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考察及现实启示

2022-11-23 18:07叶秋红张晶晶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

叶秋红 张晶晶

(1.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2.清华大学,北京 100084)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抵御外敌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伟大战争,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倡导并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加以完善,团结中国社会各民族、各阶级、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使中华民族迎来了新的希望和转机。

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败、政党盛衰的重要因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唤醒民族意识,凝聚社会力量,既促进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推动中国共产党转危为安、发展壮大。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需要在历史继承的基础上实现超越,坚持既成性与生成性相统一,汲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回应时代新课题的现实需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更好地发挥“统战法宝”重要作用。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精髓要义

(一)现实诉求:联合一切抗日力量

抗战初期,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独霸中国,反动力量势头强劲。然而,国内各个阶级却因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抗日战争采取不同态度。两方面的现实皆警示中国共产党要想实现抗战救国的目标,实行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历史必然选择。政策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过去长期斗争的敌人如今却成为需要团结和联合的对象,不少共产党员一时难以转圜。中共内部“左”倾关门主义甚嚣尘上,他们主张“革命的力量是要纯粹又纯粹,革命的道路是要笔直又笔直”[1](P154),严重地危害了抗日救国大业。具体而言,对联合国民党存在疑虑、排除中间力量和不重视联络群众都是关门主义的表现。中共中央多次阐述并解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内涵和外延,坚决反对关门主义错误,联合一切抗日力量。

革命目标的一致性是联合国民党的基础。“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关头,在亡国灭种的灾难面前,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退居第二位,斗争矛头直指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实行全民族抗战的态度,自始至终都是十分明确和坚定的。蒋介石对日政策起初虽有所妥协,主张“攘外必先安内”,但随着日军战事的连连得手,蒋介石也终于意识到“北平若可变成沈阳,南京又何尝不可变成北平”[2](P446),事实证明退让无法解决问题,日军的侵略逐渐威胁到南京政府的生存,蒋介石对日政策发生转变,开始采取抗日措施,国共合作是战争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间势力的复杂性为联合提供了可能。中日矛盾改变了国内的阶级矛盾,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在存亡问题面前逐渐地改变政治态度。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虽然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但在中国被日本侵略的形势下有与日本斗争的可能性;开明绅士与地方实力派也在日本炸弹的威力波及全中国时,以革命或半革命的面目出现。尽管中间力量有着妥协性的一面,但在民族危机严重的关头,依然可以将其联合进入革命的营垒,利用他们的力量反对最主要的敌人即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

人民群众是革命必须依靠的力量。近代中国工人农民占据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使中国自由独立必须要组织发动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这是革命力量向反革命力量进攻的需要。[1](P155)党内在联合人民群众方面的关门主义表现为不愿意到自发的群众组织中去,不懂得领导群众的艺术,不懂得积蓄工农群众的力量,最终导致群众工作范围缩小,使党脱离群众、远离同盟者。中共中央提出必须要把这种错误的关门主义思想从党内肃清出去,要求党员大胆主动地深入人民群众中去,掌握领导艺术,学会运用策略,鼓励全体人民积极参加抗日运动。

