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明确”的理论建构及其重大意义

2022-11-23 14:12王公龙
理论视野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

■王公龙

【提 要】“十个明确”是我们党新时代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它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推动破解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历史性难题,成功探索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国道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实现了新的飞跃。“十个明确”是“两个确立”的重要理论依据,是理解“两个确立”的关键所在。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全面系统地提出“十个明确”的重大论断。这是继十九大提出“八个明确”后我们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要义的又一次系统的理论建构和丰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深刻把握“十个明确”理论建构的基本思路,深刻理解其实践基础、理论意蕴及其重大贡献,对于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基本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个明确”建构的实践基础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新的开创性实践中,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是“十个明确”产生的深厚实践基础。

首先,问题导向是“十个明确”形成的前提条件。马克思曾经说过:“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这一论断启示人们:关注问题是理论创新的源头;回答问题是理论创新的主线;解决问题是理论创新的目的。当代中国正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紧密互动,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背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从国际国内纷繁复杂的社会表象中寻找和把握治国理政的实质性问题和难题,把回应时代课题视作理论创新的基本着力点。对问题的准确把握和科学判断,为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基本前提。“十个明确”直接来自对当代中国问题的敏锐观察,每一个“明确”都是从某一具体的维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十个明确”共同构成了解决新时代中国总问题的“总方案”。

其次,新理念新思想是“十个明确”形成的丰厚思想资源。在回应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党形成了对新时代中国问题的新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包括: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全党必须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打铁必须自身硬,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等等。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源自新时代党对解决现实问题的深邃思考,饱含党对开辟治国理政新境界的深谋远虑,体现了党的政治智慧和理论积淀,是“十个明确”直接的思想来源,构成了“十个明确”的雏形。“十个明确”就是在高度概括新理念新思想基础上形成的更为简洁、更为聚焦、更为关键的抽象理论表达。

再次,新战略新举措为“十个明确”的形成提供实践支点。为解决新时代面临的新课题,将新理念新思想转化为实践力量,我们党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战略新举措,这些新战略新举措着眼于新理念新思想的贯彻落实,体现新理念新思想的实践要求,是其相对具体的实践形态。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我们党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国防和军队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部署,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在全面依法治国上,我们党就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作出顶层设计和重大部署,统筹推进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建设。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狠抓全面从严治军,果断决策整肃人民军队政治纲纪,领导开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广泛、最为深刻的国防和军队改革,重构人民军队领导指挥体制、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军事政策制度等等。这些新的实践举措,体现了治标和治本的有机结合,既有理论支撑,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是理论的实践化表现形式,构成了理论创新的重要实践支点。“十个明确”就是在生动鲜活的政策实践中应运而生,在政策实践中丰富发展并不断完善。

此外,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为“十个明确”论断提供实践验证。理论来自实践,理论的真理性和生命力需要通过实践加以检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决议》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政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外交工作等十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和概括,完整地呈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重大实践成就。这些成就既是“十个明确”指导下形成的实践成果,也是对“十个明确”理论科学性和生命力的充分验证。“十个明确”之所以能够上升为理论形态,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根本原因在于其来自实践,指导实践,并被实践所充分验证,完整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完成了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二、“十个明确”建构的基本路径

实践经验是理论创新的来源,但不是理论创新的全部内涵。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理论创新的方法和路径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决议》深刻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这一重要论断系统回答了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主要路径,也是“十个明确”理论创新的主要路径。

第一,坚持“两个结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上,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两个阶段,我们党都始终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总体上将其纳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范畴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将“一个结合”拓展至“两个结合”,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又坚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第一个结合”中独立出来,将“两个结合”并列起来、融为一体,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论的重大突破,大大拓展了新时代理论创新的视域、维度和空间。从“两个结合”的视角观察,“十个明确”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世界、擘画战略、指导实践,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史观,坚持迈向共同富裕的科学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等。与此同时,“十个明确”也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深刻汲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两个结合”中形成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和战略思路。比如“四个自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概念和论断中就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彰显出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

第二,坚持一脉相承。中国共产党自建党始就致力于在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阶段取得重大理论成果,形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当作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基础,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比如:“十个明确”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立足新时代中国实际回答中国问题;始终从时代潮流中把握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始终聚焦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主题进行理论建构;始终致力于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始终注重加强党的建设和从严治党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出在思想路线、根本目标、政治方向、根本保证等方面对之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继承。毫无疑问,“十个明确”遵循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逻辑,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在继承中续写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崭新篇章。

