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的政治经济学要义*

2022-11-23 10:47施炫伶
教学与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阶段发展

周 文,施炫伶

引 言

新发展阶段不仅为我国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明确的历史方位,而且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关键阶段;新发展理念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而且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理念;新发展格局不仅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路径选择,而且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擘画出繁荣昌盛、生机盎然、可持续的科学路径。深入理解和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新发展阶段”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阶段,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1)《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人民日报》2021年1月12日。因此,“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2)《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人民日报》2021年1月12日。早在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时就明确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3)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2页。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4)《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人民日报》2021年1月12日。的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分两步走实现中国梦。“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8页。。可以说,新发展阶段是基础性概念。新发展理念是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是在新发展阶段构建的发展格局。只有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深入理解新发展阶段的内涵和本质,才能准确地把握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发展阶段的关系,才能科学厘清新发展阶段与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三者的辩证关系,进而深刻领悟新发展阶段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意义。

一、新发展阶段形成的主要依据和本质内涵

(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新发展阶段形成的基本前提

首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永恒存在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84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即社会的生产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划分发展阶段的根本依据。第一,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只有生产力的变革才能发展那些使生产方式的变革成为“绝对必要的冲突”。从手推磨的封建社会到蒸汽磨的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冲突不仅是大工业孕育的阶级间的冲突,更本质的是大工业带来的生产力和交换方式的冲突。二是解决这些冲突的根本途径是由巨大的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在资本主义生产状况还不成熟之际,刚脱胎于旧社会的“新阶级的胚胎”是无法解决这些冲突的。唯有生产力继续发展壮大才是解决冲突的手段。第二,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的反作用力。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生产关系会为生产力的发展拓展空间,而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将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生产关系变革使得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改变,直至进一步催生新的社会革命。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着发展阶段性特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所有制出发,考察了历史上的五种人类社会形态:部落所有制的原始社会、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的奴隶社会、封建的或等级所有制的封建社会、现代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社会,以及无产阶级占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进一步总结道“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都是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其中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 340 页。

可见,马克思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下的阶段性特征。正是基于对社会发展阶段性的理解和探究,马克思构建起完整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在《经济学(1857—1858年)手稿》中,马克思从人的自由发展视角提出了社会发展“三形态”观点:人的依赖关系阶段、物的依赖关系阶段、自由个性阶段。在“人的依赖关系”时期,人的生产能力是狭窄和孤立的;“物的依赖关系”形态下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和全面的能力体系。(8)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4-111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阐释力比其他任何理论体系更具有深刻性和彻底性就在于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社会基本矛盾出发,深刻理解人类社会发展阶段性的规律及其本质。因此,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阐释新发展阶段形成,是把握新发展阶段本质内涵的首要原则。

(二)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是提出新发展阶段的主要依据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形态发展演进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并以社会主要矛盾形态呈现出来。社会主要矛盾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内占支配地位的具体矛盾形态。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阶段性变化将经济社会发展划分为不同阶段并指导每个阶段的发展实践,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和方法论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经历过四次变化。第一次是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基础上,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9)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我国实际相结合,推动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从而形成了对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准确判断,进而正确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但是其后因动荡复杂的国内外政治形势,对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错误判断,转向“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10)《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中央党史出版社,2011年,第396、461页。的错误认识,由此也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出现挫折。第三次变化在1981年,经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思想上纠正“左倾”并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我国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1)《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39页。, 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明确提出了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且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第四次变化是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页。。

一方面,社会主要矛盾使得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最突出问题呈现阶段性特征。在生产端,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有目共睹的是我国社会生产能力在大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国内生产总值2006年超过英国、2007年超过德国、2010年超过日本,从此长期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挤身于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美元的世界两大经济体之一。在需求端,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 “奋力争取温饱”“稳定解决温饱”“实现总体小康”到“迈进全面小康”,中国居民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跨越性变化是举世瞩目的。食品消费从匮乏到富足、服饰消费从保暖到穿美、人均住房面积增加五倍以上(相较于2013年)。(13)国家统计局:《人民生活实现历史性跨越 阔步迈向全面小康——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四》,2019年8月19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8/t20190809_1690098.html.马克思说:“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30页。,“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1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多样化、多层次和多方面,具体体现在对“更”字的期盼——“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61、61页。。因此,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的需要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对更高层面和更全面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需要。可见,新发展阶段意味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生产和需求两端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判断也应当更加全面和准确。

