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2022-11-23 15:05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建党弘扬中华

高 琦

(沈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伟大建党精神具有深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把握这种传承与弘扬,对于深刻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质与核心、准确提炼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充分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指引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承和弘扬了“志存高远”的进取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主体,勉励世人树立崇高目标,并为追求此目标加强自身修养,体现“志存高远”的进取精神。第一,儒家将成为“圣人”作为最高追求。孔子曾讲:“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孔子将圣人视作最高层次的理想人格。孟子说“人人皆可为尧舜”(《孟子·告子下》),鼓励世人通过不断努力达到尧舜的圣人境界;儒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强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语录》);儒家心学创始人王阳明认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成圣贤,鼓励弟子将成为圣贤作为人生目标。第二,道家推崇“至人”的无我境界。庄子曾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庄子认为,至人不汲汲于名利、不执着于功业,能够以独立人格遨游于天地间,达到顺应自然规律、与万物合一的无我境界。第三,释家将成为最高觉悟者作为修行实践的最终目标。释家劝导人们戒除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等行为,进而摆脱生、老、病、死等痛苦,实现涅槃重生,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由此观之,虽然儒、释、道三家所要求世人达到的目标不同、实现手段也有所区别,但在鼓励人们树立远大志向及在实现志向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不懈努力方面,三家内在一致,共同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志存高远”的进取精神,塑造了中华儿女“高举远慕”的心态。

伟大建党精神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具体内容,体现中国共产党树立宏伟目标的战略眼光,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志存高远”的进取精神。20世纪20年代,随着中国无产阶级人数不断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广泛传播以及党的早期组织在国内、国外相继建立,中国共产党建党的阶级基础、思想条件和组织条件已经成熟。1921年,各地共产主义小组选举推派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等代表,陈独秀委派包惠僧,共同召开中共“一大”会议,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克尔斯基列席会议。中共“一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纲领》,明确提出推翻资本家政权、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等目标,这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宏伟目标而奋斗的进取精神。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国共产党怀着增进人民福祉、谋求人民幸福的初心,肩负实现国家独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确立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远大理想,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勇立时代潮头,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昂扬斗志。伟大建党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志存高远”的进取精神,鼓舞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勇攀高峰、锐意进取,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

二、传承和弘扬了“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这种拼搏精神激励中华儿女辛勤劳动、刻苦钻研, 在促进自身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为国家和社会创造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吃苦耐劳、辛勤耕耘,反对不劳而获、坐享其成。中国古代社会建立在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基础上,“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督促弟子勤于学习,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唐代文学家韩愈认识到“勤”对于成就事业的重要性,提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曾国藩提出“以勤治事”原则,曾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此外,中国成语、俗语中有大量弘扬勤奋精神的词汇,比如“天道酬勤”“勤学苦练”“勤能补拙”“克勤克俭”等。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百折不挠、奋勇前进的精神,鼓励世人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困难,实现人生目标。孟子认为,生活中的苦难能够磨炼人的意志,能够助人成就伟大事业,“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荀子提出“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鼓励世人坚持不懈、勇往直前以克服困难、取得成功。中国古代许多有识之士如孔子、韩非子、司马迁、王阳明、蒲松龄、曹雪芹,均在穷困潦倒、落魄失意之时著书立说,最终成就事业、名垂千古。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精益求精、推陈出新,体现中华儿女勇于实践、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在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我国古代文明就走在世界前列,我国先民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2]。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进程中涌现的先进技术、发明创造、艺术作品凝聚着中华儿女的勤劳智慧,展现出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

伟大建党精神中“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具体内容体现中国共产党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工人运动,并在我国经济较发达、工人相对集中的大城市成立共产主义小组,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组织基础。这充分说明,中国革命先驱组建中国共产党这一无产阶级政党的目的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借以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振兴和人民解放。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围绕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恪尽职守、艰苦奋斗,取得了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和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在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遏止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突出成绩,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砥砺奋进、攻坚克难的品格。伟大建党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永葆政治本色,不断奋勇前进。

三、传承和弘扬了“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勇毅”视作伦理价值体系的维护力量,倡导“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勇”视作理想人格中的重要品格。《中庸》将“勇”与“知”“仁”相并列,使之成为“三达德”之一。孔子曾言“仁者必有勇”(《论语·宪论篇》),将“勇”作为仁者必备的品质。庄子将通晓事物发展规律、临危不惧的“圣人之勇”视作最高层次的“勇”,鼓励人们追求豁达的精神境界。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赞颂为追求理想舍生赴死的豪迈气概。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屈原在《离骚》中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诠释了他为追求国家富强、政治清明理想而纵死无悔的勇气。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为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而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明末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血战扬州、绝不投敌,誓与扬州共存亡。戚继光身先士卒、奋勇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东南沿海侵扰百姓、烧杀抢掠的倭寇,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清朝北洋舰队“致远”号舰长邓世昌将生死置之度外,在黄海海战中不惧日本舰队,英勇作战,最终壮烈牺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珍视个体生命价值的同时,推崇为国家和民族而献身的英勇行为。

