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1949—1965)图书馆展览活动述论

2022-11-23 17:25余春燕
晋图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书刊展览会图书馆

余春燕

(岭南师范学院 图书馆,广东 湛江 524048)

民国时期,中央及各省立图书馆已普遍开展图书馆展览活动。展览内容多为金石古籍、善本文献,参观人群有限。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图书馆事业的恢复和发展,人们日益重视图书馆展览活动的成效。1950年9月7日,全国总工会第49次常委扩大会批准的《工会俱乐部(文化宫)管理委员会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图书管理组的任务之一是举办图书展览[1]。展览作为宣传和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全国图书馆铺展开来。研究建国初期(1949—1965)的图书馆展览(1)本文所列图书馆的名称为当时历史时期下的图书馆名称。,既可以弥补这一时期关于图书馆宣传工作研究的不足,也可以探究国家政策、社会发展与图书馆事业之间的关系。

1 图书馆展览活动的推动因素

1.1 图书馆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一方面接管整顿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废除或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发布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为图书馆事业的恢复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影响较大的有《关于加强和改进公共图书馆工作的指示》《明确图书馆方针和任务 为大力配合向科学进军而奋斗》《全国图书协调方案》等等。任务方针的明确、馆藏书刊的丰富、馆际协作的强化、服务水平的提升促使新中国的图书馆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这自然为图书馆展览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1.2 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

经过三年的整顿和改造,图书馆事业已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图书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成为科学文化发展的有力助手。图书馆应时而动举办的各种展览,恰恰能够有效地担负起这一重任,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文化保障。这也成为党和政府重视图书馆展览活动的重要原因。

1.3 苏联图书馆宣传工作的影响

建国初期,图书馆宣传工作深受苏联影响,尤其表现在学习苏联图书馆如何利用展览加强政治教育宣传、如何为科学研究服务等方面。比如,佟曾功在《苏联科学院各图书馆的图书展览工作》[2]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苏联图书馆展览的目的以及各种展览分类,尤其是专题展览和新书展览,为新中国的图书馆展览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借鉴。

2 图书馆展览活动的分类概况

2.1 政治宣传类

2.1.1 领袖人物展

为了表达对领袖的敬仰,更好地学习领袖思想,各地图书馆举办了一系列有关领袖生平事迹、著作思想的纪念展览。如1955年北京图书馆举办了“孙中山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展览”[3]。1959年至1964年,湖南省中山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与沈阳市图书馆、天津市人民图书馆先后举办了五场大型的“毛泽东著作展览会”,展品包括多种文字的著作、图片、实物、剪报资料、录音磁带等[1]。1962年6月,南京、上海、陕西等地图书馆为了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0周年,举办了“20年优秀文艺作品展览”和专题书刊展览[1]。关于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的展览也为数不少,如1953年至1960年,北京图书馆先后举办了“马克思诞生一百三十五周年纪念展览”“列宁逝世三十周年纪念展览”“斯大林逝世周年纪念展览会”“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传播展览”“纪念列宁诞辰90周年展览”等等[3]。

2.1.2 反抗美帝展

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人民日报》图书评论专栏发表《扩大抗美援朝宣传——致全国出版工作者和图书馆工作者》,建议图书馆工作者以各种方式宣传抗美援朝[4]。这个建议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全国各地图书馆纷纷举办抗美援朝展览,例如:鞍山市图书馆举办了“反美侵略展览会”[5];武汉大学图书馆举办了“抗美史料展览会”[6];湖北省武昌人民图书馆与中苏友好协会等11家单位联合举办了“武昌区抗美援朝图书、图片资料展览会”[1]。即使当时战争已结束,抗美的呼声仍在继续。1960年6月,上海图书馆举办了“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图片展览会”[1]。1962年10月,沈阳市图书馆和辽宁省图书馆联合举办了“反对美蒋反攻大陆大型图书展览”[1]。

2.1.3 方针政策展

新中国百废待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各地图书馆举办的相关展览为人们更好地了解这些方针政策打开了一扇窗户。1954年11月,北京图书馆举办了“全国人民拥护宪法展览”,展览会通过照片和图表生动地介绍了宪法的基本内容,以及宪法公布后全国人民狂欢庆祝的情景[7]。1955年11月,为了加强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宣传,北京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沈阳市图书馆等分别举行了有关图片展览[1]。1956年,南京图书馆为了配合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宣传,举办了“农业合作化图片展览”[8]。1958年,上海市报刊图书馆举办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报刊资料展览”[9]。

