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挑战与机遇

2022-11-23 17:48程翔宇
关键词:场域价值观核心

程翔宇,秦 弋

(1.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四川 广汉 618307;2.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绵阳 621709)

“培养什么样的人,其核心就是价值观问题,或者说培养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1]某种程度上价值观教育不仅决定了教育的基本性质(即为谁培养人),更规制了教育的具体目标(即培养什么样的人)。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帮助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毫无疑问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目标导引,规制着高校立德树人下价值观教育的教育目标与育人导向。

通常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2],突发性、公共性、严重性、紧迫性、复杂性是其主要特征,对社会生活极易造成极大影响。而价值观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其自身的社会性与实践性决定了其教育实效必然会受到外界环境及各类社会因素的制约,因此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也无法“独善其身”。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文简称新冠疫情)正是非常典型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故立足新冠疫情下的社会现状与疫情防控的现实要求,厘清一般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具体影响,探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应然之举与发展路径,不仅是助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实现的具体需要,更是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进而战胜疫情、解决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客观要求。

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带来的挑战

1.价值观教育的场域态势变得愈发复杂

场域本是社会学领域的重要理论,指“在各种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3],具有鲜明的独立性、社会性、整体性等特点。由于我国的价值观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以反映社会实践的意识观念和理论成果为内容、以不同形式的教育实践为手段、以帮助个体内化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的社会活动,故其具体教育活动与实践的开展也必然立足于一定的场域之内,并受到其所处场域变化的影响,教育主体、教育内容、影响因素等非常广泛,需要将价值观教育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立足不同场域通过合理的教育途径实现不同因素与主体间的相互配合以实现教育合力。但由于如新冠疫情一般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对于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致使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场域态势变得愈发复杂。

一是教育的主要场域发生了巨大变化。通常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场域集中在高校校园,通过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实践进行教育活动。这种现实环境下的教育活动通常具有直接性、现实性、可控性强的特点,教育场域稳定且易于把控,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但由于新冠疫情所带来的“物理隔离”,“停课不停学”已成为当下的教育常态,网络空间正逐渐成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场域。网络的便捷性在为教育实践带来一定便利的同时,其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信息环境的开放性、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教育实践带来了诸多挑战,相比较现实环境而言,网络空间下的教育实践其可控性相对较弱,教育场域并不稳定且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实效性有待考证。同时,教育主要场域的变化对于教育者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者对于教育场域的变化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这必然会对价值观教育的实效产生影响。

二是各类教育场域的联动变得愈发困难。虽然通常意义上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场域集中在高校校园,但并不仅仅局限于校园,而是可以拓展至家庭、社区乃至社会场域,各个场域通过合理的联动以实现教育合力。但由于新冠疫情给全人类所带来的巨大危机,使得家庭、社区、社会等不同场域间的联动变得愈发困难。一方面由于新冠疫情的肆虐致使“抗疫战役”已经成为一场全民战争,任何社会活动均以“战胜疫情”为根本前提;另一方面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秩序与习惯也发生了较大改变,对于不同场域的教育实践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无疑对不同场域、不同教育主体间的联动提出了更高要求,致使不同场域间联动的难度逐渐加大,如何适应疫情防控形势下的具体要求实现不同场域间的教育联动,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

价值观教育本就是在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引导下,为社会成员培育能反映社会价值共识的价值规范与意识的社会活动,意识形态对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的上层建筑”,不论是其自身的传播发展,还是个体对其的理解认同,都极易受到外界信息舆论、文化环境等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随着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出现,西方发达国家便利用自身在信息媒介与文化传播的强势地位,利用话语霸权将我国视为西方宣传、鼓吹意识形态终结论的主要对象,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大背景下,更妄图利用疫情大做文章从而在意识形态上瓦解和削弱我国。

一是负面舆论的造谣抹黑妄图干扰个体价值判断。帮助个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照下学会正确的价值判断是我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而个体的价值判断也容易受到“外界的声音”——信息、舆论等的影响,部分西方政客就借此大做文章:在我国对抗新冠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同时,部分西方媒体却通过各种媒介途径大肆造谣、抹黑我国在对抗疫情中所取得的成绩及对世界抗疫所做出的贡献,而对本国的疫情防控则“置若罔闻”,企图将病毒防疫“政治化”“妖魔化”,利用其在媒介领域特别是网络媒介方面的优势地位对我国进行“信息垄断”“话语霸权”乃至文化攻击,通过大量一时难辨真假的错误信息来干扰大学生个体的价值判断,进而产生价值认知的混乱和错位,从而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二是“普世价值”的渗透宣传意图削弱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下,“人类在文化上正在趋同,全世界各民族正在日益接受共同的价值、信仰、方向、实践和体制”[4]。在全球化浪潮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准,既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与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又合理应对多元文化思潮为本民族价值观念所带来的挑战是我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各种西方思潮层出不穷地纷纷涌入我国,尤为典型的便是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其原指如自由、民主、公正、正义等人类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但实则是“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政治价值观,是西方世界的意识形态表述,被用来引导甚至强行安排世界秩序”[5]。部分西方政客打着“普世价值观”的旗号利用新冠疫情大做文章,一方面以“普世价值观”所标榜的自由、平等、民主等为噱头,故意放大我国疫情防控中的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利用“话语霸权”避而不谈我国疫情防控所取得的成就与本国疫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而是利用信息上的不对等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和价值输出,进而放松大学生的警惕,削弱其对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识,干扰其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

