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坚持问题导向的思想方法

2022-11-23 11:54
关键词:导向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

李 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解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时提出了“坚持问题导向”这一重大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1)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年,第497 页。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年,第14 页。毫无疑问,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实践精髓,与毛泽东坚持问题导向的思想方法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

虽然在毛泽东的著作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坚持问题导向这个论断,但是,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坚持问题导向的思想方法。而且,这个思想方法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且积极的作用。基于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深入研究和把握毛泽东坚持问题导向的思想方法,对于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问题导向的重要论述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毛泽东坚持问题导向思想方法的发展脉络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屈辱史和抗争史叠加的历史巨变对毛泽东的思想演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给毛泽东思想方法的形成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中国的出路在哪里?这既是中国的仁人志士们需要解答的问题,也是毛泽东长期思考的中心问题。为了寻找问题的答案,毛泽东在年轻时期就把自己的理想、抱负与追求真理直接联系起来,“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3)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年,第87 页。由此可知,青少年时期毛泽东的志向就是寻找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幸福的良方。

当前学术界有一个颇为流行的观点,即认为毛泽东对“问题”的关注,以及研究问题的方法深受胡适的影响,客观地讲,这个说法失之偏颇。学界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误解,大概是因为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著名领袖人物,其“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观点影响较大。百年前的中国,五四运动之后,胡适强调改良主义,不赞同激烈的社会革命,并掀起了“问题”与“主义”论战,且留下了许多重要的研究资料,故有论者习惯以此为“问题”研究的起点,并将毛泽东的“问题”思想归结为胡适的影响。诚然,毛泽东当时非常钦佩胡适先生的才华,但是,透过毛泽东早期文稿可以知道,毛泽东在青年时期,也就是五四运动之前就已经开始重视具体问题的研究。其后,毛泽东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广泛吸取古今中外的各种营养,又逐步形成了关于“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故毛泽东坚持问题导向的思想方法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

第一,少年时代的毛泽东热爱学习,并养成了勤于思考问题的好习惯,这是他坚持问题导向思想方法的萌芽阶段。多年后,毛泽东在延安与斯诺的谈话中说道:“我继续读中国旧小说和故事。有一天我忽然想到,这些小说有一件事情很特别,就是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对于这件事,我纳闷了两年之久,后来我就分析小说的内容。我发现它们颂扬的全都是武将,人民的统治者,而这些人是不必种田的,因为土地归他们所有和控制,显然让农民替他们种田。”(4)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北京:三联书店,1979 年,第109 页。由此可知,毛泽东在少年阶段就善于从学习中发现问题,然后又带着问题去学习、去实践,并养成在学习和实践中寻找答案的习惯。当然,这时坚持问题导向的思维方法对于少年毛泽东而言是朴素的。

第二,长沙求学阶段是毛泽东坚持问题导向思想方法的重要发展阶段。青年毛泽东寄居湘乡会馆期间,坚持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读书、自修。这个阶段,毛泽东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包括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近代科学的著作。事实证明,这样的求知经历极大地拓展了青年毛泽东的视野,受湖湘文化和西方近代科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开始从理论上思考问题的产生以及与科学和实践之间的关系。萧三回忆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时,常与同学去船山学社听演讲,王船山的思想曾引发了毛泽东对问题的思考,说“他常对人说‘学问’二字连起来成一个名词是很有意义的,我们不但要好学,而且要好问”(5)萧三:《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 年,第43 页。。毛泽东选修了杨昌济先生开设的以德国哲学家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为教材的课程,在学习《伦理学原理》的过程中,他作了大量批注,表现出对“问题”的理性思考。毛泽东认为,实践问题常常发生在学理问题的前面,实践属于本体,科学是对实践问题进行解释而产生的。因此,问题是“科学之起原”(6)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年,第120 页。,“学皆起于实践问题,故皆范于伦理学”(7)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年,第118 页。。这一时期,毛泽东还接触到了杜威关于问题的思想方法的学说。他把杜威称为自己最重视的“三大现代哲学家”(8)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年,第479 页。,后来还曾经两次亲听杜威的讲座。杜威对于问题的看法主要集中在1910 年著的《How We Think》(刘伯明译成中文后,书名为《思维术》),讲的就是认识问题的思维过程,在当时被列为“青年必读书十部”。中国思想界引入杜威关于问题的思想后,发生了问题与主义之争。可以说,问题与主义的争论,不仅仅是以胡适和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之间的一次对于解决中国发展道路问题方案选择的争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一次大碰撞。在“问题与主义”的争论中。陈独秀的观点非常独到,他认为杜威的实验主义和辩证法的唯物史观是近代两个最重要的思想方法,他希望这两种方法能合作一条联合战线,这个任务,恰恰是毛泽东后来完成的。