第三,总结百年党史经验。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其概括为“十个坚持”,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自我革命。“十个坚持”是党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经验的总结,凝结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心血和智慧,是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仅高度重视总结历史经验、倍加珍惜历史经验,而且自觉地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地传承和弘扬。“十个明确”就是坚持和发展“十个坚持”百年党史经验的最新理论成果。比如:“三个最”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等论断,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中国道路、坚持开拓创新、坚持自我革命等宝贵经验的最直接体现和最集中表达。

第四,立足新时代客观实际。正如习近平所说:“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3]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中国共产党人唯有保持理论创新的勇气,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才能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继续前进。“十个明确”就是我们党立足新时代客观实际,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新时代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科学回答。

三、“十个明确”建构的使命追求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定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并致力于系统回答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什么样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怎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十个明确”就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使命追求的全面、深刻的阐释。

从排序看,“十个明确”突出党的领导,把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主心骨放在首位。第一个“明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5]之所以突出党的领导的优先地位,是因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要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中的主心骨地位,通过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不断地推向新的历史高度。

从内涵看,“十个明确”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新时代的总任务。第二个“明确”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这一重大论断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为新时代的总任务,并单列出来加以重点阐释,对新时代总任务的系统回答,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而且清晰地描绘出一幅在中华大地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顶层设计图、战略思路图和推进路线图,充分彰显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邃思考、政治智慧和高度自信。

从主线看,“十个明确”总体上都是围绕着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展开。“十个明确”系统地回答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力量、依靠力量、正确道路、战略部署、前进动力、中心工作、坚强保障、外部条件、根本保证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第二个“明确”和其他九个“明确”构成“点”和“面”的关系,后者都是对前者在某一具体领域的拓展和深化,沿着由“总”到“分”,由“内”而“外”的展开逻辑,逐一回答推进民族复兴的诸多重大命题,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相互支撑的内在统一关系。可以说,“十个明确”体现了我们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系统思考和最根本认知,将我们党对这一命题的规律性认识提升至新的理论高度和历史高度。

从逻辑看,“十个明确”蕴含着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遵循的基本逻辑。一是政治逻辑,即在党的领导下沿着社会主义方向迈向民族复兴。深刻回答了必须坚定维护实现民族复兴的政治领导核心、必须遵循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及必须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而确保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按照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道路行进。二是价值逻辑,即把人民至上确定为推进民族复兴的价值取向。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把全体中华儿女汇聚在中国梦的旗帜下,从而最广泛地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三是战略逻辑,即遵循“五位一体”和“四个全局”的战略部署推进民族复兴。“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7]这一重大论断所呈现的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也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大布局。战略逻辑体现了实现民族复兴的美好愿望与实现路径的有机统一,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在新时代实践中得以扎实推进,不断地取得实质性进展。

四、“十个明确”建构的理论样态

“十个明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从新的历史方位和奋斗目标出发,用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概念和论断,从十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理论维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等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的系统回答,形成了具有鲜明整体性、层次性、严密性特征的理论新形态。

第一,立足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也是“十个明确”产生的时代条件。《决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8]这一重大论断不仅阐明了新时代的理论内涵,也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五大任务安排,即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断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以及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十个明确”就是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对如何实现五大任务的深刻回答和系统展开。

第二,回答新的时代课题。任何科学的理论体系都有其鲜明的理论主题。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主题就是系统地回答什么是中国革命的道路、怎样开辟中国革命的道路;什么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怎样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主题就是系统地回答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中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三个重大时代课题。[9]“十个明确”就是对上述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的系统回答。

首先,“十个明确”从整体上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第一个“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第二个“明确”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第四个“明确”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第五个、第六个“明确”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支撑。这些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既有奋斗目标,也有战略思路;既有总体安排,也有战略重点;既有领导力量,也有依靠力量;既有道路设计,也有保障条件,系统地构建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架构和战略图谱。

其次,第二、三、四、五、六个“明确”侧重于回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时代课题,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定位、总体方略、展开路径、经济建设思路等;第一和第十个“明确”聚焦党的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一个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一个强调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着力回答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时代课题。总之,对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的系统回答,构成了“十个明确”的理论支柱和理论骨架。“十个明确”对三大时代课题的深刻回答,使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理论主题和理论内涵上越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边界,大大拓展了新时代党理论创新的视野和理论创新的空间。