另一方面,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发展方向。资本主义社会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带来劳动者的异化,使得生产的直接目的不是生产商品,而是生产剩余价值或发达形式的利润;工人本身“只是生产资料,而不是目的本身,也不是生产的目的”(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19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理论品格,更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发展都是要满足劳动者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的发展,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就能更好激发劳动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反映和体现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

二、新发展阶段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

2017年7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重要论断,同时强调“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61、61页。。党的十九大指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因此,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与初级阶段的关系是分析新发展阶段本质内涵的题中之义。

(一)新发展阶段并未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定位

1.从理论维度看,新发展阶段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继承于马克思主义发展阶段理论。《哥达纲领批判》中阐释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列宁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丰富体现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将“共产主义社会”细分为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和更高阶段的共产主义社会,体现了对马克思所说的“过渡阶段”的长期性与艰巨性的进一步认识。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逐步发展和日益完善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首次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19)《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38页。;党的十二大报告从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性角度认识到我国“物质文明还不发达”,得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20)《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6页。;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正式使用“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21)阐释“多种经济成分”和“分配方面的合理差别”。直到党的十三大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22)《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74、475页。,是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奠定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期,并形成了包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基本特征、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基本路线的理论体系。党的十五大深入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质,并基于“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概括了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基本纲领。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新发展阶段”理论,正是继承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连续性和发展性的科学理解,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焕发生机与活力,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与道路自信。

2.从实践维度看,新发展阶段的总体任务与目标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新发展阶段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改革开放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接续。邓小平最早提出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从改革开放初,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一手抓,到党的十六大形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再到党的十七大加入社会建设成为“四位一体”,以及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提高到同一战略高度的“五位一体”总布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应的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重点着力的方面,换言之,五位一体总体建设水平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水平。也只有实现了“五位一体”,才能更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更加精准的历史方位,新发展阶段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目标、总任务更加明确、更加具体,发展阶段性内涵更加丰富。

(二)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关键阶段

新发展阶段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交织下的阶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阶段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23)《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人民日报》2021年1月12日。,也是未来30年我们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历史宏愿的新阶段。新发展阶段的关键性体现在既是对完成上一发展阶段发展成果的总结评价,更是对开启下一发展阶段任务的顶层设计。

一方面,新发展阶段是国内经济发展成就和社会形态发展的新起点。在经济建设上,遵循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增长速度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转向高质量发展、经济结构转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发展动力转向创新驱动;在政治建设上,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在文化建设上,将最基本的中华文化基因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立足本国,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在社会建设上,从“兼顾效率与公平”到“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实现体现公平、促进效率;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清醒认识生态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系统性变革,努力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

另一方面,新发展阶段是世界格局演变以及中国在其中的地位和影响变化的新起点。世界格局的本质是指以社会主义国家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为轴心的现代世界各类国家之间的总体关系。(24)邱海平:《从世界格局及其变化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阶段》,《西部论坛》2017年第5期。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离岸政策和去实体化带来的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力量衰弱的趋势明显。加之21世纪以来第二世界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2017年合计占世界GDP总量比重(38.7%)超过第一世界国家所占比重(36.1%),其中中国GDP占比高达16.4%。(25)胡鞍钢:《中国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基本走向与未来趋势》,《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自2001年加入WTO,我国在第三次全球化浪潮的历史性机遇中深度融入全球贸易体系、嵌入全球价值链、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世界工厂”,实现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货物贸易国的历史性变化。

目前的全球价值链是由发达国家引领而垄断高附加值环节,而发展中国家作为新兴市场经济体承担低回报率的生产环节的不平等模式。因此,在新发展阶段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塑造不同于“中心-外围”结构的国际分工体系成为我国改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被动地位的关键。以“大国重器”为支撑,鼓励支持引导中国企业“走出去”;坚持“一带一路”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南南国际产能合作,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向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