第三,以成立新民学会为标志,毛泽东坚持问题导向的思想方法演进到了理论联系实践的阶段。青年毛泽东十分重视实践,故很多工作都亲力亲为,并在理论探索与实践感悟中逐步成长。毛泽东意识到,一个知识分子自身力量是很弱小的,要形成一股政治力量就要结社。于是,青年毛泽东积极联络同样具有爱国热情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参与和组织各种革命团体,如新民学会、湘潭教育促进会、文化书社、读书会等革命社团,而毛泽东坚持问题导向的思想方法突出地表现在这些革命团体的宗旨、目的以及所开展的各种活动之中。

1918 年4 月,毛泽东和蔡和森等人在长沙成立新民学会,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后来又演变成“改造中国和世界”。新民学会成立后,毛泽东经常召开会议,讨论学术、思想和形势方面的问题。此外,还出版《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其目的就是探讨学习、修养与改造世界的方法。“通信集之发刊,所以联聚同人精神,商榷修学,立身,与改造世界诸方法。”(9)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年,第576 页。“集内凡关讨论问题的信,每集出后,总望各会友对之再有批评及讨论,使通信集成为一个会友的论坛,一集比一集丰富,深刻,进步,就好极了。”(10)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年,第576 页。与此同时,毛泽东还和朋友积极组织赴法国勤工俭学事宜。可是,临行前毛泽东却放弃了赴法国的机会,这令当时的会员十分困惑。对此,毛泽东解释说:“我觉得我们要有人到外国去,看些新东西,学些新道理,研究些有用的学问,拿回来改造我们的国家。同时也要有人留在本国,研究本国问题。我觉得关于自己的国家,我所知道的还太少,假使我把时间花费在本国,则对本国更为有利。”(11)张允侯、殷叙彝、洪清祥等:《五四时期的社团》,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79 年,第96 页。可见,此时的毛泽东已经认识到深入了解中国的国情,研究国内的问题比到国外留学更重要。

1919 年9 月,毛泽东设想成立“问题研究会”,并起草了《问题研究会章程》,这充分表明五四运动之后的毛泽东对问题的思考渐趋严密。毛泽东从问题产生的源头以及问题与人的关系这个角度来理解问题,“凡事或理之为现代人所必需,或不必需,而均尚未得适当之解决,致影响于现代人生之进步者,成为问题”。(12)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年,第396 页。毛泽东还非常重视研究问题的方法,“问题之研究,有须实地调查者,须实地调查之,如华工问题之类。无须实地调查,及一时不能实地调查者,则从书册、杂志、新闻纸三项着手研究,如孔子问题及三海峡凿隧通车问题之类”。(13)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年,第401 页。毛泽东认为研究问题的基础是掌握实际情况,通过对事物深入调查研究,深入了解,认真分析,才能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1920 年7 月,以促进湘潭教育,宣传新思潮,倡导革新教育为宗旨,毛泽东发起并成立了湘潭教育促进会,还亲自担任文牍干事。“对于全县教育,如何规划,如何进行,如何涤除旧污,如何输入新识,如何使经费支配得当,如何使用人可免失宜,如何使不成问题之新旧界限疏通打破,如何使从前种种意气之争消除变化,一循真理,协谋进行。凡此均极重要问题,非大众一心,勇猛精进,不能解决。”(14)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年,第496 页。8 月,毛泽东与彭璜等人在长沙创办文化书社,起因于“我们认定,没有新文化由于没有新思想,没有新思想由于没有新研究,没有新研究由于没有新材料”(15)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年,第499 页。。毛泽东认为成立文化书社可以最快捷、方便地介绍中外各种最新书报杂志,提供新的研究材料,促进湖南新思想、新文化的产生。11 月,毛泽东倡导成立读书会。之所以会有如此提议,因为毛泽东认为中国人一般是“关门研究法”,即每个人都是关上大门躲着研究,不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共同进步,实在不好。毛泽东认为:“最好是邀合合得来的朋友组织一个小小读书会,做共同的研究。”(16)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年,第545 页。通过成立读书会,大家共享书籍,可以花更少的费用,读更多的书报;同时,还能够共同交流,共同研究,共同进步。