第三,运用新的话语表达。马克思指出:“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10]概念和范畴是一个思想体系中基本构成元素和逻辑单元。新概念和新范畴的使用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理论创新的力度。“十个明确”中涵盖着一系列新概念和新范畴,如:“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人民为中心、全过程人民民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这些新的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理论特色、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所谓时代特色是指这些概念孕育于新时代,具有不同于我们党传统话语的时代特征和时代气息;所谓理论特色是指这些概念具有创新性,有的还具有鲜明的原创性,具有我们党传统理论话语所不具备的新的思想内涵;所谓实践特色是指这些概念来自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是对新时代党治国理政实践经验的提炼,接中国地气,解决中国问题;所谓民族特色,是指这些概念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体现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第四,提出新的重大论断。“十个明确”集中呈现出我们党在新时代推进理论创新的主要成果,涵盖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论断,包括党的领导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论、中国式现代化论、人民中心论、主要矛盾论、总体布局论、战略布局论、基本经济制度论、新发展阶段论、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论,高质量发展论、全面深化改革论、全面依法治国论、全面从严治党论等等。这些创新论断是在继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系列基本论断的基础上提出,有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重大论断的深化,有的则越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边界,创造性地回答了新的时代命题。正是这些创新论断的集中汇聚、有机组合,使得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更新和创造性升华。

第五,增加新的理论内涵。“十个明确”在“八个明确”的基础上,新增了被实践证明了的新的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体现了守正与创新的有机统一。比如,第一个明确在原有表述的基础上增加了“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这与《决议》提出的“两个确立”紧密联系、彼此支撑、相互印证。第二个明确增写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宣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第三个明确增写“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第九个明确增写“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等,这些新的论断全面系统地更新了“八个明确”,集中呈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开放性理论品格。

第六,构建新的叙事结构。从层次布局看,“十个明确”呈现四个层次的结构形态,即首要命题(党的领导)、总体命题(总任务、主要矛盾、两个布局)、重点命题(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经济思想、强军思想和外交思想)、保障命题(全面从严治党),形成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推演逻辑。从结构特征看,“十个明确”从党的领导开始,以全面从严治党压轴,意在表明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保证作用,从而构成完整的理论闭环,体现理论结构的严整性。从理论构成看,“十个明确”汇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个理论维度,呈现出三大叙事线索,融合了三大理论发展指向,彼此相互交织,有机统一,形成复合式叙事方式和复合型理论形态。

五、“十个明确”建构的重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其崇高理想是实现全人类解放。在实现崇高理想的不同历史阶段,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能力、党的前进方向和事业发展、党的理想追求和实现路径是必须在实践中长期探索并持续回答的命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三大规律的认识水平。“十个明确”围绕三大时代课题开展理论建构,把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的境界和新的高度。

首先,推动破解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历史性难题。跳出历史周期律,实现长期执政是我们始终着力探索的重大命题,也是有待破解的历史性难题。要实现长期执政就必须解决好“为谁执政”“怎样执政”“何以执政”等诸多问题,其中容易忽视、最难解决的就是“何以执政”,其本质要求就是通过推进政党的自我革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十个明确”着力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致力于解决党长期执政所必须解决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包括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等。这些重要论断涉及自我革命的基本思路、自我革命的展开路径、自我革命的制度保障、自我革命的有力抓手、自我革命的主体责任以及自我革命的历史使命等诸多问题,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如何实现长期执政的基本规律,使我们党对共产党长期执政的规律性认识提升至前所未有的理论新高度。

其次,成功探索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国道路。“十个明确”强调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规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具体内涵,也提供了时间表、路线图;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并置于首要位置,充分凸显了其重要地位;提出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深刻揭示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等等,这些论断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带领人民已经成功探索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国式道路,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规律性认识达到前所未有的理论新高度。

再次,高高举起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当今世界,人类相互依存程度空前加深与全球性问题挑战空前严峻两股趋势交织叠加、并行发展,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深邃命题,“十个明确”提出了破解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的中国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植根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依据人类社会从“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必然趋势,提出了构建美好世界的伟大构想,从而高高举起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占据了人类道义制高点,为引领世界大变局的演变、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综上所述,“十个明确”是我们党通过科学的理论建构,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进行的系统阐释,是新时代理论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十个明确”以诸多具有原创性的概念、理念和论断,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至新的理论高度,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实现了新的飞跃。“十个明确”的理论建构及其理论贡献,雄辩地论证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引领当代中国发展、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意义,有力地支撑起“两个确立”的重大论断。“十个明确”是“两个确立”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理解“两个确立”的关键所在。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9~290页。

[2][5][6][7][8][9]《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24页;第24页;第24页;第24页;第23页;第26页。

[3]《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22年1月12日。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3页。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