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考察、现实观照与未来展望

2022-11-23 18:07朱小宝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多党合作民主党派政党

朱小宝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6)

一、历史考察: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萌发与演进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生长于中国土壤,浸润于中国文化,发展于时代变迁,其孕育、形成、确立、发展、日臻成熟完善,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紧密相联。

(一)形成与确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多党合作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总任务和总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主义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恢复民族荣光。为改变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悲惨命运,中国社会各阶级不懈探索。然而,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都以失败告终。“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3]

中国共产党历史地承担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努力团结全国各种政治力量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1924年,国民党一大正式确立国共合作,民主联合战线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大发展。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的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并且逐步发展演化出三种不同类型的政治力量。在国共之外,相继产生了为数众多的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政治利益,按照西方议会民主政党模式组织起来的中间党派。中国共产党与各中间党派在共同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中开始团结在一起。

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的政治格局形成国民党、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三足鼎立之势,国民党的倒行逆施和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使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逐步加深合作。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各民主党派开始以同盟者、合作者的姿态在中国政治舞台发挥积极作用,这为以后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长期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抗战胜利后,新的政党纷纷成立,出现了党派团体大发展的局面,构成了具有相当政治力量的中间势力。中国共产党积极支持和帮助民主党派发展组织,并与民主党派合作,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内战。无论是在旧政协还是第二条战线,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愈发密切。1947年,民盟被迫解散,民主党派与中共的合作历史进入新阶段。在解放战争中,民主党派积极开展全国性的民主运动,开始接受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放弃并批判了中间路线。1948年5月,各民主党派积极响应中共“五一口号”,宣示接纳中共革命纲领、接受中共的领导,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开启了北上参与协商建国的伟大实践。1949年9月,各民主党派和社会贤达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参与制定《共同纲领》,参加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人民政府并担任要职。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诞生。

(二)发展与考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多党合作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多党合作顺利发展。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民主党派成为接受中共领导的参政党,形成“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政治格局。人民政协成为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形成稳定、规范、高效的多党合作机制。各民主党派在党的领导下,以《共同纲领》为共同政治基础,积极参加国家建设,为恢复国民经济献计出力。中国共产党加强有关政策宣传,尤其是传达中共关于多党合作的基本政策及同民主党派保持长期政治联盟的根本方针,帮助民主党派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在过渡时期,各民主党派积极协助中国共产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正式确立后,民主党派的性质发生重要变化,逐步发展成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党。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首次提出多党合作“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这是多党合作制度的新发展。然而遗憾的是,随着反右扩大化和“文革”动乱,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遭受极大损害。

(三)恢复与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多党合作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多党合作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国内阶级状况的变化,各民主党派成为包括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并在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促进经济建设和祖国统一上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拨乱反正,民主党派组织得到恢复和发展。1979年,邓小平首次把多党合作从统一战线政策提升到了国家政治制度的高度,明确了多党合作制度在我国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党的十二大对多党合作基本方针进行了新的深化和发展,将“八字方针”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骨桥蛋白、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Dickkopf相关蛋白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 …………… 顾磊 肖婕 文斐(5)648

中共十三大后,多党合作制度化迈入新台阶。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概念,并将其纳入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之一。1989年12月,中共中央制定并颁布《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成为多党合作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1993年,“多党合作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正式被明确载入宪法。党的十六大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党中央明确提出衡量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基本标准并明晰了人民政协的三项基本职能,为民主党派履职尽责提供了根本依据。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多党合作的理论成果和成功经验,先后制定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极大地提高了多党合作的制度化水平,开创了多党合作制度化建设的新阶段。党中央把多党合作制度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的重要成果,提出包括政党关系在内的“五大关系”和谐,提出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丰富和发展了多党合作理论。

(四)守正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型政党制度

进入新时代,我国多党合作事业蓬勃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高度重视和发展多党合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理念,把多党合作制度纳入党的治国理政基本方略,多党合作事业发展进入崭新时期。

新时代,党中央对民主党派的性质定位有了新的认识,各民主党派演变成“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这一重大论断,对民主党派的基本性质、使命担当和目标追求进行了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定位。2015年召开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颁布了党的历史上首部关于统战工作的党内法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并于2020年底予以修订,对民主党派的性质定位予以界定,“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其基本职能拓展为“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无党派人士参照民主党派履行职能”[1]。这是我们党对民主党派基本职能作出的全新科学概括。