(二)根本保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革命领导责任的问题,乃是革命成败的关键。[3](P187)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虽然逐步建立起来,但在实践的过程中既没有两党合作的具体组织形式,也没有书面上的共同政治纲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党员的思想迷茫和行动混乱,以至自觉或不自觉地放松了对领导权的争取,阻碍了革命事业的发展。为此,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争取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首先,国共两党阶级利益的不同是争取领导权的决定性因素。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虽然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但阶级利益的不同决定两党的矛盾不可能消除。合作抗日虽然得以确认,但国民党自始至终没有公开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相持阶段更是“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明确地提出“溶共、防共、限共”的反动方针,期望消除心腹之患。争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体现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坚定性和彻底性,才能避免资产阶级的动摇与妥协,使革命不至于流产。其次,党内存在的投降主义倾向严重威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动。全面抗战以来,由于国民党斗争策略的转变和部分共产党员理论水平不高,出现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僵化片面思想在党内逐渐兴起,事实上迁就国民党、片面地服从以至牺牲共产党独立性的表现,只会束缚自己的手脚;中国共产党强调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中必须坚决反对任何投降主义的倾向,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在实践层面,中国共产党阐述了争取领导权的方式方法。第一,要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这是将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主张冲破国民党的一切限制,在保持原有阵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阵地,动员千百万群众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要求共产党员以自身的言论与行动赢得人们的信任,满足统一战线内不同民众的基本利益诉求,获得民众的支持。第三,扩大统战工作的范围,除了下层群众之外还需争取国民党上层领袖中继续合作的可能;除了在工人阶级中开展工作,还要在一切革命同盟者中开展活动。

(三)实践路径:维护团结扩大民主

一方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求正确处理斗争与团结的关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变中有常、常中有变,敌我友的势力范围因势而变,需要采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策略,这是三个不可分离的环节,其中蕴含着斗争与团结的辩证关系。从总体上来看,因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存在“敌对的对立”,所以必须坚持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之手段,才能达到团结之目的。毛泽东对此有深刻的论述,指出“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4](P745)。具体来看,对于资产阶级顽固派的斗争,要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在合乎法律手续和社会民情的前提下,取得斗争的胜利,同时又不使斗争扩大化;在与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中间势力的斗争中,要首先把他们当作反帝国主义的同盟者去争取,给予一定的民主权利,当其态度产生动摇甚至发生分化时要进行适当的说服和批评。

另一方面,团结的实现离不开广泛的民主。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之战,也是一场民心之战,战争的胜利离不开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共同努力,如何汇集人民群众的力量,实现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形成抗战合力,是中国共产党一直思考的问题。“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应运而生,这种政权组织形式要求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人士、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此举表明中国共产党实行民主政治、坚决抗日的决心。全新的政权组织形式既强烈回应了国民党“一个主义、一个党、一个领袖”的反动政策,使其陷入政治孤立,又为扩大政权的阶级基础提供了可能。为了让“三三制”政权方案严格落地,也从具体措施层面做出了相应规定。第一,要求基层实行普遍的民主选举,为了避免“开明绅士不能入选”的情况,还做出了“由地方政府聘请若干人以资弥补”的决定[4](P600)。第二,针对“三三制”政权没有落实的县乡,在严格批评和教育后,要求进行政权改选或者以共产党员自动退出、非共产党人士补充等方式加以弥补。第三,针对党外人士“有职无权”的抱怨,逐渐建立了党外人士座谈会制度作为弥补。总之,为了切实发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从原则和路径同时着力,捍卫了统一战线方方面面的利益。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价值功能

(一)凝心聚力功能:促进了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根本指向是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并为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奠定基础。中日两国经济实力和军事武器等方面的差距,决定了抗日战争是一场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战争。要想获得胜利,仅依靠无产阶级政党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发挥领导作用,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组织和动员了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人民团体、港澳侨胞积极参与和支持抗日战争,铸成了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抵御了外来侵略,取得抗战胜利。

首先,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决反对侵略,主张抗日,采取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开辟了众多抗日革命根据地,有力地牵制了日军的力量。其次,国民党作为当时国内最大的政党,拥有不容忽视的政治影响和军事力量。国共两党在抗战期间虽常有斗争与摩擦,但始终在合作不破裂的范围内,国民党欲实行公开投降或发动大规模反共内战都不可能行得通,两党的合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再次,从动员人民群众的角度来看,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下,各地群众性救亡运动此起彼伏,广大人民群众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共同抗日;侨居海外的同胞也纷纷贡献力量,积极建立抗日救亡团体,组织开展义卖义捐活动,从物力财力等方面广泛支援祖国。最后,不应忽视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的重要策略,毛泽东多次在党内外强调,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并非是孤立无援的,而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外交政策要以自力更生为主,同时不放弃一切可能争取的外援。[5](P651)苏联与世界各民主国家的援助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条件。总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党内与党外、国内与国际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凝聚了强大的力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政党形塑功能:促进了中国共产党走向全国舞台