3.事件的危害性极易造成心理的恐慌

如前文,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特殊社会活动,大学生是最为直接的教育主体之一,因此“健全的心智、健康的身心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物质性前提条件”[6]。个体的心理健康不仅是价值观教育最为重要的基本条件之一,更是个体进行价值判断、实现价值认同、践行价值观念的重要前提。在大学阶段,虽然大学生们都已经走向了“生理成熟”,但生理上的成熟并不意味着心理上的成熟,在面对学习、就业、恋爱等问题时仍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困惑乃至滋生心理疾病。而如新冠疫情一般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由于其突发性、危害性、长期性等特点,在危害大学生生理健康的同时也对其心理健康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往往容易滋生恐慌情绪及心理压力。

一是对个体与公共安全的不安与焦虑。个体的成熟既是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前提,更是价值观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效用。而个体的成熟离不开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但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却因其防控难度大、防控时间长、社会危害强的特点对个体与公共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一方面在疫情传播初期由于对疫情的不了解,学生难免出现不安与恐慌,对自身的健康状态产生怀疑;另一方面由于新冠疫情的长期性与潜伏性,纵使在抗击疫情已经取得初步胜利的前提下,学生个体或群体仍然会出现对于公共安全的焦虑与怀疑,从而影响其理性思辨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进而影响其价值理性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一定的疏离和怀疑。

二是对个人学业与未来的迷茫与担忧。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帮助个体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导向。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立足于实践层面通过其个人学业、事业等的发展予以呈现与表征,但突发的新冠疫情却使社会环境与学习生活产成了巨大变化,对学生个人的未来增添了一定的不确定性,从而造成了学生群体的迷茫与担忧:一方面“学业进度的耽搁、网络课程为主的教学方式的不适应,封闭式生活造成的散漫状态等,都成了学业进展的现实梗阻”[7],致使学生容易滋生负面的情绪和主观感受,从而产生对个人学业的焦虑与担忧;另一方面由于疫情影响从而导致各类实习见习、校园招聘、大型考试等的延期与取消,疫情影响下一定程度的经济下行压力与就业形势的不乐观,也易使学生对个人就业、未来发展等感到困惑与迷茫,从而产生对于个人未来发展不确定性的担忧与不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从而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中粮名庄荟采销中心副总经理鲍寒鹰在分析中国名庄酒市场机会时指出,当前,中国名庄酒市场主要面临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商业活动消费减少、名庄酒涨价压力较大、汇率变动压力以及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自美进口葡萄酒产品税率波动风险等几大挑战。值得注意的是,顶级名庄酒会继续升值,且随着消费群体的年轻化,产品的颜值和潮流的价值更加凸显。同时,在当前的市场发展平稳期,专业性更能为渠道把握市场机会。

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带来的机遇

1.提供了丰富鲜活的教育素材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是一种社会制度长期普遍遵循的相对稳定的根本价值准则。”[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来源于社会主义体制下的社会生活实践并反映社会主义本质与发展方向的“理念”与“准则”,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与概括性,需要教育者借助于一定的社会活动与具体载体予以呈现,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于受教育者的内心之中以帮助其认同、内化并自觉践行,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载体三者的有机结合对于价值观教育而言缺一不可。因此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应该言之有物、立足实际,通过实实在在、真实可信、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教育素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予以表征,从而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解释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进而帮助大学生正确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冠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虽然对于全社会具有极大的破坏力,但毫无疑问也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带来了大量鲜活的教育素材。一方面由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巨大的影响力,所带动的社会效应与聚焦的社会问题往往具有极强的震撼力与话题度,大学生会不自觉地对其予以高度关注并产生思考;另一方面大学生也会不自主地聚焦在国家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与社会问题的过程中,而这正是展示“集中力量办大事和解决重大实际问题”这一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完美例证,让大学生在思考与聚焦中不断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进而不断加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与情感认同。

