”[20]。1970 年7 月1 日,攀钢第一炉高炉出铁、成昆铁路全线通车,市体委专门组织了4 天的体育表演赛,以“鼓舞广大革命职工乘胜前进”。同年8 月,向战斗在成昆线上胜利完成通车任务和战斗在“三支两军”第一线的渡口驻军和广大指战员致敬,再次组织10 支球队进行了6天共16 场慰问表演[13]。

体育活动因其娱乐性特征,很快在三线建设地区得以推广,地方政府和三线企业利用特定时间和特殊事件组织不同主题的体育活动,使体育互动与思想政治紧密结合,达到克服生产困难、鼓励职工信心、加强战备训练等宣传毛泽东思想和传递国家意志的目的。

3 三线建设时期职工体育活动的影响

作为集体性文化生活,职工体育的开展形式是三线建设特殊时期作用于企业和职工的产物。通过仪式化特征明显的体育活动,地方政府和三线企业将娱乐化与政治性相结合,实现思想教育和精神动员,在此过程中,体育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3.1 体育活动产生的积极影响

在职工体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积极的影响,如加强职工体质、生产效率、集体意识、单位凝聚力,“有利于安定团结,进一步加强友邻单位的团结,有助于巩固工农联盟等诸多实效”[33]。

3.1.1 增强了职工体质,提高了生产效率

对于三线企业来说,体育活动既能弥补文化生活之不足,还能增强职工体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有着一举多得的功效,“有的职工过去体质弱,因气候变化经常感冒,被称为活的‘气象台’,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活的‘气象台’不灵了”[34]。交通指挥部下属航道工程处通过开展体育活动,职工“发病率下降15%以上,有效地促进了抓革命、促生产,所承建的三号公路比原计划提前两个月胜利通车”[17]。煤炭指挥部小宝鼎煤矿也因职工体育活动的开展而受益,采煤二队80%的工人成为体育运动积极分子,体质明显增强,出勤率达到94.7%,许多人还成为生产上的“闯将”。1972 年冬天以来,该队每月生产都突破原煤万吨大关,被上级党委命名为学大庆先进采煤队,受到各级党委的通报表扬[17]。建工部2 号信箱原来是全市闻名的“老大难”单位,“是典型的吹牛打牌、赌博泛滥成风的单位”,通过大力开展文体活动,先后组织了100 多场连与连、班与班的篮球、乒乓球友谊赛,职工走出了宿舍,来到文体活动现场。2号信箱五连90%的职工积极参加文体活动,该连面貌焕然一新,在“抓革命,促生产”中成为一支先进连队,提前两个月完成年度生产计划[10]。通过大量体育活动的开展,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实现了职工精神面貌的转变和生产效率的提升。

3.1.2 增强了集体意识,凝聚了单位向心力

体育活动在增强职工体质和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增强了职工的集体意识,凝聚职工的向心力。例如,水泥厂在举办篮球友谊赛时,观赛职工占全厂职工总数的80%以上,负责后勤者“主动打锣打鼓,热情迎送,整理比赛,现场为运动员送茶送水,踊跃参观比赛”,观赛者则“热情饱满,遵守纪律,团结友好,鼓励运动员打出风格,打出水平”[35]。场上参赛职工则认为,体育比赛“更有政治意义,比赛充满了浓厚的政治空气……起到了团结职工,鼓舞职工的作用”[13]。据煤炭指挥部一位参加慰问表演比赛的篮球队员回忆:“到兄弟单位去慰问表演,受到当地职工的热情欢迎,心里感到热乎乎的,那个时候考虑的不是别的,而是如何完成政治任务的问题。”[13]运动员的个体认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群体性的身份认同。体委一份篮球运动会《简报》对运动员和观众参与体育所体现出的政治关切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篮球场内,掌声雷动。精彩球艺,吸引观众。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团结战斗,球场新风。勇敢顽强,你守我攻。精益求精,积极主动。胜者不骄,败者不馁。赛出风格,赛出水平。球场新风,到处传颂。宁失一球,不伤战友。汗流满面,毛巾送手。口渴舌干,茶水到口。党的路线,牢记心中。好人好事,层出不穷。狠批孔孟,反对锦标。团结战斗,力争上游。”[29]