三、新发展阶段与新发展理念

(一)新发展阶段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

1.新发展阶段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是新发展理念的逻辑基础。

新发展阶段是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我国所处历史方位做出的战略判断,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三个方面奠定了新发展理念的逻辑基础。新发展阶段蕴含的理论逻辑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发展不协调将导致发展的“木桶效应”,进而影响经济发展的行稳致远,如果不注重“绿色发展”,必将引致自然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发展噩梦;新发展阶段蕴含的历史逻辑是对国内外发展大势的深入分析,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跨越要求强调“创新发展”驱动实现经济发展高水平自立自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迈向共同富裕;新发展阶段蕴含的现实逻辑是对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开放发展”理念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格局,积极构建多边贸易体制规则,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新兴国际合作关系。

2.新发展阶段奠定了新发展理念的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是新发展理念的现实基础。

首先,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决胜时期,新发展理念更加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回应的是人民的期待和诉求,以人民为中心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根本宗旨,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新发展理念的根本目的,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新发展阶段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新发展理念致力于统筹安全与发展、有机结合市场与政府,有利于我国构建公平正义的国际竞争与合作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国内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发展与地区、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再次,新发展阶段是迈向社会主义更高阶段的过渡时期。新发展理念的归宿是共享发展,创新发展提供共享发展的物质基础,协调发展满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增长,绿色发展保障下一代人共享发展成果,开放发展让增长和发展惠及更多发展中国家。

(二)新发展阶段必须由新发展理念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26)《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人民日报》2021年1月12日。新发展阶段必须由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发展理念是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

1.“创新发展”指明新发展阶段的发展动力。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创新是新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因此,新发展阶段要坚持问题导向进行科技攻关、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和建设全球创新型人才高地。回顾历史,英国激励创新的社会环境是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的重要原因,创新和技术发展必须适应本国的生产要素比例。(27)[英]罗伯特·C.艾伦:《全球经济史》,陆赟译,译林出版社,2015年,第143页。当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推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为全球经济增长和包容性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因此,在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中通过自主创新攻克关键核心领域的“卡脖子”技术,迈向全球中高端产业链、价值链才是新发展阶段由“世界工厂”转向“创新中心”的必由之路。

2.“协调发展”关注新发展阶段的发展多元性。

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结合唯物辩证法和当时中国国情,集中论述了处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矛盾关系的逻辑。新发展阶段在协调旧矛盾的过程中一定还会遇到新的矛盾和问题,归根结底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调动一切直接和间接的积极因素从而实现“十个指头弹钢琴”,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同时要注意,新发展阶段的“协调”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更注重发展机会公平、更注重资源配置均衡;不是降低发展速度,而是以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不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非此即彼,而是军民深度融合、互为支撑和保障的协调发展。

3.“绿色发展”强调新发展阶段的发展方式。

一方面,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依靠廉价劳动力、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和忽视环境污染控制,承接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劳动密集型、高消耗高污染的工厂,逐步积累资本、技术和市场化管理能力(28)周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中国经济问题》2019年第5期。,虽然极显著地加快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但这种粗放型发展方式带来的历史遗留问题亟待在新发展阶段得到彻底解决。另一方面,从《巴黎协定》到《中美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已充分表明中国对全球气候问题的应对成为影响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重要切入口。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双碳”目标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和窗口期,要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进行减污降碳的绿色变革,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29)《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人民日报》2021年3月16日。

4.“开放发展”明确新发展阶段的发展路径。

我们在新发展阶段以“我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根据国内发展要素禀赋的历史性变化和国际社会秩序的深刻调整,在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基础上实现更高层次的开放、更紧密的互联互动、更大范围的国际影响。对内开放,不断深化关于民营经济的政策制度改革,破除政策壁垒、行政垄断和地区间的政策歧视;对外开放,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主动扩大进口,将“一带一路”打造成经济全球化潮流下最广泛的国家合作平台。“开放”发展理念引领新发展阶段实现内外联动。