2.2 图书推介类

2.2.1 科技书刊展

1956年,在党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图书馆界掀起了为科学研究服务的浪潮。直到“文革”前夕,这项任务都是图书馆图书推荐的重中之重。北京、上海作为全国中心图书馆所在地,对外国科技书刊的宣传发挥了重要作用。1956年,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举办苏联科学技术书刊展览,展出图书210种224册、期刊109种1 830册[10];1957年,北京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国际书店三单位联合举办“外国科学技术书刊展览会”,陈列图书17 000种、期刊样本4 000种[11];1958年,上海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上海市科学技术图书馆和中国国际书店等联合举办“外文科学技术书刊展览”[1]。其他省、市图书馆也举办了许多科技类书刊展览,其中以化工和农业类居多。例如,四川省图书馆举办了“化工、农业图书期刊资料展览”,浙江图书馆举办了“农业科学文献资料展览会”,甘肃省图书馆举办了“中、外文石油化学工业书刊文献展览会”等。

2.2.2 古籍文献展

宣传保护古籍文献,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1950年至1952年,北京图书馆先后举办了三次大型的古籍展览:解放以来新收善本书展览、永乐大典展览、中国印本书籍展览。其他省、市图书馆也展出了不少珍贵文献,例如:苏州图书馆举办的“图书文物联合展览会”,共展出古书1 000余种,包括元、明、清各代精刻本和钞本[1]。与解放前的古籍文献展览相比,新中国更加重视对地方文献和少数民族文献的宣传保护。例如:1949年11月,四川省立图书馆、成都市人民图书馆联合举办了“《四川方志》展览”[1];1950年,西南人民图书馆在重庆举办了“西藏文物展览会”[1];1956年,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举办了“内蒙古民族历史文献展览”[1];1963年,首都图书馆举办了“北京地方文献展览”[1]等等。

2.2.3 外国书刊展

外国书刊展览,主要由北京图书馆承办。例如1950年,国立北京图书馆与北京市对外文化协会联合举办“苏联出版物展览”[1];1952年,北京图书馆举办“中苏友好月图书展览”[12];1957年,北京图书馆举办“埃及共和国展览”[13];1964年,北京图书馆和外文书店联合举办“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书刊展览”[3];1965年,北京图书馆联合举办“越南民主共和国书刊展览”[14]。此外,1951年,广东人民图书馆也举办了“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展览会”[15]。这些国际展览会除了介绍相关国家的书籍、期刊、报纸、图片外,也介绍了参展国的国情,特别是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上的成就。

2.3 纪念活动类

2.3.1 历史事件展

重大历史事件或革命运动的周年展览,是五十年代图书馆纪念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北京图书馆、燕京大学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先后举办了“‘二七’展览会”[1]“太平天国革命史料展览”[1]“‘一二·九’运动史料展览”[1]“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上海文献展览”[16]等。1951年,为纪念鸦片战争110年、太平天国100年、义和团起义5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广东人民图书馆举办了“鸦片战争以来资料展览”,内容颇为全面详实[17]。中国革命深受苏联革命的影响,关于苏联革命的纪念展览在一些大型图书馆有所展出。1955年,北京图书馆举办了“第一次俄国革命五十周年纪念展览”[18]。1957年10月,为纪念十月社会主义革命40周年,北京图书馆、湖南省中山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等省、市图书馆举办了图书、图片展览等纪念活动[1]。

2.3.2 文化名人展

中外文化名人的生平和著作,也是这一时期图书馆纪念展览的主要对象。北京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先后举办了“纪念杜甫诞辰1 250年”“曹雪芹逝世200周年”[1]等。其中,素有“中国文化革命主将”之称的鲁迅纪念展览较多。例如1956年10月9日,为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北京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湖南省中山图书馆及武汉图书馆等分别举办了鲁迅先生图片展览、作品陈列及座谈会、报告会等活动[1]。为了响应世界和平理事会的号召,加强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北京图书馆及上海地区的图书馆举办了一系列世界文化名人展。展出的名人有:高尔基、阿维森纳、达·芬奇、雨果、果戈里、哥白尼、拉伯雷、何塞·马蒂、契诃夫、莎士比亚、孟德斯鸠、米丘林、塞万提斯、惠特曼、萧伯纳、易卜生等。