第四,以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为标志,毛泽东坚持问题导向的思想方法发生了质的飞跃。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毛泽东逐步了解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19 年冬,毛泽东因为驱张运动进京,在那里读了许多介绍俄国和共产主义的书籍。多年以后,毛泽东回忆道:“到了1920 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17)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79 年,第131 页。1921年的元旦,毛泽东参加新民学会新年大会,公开赞成采用布尔什维克主义。“政治界暮气巳〈已〉深,腐败已甚,政治改良一涂,可谓绝无希望。吾人惟有不理一切,另辟道路,另造环境一法。”(18)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年,第548 页。

毛泽东从最初的问题意识,逐渐发展为发现问题、关注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这个过程不仅蕴含着毛泽东敢于担当、直面问题的批判精神,还体现出毛泽东以民族大业为己任的忧患意识和未雨绸缪的超前意识。正因为此时的毛泽东能够抓住实际问题,矢志不渝地追求真理,所以,在不断的理论提升与实践锻炼中,毛泽东最终寻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此后,毛泽东思想日趋成熟,行动日渐坚定,能够愈发娴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中国问题,寻找答案。同时,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进一步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并在坚持问题导向思想方法上做出了独特的理论贡献。

第五,1937 年前后,《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发表,奠定了毛泽东坚持问题导向思想方法的理论基础。在这两论中,毛泽东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揭露党内理论上和实践中的主观主义错误,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体现了毛泽东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贯穿始终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面对同一个问题,运用不同的思想武器,不同的世界观、立场、观点,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毛泽东要带领全党取得革命胜利,就要教会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指导中国革命。因此,《实践论》和《矛盾论》是毛泽东坚持问题导向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第六,延安整风运动期间,毛泽东分别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报告,这标志着毛泽东坚持问题导向的思想方法已臻于至善。根据经典著作可知,此时的毛泽东对“问题”的概念已有了准确的认识,“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19)《毛泽东选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839 页。因为矛盾有实质矛盾和逻辑矛盾,而实质矛盾,就是事物的矛盾是问题的本体论根据和根源,所以,毛泽东这里讲的“矛盾”就是实质矛盾。坚持问题导向的思想方法实质上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毕竟,问题是实践的主体对矛盾的认知,包括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因此解决问题就是解决矛盾。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思维是由问题构成的,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这也正如黑格尔所论述的那样:“……矛盾则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因为自身具有矛盾,它才会运动,才具有动力和活动。”(20)黑格尔:《逻辑学》下卷,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年,第66 页。思维世界,只有在问题的引导和推动下,才有思维活动。离开问题,就谈不上逻辑思维,思维活动也就不存在。坚持问题导向,从世界观的角度看,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它体现了唯物主义反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它体现了辩证法的要求。

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科学分析了问题的本质、产生根源、问题的解决途径、方法,问题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回答了在实践中如何运用坚持问题导向的思想方法。毛泽东还系统阐述了问题解决的逻辑过程,提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是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毛泽东指出,一篇文章如果“不提出问题,不分析问题,不解决问题,不表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说来说去还是一个中药铺”,那么就“没有什么真切的内容”(21)《毛泽东选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838 页。。毛泽东娴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构建了问题导向思想方法的严密体系。

二、毛泽东坚持问题导向思想方法的实践逻辑

毛泽东坚持问题导向的思想方法不是局限于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而是站在哲学的高度,从认识论和方法论出发,系统地研究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的整个逻辑过程,研究问题解决的一般规律。概括而言,毛泽东在坚持问题导向思想方法的实践逻辑上有三个鲜明特征:

首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分析解决中国革命面临的各种问题。毛泽东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解决中国革命面临的各种问题,体现了坚持问题导向的内在逻辑。坚持问题导向,是以人面临的问题为指向,揭示问题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探索对事物的规律性认识,引导人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实践。人是不可能随心所欲地改造世界的,认识和实践总是在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来进行,因此用于指导认识和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是正确的。只有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人才能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正确观察社会、分析历史。离开这个科学的理性思维工具,人对问题的认识只能停留在表面,不可能找出问题的本质,更无法切中要害,真正解决问题。因此,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实现程度是以实践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正确程度为前提条件的,用错误的理论来指导的实践必然失败;指导实践的理论越正确、越完善,问题越有可能得到解决,实现人改造社会的目的。