5.“共享发展”揭示新发展阶段的发展目的。

共享发展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发展阶段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首要的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第二是坚持市场决定性作用,以市场经济激励劳动增加财富总量,提供新发展阶段共享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供共享发展的能力基础。(30)王桂枝:《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共同富裕》,天津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5年。第三是在新发展阶段积极探索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有机结合,实现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四、新发展阶段与新发展格局

(一)新发展阶段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前提条件和必然要求

1.新发展阶段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前提条件。只有在新发展阶段才有能力和基础构建新发展格局。

从国内大循环来看,新发展阶段提供了生产领域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消费领域大规模多层次的国内统一市场、流通和分配领域要素公平自主有序流动的市场环境,全社会的创造力和市场活力被极大激发。库兹涅茨认为,国家规模与贸易依存度呈现逆向关系,中小型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依存度远远大于大国的贸易依存度,中小型国家的经济增长更依赖于出口扩大。(31)[美]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戴睿、易诚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261-266页。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拥有规模经济优势和分工优势,为市场交换和消费提供广阔舞台,独立、完整的内部循环系统是生成自我调节能力和保障经济体系稳定性的前提条件。从国际大循环看,新发展阶段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亚太经合组织会议、G20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会晤、上海合作组织会议等国际合作形式越来越广泛,国际合作程度和水平更加深入,由此带来进一步扩大的世界市场、全球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实现“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32)《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人民日报》2021年1月12日。。

2.新发展阶段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只有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更好统筹新发展阶段的安全与发展问题。

其一,维护经济安全是新发展阶段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风险的必然要求。正如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所揭示的,“过去10年已经表明,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得到强行推行的教条的自由市场经济导致环境风险和问题恶化的程度,一点儿不亚于莫斯科的中央计划经济”,“有组织的不负责任”体现为全球市场(风险)将借助基金流动的方式把损失转嫁给贫穷落后的地区。(33)[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第7页。现在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思潮与比较优势学说主导的全球经济治理模式阻碍了世界经济转向内涵型增长,“逆全球化”思潮、贸易保护主义和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增长更是“惨不忍睹”。(34)周文、冯文韬:《经济全球化新趋势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局限性——基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经济学动态》2021年第4期。中国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全球化分裂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因此,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是化解全球化分裂风险的必要手段。其二,新发展阶段大国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是高水平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35)《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人民日报》2021年1月12日。,是大国现代化经济体系转型的必然要求。因此,越是大国,国内经济循环的重要性越强。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构成的闭环链条循环往复,经济循环的速度与质量决定了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持续发展能力。只有突破产业瓶颈这个关乎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才能使新发展阶段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

(二)新发展格局是实现新发展阶段目标的核心战略

1.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新发展阶段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

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被动之举、权宜之计,而是相对长期的发展战略,要从实现新发展阶段目标的持久战角度认识新发展格局。(36)周文、刘少阳:《新发展格局的政治经济学要义:理论创新与世界意义》,《经济纵横》2021年第7期。“先手棋”是“打好主动仗”的关键战略。贾根良教授所揭示的“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和美元外汇占款是美国政府运用财政赤字调配我国实际经济资源服务于美国经济的产物”(37)贾根良:《国内大循环:经济发展新战略与政策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7页。。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以美国对中国的贸易、产业、科技、金融领域的战略遏制为代表的逆全球化趋势。防范应对两国经济脱钩风险需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战略高度统筹未来中长期经济社会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利用中国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价值链“共轭环流”中的枢纽地位,通过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加强专利密集型行业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供应链转移能力,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摆脱依附式发展模式;通过国际国内双循环打造并引领发展中国家价值环流,实现两个价值环流的良性互动。(38)洪俊杰、商辉:《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共轭环流论”:理论与证据》,《中国社会科学》 2019年第1期。