2.4 经验成果类

2.4.1 业务交流展

1956年之前,图书馆业务交流方面的展览并不多。随着图书馆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好的工作方法通过展览得以交流和推广。例如1956年,南京图书馆举办了“图书馆学著述和图书馆如何为科学研究服务”展览会[1];1957年,湖南省图书馆工作者联谊会与湖南省中山图书馆举办了“图书馆业务资料及用品展览”[1];1958年,为了提高书目的质量,北京图书馆将群众所编书目,连同该馆专业部门所编书目布置了一个“书目评比展览”[19];1959年,为配合“藏书采购与组织”课程学习,南京市各图书馆联合举办了“南京市各图书馆图书采购工作经验交流展览会”[1]。

2.4.2 成果宣传展

新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很多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通过展览进行宣传成为图书馆的一项光荣工作。北京图书馆先后举办了一系列成果展,例如“生产战线上的新胜利时事图片展”“新建设图片展”“中国人民大团结图片展”“伟大的祖国图片展”等[3]。1960年技术革新成果大量涌现,北京各系统图书馆[1]、武汉地区图书馆[20]、吉林地区图书馆[21]分别举办技术革新展览会,展品内容涉及工具改革、业务改革、工作作风等方面的成就。每年国庆之际举办的此类展览,既是成果的展示,也是政治的宣传。

3 图书馆展览活动的社会作用

3.1 强化国家意识与激发爱国热情

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展览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利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全国范围内的根植。国家意识的强化,为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搞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强有力的思想基础。同样,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其成就,能够激发民众的社会认同感,坚定不移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除了思想和政策的宣传外,特定的展览教育也起到了很好的爱国主义动员。例如武汉大学图书馆的“抗美史料展览会”,在会场出口的意见簿上,民众最普遍的留言是:“参观这次展览会后使我更认清了美帝的侵略本质,更加加强了自己抗美援朝的决心”[6]。一系列革命运动纪念展览会,使广大人民认识到帝国主义的侵略过程,就是中国人民革命力量不断壮大直到胜利的过程。这些展览如同一堂堂教育意义深刻的政治课或历史课,极大鼓舞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工作斗志。

3.2 保护文化遗产与促进文化交流

中国有着悠久的灿烂文明,为了保护战火中遗留下来的文物古籍,抵制美国以“租借”为名从台湾转运文物的罪恶行径,党中央加强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图书馆充分利用馆藏资源,通过办展来推动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调动民众抢救保护的积极性,大量的文化珍宝得以流传于世。例如北京图书馆举办的“中国印本书籍展览”,第一室陈列的古代精刻本有许多是藏书家们捐献给中央人民政府的。“他们所捐献的是,或保存了百年以上的,或为一生精力所聚的宋元精本名刊。”[22]又如江西省图书馆举办的古旧图书资料巡回展览,不仅线装古籍种类丰富,而且有的观众在参观完后,主动捐献出自己保存的古书[23]。

办展不仅能够保护文化遗产,而且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在通讯不发达的当时,通过展览把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资源整合陈列出来,对民众来说无疑是一场文化交流的盛宴。例如北京图书馆举办的“中苏友好月图书展览”,除了马列主义著作的中俄译本外,还展出了大量的“中国作品俄译本”以及“苏联文艺作品与中译本”,参观人数达六万三千多人,中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得到了空前的加强[12]。1950年,西南人民图书馆举办的“西藏西康文物展览”,展出了大量反映藏胞生活及风俗习惯的展品,并请一位喇嘛现场解说,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西藏文化的了解[24]。

3.3 推动科技进步与丰富民众生活

定期举办新书展和根据需要举办专题书展,是图书馆及时、准确、直观地向科研工作者提供学术资源的有效途径,深受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欢迎。1961年,北京图书馆举办了“国际交换新到书刊展览”8次,大型专题书刊展览3次,共展出书刊8 878种,参观单位629个次,参观人数3 766人次[3]。有色金属研究院方世京同志在参观了原子能书刊展览后写道:“这次展出原子能外文资料,给我查阅资料以很大的方便,能充分发挥资料的作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扬独创精神,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次展出会给我们原子能工业有极大的贡献”[3]。中国历代藏书多为社科类,相比较而言,展览能够把国内外科技类书刊迅速推介出来,对建国初期科学技术的进步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鲍振西先生在《书刊展览也是为科学研究服务的一种好办法》[25]中对图书馆展览给予了高度肯定。

