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审视与策略分析

2022-11-23 15:15邹佰峰姜慧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儿童

邹佰峰 姜慧娟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哈尔滨 150040)

伴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更为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为了维持家庭生计从农村涌入城市务工,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一份贡献。与此同时,他们留在家中的子女却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关键期的他们,没有父母的陪伴,无法获得同龄人所享有的父母的关爱与引导,这些缺少家庭关爱的孩子,很容易在思想认识方面产生问题,所以对农村留守儿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不仅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更关乎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必要性

(一)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明确包括了对全体人民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祖国未来的重要接班人,必须要有高度的理想信念,其思想道德水平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状况如何,不仅对中华民族人文素养产生了直接影响,而且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在基础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关键,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程度,很大方面上决定了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儿童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在中国这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落实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留守儿童作为青少年群体的一部分及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要改变他们身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归根结底要从他们的思想出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二)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是留守儿童自身发展现状的要求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往往由祖辈来照顾。父母外出打工,长期聚少离多,不能很好地陪伴在孩子身边,缺乏父母关爱的他们,极易出现各种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并且农村留守儿童多由祖辈抚养,十分溺爱孩子,却忽视了孩子内心深处真正的需要,导致孩子逐渐形成各种不良习惯。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迫切且艰巨的任务。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儿童,无法辨别外界各种现象的正确与否,特别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只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认清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纠正固有的错误观念和思想认知,才能实现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除此之外,落实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通过恰当的方式和手段来为其营造一个充满爱意和关怀的心理环境,改变其长期以来的自我封闭状态,形成健康的心理状况。

(三)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推进农村地区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后疫情时代,更要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削减精神贫困,是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 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结果,是影响乡村振兴的现实问题,必须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思政问题一方面凸显了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对农村地区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所以落实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当务之急。儿童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接班人,在乡村振兴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必须要从多方面改善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努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二、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缺失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孩子多由年迈的祖辈照顾,“隔代教育”问题最为凸显。尽管新生代农民工很重视教育,对子女的教育期待抬升并且加大了教育投入,但是子代教养仍然难以避免教育主体缺位、监管困难、辅导缺失等问题。孩子与父母仅能通过一部手机沟通交流,聊天内容单一,不能面面俱到,让缺少关爱的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受到一定影响,并且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也相对受限。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是孩子健康成长进程中极为关键的一部分。家庭教育应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重点。但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这是非常奢侈的一件事情。父母外出打工,陪伴在孩子身边的时间短暂而又稀少,一部电话传递的更多是无尽的思念,陪伴在他们身边的一般是自己的爷爷奶奶。但是祖辈不管是对事物的认知程度还是精力方面都远远不如年轻人,祖辈和留守儿童之间年龄差距大,对待事物的观点和看法也不一致,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溺爱,尽量满足他们方方面面的需求,隔辈亲现象已是常态,所以难以注意到留守儿童性格、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家长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整体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在农村学校的课程安排中虽然也有思政课,但是重视程度却不尽人意。首先,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以一种正确的态度来对待思政课。在课堂上,由于教学任务重、精力有限以及班级人数众多等种种条件的限制,教师讲课模式过于单一,教授给学生的更多是教材中的专业理论知识,很难给留守儿童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和更多的关注。而留守儿童作为知识的接收者,只会将课堂内容照单全收,教师不能很好地引导他们形成强大的心理素质,学会自我调节;作为学习主体的他们,也并没有意识到思政课程在其成长过程中产生的重要性。此外,农村留守儿童相对于那些每天有父母陪伴的孩子而言,亲情的缺失,使他们更容易形成敏感、内向的性格,孤言寡语,所以在班级中并不容易受到老师的重视。其次,农村学校教育资源有限,不管是师资力量还是教材设备方面都有所欠缺,无法实现优质化教育,学生只能从有限的课本中汲取知识。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留守儿童需要更多的关爱和引导。但在农村地区,相较于思政课,学校教师更注重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主要课程的教学,因此在思政课上花费的心思较少,很难注意到留守儿童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不能很好地获得思想认知方面的引导及良好的价值观养成的帮助;而留守儿童本就少言寡语的性格,在班级里通常处于边缘位置,更容易被忽视。有的学校甚至根本没有思政教师,由教授其它科目的教师来兼任,课程安排也非常随意,这种种现象都表明了农村学校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教育是农村留守儿童获得教育的主要阵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家庭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因此要更加重视学校思政课程建设,不断完善各方面条件,为农村思政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社会文化环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边远山村地区,对应的文化生活也必然无法满足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精神文化建设发展不全面,还存在一些不良社会风气,严重影响着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破坏了留守儿童赖以生存的健康成长环境。农村留守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儿童的约束较低,无法正确辨别是非的留守儿童很容易被社会中的不良分子影响,极易做出违反道德及法律的事情。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必须严格抵御不良社会文化的侵蚀。除此之外,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并没有引起政府的重视。政府没有关注到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没有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及措施,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也是片面的,这也是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关键所在。有些农村地区虽然建起了文化馆、图书馆,组织文化建设活动,但这些项目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指导,更多的是形式上的面子工程,没有很好地落实,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良好的农村社会文化环境会互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思政教育的发展与进步,政府工作部门的重视更是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思政教育顺利落实的重要保障,必须要加大力度改进与完善。

