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内在逻辑*

2022-11-23 14:12田旭明李智利
理论视野 2022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理论

■田旭明 李智利

【提 要】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百炼成钢的宝贵经验。历史和现实表明,党推进理论创新并非毫无方向的标新立异,也不是不切实际的异想天开,而是遵循一定内在逻辑规律,即以坚持“两个结合”为根本、以时代特征为考量、以历史为借鉴、以重要制度为依托、以科学方法论为支撑。科学分析和深入揭示这种独特的内在逻辑,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强国必先强党,强党必先在理论上跳出“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思维的束缚,保持因时因地创新的勇气和智慧,做到理论强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1]。这既指明了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内在机制和总体要求,又为新时代党接续推进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经验借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概括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理论创新的内在逻辑,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一、“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根本之道

纵观中外政党发展史,任何政党要获得持久生命力和合法性,就一刻也不能没有思想旗帜和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思想前进和理论创新。强化思想引领、理论创造和精神感召以赢得民众认同是政党的基本生存之道。倘若理论一味滞后或迟钝,注定流失合法性资源。“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2]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来武装全体组织成员的先进性政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3]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除了其本身思想的真理性和价值性之外,还在于其发展性和超越性。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是教条教义或变居不动的神令。与实践融合、与时代贴近,跨越时空、疆域与不同文化交融是其内在本质诉求。恩格斯反复强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4]任何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本本化的实践都是在窒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真理力量。中国共产党虽然自成立伊始就将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纲领和旗帜上,但是建党初期由于经验缺乏和理论自觉意识不够,也出现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以及将共产国际指令绝对化和神圣化的现象,结果是给中国革命和党的事业带来了巨大损失。当时毛泽东虽然提出了反对本本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5],但这些观点并未得到当时党中央的集体认可。直到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才逐渐成为党内政治和思想共识。1938 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并对其进行了阐释。自此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党内思想共识,成为党的理论创新的基本准则和根本路径。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到“走自己的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成功扎根中国土壤并生根开花,创造性实现了从欧洲语境转变成中国版本和形式,成功引领了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习近平说过:“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6]中国共产党人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还内含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积淀和共同记忆,深刻影响着民族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中国人理解、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必然要带着自己的文化理解和记忆去认识马克思主义。所以抛开中华文化或割裂中华文化韧带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不现实的,也是不能成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并不是相互对立排斥的关系,而是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救世方略等方面有着相融相通和神意相汇之处。中国共产党人对此保持着清醒的认识。早在1943年,毛泽东就深刻指出:“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7]2021 年,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提出“两个结合”命题,既指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方向,又揭示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深邃逻辑,标志着我们党对理论创新的认识进入新境界。纵观党的百年理论创新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立德修身、齐家治国、处世交往和社会治理之道,都在党的思想理论和治国理政、管党治党实践中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文化的辩证汲取和转化。

一言蔽之,坚持“两个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把握和引领时代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成长历史,体现了中国场域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内在规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根本逻辑。离开中国具体实践与文化特点,马克思主义就只能是抽象且空洞的“空中楼阁”,无法实现其指导中国实践和发展的价值。坚持“两个结合”,继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恒久不变的根本之道。

二、时代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重要依据和驱动力

思想因实践而丰盈,理论因时代而兴盛。伟大的理论不仅是天才的创造,更是时代孕育化生的结晶。时代总是在发展,也总会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时代特征是社会发展特定阶段合规律性的发展态势和状况,是时代基本任务、基本主题、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与高度凝练,它的形成是人类社会规律性变迁、国际竞争与较量、社会主体强烈主观诉求等多种因素的结果。任何思想理论、发展战略、改革策略都必须时刻保持对时代潮流和发展趋势的判断和敏感,以便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代保持同频共振,这是遵循唯物史观理论逻辑的深刻体现,也是推动理论创新必须坚持的原则。可以说,时代特征是理论创新的重要依据,不仅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动力和机遇,同时也决定着理论创新的深度、宽度和限度。理论创新是理论维度与时代维度相结合的现实考量,它不仅需要从理论上拨开迷雾和廓清方向,而且需要立足时代面相和特征,对时代趋势、主题和诉求给予回答。恰如列宁所说:“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即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去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8]

“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都是通过思考和回答时代课题来推进理论创新的。”[9]中国共产党在每一阶段的重大理论创新都是将马克思主义与相应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使之对时代主题、问题、诉求和精神有着深刻把握和敏锐反应,从而确保党的理论与时代潮流及世界大势保持同频共振和良性互动。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处在革命和战争的新时代”[10],摆脱“三座大山”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安定是中国人民的迫切期待,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紧扣这一时代问题和诉求,对如何解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进行了科学解答,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并在其指引下建立了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席卷全球。面对世界各国竞相抢抓发展机遇以及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现实国情和人民迫切需要解决温饱与实现富裕的现实诉求,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以敏锐的战略眼光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发展、怎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怎样加强党的建设等时代问题进行了探索和回答,形成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制定了“三步走”战略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路,走出了一条注重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注重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新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回答和解决这些时代问题中创立和发展的。进入新时代,人民对实现高质量美好生活的诉求日益强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权力格局悄然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深远的战略思维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四个全面”“新发展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思想新理念,开展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系列富民惠民工程。由此可以看出,把握时代特征,以时代声音为出发点是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机制。所以习近平说:“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11]