伟大建党精神中“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具体内容体现中国共产党“英勇无畏”的豪迈气概,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勇”所代表的献身精神。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外有帝国主义侵略凌辱、内有北洋军阀混战不息,在此社会背景下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需要强大的决心与勇气。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联合绞杀。中国共产党没有对敌人抱有幻想,没有妥协退让,而是以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概,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英勇斗争,实现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在这一惊心动魄的宏伟历史进程中,革命英雄人物不断涌现,如杨靖宇、赵一曼等抗日英雄,邱少云、黄继光、杨根思等战斗英雄,孔繁森、申纪兰、杨善洲等改革先锋,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等航天英雄,张伯礼、张定宇、陈薇等抗疫英雄。他们不断续写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人民幸福忘我奉献、视死如归的崇高品格,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勇无畏”献身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四、传承和弘扬了“爱国为民”的担当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世人为国家、民族和人民贡献智慧和力量,蕴含忠于国家、眷恋故乡、关爱人民的情怀,反映中华民族对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的责任与担当。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传统社会“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体现对于社会底层人民的重视。孔子提出“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礼记·缁衣》),积极倡导统治者要以仁爱之心对待民众。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的观点,希望统治者将人民的安居乐业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倡导统治者宽刑简政、轻徭薄赋、与民休戚。贾谊认为:“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新书·大政上》)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为官者要“清正廉洁”的价值导向,体现国家管理者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关切。春秋时期,齐国管仲将“廉”视为维系国家运行的四项基本准则之一,认为“四维不张,国乃将亡”(《管子·牧民·国颂》)。我国传统社会推崇清正廉洁的政治品格,施行诸多奖廉惩贪的措施,如建立严密的检查制度、惩治贪官污吏、表彰重用廉洁官吏、加强廉政教育、定期考核官员,涌现出包拯、海瑞、于成龙等古代官员的廉政楷模。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个体“忧国忧民”的思想,体现古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流传着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岳飞的抗金事迹以京剧、评书等艺术形式在民间流传甚广。诗人陆游将炽热的爱国情怀融入诗歌当中,“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书愤五首·其二》)、“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些诗句寄托陆游至死不渝的报国信念,被后世广为传颂。林则徐认为鸦片掠夺我国财富、毒害百姓身心,坚决主张查禁鸦片并在虎门海滩集中销毁鸦片两万多箱。虽然中国古代“国”的概念和现代国家的概念有所区别,但是爱国英雄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心系百姓的情怀具有永恒的价值,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个体以天下为己任、为万民谋福祉的价值趋向。

伟大建党精神中“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具体内容体现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为民”的担当精神。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道路异常艰难曲折,清政府相继签订多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此种社会背景下,中国革命先驱筹建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即中国共产党,并促使其担负起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此后,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一切政策和措施都紧密围绕保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展开,党不断提升执政能力和治理能力,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在中国共产党为人民群众奋斗的实践中逐步孕育和产生。中国共产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外没有任何私利,这与古代社会统治者为维护和巩固自身统治而采取的保民爱民政策在政治立场、实践方法上有着根本区别。就是说,伟大建党精神传承并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为民”的担当精神,体现中国共产党人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高尚品格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总之,“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3]。伟大建党精神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志存高远”的进取精神、“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和“爱国为民”的担当精神,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有力批判了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错误观点,有助于增强社会成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有助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伟大建党精神在历史生成、理论概括和现实意义上,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内在关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凭借其思想观点、道德理念、审美趣味为中华民族提供精神动力,而且能够为思想升华、精神传承、信仰诞生提供精神支持。可以说,伟大建党精神正是由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继承和借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够具备旺盛的生命力、较强的传承力和强大的影响力。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引导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长期奋斗中逐步形成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伟大建党精神必将继续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强大的精神动力作用。

猜你喜欢
建党弘扬中华
建党百年礼赞
临江仙·庆祝建党百年
建党百年颂
小画家
弘扬传统文化 “粽”下美好心愿
人大代表要学习、弘扬焦裕禄的“三股劲”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