中国共产党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彰显了其驱逐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新中国的真诚与决心。以实际行动倡导并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创举本身就符合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反映了民心所向,因而,具有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同时,在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最大限度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提高了自身的政治影响力和社会号召力。

要求在抗日革命根据地内建立统一战线的民主政权,广大人民群众被赋予基本政治权利;通过缩小行政区划、增设机关人员、建构党委系统等方式,中共的权力下探到村一级,实现了对最基层社会的强力介入,扭转了地主、恶霸、特务、汉奸和得势的富农等村中封建势力剥削群众的状态,赢得了广大乡村社会的不断认可。[6]在争取民主政治方面,中共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和个人独裁,号召政府给予人民普遍的选举权和言论、集会、结社的自由,面对国民党的压制,中共积极参与和领导民主宪政运动,呼吁加强团结、实行民主、改良政治,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而不懈努力。中共推动政治民主化的实践赢得了国内民主人士的同情、支持和拥护。国内很多知识青年也基于中共坚决的抗战纷纷选择加入党的组织,中共对其欣然接纳并加以教育和改造,使他们大体上接受了共产党的意识形态;知识分子给中共带来了新的活力,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的重要来源,反过来也进一步扩大了中共的社会影响。据统计,1937年中共党员人数仅有4万人,抗战结束后发展为121万人之多。曾经偏居一隅的中共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以抗日民主为己任,组织和动员全国力量,赢得了广大民心,空前地提高了自身的政治影响力,对其抗战结束后走出边区,走向全国舞台具有重大意义。

(三)理论创新功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石。在苏联的具体革命实践中,统一战线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也为中共提供了有益指导。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统一战线在国内也随着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同阶段而经历了不同形态。中共深刻地认识到统一战线并不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板,要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运用到中国具体环境、具体斗争中,才能发挥其法宝作用。从具体历史进程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建立和实施两个阶段都曾面临与错误倾向相斗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现实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正确回答深刻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其酝酿和建立来看,经历了一个不断纠错的过程。1931年以前,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已经提上日程,并认为各国资本主义的反苏斗争是实现这一任务的主要障碍,在保卫苏联、保卫国际无产阶级的号召下,共产国际提出了“下层统一战线”的策略,具体而言就是将斗争的矛头指向社会民主党,将资产阶级视为主要的阶级敌人。“九·一八”事变以后,面对日本侵略我国的残酷暴行,中国各阶级均产生了新的变化,资产阶级内部的分化逐渐扩大,统一战线策略也应做出调整。但党内部分教条主义者仍照搬“下层统一战线”的策略,这就难免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看成“革命中最危险的东西”,将实际上需要联合的阶级推向了对立面,严重危害了抗日战争的局势。随着法西斯势力日益猖獗,共产国际“七大”提出各国共产党人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共随即发布《党中央关于改变对富农策略的决定》《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等重要文件,对中国基本情况、国内各阶级的特点等进行了深刻地分析,提出要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革命统一战线,变工农共和国为人民共和国。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实施的过程中,中共强调党员干部要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执行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于考虑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有所不同,共产国际针对是否要公开提出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将工作重心置于乡村还是城市以及实行什么样的军事战略战术等问题与中共都有较大的分歧。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反对照搬照抄他国经验而执行“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错误指示,要求全党必须肃清思想上的教条主义倾向,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实施既执行了共产国际的正确指导,更为重要的是敢于突破其错误指示,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表明了中共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上逐渐走向成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发展。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现实启示