毛泽东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工具是历史的必然。青年毛泽东很早就认识到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巨大力量,因此,他希望探索整个世界宇宙和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用以救亡图存、改造中国与世界。同时,毛泽东认为用这种科学的理论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将产生强大的力量推动社会革命和社会进步。进而,毛泽东把这种科学理论称为“大本大源”。“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而不徒在显见之迹。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今吾以大本大源为号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动者乎?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有不能为者乎?天下之事可为,国家有不富强幸福者乎?”(22)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 年,第85 页。因此,他呼吁:“当今之世,宜有大气量人,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如此大纛一张,万夫走集;雷电一震,阴曀皆开,则沛乎不可御矣!”(23)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 年,第86 页。这还表明毛泽东已清醒认识到思想的革命是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的先导,只有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变革人民群众的思想,让科学的革命理论变成群众手中的武器,革命才可能成功。“……只将全幅工夫,向大本大源处探讨”(24)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 年,第87 页。。不论是传统“国学”还是资本主义的“新学”,毛泽东认为都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25)《毛泽东选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796 页。。从历史角度观察可知,毛泽东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因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够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实现毛泽东救国救民的政治理想。

毛泽东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工具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科学性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建了马克思主义。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26)《列宁全集》第39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第374 页。马克思主义从创立以来,在斗争和实践中不断地完善、丰富和发展,成为完备、系统、严整的科学思想体系,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详细阐述了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和历史必然,“谢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他们给了我们以武器。这武器不是机关枪,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27)《毛泽东选集》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1469 页。。毛泽东对各种哲学流派的是非曲直比较之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此后便矢志不移,从不动摇。“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28)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上海:三联书店,1979 年,第131 页。中国共产党摆脱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历经千辛万苦长征到达陕北,毛泽东在总结历史经验指出:“一切大的政治错误没有不是离开辩证唯物论的。”(29)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哲学批注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年,第311-312 页。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是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得到了检验的。“如果不懂得辩证法,则我们的事情是办不好的,革命中间的错误无一不违反辩证。但如懂得了它,那就能生出绝大的效果。一切做对了的事,考究起来,都是合乎辩证法的,因此一切革命的同志们首先是干部,都应用心地研究辩证法。”(30)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年,第33 页。毛泽东曾说:“我们学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为着好看,也不是因为它有什么神秘,只是因为它是领导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走向胜利的科学。”(31)《毛泽东选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820 页。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就在于能够正确回答中国革命提出的问题,“在全党中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水平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只有这种理论,才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指南针”(32)《毛泽东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264 页。。毛泽东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个理论武器来认识、分析和解决中国问题,用马克思主义之“箭”去射中国问题之“的”,以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问题。

其次,遵循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的原则。毛泽东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理论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理论导向和方法论指导,因此,理论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和基本方法。理论提供了发现问题的方法,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要遵循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把一般理论具体化。因为理论从感性材料抽象而来,反映事物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但是人们实践的对象是丰富具体的,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解决具体问题,绝不能把理论当成一成不变的真理生搬硬套,更不能削足适履,用理论“剪裁”实际,而是遵循实践-认识-实践规律,深入了解问题的真实情况,掌握一手资料,以具有一般普遍真理性的理论为指导,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举措,并在实践中经历理论与实践多次反复。

毛泽东深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影响,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践改造世界,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曾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136 页。人类历史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历史,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认识论意义和社会历史意义。马克思指出:“世界史本身,除了用新问题来回答和解决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方法。”(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203 页。马克思、恩格斯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改造世界的基本途径,认为只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解决问题。马克思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35 页。恩格斯对此作了进一步阐释:“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3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32 页。马克思、恩格斯对待理论和实践的科学态度,对毛泽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

毛泽东特别强调理论的实用性,就是理论要和实际相结合,能够真正用来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要取得革命胜利,照搬俄国十月革命在中心城市发动武装暴动夺取政权的经验,实践证明行不通。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只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紧密联系中国具体国情,灵活运用,才能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37)《毛泽东选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801 页。毛泽东的“有用”论强调实践是第一位的,理论要联系实际,并在实践的检验中能够证明其正确性。毛泽东曾说:“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38)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408 页。这和唯心主义的主观真理“有用”论有天壤之别,因为主观真理论把真理看成纯粹主观的范畴。