中共中央着眼多党合作制度行稳致远,加强其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强调“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重申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共中央先后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为我国多党合作事业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制度保障。

2018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4],并深入阐述这一制度相较于西方旧型政党制度所具有的立三“新”除三“弊”的显著优势。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构筑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和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更好地体现这项制度的效能,着力点在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积极作用。”这就对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党中央明确“支持各民主党派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履职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支持无党派人士加强自身建设”[1],不断提升“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解决自身问题能力”[5]。

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国务院新闻办面向全球以中、英、法、俄、德、西、阿、日等8个语种发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生动系统地回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践历程,阐述这一制度的鲜明特色,总结长期以来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和成功经验。白皮书在2007年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基础上,进一步反映新时代多党合作事业新发展、全面展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文献。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日臻成熟定型,彰显出独特优势和强大生命力,为国家治理和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现实观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历经70余年的丰富实践,取得了丰硕的发展成就,为世界“创造了一种新的政党政治模式,在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彰显出独特优势和强大生命力,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也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国际交往不断增多,民众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认知和认同不断增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发展完善中也不可避免地面临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的时代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6]。这是党中央全面分析形势和任务得出的重要结论,为发展和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提供了基本依据和科学支撑。

1、时代主题的护航。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7]这是对时代趋势和世界形势进行全面深刻分析基础上得出的科学论断。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的崛起更富有意义,因其充分彰显了包括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可以说,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既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形塑了广阔空间。一个基本稳定的国际大环境,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也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践、创新、完善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制度实践的底气。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昂首阔步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又对我们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进行了总结。这些伟大成就和丰富实践,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也集中体现着我们在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首先,国家的顶层设计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打下坚实的政策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党合作要有新气象,思想共识要有新提高,履职尽责要有新作为,参政党要有新面貌”[8],这为新时代多党合作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其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创新发展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提供保障。在世界创造一种超越西方政治文明的形态,就必须打造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更高层次、更高形态的民主政治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第三,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提出新要求,为提升新型政党制度效能创造了条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客观需要。

3、媒介传播的契机。互联网新媒体深刻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也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提供机遇。一是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特别是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构建和传播、参政党形象塑造和建构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平台。二是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向世界推广提供场域窗口。长期以来,西方凭借其传统优势占据着话语、传媒等霸权,大肆攻击、抹黑我国政党制度,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能够突破地域和空间限制,进行事实厘清,主动出击,充分展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越性。

(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的困境反思

1、百年变局之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发展大势、历史演进趋势、时代变化态势和中国自身优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在这一变局中,充满着一系列时代挑战,“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6]。一是公民社会的兴起。公民社会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大量非政府和非营利的社会组织涌现。社会组织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政党和社会组织在组织功能、组织建制和活动方式上存在着诸多的相似之处,社会组织的发展必然会挤压政党原有的活动空间,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对政党和政党制度的发展提出挑战。二是国际政治斗争的严酷挑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是世界主流,但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交锋依然十分激烈,西方反华势力冲击和损害中国核心利益的形势仍然严峻,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不可回避的挑战。三是世界民主化潮流的影响。民主,是全人类共同的进步价值,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进一步加强民主建设,充分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拓宽人民的利益表达和有序政治参与渠道,既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优势,又体现民主政治多样性,展示政党制度的民主特色。

2、社会转型之考。我国已经迈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社会转型的实质是结构转型,涵盖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等多个有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的深刻变革。因此,如何充分有效地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社会整合功能,如何应对社会转型期日益增长的政治诉求压力,适应社会生态的转变进一步拓宽政治参与渠道,有效容纳公民日益增长的参政要求,进一步发挥政党制度的政治参与功能,成为国家治理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必须面对的挑战。当前,根据社会形态的变化,加强关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学习、宣传和阐释,消除认识误区,培育有利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政治文化,从而增强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政治认同是坚持和完善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首要问题。