2.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新发展阶段完成重大历史任务的“制胜法宝”。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纲举目张的重要思想,是新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主导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的现代化首先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因此无论从人口数量、国土面积还是国民生产总值角度考虑,认清大国经济发展这一基本国情对于我国新发展阶段实现社会主义强国目标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关于大国经济发展的理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斯密经济学范式强调大国市场范围广阔带来的经济分工的优势;二是马歇尔经济学范式强调的大国经济规模效应带来的竞争优势。经济超大规模性通过范围经济、空间集聚、创新学习和发展外溢等多重效应耦合的综合优势(39)马建堂、张军扩:《充分发挥“超大规模性”优势 推动我国经济实现从“超大”到“超强”的转变》,《管理世界》2020年第1期。,可以形成内需为主导的国内大循环为主的经济特征。显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才能扎实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才能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与过去赶超型经济不同,新发展格局下的经济发展结构和运行框架有利于新发展阶段形成主场全球化,即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40)刘志彪:《高质量发展是三个“新”内在关联的逻辑主线》,《人民论坛》2021年第7期。通过内需开放国内市场、连接国内和国际市场,带动企业“走出去”;利用内需聚集国外先进技术、人才和资金,为经济创新发展提供要素条件。

五、新发展阶段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和人民在新发展阶段的历史使命

1.构建经济学的中国理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理论基础。

恩格斯强调“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科学的理论是在历史大视野下对本国以及世界过去相关实践的反思、总结和提炼,也是对未来实践探索的引领和指导。在过去,中国没有遵循西方主流经济学倡导的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却实现了GDP连续十年年均增长大于9%的经济奇迹;中国也没有开展贫困问题研究的“随机对照试验”,却创造了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加起来更大的“减贫”成就。(41)周文、郑继承:《减贫实践的中国贡献与经济学诺奖的迷误》,《政治经济学评论》2020年第4期。可见,西方主流经济学无法解释“中国奇迹”。现在中国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如何更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任何西方经济学理论给不出的答案。因此,新发展阶段要用富有中国特色的新概念、新范畴解释中国现象、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用中国理论讲好中国故事,破除西方中心论话语霸权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钳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理论基础。

2.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笔者曾在《国家何以兴衰:历史与世界视野中的中国道路》中提出国家发展的“托尔斯泰定律”,即失败的国家各有各的失败,但是成功的国家相似之处在于更强的国家治理能力。(42)周文:《国家何以兴衰:历史与世界视野中的中国道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3页。无论是亚当·斯密关于有效国家下秩序对个人自有安全重要性的论述,还是中西方大分流时间节点下国家能力为英国工业革命保驾护航的史实,都表明国家能力在对内对外两方面对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我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成就更是凸显了国家治理能力与市场经济发展呈正相关。更具体地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质上是构建更加完善的上层建筑,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这一经济基础有着能动的反作用。(43)周文、刘少阳:《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治理效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经济问题》2020年第5期。中国在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上第一次超越西方是秦汉时期改分封制为郡县制,这次超越使得中国在其后1000多年中一直遥遥领先于西方。(44)周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与经济学的中国时代》,《社会科学研究》2016年第6期。而今,在新发展阶段中国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将是对西方的再次超越,是使民族再次坚强有力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成败之关键。

3.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原因在于党的领导是实现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关键。德隆·阿西莫格鲁在《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中提出包容性经济和政治制度是繁荣的根源因素,并且包容性经济制度和包容性政治制度是良性互动、相互支持的。(45)[美]德隆·阿西莫格鲁、詹姆斯·A.罗宾逊:《国家为什么会失败》,李增刚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第315页。然而,阿西莫格鲁对中国包容性政治制度理解存在偏差,这是因为局限于西方的政党理论和市场经济理论是无法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的初心和使命的,也无法深刻把握中国道路是有力政党、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有序社会的有机统一。(46)周文、肖玉飞:《中国道路的政治经济学考察》,《山东社会科学》2019年第10期。“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一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立场是其根本政治立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其根本性质;二是因为经济持续增长要求创新,而党领导下的新型举国体制能够凝聚全国力量、集中配置要素资源攻关国家重大科技创新的特定目标;三是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核心要义。因此,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既是国内包容性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坚强有力保障,也是使引领全球经济复苏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智慧,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地区、不同种族、不同阶层人群的有力保障。

(二)新发展阶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战决胜阶段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复兴”是指衰落后再兴盛起来。“民族复兴”是指一个民族从衰落发展为兴盛的过程。近代以来,鸦片战争之后我国从“天朝上国”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工业体系支离破碎、财政命脉被西方列强所控制、人民生活饥寒交迫;精神上的文化自卑感与民族虚无主义交织,全盘西化的危险趋势充斥社会,这一切都说明中华民族到了关乎存亡的生死关头。因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的,“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4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56页。。从世界近代史来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成为继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和美国崛起之后的世界第五大事件。从中国近代史来看,新发展阶段是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战决胜阶段。

