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科学内涵的多维解读

2022-11-23 18:07耿百峰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民主党派协商政党

耿百峰

(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首次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并用三个“新就新在”对新型政党制度到底“新”在哪里进行了阐述:“新就新在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新就新在它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新就新在它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学界就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与实践等相关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党的领导说”,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新型政党制度的核心要义;提出了“政党关系说”,认为新型政党制度的显著特点体现于制度化的政党关系;提出了“民主形式说”,认为新型政党制度是一种践行社会主义民主的特有形式。结合学界的研究成果,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三个“新就新在”的有关论述,可从以下六个维度重点解读新型政党制度的科学内涵。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具有历史必然性、政治合理性。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新型政党制度最本质特征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P20)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总结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涵,将党的领导置于“十个明确”的首位。新型政党制度的政治格局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在新型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处于被领导地位的是各民主党派,这种领导是一种政治上的领导,而不是组织上的领导,即中国共产党在政治方向、政治原则等方面实施领导。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领导,但在组织上和法律上具有自己独立平等的地位。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彻底破解了西式政党制度的致命缺陷,政权无疑是西方各政党竞相追逐的目标,西方国家各个政党通过你死我活的竞争来抢夺国家权力,形成轮替执政的格局,这必然导致政治上的对立和冲突,在无形中消耗执政党的权威和领导能力。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彻底抛弃了民国初年的多党制和蒋介石的一党制。民国初年的多党制和蒋介石的一党制,要么使中国政治陷入纷争,要么使民主发生异化。从1912年唐绍仪组建第一届内阁到1928年,十易国家元首,组阁45届,总理更迭59人次,任期最长不超过一年,最短一天。组成5届国会,颁布7部宪法。这16年政局之动乱,为中国历史之罕见,世界历史之少有。

(二)中国共产党实现长期执政的方式

执政方式是指政党运作国家政权的体制、机制、途径和方法的总称。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执政实践中,逐步探索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执政方式,这就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这种执政方式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而且是对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科学执政是基本前提,民主执政是基本内容,依法执政是基本途径。

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打破“历史周期率”桎梏,达到长期执政,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追求、永续探索的历史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继承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探索跨越历史周期率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以及反腐败斗争,协同开展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为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地位打下坚实基础,为多党合作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

把各民主党派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突破了认为非执政党就是反对党的思维定式,丰富和深化了对非执政党含义的认识,是对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的重大创新。

(一)中国各民主党派性质的确认

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同志第一次把存在于国共两党之间的众多党派称之为“民主党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性质经历了一个曲折演进的认识过程。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八大报告提出:“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成员将变成社会主义的劳动者的一部分。各民主党派就将变成这部分劳动者的政党。”[2](P73)1957年,反右扩大化之后,民主党派被错误地认定为资产阶级政党。1979年,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邓小平指出民主党派“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3](P186)从此摘掉了戴在各民主党派头上“资产阶级政党”的帽子。但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政党性质判断。

1989年14号文件,第一次提出了“参政党”的全新概念。2004年,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中,增加了“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新表述。2005年5号文件则指出,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使用了“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这样的措辞表达。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提出,“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这是对民主党派性质的科学概括。2015年《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作为中国共产党关于统战工作的第一部党内法规,再次确认民主党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从而彻底结束了历史上关于民主党派能否成为社会主义政党的理论争论,实现了对民主党派性质和地位的全面科学的认识。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参政方式

有人把民主党派界定为中国的“次执政党”“亚执政党”或者是与中国共产党实行“联合执政的党”,极个别人则提出应该把民主党派界定为“准反对党”,这些都是对民主党派性质和地位的错误认识。民主党派既不是执政党,也不是反对党,更不是排斥于政权之外的在野党。实际上参政党是指参加国家政权的党,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一个参加,三个参与”,即参加国家政权,参与重要方针政策、重要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参政党不是联合执政,也不等于分掌政权,民主党派不以争夺政权为目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指出,在中国国家政权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加强团结、合作共事,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制度安排。中国共产党坚持平等相待、民主协商、真诚合作,支持各级人大、政府和司法机关中的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发挥作用,共同推动国家政权建设。由此可见,我国的参政党既体现了任何政党都与国家政权密切相关的共性特点,又反映出与两党制、多党制国家政党通过竞争谋取政权相区别的个性特点。