《简报》通过“短评”的形式,以朗朗上口的韵律形象地展现了体育比赛“全景”:组织者、观赛者、参赛者的主人翁意识和身份认同“三位一体”,场上职工“勇敢顽强”“精彩球艺”所展示出的拼搏和技巧,为争取集体荣誉所体现出的“勇猛顽强”作风,场下观众“掌声雷动”所体现出的文明和热情,运动员和观众共同呈现出“汗流满面,毛巾送手,口渴舌干,茶水到口”的和谐画面。体育活动藉此实现了“党的路线,牢记心中”的教化功能,“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反对锦标”的政治表达以及“团结战斗,力争上游”的凝心聚力作用。无论是场下观众还是场上运动员,均表现出明显的“主人翁”意识。

为了进一步凝聚单位向心力,三线企业还积极投入资金和训练,开展特色体育项目。例如,攀钢篮球运动成绩显著,篮球甚至成为攀钢职工引以为豪的身份象征。十九冶“不甘人后”,除了继续在体操这一优势项目上“独占鳌头”,篮球队也“异军突起”,“连续几年男女篮球队获得市级各类比赛第一名”。攀钢和十九冶作为攀枝花最具代表性的三线企业,模范带头作用自然形成蝴蝶效应,各三线企业均表示,“要更广泛地开展各种各色的体育活动,让社会主义更好地去占领职工业余阵地,使体育更好地为建设攀枝花工业基地服务”[33]。一些经济实力强的单位为了“占得先机”,甚至走“捷径”直接从外地特招运动员,例如商业局就从重庆招收一批运动员,“女篮尤其出色,称雄渡口”,交通、攀矿等单位也从外地特招一批运动员,从此整个攀枝花地区“赛事频频,竞争激烈,牵动人心”[9]。体育比赛提升了单位的凝聚力,成为三线企业宣传动员和生产建设的重要组织宣传方式。

3.1.3 “溢出效应”带动了农村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

三线企业修建的体育设施,也为当地农民参与体育活动提供了场地条件。例如,地处攀枝花核心区的银江公社,各单位在“嵌入”到社队的过程中先后在该公社8 个大队全部建起简易灯光球场,普通球场数量更多。体育场地的充足供给,促进了三线企业职工与农民的体育交流互动,铁道兵驻军、厂矿企业等单位篮球队频繁地与社队开展各种体育比赛。据当地彝族村民回忆:“工人一下班就跑到小沙坝村和我们当地农民打篮球,我们开始不懂得打球,后来水平还不错,还可以和他们打比赛。”①康XL(攀枝花市东区银江镇沙坝村村民)访谈记录,攀枝花市东区银江镇沙坝村流沙巷小区,2018 年7 月13 日

在体育互动过程中,不仅农村体育活动场地等硬件设施得到改善,当地农民的篮球运动成绩也因得到长时间、多频次的锻炼而得以提高,例如,攀钢和矿山公司经常与附近银江公社一些社队开展篮球比赛,银江公社的社队体育活动尤其是篮球运动水平得到迅速提升,甚至出现五道河余家篮球队、密地村杨家篮球队等一批球技出众的家庭篮球队。铁道兵和桥工队等邻近单位经常与附近倮果村比赛交流,倮果村柴家五兄弟篮球队和张家五兄弟、五姊妺篮球队也因此具有较强实力,常年活跃于全区农村和铁路沿线及金沙江两岸。柴、张两家五兄弟篮球队因此为倮果村赢得银江乡运动会三连冠,女队还先后代表银江乡参加金江区、东区运动会,荣获3 个第一名的成绩[19]。

3.2 职工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与此同时,由于受到“节约闹革命”冲击和“政治挂帅”的制约,职工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着体育设施建设受到阻碍和体育娱乐健身功能受到限制等问题。

3.2.1 “节约闹革命”导致体育设施建设受到影响

由于过分强调“先生产,后生活”的建设方针,体育活动的投资和建设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1966 年,攀枝花开始单列文教、卫生事业经费,年度经费计划150 万元,其中为生产直接服务的教育、卫生和文化支出分别为71 万元、58 万元、18 万元,分别占总经费的47.3%、38.7%和12%,广播和体育支出分别仅为1 万元和2 万元,占比分别仅为0.67%和1.3%。[8]由于体育经费严重不足,1966 年全市职工比赛时,篮球比赛“只能在一个20 m 长、不到12 m 宽,两根木棒几块板子钉起来的篮架的破烂球场和一个食堂进行”,乒乓球表演只能在室外球场进行,有的单位只能在简易舞台上进行,市体委办公场所也“不过只有三间小小的木板房子,办公、保管东西、住人都在里面……比起有些市一个学校的体育部门的条件还不如”[13]。