时代在前进,理论要发展。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党要继续以新的时代特征为考量,“以研究和解决我们在前进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为理论创新的着力点”[12],在时代问题倒逼的挑战中继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理论始终保持对时代潮流和趋势的科学判断和超强敏感。

三、历史借鉴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重要参考和促动力

历史是丰厚的营养剂和清醒剂。“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13]理论创新既是敏锐把握时代的思想前进,也是借鉴和反思历史经验教训的智慧积累。铭记历史、善待历史、总结历史是理论创新不可或缺的实践参考和动力源泉。

中国共产党的每一步理论创新都蕴含着历史元素。科学对待历史并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优良传统和深厚动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就是全面总结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历史经验教训和学习借鉴俄国十月革命历史经验的结果。百年来党以强烈的历史意识通过横向纵向的比较,认真反思和科学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汲取智慧、开阔视野、启迪思路,不断推动理论创造。回顾历史,毛泽东是热爱、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典范,不仅熟读包括《二十四史》在内的大量古代历史典籍,还将历史思维运用于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延安时期,为了肃清“左”倾冒险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思想的干扰,解决党内存在的思想混乱问题,党中央决定开展整风,其中学习总结党史成为开篇内容。毛泽东指出:“把党的路线政策的历史发展搞清楚。这对研究今天的路线政策,加强党内教育,推进各方面的工作,都是必要的。”[14]延安整风通过全面总结反思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从思想根源上纠正了“左”“右”两种错误思想,为1945 年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的形成扫清了思想障碍。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的历史经验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为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作了充分准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深刻总结党内政治生活正反两方面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惨痛教训,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于1980 年制定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实现了思想、政治、作风等方面的拨乱反正。1981 年的第二个历史决议更是全面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经验,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进一步促进了解放思想和党内思想统一,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创造了良好条件。所以邓小平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15]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党对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成就和经验进行了全面回顾总结,形成了第三个历史决议,确立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主基调。由此可以看出,总结历史经验、以历史为参照是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逻辑和动力。

此外,对重要历史事件的反思也是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的重要动力。20 世纪90 年代的苏联解体,其教训尤为深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苏联共产党对历史问题没有正确的认知和评判,搞历史虚无主义,导致思想混乱。中国共产党时刻不忘这一历史教训,不仅将其作为鲜活教材不断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还以此来加强自身的理论自省。江泽民在谈到苏联共产党等一些长期执政的党丧失政权的教训时总结到:“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就必然垮台。”[16]这一理念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也得到了体现。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在分析苏联解体教训时指出:“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17]所以他在实践中反复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定历史自信,树立大历史观,并指导推动党内开展了党史学习教育活动。

人类文明演进史、中华民族文明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奋斗历史,都蕴含着丰富的养料。今天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一定要善于从这些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不断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创新的历史底蕴和时代价值。

四、党的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

政党理论的创新既要依靠理论本身的优势和禀赋,又要依靠外在的实践基础和时代条件,同时还要依靠政党组织的制度体系。制度是依据一定社会目标及条件所建构的一种准则体系。任何制度在其形式上都属于理论思维形态,但在本质上都来源于并依据于实践的需要,其生命力也在于通过实际行动去维系。所以制度本身作为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过程的产物,不仅是理论认识的成果,也能因其现实性和操作性为理论创造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所以依托政党制度进行理论创新是政党的重要行为自觉。

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进程中建立了一系列深入群众、体察民意、集思广益、开放包容、学习总结的制度,包括群众路线、民主集中制、纪念活动制度、集中学习制度等。这些制度不仅推动了党的事务性工作开展,还在互动交流、执行实践、总结经验和反思问题中推动了理论创新。如,依托联系群众制度推动理论创新。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规矩。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马克思指出:“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18]也就是说,理论问题的解决和理论的创新发展需要拜人民群众为师,依靠人民群众的实践和创造,“最广大人民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19]。在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提出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建立了一系列党员和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并依循这一制度要求和优势深入群众了解民情,听取群众意见,判断群众期待,与群众保持沟通交流,进而汇集民智,适时将群众诉求和意志融入执政方略和政治路线,形成系列为民谋利益和幸福的新思想新策略。再如,依托民主集中制推进理论创新。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基本政治原则和制度准则,要求发扬民主、充分酝酿、广开言路、集思广益、集体决策、集体领导,这是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的特色与优势所在。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实践中汲取“家长制”“一言堂”给党的事业造成巨大危害的教训,充分发扬民主精神,在重要问题上坚持广泛征求、民主商议、集体领导和集体决策,凝聚思想意志同心圆,最终形成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集体智慧和思想。像党代会报告、党中央重要文件及其蕴含的新思想新决策都是经过多次征求意见、反复酝酿、集体商议的结果。习近平鲜明指出:“凡属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问题,包括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情等,都必须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去办。”[20]所以说,民主集中制这种兼顾民主和决策、集体和个体,注重民主与集中间良性互动的制度,既能反映人民诉求,保证理论创新的人民取向,又能提高效率,保证理论创新的正确有效。