三、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形式

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实现合作的重要形式。西方国家普遍采取以多党竞争为基础的选举民主形式,但这种选举民主形式在实践中并不能最广泛地代表普通民众的利益。为了应对多元社会的挑战,西方兴起了一种新的民主理论范式——协商民主。但是,中国特色协商民主不是西方协商民主的舶来品。

(一)新型政党制度是协商民主的制度载体

谈论中国的协商民主,有一个“路径依赖”的问题。正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从“联合革命”到“协商建国”再到“合作治国”的内在逻辑,奠定了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深厚基础。中国特色协商民主是从中国的土壤中土生土长起来的,当西方国家还处在对协商民主的理论探索期,中国就已经在实践中演绎协商民主了。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我国多阶层、多党派、多民族、多宗教的格局发生新的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差异性等日益增强,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明显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中国共产党正是基于这些变化,在不断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同时,探索通过协商民主形式来实现社会各界的有序而又广泛的政治参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4]首次将协商民主上升为党的执政方式的高度。

新型政党制度中的政治协商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和各界代表人士在人民政协进行的协商,即政协协商;二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协商,即政党协商。2015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第一次提出政党协商的概念,并居于七种协商渠道首位。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对推进政党协商具有里程碑意义。2021年6月国务院发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强调“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2022年6月,《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颁布,旨在加强中国共产党对政治协商工作的领导,提高政治协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水平,坚持和完善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为规范、有序、高效开展新时代政治协商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二)中国特色协商民主能够凝聚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12月29日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什么是凝聚共识?在协商中,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是凝聚共识;中国共产党采纳民主党派的意见建议,并体现在国家大政方针中,也是凝聚共识。新型政党制度能够凝聚共识,促进决策施策的科学性,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时,排斥异己,互相拆台,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2021年1月,在美国总统权力交接过程中发生了令世界震惊的“占领国会山”事件。数千名美国时任总统特朗普的支持者闯入美国国会大厦,试图以暴力手段改变大选结果,导致5人死亡、140多名警察受伤、700多人被捕。这起事件表面上看,是因为特朗普的支持者对大选结果不满,实质上是长期以来美国社会内部严重撕裂、政治极化加剧的结果。

20世纪后期,不少国家视西方的两党制和多党制为民主政治的圭臬,但我们必须深刻认识西方社会以多党竞争为基础的选举民主形式具有“派系斗争”天性,以及西方政党政治呈现出的社会分裂现象和政党之间缺乏共识导致的危机状况。因缺乏共识而导致决策分裂的政党政治,根本达不成利益的聚合和充分的诉求表达。在新型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通过广泛协商,达成共识,做出决策,从而实现合作共治,为人类政党政治增添了一抹富有中华“和合”精神的亮色。

四、核心凝聚型政党制度结构

法国政治学家迪韦尔热根据一国内能够上台执政政党数量的多寡,把政党制度划分为多党制、两党制和一党制,这种划分标准至今有着重要影响,但也不能涵盖全世界的政党。中国多党合作制的归类就比较特殊,不能简单以多党制、两党制或一党制进行概括。

(一)中国多党合作制是政党制度新类型

西方一些政治家和学者或出于政治偏见,或囿于知识局限,往往视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为一党制。在国内,也不乏“社会主义多党制”“多党并存,一党独大”的观点,甚而把我国多党合作制度与东欧四国曾经实行过的多党合作制等同起来,对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独创性”产生怀疑。因此,很有必要对中国政党制度的类型归属进行说明。

2007年11月,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指出,中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简称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它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2021年6月,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把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归类于“新型政党制度”。新型政党制度不是人类政党政治发展中的另类,而是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政党制度新类型,具有独特的结构特点,为世界政党制度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新型政党制度具有核心凝聚型结构

新型政党制度的核心凝聚型结构的内容,包括三个关键词,一是领导;二是合作;三是协商。第一个关键词“领导”,即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是决定中国政党制度性质、功能及其生死命运最根本的问题,也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区别于西方政党制度的最根本点。第二个关键词“合作”,即“多党派合作”,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是唯一执政党和领导党,其他八个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凝聚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实现团结合作。第三个关键词“协商”,即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合作方式不是强制命令,而是政治协商。