2.创造了情感丰富的教育情境

价值观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它是从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促进人的精神和意识发展着手,进而促进人民更好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过程”[9],离不开个体“情绪、意志”等心理因素的参与,个体接受教育的过程也主要在其头脑和内心中完成,再通过实践予以外显,具有典型的内隐性。价值观教育的内隐性致使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不论是教育过程还是教育效果的呈现都有着一定的潜在性和长期性,这表明在教育实践中,既要发挥学生自身的自主性,更需要“具有特殊教育意义和独特教育内涵的情境氛围”[10],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帮助学生“自我体悟、以事化情、以情晓理”从而完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转化。

新冠疫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有的“情境性”和“契合性”,也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创造了情感丰富的教育情境。一方面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蕴含的巨大牵动效应自然地将整个社会带入到一定的情境与氛围之中,天然地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了真实的教育情境;另一方面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强大感染力的教育情境中,不论是鲜活的社会事件还是丰富的实践无不与大学生的关注焦点、价值困惑、思想问题等相契合,更容易激发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调动起个人的心理因素往积极的方向转化,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与主动内化。

3.涌现了不可胜举的实践机会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除了需要一定的教育载体以供表征高度抽象概括的价值规范与理念之外,更需要作为教育主体之一的学生的自觉“体知”,从而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并达到内化。价值观念并不能凭空抽象出现在学生的头脑之中,“更多的是通过对政治生活或者道德生活的体认、体验,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认同”[11]。而“实践是思想转化为素养的基础和中介,只有在实践中感受体验,才能提高行为能力,实现由知-信和由信-行的两次飞跃,逐渐树立起相应的价值观念”[12],最终价值观教育的实效需要通过学生个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即通过外化的行动予以表征。换言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可感的实践体知机会,帮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来达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乃至内化,并通过个体自觉的外化践行以检验实际的教育成效。

新冠疫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出现,不仅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涌现了大量实践体知的机会,更为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有效的巩固与检验环节。一方面由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事件性”与影响力,不论是全社会的“防护防控”还是“赈灾救援”,在迅速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并提供丰富鲜活的教育素材的同时,也为大学生在聚焦事件、理性思考的过程中提供了大量实践体知的机会从而深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另一方面由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境性”与“主体性”,对于事件的防护与应对与每一位大学生息息相关,每个个体都身处受到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侵染的真实的教育情境与实践场域之中,个体外化的实践行为不仅关乎到对于事件的防控应对,更是检验其社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情况、巩固其价值观教育实效的绝佳环节。

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发展建议

1.变革教育理念

我国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以帮助个体内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特殊社会活动。但在以往的教育实践中,高校与教育者却过多强调“知识本位”与教育的工具价值,淡化了价值观教育的“人本位”与育德特性,过多关注教育内容的学理性而疏远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过多关注教育的社会价值而弱化了个人价值的引导与发展,过多关注受教育者的知识表征而忽视了实践的外化行动,致使实际的教育实践大多更像“空中楼阁”一般的“理论宣讲”,教育实效大打折扣。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一方面当今教育场域的巨大变化致使如“空中楼阁”一般的“理论宣讲”已不能满足当下实际的教育需求,教育理念亟需变革;另一方面不论是大量丰富鲜活的教育素材亦或是实践体知机会的出现,都为我们教育理念的变革指明了方向,为教育理念的变革创造了条件。

一是贯彻以人为本。贯彻以人为本即坚持“将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作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将“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人格,实现‘人’的主体性和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终极旨归”[13]。如在新冠疫情期间,在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态度、理性对待疫情的同时,更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聚焦学生的实际困难与所思所忧,将实际的疫情防控与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有机结合,在“全民战疫”的同时不断增强教育工作的“温度”,进而不断增加教育实践的亲和力和生命力。

二是立足生活实际。立足生活实际就是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学生的社会、家庭、校园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14],使教育走向生活、走向实际。如在新冠疫情期间,应当在坚持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价值导引”这一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将实际的教育内容、教育活动与疫情下的国内外形势相结合,与疫情防控的客观需要相结合,与疫情防控中学生身边的“大情小事”相结合,使得价值观教育更加接“地气”,更贴近学生生活,从而增强教育实践的现实性和时代性。

三是坚持知行合一。坚持知行合一即通过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实现价值意识的内显与价值行为的外化,以“知”为培育的出发点、以“行”为培育的落脚点,实现由学生被动的“理论灌输”向学生主动的“实践体知”的转变。如在新冠疫情期间,在鼓励、帮助学生通过社会生活实践体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在教育的评价与反馈中更加注重学生在日常生活、疫情防控中的实际表现,其个人行为正是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情况的彰显与展示,根据其外化的行为给予正向或反向的反馈与评价,以增强教育实践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2.拓展教育内容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应该“反映社会实践的意识观念和理论成果”,具体的教育内容也应该涵盖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方方面面。但在以往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 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仍是最为主要的教育内容,而关乎个体发展的生命教育、法治教育、科学教育等却较少涉及。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一方面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的威胁、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防控防灾的客观需求等都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仅仅以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已无法满足当下的教育实际;另一方面“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根本旨归也在学理上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与延展性提出了客观需要,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不断拓展教育内容已成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发展应然。