此外,党内集中学习制度、巡察反馈制度、民主监督制度、对外交流制度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推进了理论创新和发展,而且更多时候这些重要制度并非孤立,而是共同发挥作用来推动党的理论持续向前发展。总之,以制度促进理论创生,以理论发展巩固制度优势是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百炼成钢的重要密码。

五、科学的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支撑

理论创新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支撑。方法决定创新成效,影响创新成败。恩格斯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1]作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理论创新提供了科学指导。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实际现象和问题进行令人信服的理论回答并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过程。纵观党史,党的理论创新都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指引下形成的。这些科学方法是我们党登上一座座理论高峰的重要支撑。

调查研究法。认识来源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验证。深入实践开展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一贯保持的优良传统。调查研究本身其实也是理论创新的一部分,可以对具体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判断,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推动理论发展。在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十分重视社会调查,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22]。《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关于农村调查》《改造我们的学习》《论十大关系》等经典论断的形成,都与毛泽东重视调查研究是分不开的。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时代环境和发展任务的转变,为了确保每一项重大理论和治国方略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中国共产党人将调查研究视为谋事之基和成事之道、党的传家宝和基本功,强调“离开群众经验和群众意见的调查研究,那末,任何天才的领导者也不可能进行正确的领导”[23]。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特区”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布局、精准扶贫战略等重要理念和实践,都是在调查研究中逐步确立和推进的。

阶级分析法。阶级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认识阶级社会的根本方法,也是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的“金钥匙”。马克思主义政党是阶级立场十分鲜明的政党,丢了阶级观点、阶级分析方法,理论创新必然会犯方向性和根本性错误。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运用阶级分析方法科学分析了各个阶级的政治属性、经济地位、革命态度和利益关系,明晰了革命的对象、动力和任务,从而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策略和阶级政策,形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怎样分析农村阶级》《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重要理论认识和成果。阶级分析法是我们党保持政治定力和底线思维的重要方法,不能将阶级分析法与阶级斗争混为一谈,也不能将其夸大为制造阶级矛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依然保持着理性正确的阶级分析思维,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复杂变革,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要求以人民为中心,保持政治定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这些其实都是在阶级分析法基础上的理论认知和创造。

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点观察和分析事物内部各要素及其运动状况的科学方法,主要包括一分为二看问题、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回顾党史,中国共产党将矛盾分析法运用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斗争实践。从摆脱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思维到确立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的本体自觉,从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抗日战争时期对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之间关系的处理,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判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从改革开放新时期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到新时代强调发展要处理好速度与质量效益的辩证关系、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无不体现我们党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观大势、谋全局,进而推动理论发展和战略创新的思想自觉。

统筹兼顾法。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兼顾,各得其所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科学方法论。这种方法既强调战略制定的长远性和全局性,又强调兼顾近期的矛盾和问题、局部和个别利益诉求。毛泽东的“弹钢琴”论、“四面八方”政策和“十大关系”思想,邓小平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江泽民强调的“既要照顾各个方面的利益,又要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24],胡锦涛提出的“统筹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习近平提出的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四个伟大”、胸怀“两个大局”等,都体现了运用统筹兼顾方法推动的理论创新,彰显了唯物辩证法的思维逻辑和包容格局。

此外,理论联系实际法、历史分析法、摸着石头过河、继承与发展相统一法、包容与斗争相结合法、趋势分析法、立足中国与放眼世界相统一法等在党的理论发展实践中都得到了运用。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下立足于现实问题和战略需要而推进的。新时代理论创新不能停顿,马克思主义方法不能丢弃。只有善用科学方法论,才能在丰沃的实践土壤中孕育“理论之花”,进而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新时代中国之“的”。

历史深刻昭示,中国共产党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的理论创新进程中的一座新高峰,同时将在未来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注释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

[2]《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4页。

[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2页。

[5]《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112页。

[6]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求是》2020年第1期。

[7]《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18~319页。

[8]《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43页。

[9]《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8月25日。

[10]《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80页。

[11]《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80页。

[12]《胡锦涛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39页。

[13]《习近平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人民日报》2015年8月24日。

[14]《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9页。

[1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4页。

[16]《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9页。

[17]《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13页。

[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2页。

[19]《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65页。

[20]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551页。

[2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1页。

[22]《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2页。

[23]《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9页。

[24]《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1~1432页。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理论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