新型政党制度结构既有一元的领导核心,又有多元的结构特点。在这一框架中,中国共产党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各民主党派则积极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三大职能,形成统一的意志和步调。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这种非独裁、非竞争、非垄断的政党制度结构,改写了旧式政党制度结构的历史。结构是隐形的力量,这种独特的政党制度结构赋予新型政党制度以强大的功能。

五、亲密合作型政党关系模式

当代世界各国政党关系主要有三种模式:亲密合作型政党关系模式、竞争型政党关系模式、垄断型政党关系模式。新型政党制度是亲密合作型政党关系模式。

(一)新型政党制度开创了崭新政党监督机制

在中国的亲密合作型政党关系中,一党领导而不专制、多党合作而不对抗、互相监督而不倾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把中国的这种亲密合作型政党关系,揭示得淋漓尽致。

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亲密合作的关系,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彼此之间利益代表的非对抗性。在新型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是互相监督,但是,这种监督主要是对中国共产党进行监督,是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的政治监督,是一种协商式监督、合作性监督。显然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互相监督不是彼此倾轧、相互掣肘、相互拆台,而是要实现共同提高、相互促进。

(二)新型政党关系超越了旧式政党关系模式

中国的新型政党关系是对旧式政党关系的扬弃与超越。新型政党关系彻底突破了西方各政党的零和竞争政党关系模式,西方政党关系是一种否决型政党关系,各党派以权力制衡作为借口,围绕着各类选举活动展开恶斗、相互诋毁和攻击,造成效率低下,严重时会导致社会动荡。

新型政党关系完全超越了前苏联共产党的垄断型政党关系模式。前苏联因执政党缺乏监督出现权力高度集中,限制了人民民主,抑制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到1990年,戈尔巴乔夫不去发展党内民主,却转而引进西方的多党制,致使政局大乱,这是苏共亡党亡国的根本原因。

六、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

人民是新型政党制度的根基和力量源泉。新型政党制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利益的弊端。

(一)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阶级属性具有人民性

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认为,任何政党都是一定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代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民主党派的构成主体也是人民的一部分。因此,新型政党制度能够始终真实、广泛、持久地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5]的理念,引领中国共产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新型政党制度的价值遵循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始,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价值追求,各民主党派自诞生之日起,就以追求人民幸福为己任。共同的价值理念使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团结奋斗,共襄伟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继续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纳入“十个明确”的思想内容,这无疑再次为中国各政党指明了继续奋斗的前进方向。

西方国家的各个政党的阶级属性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由于资产阶级各集团之间的利益具有根本对立性,无论哪个政党上台执政都无法做到代表人民的利益,而是代表少数利益集团的私利。以美国关于禁枪的争论为例,尽管美国每年都发生枪击惨案,仅2022年已有2万多人死于枪击,但在美国几乎没有激起对枪支管制的重新辩论。人们不指望两大党会做任何事,因为他们在大选中得到的竞选捐款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主张持枪权利的机构。有人统计,在美国的总统竞选当中,往往都是竞选支出费用多的一方获胜。2020年美国大选烧钱创纪录,花费140亿美元,是2016年大选花费的两倍。大量的竞选费用来自利益集团的政治捐款。利益集团以金钱做诱饵,支持政党选举,迫使获得执政地位的政党为自己谋取利益,进而左右议会表决,影响政府决策。这种政治捐款是国家法律和政治惯例所允许的,它所导致的腐败是一种制度的腐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新型政党制度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高度凝练和概括,是人类政党政治发展中的新类型,深刻认识和理解新型政党制度的科学内涵,对于我们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民主党派协商政党
Multi-Agent协商中风险偏好的影响研究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新媒体时代民主党派社情民意信息工作路径探析——以呼和浩特市民主党派为例
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履职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Base Of China’s United Front in Chongqing
全面从严治党视角下加强民主党派监督的思考
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
从“古运河的新故事”看提案办理协商
协商民主的生命力在于注重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