(一)始终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了著名的论断,即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重要法宝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坚持争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以时统时战、又统又战的方式分对象、分阶段的开展具体工作,既提升了自身的政治影响,更为驾驭时局、取得抗战胜利提供了动力。在这一意义上,统一战线的生命力就在于为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服务。抗战胜利之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演进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爱国统一战线的形态,从推动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转变为服务中国现代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复兴无疑是中华民族接续奋斗的关键词,新时代统一战线也应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突出功能和价值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统一战线的新理念、新方略,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要不要统一战线,应该坚持怎样的统一战线和如何坚持统一战线的问题,是新时代统一战线的行动纲领和科学指南。新时代,统一战线要紧紧依靠人民,聚合起磅礴之力,促进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级的团结合作、和衷共济;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面旗帜,最大限度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势;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坚强力量,厚植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基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统一战线广泛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人心。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既是统一战线的目的所在,也为统一战线指明了前进方向,彰显了统一战线法宝作用和巨大优势。

(二)坚持大统战工作格局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多次指出党的基本策略任务就是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千百万群众加入到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斗争中来。洛川会议指出只有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3](P474)人心向背是战争局势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立足国家整体利益,凝聚了大批人民群众和民主人士,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强调对统一战线坚强领导的基础上,中共还正确地处理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将民主运动扩大到人民群众中;维护中间势力的利益,对其摇摆态度进行适当说服与批评,营造了浓厚的民主氛围。

新时代新征程,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离不开每个中国人的共同努力,统一战线依然要坚持团结与民主,谋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实现大团结大联合。大统战工作格局是中国共产党把握百年统战工作发展历程做出的重要选择,是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验的汲取和发扬,更是把握时代发展大势,立足我国新的历史方位做出的重要部署。党对统战工作的领导是任何时候都要一以贯之的基本经验,在此基础上,坚持全国工作一盘棋,全方位多角度推进大统战工作格局。从大统战工作策略来看,要强化统战干部的大统战意识和工作能力,带头保证团结、发扬民主;理顺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体制机制,发挥统战部门的职能作用,建立和完善党外人士的队伍机构,使民主诉求有渠道、能落实,促进团结的真正实现。

(三)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建立和巩固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驾驭时局、与时俱进的过程。从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以至“联蒋抗日”,中共始终坚持以国内外形势为依据,从基本国情出发,不断发展和创新自身的理论方针和政策。中国共产党反对将马克思主义当作僵死的教条,始终强调创新和发展,围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与共产国际进行了理性争鸣,突破了共产国际的错误指示,坚持领导自主权和主动权,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时代同步伐,与国情相适应,既是统一战线永葆生机的重要因素,也是统一战线发挥法宝作用的基础所在。

新时代统战工作需要回应时代关切,在守正创新中实现大团结大联合。从国内来看,新时代统一战线要有效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7]统一战线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存在诸多契合性,要将这种内在契合性转化为实际推动力,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汇聚磅礴力量、提供智力支持、营造稳定环境。从国际来看,新时代统一战线要有效服务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局部战争等加剧了大变局之“变”,失衡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依然存在,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构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引领的国际统一战线是时代的呼唤,也为当今世界走出资本逻辑下的虚幻共同体,实现全人类解放提供了必然选择。此外,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的新场域,网络统一战线是必须回答好的时代命题,既要重视网络统一战线的工具性职能,利用大数据的集约优势提高统一战线工作的执行能力,更要将其视为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忘统一战线的精髓要义,做好人的工作,壮大共同奋斗的力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念应融入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方方面面,踏时代之浪、以创新赋能,统一战线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开创全新局面。

历史考察关照现实进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赢得民心,与人民建立血肉联系的伟大创举,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要贯通历史与现实,在汲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服务现实需要,更好地发挥法宝作用,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

猜你喜欢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论湘江战役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对毛泽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领导权思想的认识
《八路军军政杂志》对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贡献
论毛泽东抗战时期统一战线思想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