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实事求是的概念,把实事求是作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39)《毛泽东选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801 页。实事求是的原则为正确地认识问题和有效地解决问题指明了方向。毛泽东之所以能够在实践中一步步成长,取得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和发言权,主要原因就在于他擅长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真正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方法问题和动力问题,并领导中国革命最终取得伟大胜利。毛泽东实现了他自己所提出的“什么是理论家”和“我们所要的理论家是什么样的人”的要求,即“他们能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释历史中和革命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上给予科学的解释,给予理论的说明”(40)《毛泽东选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814 页。。毛泽东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手中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有力武器。

最后,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毛泽东把解决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识论、党的群众路线融为一体,概括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毛泽东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也是党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问题存在于人民群众认识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必须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因为理论是精神的东西,正确的理论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同时,理论本身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就必须通过实践着的人民群众。1958 年1 月,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指出:“概念的形成过程,判断的形成过程,推理的过程,就是调查和研究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概念、判断的形成过程,推理的过程,就是‘从群众中来’的过程;把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传达给别人的过程,就是‘到群众中去’的过程。”(41)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7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第358 页。这个论断生动地阐释了坚持问题导向,解决问题与调查研究,与党的群众路线三者在认识论、方法论上的一致性。问题存在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理论来源于实践,要解决问题,就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深入调查研究,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找准问题。同时,还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因为理论为人民群众所掌握,让群众自觉自愿实践理论,使理论变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物质力量。人民群众会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实现唯物论、辩证法、方法论的统一。

调查研究是坚持“从群众中来”的工作方法解决问题的具体运用。毛泽东指出:“认识世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马克思、恩格斯努力终生,作了许多调查研究工作,才完成了科学的共产主义。”(42)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378 页。19 世纪末,欧洲分别以孔德和马克思为代表的两大西方社会学传统传入中国,对先进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纷纷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来探索救国救民之道,其中,毛泽东以中国农村为重点开展的一系列调查研究时间最长、次数最多,影响最大。毛泽东把调查研究提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认为调查研究是一切科学理论产生的起点,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他认为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还打比方说:“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43)《毛泽东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110 页。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是党的领导机关的两个基本任务,了解情况就是深入实际,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工作中的问题,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掌握政策的前提也是调查研究,没有调查研究,情况不明,不可能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策略。因此,调查研究是共产党领导机关极为重要的工作。毛泽东指出:“中央领导机关是一个制造思想产品的工厂,如果不了解下情,没有原料,也没有半成品,怎么能够制造出产品?”(44)中共中央党校:《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选读》,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年,第398 页。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能够走出中国特色的正确道路,在于我们党特别善于调查研究,正确制定了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调查研究就是解决问题,正确地解决问题还需要正确的调查研究方法。因为即使有了调查研究的正确态度,但是调查研究的方法不对,也是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1931 年4 月2 日,毛泽东在红军总政治部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中指出:“一、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二、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45)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13 页。毛泽东还把调查研究方法提升到认识论的哲学高度,认为调查研究是主体认识客体实现主观符合客观的工具和根本途径。不过,要通过调查研究达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还需要有正确的方法,毛泽东曾对正确进行调查研究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例如,调查研究要有明确目的;调查对象要全面,正反两面的意见都要认真听取;调查报告要好而短,文风要准确、鲜明、生动;等等。毛泽东对怎么做好正确的调查研究作了全面的阐述,形成了一个关于调查研究的完整、系统的科学方法论理论体系。这对于我们改进工作作风,正确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治理能力、治理水平,开展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要“到群众中去”,也就是要把科学理论通俗化、具体化、生活化,使人民群众更好地理解、掌握理论、更好地运用理论解决问题。“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46)《毛泽东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292 页。人民群众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上升为党的理论,最终是为了人民群众在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下,从自发斗争变成自觉斗争,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的特点,不论阶级出身,把一切愿意为共产党主张奋斗的先进分子通过思想改造,在共产主义的熔炉中锻炼为布尔什维克的战士,创造性地解决了思想建党这一根本问题,充分证明了正确的理论为人民群众所掌握的力量。“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47)《毛泽东选集》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1515 页。1937 年,毛泽东在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中指出:“如果辩证法唯物论被中国无产阶级、共产党及一切愿意站在无产阶级立场的人们之广大革命分子所采取的话,那么,他们就得到了一种最正确和最革命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他们就能够正确地了解革命运动的发展变化,提出革命的任务,团结自己的同盟者的队伍,战胜反动的理论,采取正确的行动,避免工作的错误,达到解放中国与改造中国的目的。”(48)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年,第32 页。毛泽东认为要让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人民群众掌握,还要讲究方法,要旗帜鲜明,尖锐、泼辣、鲜明,具有战斗风格。“我们要教育人民认识真理,要动员人民起来为解放自己而斗争,就需要这种战斗的风格。用钝刀子割肉,是半天也割不出血来的。”(49)《毛泽东选集》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1322 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使领导和群众、一般和个别、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在实际工作中统一起来,因而是毛泽东分析、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根本工作方法。