三、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充分发挥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教育启蒙的重要一步。家庭是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影响着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养成。针对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中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必须要引起高度的重视。首先,父母的关怀与爱护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每个孩子都希望父母能陪伴在自己身边,但对于那些留守儿童而言,这是极为奢侈的一件事情。外出务工的父母应该提前跟孩子沟通好,让孩子真正理解、接受这件事情。出门在外的父母不能因为工作而忽视了孩子的成长过程,要利用空闲时间多跟孩子沟通交流、分享生活,了解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多表扬鼓励孩子。除此之外,父母也要加强与老师的沟通交流,密切关注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以及日常行为表现,及时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情况。其次,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外出务工的父母总会觉得对孩子有所亏欠,所以往往用金钱来弥补对孩子的愧疚,在物质生活方面尽力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但这样长期下去很容易使留守儿童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在平时的沟通交流中,父母要多跟孩子说一些生活中遇到的积极向上的事情,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加强二者的精神沟通。最后,监护人要全面关注儿童的成长情况。一般情况下,父母外出务工,孩子大多由祖辈照料,但祖父母辈作为隔代监护人,存在年龄较大、思想观念保守、文化水平低、对孩童过度溺爱等问题,往往不能对留守儿童进行很好的管束和引导。在这种情况下,祖辈要更加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关注留守儿童的精神及心理状况,加强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改变一贯以来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真正做到不溺爱、不放纵。亲情的关怀与爱护对孩子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彼此的陪伴胜过所有。

(二)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思想的教育,关乎国家发展大计。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更加重视留守儿童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思想品德。首先,对于留守儿童思政教育问题,学校应该为他们提供一个温暖有爱的学习环境,让留守儿童在学校体会到爱与温暖的同时,也为思政课程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在课程之余,积极开展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鼓励学生踊跃参加,让留守儿童能够敞开心扉、尽情快乐地参与其中,使其感受到温暖的同时在思想境界上有更高的提升。除此之外,重视师资建设,培养专业思政教师。学校思政课程要由专业的思政教师来教授,而不是其他课程教师兼任,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有稳定的教师队伍,以保证思政课程的顺利开展。因此,要加强对思政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思政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和教学水平。在课下,思政教师可以多跟留守儿童沟通交流,多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以及各种存在的问题,引导留守儿童养成更加乐观、积极向上的性格。其次,更新课程内容。学校应结合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制定属于他们的课程内容,根据不同年龄段设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彻底摒弃过去照搬课本知识的纯理论授课形式,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有更好的课堂参与感。此外,可以采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积极参加校外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后,形成家校一体教育体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还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虽然无法陪伴在他们身边近距离了解孩子的情况,但学校可以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的日常情况,共同为留守儿童创建一个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

(三)加强社会对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关心留守儿童,让他们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农村留守儿童是目前社会中的突出问题,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在农村地区还存在种种不良社会风气,严重破坏了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来改善。首先,大力发展经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经济的落后必然导致文化生活步伐放缓。当人们的衣食住行无法得到更好满足的情况下,会无暇顾及精神方面的需求。所以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贯彻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村的高质量发展,为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只有当物质需求得到很好满足的时候,人们才会关注精神层面的问题,农村文化生活也才能更好地发展。其次,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农村政府应提高对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及重视程度,为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资金支持。加强与农村学校的联系,创造有利条件为思政教师搭建培训平台,提供多方面渠道供思政教师学习,提升思政教师的职业素养。除此之外,整合农村地区各界人士,积极构建留守儿童教育中心、活动中心、图书馆等机构,让留守儿童在空闲之余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为农村留守儿童创建一个温馨的家园。最后,政府要加强农村地区精神文化建设。各社区积极开展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号召人们踊跃参与,提升农民文化素养水平,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与此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媒体宣传工作。通过媒体宣报道,加强社会对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发挥网络舆论的正向积极作用,让更多的人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只有在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儿童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