一是法治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法治教育即帮助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树立法治观念、理解法治精神从而自觉遵纪守法;媒介素养教育即“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模式指导大学生们如何正确选择、准确理解、合理评价通过媒介传播的信息”[15],学会对外界传播信息的理性辨别、客观判断。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通过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思维与法律行为习惯的同时,更应向学生普及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了解的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在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对于外界信息的选择和判断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官方媒体、远离不良媒介,积极引导学生“不信谣、不传谣”,在增强法治意识与媒介素养的同时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

二是科学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教育即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导向,帮助其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了解必备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即“育德与育心相统一”,帮助学生在理想信念、道德修养等精神层面得到提升的同时不断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在对大学生宣传普及防疫科学知识、日常科学常识的同时,更应引导他们向广大科研人员看齐从而切实感悟科学精神,不断提高其科学思维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作用在帮助学生缓解心理波动、做好心理疏导的同时,“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6],以不断提高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在不断增强学生科学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时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三是生命和健康教育。生命和健康教育即帮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珍视健康、敬畏自然”,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与科学的健康观。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针对疫情的危害性与防控的困难性,在帮助学生理解“生命重于泰山”的生命意识与“强身健体”的健康意识的同时,更要帮助学生体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即“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在不断增强生命意识和健康意识的同时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沉淀”。

3.创新教育方法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由于其教育对象与教育内容的特殊性,致使教育方法的不断创新已成为保障教育实效不断提升的客观要求。在传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高校与教育者在利用好“思政课程”这一主渠道以“理论灌输”形式进行教育实践之余,对于课堂教学之外的诸如榜样教育、家校联动、网络思政等方法的运用更是需要不断加强,注重主渠道“显性教育”的同时更要不断加强其他渠道的“隐性教育”。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一方面教育场域的变化、教育理念的变革、教育内容的拓展与实际防控的需要,传统的仅仅依靠 “思政课程”的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方法已不能满足价值观教育的实际需求,教育方法需要创新;另一方面丰富的教育素材、大量实践体知的机会、情感丰富的教育情境等,更为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创新提供了良好机遇与发展方向。

一是强化“云上思政”,打造线上线下双渠道。所谓“云上思政”是指借助网络传播的优势、开辟网络阵地开展价值观教育实践,在坚守传统线下思政理论课这一主渠道与主阵地的基础上,“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地切实发挥网络思政的教育功效,形成线上线下互通有无、共享共教的“两个主渠道与两个主阵地”,以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与凝聚力。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一方面高校和教育者应当立足网络阵地,将网络作为舆论宣传、信息传播的主渠道,给予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引导并帮助其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高校和教育者更应该将“网络场域”作为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教育内容建设的同时,利用各类网络技术充分发挥“云上思政”的教育功能,与线下教育形成优势互补,从而更好地发挥价值观教育对于学生个人价值的引领与社会价值的协同作用,进而帮助学生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理解。

二是注重情理交融,活用典型示范的榜样教育。大学生榜样教育即结合学生发展规律,选取典型的教育素材对学生开展教育活动,从而使其在“移情”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在情理交融中实现教育目的。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在凝聚战疫精神的同时更应注重榜样教育的正面引导,围绕在疫情防控及学生生活中出现的正面典型,“用好‘活素材’,引导学生从战‘疫’故事中汲取精神营养,致敬‘逆行’英雄,激发思想正能量,塑造青年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追求”[17];另一方面,“抓住疫情防控中违反法律法规、违背社会公德、破坏公共秩序的反面典型人物、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认清其错误本质及危害”[18],从而情理交融地帮助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进而深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内化。

三是挖掘教育合力,推动一体化的“家-校-社”联动。推动一体化的“家-校-社”联动即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高校以社区为中介桥梁,构建起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协同育人体系,形成工作合力”[19],通过不同场域间的教育联动给予学生更多实践体知的机会,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一方面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社区、学校等一线防疫的志愿活动中去,通过亲身实践来感悟“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家国情怀;另一方面通过多种形式的家校合作,鼓励家庭立足疫情防控的实际塑造适宜的家庭氛围,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实践行为“尽到自己本分、配合疫情防控”以彰显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从而通过学生的“自我体验”达到“知行合一”,进而深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悟与践行。

猜你喜欢
场域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我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查无此人
价值观(二)
刘晓玲:突破学校德育的场域困境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