1.新发展阶段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关口跨越在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一,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效市场是分工规模扩大和专业细化的前提基础,是现代化经济体系高效运行的重要载体。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定义强调“更加系统完备”和“更加成熟定型”两大特征,这两大特征又体现为有效市场更加到位地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有为政府更加到位地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包括全面完善产权制度、规范市场准入、完善竞争政策、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强信用建设和加强统一市场建设。

其二,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经济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串联式”的发展进程,我国“并联式”的发展方式决定了“四化”是叠加发展的。目前亟需改变农业经济现代化成为“四化同步”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短板问题,改变这个短板的核心战略就是乡村振兴。在生产力方面,要设立保证农业用地数量和质量的“硬杠杠”、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在生产关系方面,要突出抓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包括三方面的要求: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以及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在经济基础方面,要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通过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和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实现农产业的有效供给。在上层建筑方面,要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方式,将防止返贫长效机制常态化。要发挥好国家的“统”和基层组织的“枢”相结合破解乡村治理难题。(48)周文、司婧雯:《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问题与改革深化》,《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1年第1期。

其三,要以实体经济发展为着力点。历史表明,大国崛起的最终命运不是打破围堵而崛起,就是被霸权国家扼杀在崛起的摇篮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自身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升级,而且毫无疑问将重塑全球战略资源分配格局和国际权力结构,而实体经济就是我们应对发达国家的贸易遏制和逆全球化举动的立身之本,是我们“任凭风浪起”而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压舱石”。实体经济不仅关乎供给侧改革的创新主体,其创造的就业岗位更关乎培育内需体系的发展战略。因此,以实体经济发展为着力点的经济现代化体系建设才能在统筹发展与安全中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

2.新发展阶段奋斗目标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人民性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本质属性,新发展阶段要实现的中国式现代化一定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坚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所有制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核心,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因而,我国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着人民立场和共同富裕发展目标。卢梭以“人性善”出发,考察人类从自由自在的个人生活到“需要别人的帮助之时”是私有财产观念开始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开始发酵的时刻。(49)[法]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95-96页。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批判将分配看作“现代经济学的本题”是本末倒置,认为生产工具的分配和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中的分配表面上是前提,但其实是一定历史生产的产物。归根结底,生产决定分配,分配方式受生产方式支配。(50)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95-697页。更进一步地,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论述现代大工业、信用制度和自由竞争的交换形式,必然导致分配上的不平等,并且这种不平等的分配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走向“没落”时才会被认为是非正义的(51)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26-528页。,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才是财富不平等的根源所在。邓小平深刻认识到“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52);只有坚持基本生产资料归国家和集体所有,才“不会产生新资产阶级”(5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9、123页。。新发展阶段既要不断做优做强做大国有经济,也要坚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所有制基础。

3.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内容。

《哥达纲领批判》将共产主义社会的公平分为第一阶段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和第二阶段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新中国成立之后,按劳分配经历过走向“平均主义”的错误认识,而后对按劳分配的探索主要围绕两条主线进行:第一条主线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探究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对于提高经济效率与促进社会公平的侧重问题。从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党的十六大“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再到党的十八大明确“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5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28页。,不断加深对按劳分配重要性的认识。第二条主线是处理好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关系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非常重视按劳分配问题,注重“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55)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年第20期。成为新发展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尽管刘国光先生早在十年前就提出收入分配不公平的核心问题是初次分配中劳动与资本的关系问题(56)刘国光:《关于国富、民富和共同富裕问题的一些思考》,《经济研究》2011年第10期。,但是不能把共同富裕简单理解为“再分配”或是“第三次分配”。新发展阶段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既要强调共同奋斗,也要强调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到位。从总体看,到“十四五”末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的缩小,到2035年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57)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年第20期。

猜你喜欢
阶段发展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给排水工程招投标阶段中的造价控制措施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