三、毛泽东坚持问题导向思想方法的当代价值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毛泽东对问题的概念进行了科学的阐释,对解决问题的途径、规律和方法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并把坚持问题导向的思想方法贯穿于其革命实践和理论思维的始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毛泽东坚持问题导向的思想方法给我们带来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毛泽东坚持问题导向的思想方法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问题导向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明确提出坚持问题导向论断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指出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50)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年版,第8 页。。习近平总书记还对问题的内涵进行了科学概括:“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51)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年,第86 页。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总结了马克思的发展历程,深刻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这个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的科学概括,也是对毛泽东坚持问题导向思想方法的科学概括。“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问题导向,也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问题意识。认识和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问题导向、问题意识和问题逻辑,是我们进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逻辑大厦的重要路径,也是我们进一步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视域。”(52)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二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论文集》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年,第1533 页。

毛泽东正是以问题为导向,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征程。此外,毛泽东还以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幸福的“大本大源”问题为导向,通过密切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方式,逐步形成了正确把握问题、科学预测问题、深入揭示问题、精准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全部实践,就是破解革命、建设、改革难题的历史。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坚持问题导向将会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过程。“强化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有利于把握治国理政的根本。”(53)韩庆祥:《坚持问题导向是党治国理政的鲜明特点》,《人民日报》2016 年12 月12 日,07 版。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问题导向的重要论述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遵循和方法论,在实践中一定要贯彻落实。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思想方法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是一种科学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无论是个人进行学习,科学研究,还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要不断前进,就要不断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问题的历史。要解决问题,首先是要发现问题,尤其是发现和找到影响发展的关键问题、主要问题,在准确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进入解决问题的环节。要解决问题,就要进行调查研究,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社会,认识世界的工具。正确解决问题要有科学的方法论,如要客观、全面、本质地看问题;要善于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善于把握问题的数量和质量界限;要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坚持问题导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认识深化的结果。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具体化,具有时代性。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是不同的,所以,党的思想路线的内涵也要不断深化,并形成新的认识、新的主题。坚持问题导向与实事求是密不可分,问题是认识和思维的起点,是推动工作的起点,是实事求是的起点;不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事求是就没有目标,失去方向;坚持问题导向,而缺少了实事求是,也只是空谈问题,好比要过河,而没有过河之舟,没有依靠,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三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牢牢坚持问题导向。毛泽东坚持问题导向的思想方法对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问题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要坚持问题导向,牢牢抓住影响和制约我们发展的主要问题、主要矛盾,推本溯源,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推进国家和政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而制度体系构建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54)韩喜平:《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问题导向方法论》,《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5 期,第6 页。

2020 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强烈冲击,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敢于直面问题,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亲自指挥、亲自部署,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迅速形成了抗击疫情强大合力,有效控制了疫情传播。疫情防控斗争实践雄辩地证明: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公共卫生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救治能力还存在短板,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共产党解决问题的推动中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问题倒逼中不断革新,不断推进现代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认真总结、借鉴吸收毛泽东坚持问题导向的思想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敢于直面问题、准确分析问题、妥善解决问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推向前进。

猜你喜欢
导向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
《建材发展导向》理事单位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基于任务为导向的长文教学策略
“偏向”不是好导向
面对面沟通交流 实打实解决问题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
两只想打架的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