即使已建成的体育设施,在“备战备荒”和“节约闹革命”主体话语之下,或被取消,或降低标准,影响了职工体育的有效开展。例如,1966 年第二指挥部特种公司建了10000 m2左右的大型体育场,但总指挥部认为与“争时间,抢速度”的备战要求不符,批评特种公司“不仅违规建设,还抽调重型施工机械去干计划外的、非急需的体育场,造成了浪费”,要求其“对这件事认真检查,吸取教训,防止今后发生类似情况。已推平的体育场,坚决作为目前急需的材料堆场使用”[36]。1969 年3 月,“珍宝岛事件”后,“备战备荒”再次成为焦点,体育设施再次受到影响。据统计,截至1970 年6月,全市已有灯光球场52 个,其中水泥地面或三合土地面,灯光在两排以上的球场15 个;土地面,灯光在两排以上的球场18 个;土地面,灯光在两排以下的球场11 个;土地面,灯光只有2~5 个的球场8 个[37]。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中央文革小组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实行节约闹革命,坚决节约开支的紧急通知》和毛泽东《关于国家体委体制改革的请示报告》的指示,要求“体育坚定不移地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国防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进而“提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的旧体育,发展社会主义的新体育”[38]。为此,攀枝花地方政府对已有灯光球场提出以下处理意见:

(1)只保留9 个灯光球场,以使各地区有一个可供大型集会和文体活动的场地;(2)除以上球场外,其他所有球场的灯光全部拆掉,其电器用于生产建设;(3)保留的灯光球场必须加强管理,节约用电,除大型集会、正式的体育比赛活动外,一律不能使用灯光;(4)今后修建灯光球场和其他体育场所,需经市体委军管会,由市体委军管会承(呈)报上级部门审批后方可修建。[37]

“寒蝉效应”延伸至全市各机关和企业,不但大部分灯光球场遭到“熄灯”甚至“拆灯”的处理,自建的体育设施也完全停止,即使有限的体育活动设施也因执行“节约闹革命”而废弃不用,造成职工文化生活的紧张。

3.2.2 片面强调“为政治服务”使体育强身娱乐功能受到限制

三线建设特殊的“备战备荒”背景,让体育始终背负“政治挂帅”的责任,体育自身的健身娱乐功能无法真正“落地”。三线建设初期,国家体委党委提出“三五”期间体育工作必须坚决贯彻毛泽东“备战备荒为人民”和“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指示,要求“体育比赛中必须突出政治”[14]。直接后果表现在,选拔代表队和运动员时,不以技术水平为首要标准,而是侧重思想好、风格高,同时体育比赛过程也着重强调运动员的“风格”而不是“精彩球艺”,赛事奖励把“风格奖”设置为赛会最高奖,要求必须讲“政治条件,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三八作风,抓活的思想”[39]。

4 结语

攀枝花作为毛泽东和党中央高度关注的三线建设核心地区,广大职工在“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参加建设,职工体育活动也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其时,体育的发展起到了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增强职工身体素质、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单位凝聚力和职工归属感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为巩固“工农联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攀枝花地区具有三线建设的典型代表性,其职工体育活动如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映射“备战备荒”战略的艰难实施过程,折射出三线建设时期职工文化生活发展轨迹。

那一段特殊时期留下的职工体育与生产建设协调发展的经验,对我们今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而其出现的问题及教训也值得当下及中国体育发展警惕。

本文曾提交第三届全国三线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会议期间及前后,得到李德英、徐有威、周明长、张杨、张治会、陈勇明等专家学者惠赐意见,本文外审期间专家提出宝贵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猜你喜欢
球场职工体育
建设职工书屋 打造书香企业
岛上球场
职工摄影(2)
球场之外
被清理球场全名单
《最美职工 职工最美》 曲谱
我们的“体育梦”
富民县总工会:“职工技协”谱新篇等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