3、自身建设之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自身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挑战。一是政党制度理论仍然滞后于实践发展。特别是受西方理论的长期影响,现有的相关理论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未脱离西方理论的范式,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从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理论体系、话语体系,不断增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国际话语权和国内认同感。二是不对称问题亟待破解。例如,理念建构与经验实践上的不对称、实体性规范和程序性保障上的不对称、实践中事务性与政治性的不对称、执政党内外对于多党合作关注与熟悉程序的不对称、资源禀赋特别是信息获取上的不对称等[9]。三是民主党派在职能发挥和自身建设上存在一些短板。在职能发挥方面,主要体现在民主监督领域的薄弱,民主监督的效果有时还比不上舆论和媒体监督。此外,民主党派在“思想政治、组织、履职能力、作风、制度”[1](P14)五大建设方面仍存在一定短板,需扎实推进以形成与执政党同频共振、良性互动的良好态势。

三、未来展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方向

总结历史,分析现状,是为了更好深化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规律性认识,促进新型政党制度日臻完善。

(一)构筑创新理论,打造话语体系

在新的时代背景、战略环境之下,推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行稳致远需要构筑更为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打造更具影响力和说服力的话语体系。推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创新,首先,应继续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及其中国化路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政党制度领域的理论创新,具有深远的理论意蕴。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创新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随着实践的发展,要不断总结提炼政党制度的丰富成果,进行理论升华,指导工作实践。其次,应持续探索和总结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统一战线百年发展历程充分表明,党的领导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和作为决定的,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党居于领导核心地位,必须从战略高度持续深化对这一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并在领导过程中不断加强。第三,要根据时势变化和任务要求,拓展民主党派的新定位。从历史上看,民主党派的性质定位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发展调整变化的。新时代,要充分重视各民主党派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实现民族复兴等方面的作用和优势,进一步建设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

话语体系的构建,是理论创新的延伸。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是中国制度话语体系的关键一环,是在意识形态领域提升我国国际地位的重要体现[10],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提升其国内说服力、国际影响力,需要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核心要求和本质属性,也是提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根本政治保证。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提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例如,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的对话与交流,开展双边多边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政党或者组织开展交流互鉴,通过官方或者民间等多种渠道开展对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介绍、宣传和传播活动。请进来,主动搭建权威高端平台,广邀世界各国友好人士,实地观摩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实践成果,积极打造多党合作论坛和研讨会,主动设置议程,加强宣传引导,讲好多党合作故事。要通过白皮书等形式发布有关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权威内容。运用多种语言,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充分运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不断扩大新型政党制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11]

(二)深化制度实践,推进法治规范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并推动我国政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应深刻认识和把握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剖析统一战线面临的风险挑战,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大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践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合作、参与、协商”核心理念,秉持“团结、民主、和谐”本质属性,发挥“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和维护稳定”的重要功能。[2]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凝聚起团结向上的政治共识,齐心协力战胜前进中的风险考验,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稳健发展,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更为有效的政治制度保障。不断推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促进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更为合理地制定与实施,促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完善仰赖于制度规则的完善。在有关制度建设、实施和保障方面,需要提高制度规则的有效性、刚性和约束力。要以《宪法》为根本法律依据发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规则体系。要持续完善以法律规范和党内法规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规则体系。制定专门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实施机制方面的法律法规。健全和完善知情明政机制、考察调研机制、工作协调机制、督办反馈机制等,为民主党派参政履职创造一切必要条件。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建设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可为该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更为有力的规则保障,促进新型政党制度的成熟定型。

(三)讲好合作故事,彰显制度贡献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日渐成熟,为当代世界政党政治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也成为人类政治文明的新模式。”[2]为了更好地彰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对国际社会的原创性贡献,必须面向国内外讲好多党合作故事。一是在中西比较中彰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和特点。经过70多年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实施密不可分。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号召,出主意、想办法、干实事,6万余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医务工作者投身抗疫一线,提出相关意见建议近4000件,捐款捐物合计51.08亿元[2],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发挥重大作用。这与西方政坛恶斗加剧、社会分裂加深、治理体系低效、疫情防控失措形成鲜明对比。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显现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各国政党制度中所具有的新意与特色,具有强大的示范效应。二是在古今观照、中西对比中凸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蕴涵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华文明传统文化,彰显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与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广泛传播思想先进性与文化软实力。三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通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为世界政党制度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充分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和亲中友中人士,大力宣传包括新型政党制度在内的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不断增进中国制度的影响力和说服力。

猜你喜欢
多党合作民主党派政党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新媒体时代民主党派社情民意信息工作路径探析——以呼和浩特市民主党派为例
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履职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Base Of China’s United Front in Chongqing
全面从严治党视角下加强民主党派监督的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浅谈如何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抗日战争时期“遇事协商”对中国政治协商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