图书馆展览为科学研究服务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在普及文化知识、丰富民众生活上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上海图书馆举办的“上海市各出版社书籍展览”,得到了读者们的热烈欢迎[26]。响应毛主席为工农兵服务的号召,许多公共图书馆深入农村开展巡回展览,推动了农村读书运动的开展[27]。文化名人展览将诸如莎士比亚、高尔基、雨果等文坛大家的作品陈列出来,则更进一步开拓了人们的文化视野。重要节日庆典时,图书馆会举办一些展览活动,比如北京图书馆举办的“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展览”[1]、中南图书馆举办的“庆祝国庆图片展览”[1]等。参观展览已成为当时人们欢度节日的一个重要项目。

4 图书馆展览活动的特点评价

4.1 政治色彩较浓厚

在建国初期,图书馆展览的目的、主题、内容都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从目的来看,新中国图书馆展览总是围绕着中心任务而展开,在宣传国家方针政策和主流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从主题来看,政治宣传类展览占有较大比重。马列毛著作的专题展览不仅数量多,而且涉及面广。即使有些不是以此为主题的展览,也能见到马列毛著作的专柜陈设;从内容来看,展品选择具有鲜明的阶级色彩和政治倾向,例如:纪念活动展览中多选取具有革命意义的历史事件,以及具有反抗精神的文化名人。建国初期,利用展览加强政治宣传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4.2 展览发展不平衡

受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的影响,新中国图书馆展览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第一,大众文化阅读薄弱。虽然新中国加强了对民众文化的普及,但从办展情况来看,这方面的展览还是薄弱的,多集中在新书展,少有大型展览。在“向科学进军”时期,甚至出现只强调为专家服务,而忽视为群众服务的偏激做法。第二,办展主体多为大型公共图书馆。北京和上海地区的图书馆办展最为活跃,其次是南京、武汉、成都、广州、长沙、天津等地区的中心图书馆。无论是办展数量、种类,还是资料的丰富度,北京图书馆都是首屈一指。第三,国际交流单一且不足。新中国与国际之间的交流展览并不多,交流对象主要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走出国门参加的国际展览则更少了。就笔者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明确以图书馆为主体参加的展览仅两次:一次为1950年莫斯科举办的“中国艺术展”,其主要展品由国立北京图书馆、国立南京图书馆等单位提供[1];另一次则是1955年北京图书馆赴瑞士协助布置的“古今书刊展览”[3]。

4.3 展览方式多创新

与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展览相比,新中国图书馆展览除了展览种类更丰富、社会影响更广泛外,展览方式的不断创新也是它的一大亮点。例如广东省立图书馆举办的“鸦片战争以来资料展览”,面对浩繁的史料,在展览方式上作出了新的尝试:“每类用说明式连贯式标题,由标题而及图表,由图表而及书志……把所有的展览资料,编列成好像一本连环图。标题是图目,书志是说明”[28],参观者一目了然。为了满足不同文化层次参观者的需求,新中国图书馆展览还经常采用图画(漫画)、诗歌(民歌)等形式,深受民众的喜爱。新旧社会对比的陈列方式,在给观者视觉冲击的同时,也让观者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为了让展览取得更好的效果,图书馆人集思广益,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总结。

5 结束语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图书馆展览既是对民国时期图书馆展览的突破,也是后期图书馆展览发展的重要依托。在这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我国的图书馆展览工作迎来了发展新局面。无论是主题内容的丰富程度,还是展陈方式的创新,以及给社会各方面带来的巨大作用等,都是民国时期的展览所不能及的。七十多年来,图书馆展览工作之所以得到长足发展,与建国初期展览活动的奠基作用是分不开的。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我们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其一,重视图书馆展览工作。图书馆展览对社会发展、文明进步所作出的贡献是不能被忽视的,我们应重视其在图书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紧跟时代步伐,在务实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其二,传承老一辈图书馆人的精神。在艰苦的条件下,老一辈图书馆人不怕困难、奋发有为、锐意进取,顺利完成了一次次展览工作,值得我们学习。其三,加强国际间的联系与合作。受意识形态的束缚,建国初期图书馆的国际展览单一且不足,难免会有所偏失。打破思想壁垒,博取众长,尤其是在展览理念与技巧方面,更好地促进我国图书馆展览向科技化、多元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书刊展览会图书馆
中国国际金属成形展览会
CIMES2022第十六届中国国际机床工具展览会
中国国际金属成型展览会
殡葬展
图书馆
书刊封面设计的重要性浅析
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
去图书馆
书刊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