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与中共建军的历史探析

2022-11-23 18:07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黄埔军校黄埔建军

卢 纲

(湖北省广播电视台,湖北 武汉 430071)

2014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在古田会议召开85周年之际,我们来到这里,目的是寻根溯源,深入思考我们当初是从哪里出发的、为什么出发的,重温我党我军光荣历史,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接受思想洗礼,以利于更好前进。”2022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也是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建校95周年,探析黄埔军校与中共建军的历史渊源,特别是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与中共建军的历史关系、历史贡献,对于回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来处,赓续人民军队的红色基因和光荣传统,继承发扬黄埔精神,维护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与中共建军的渊源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亲自领导下,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于1924年在广东广州黄埔区长洲岛创办的一所著名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黄埔军校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挽救中国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军校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促进其确立爱国革命的精神,形成了国民党主抓军事、共产党主抓政治的局面。黄埔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办成了一所新型军事政治学校,为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培养了众多的军事、政治人才,也为中国共产党建军准备了大批优秀的政治、军事干部,成就了黄埔军校的辉煌。

1923年6月,党的三大决定中国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的重要任务。孙中山先生在1924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对加入国民党的中国共产党人予以充分信任和高度重视,积极利用中国共产党改组国民党。黄埔军校创建时,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先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不仅从全国各地选派优秀的共产党人和革命青年报考军校,而且派周恩来、恽代英、聂荣臻、萧楚女等人担任黄埔军校教官。中国共产党不仅为黄埔军校创立了一整套新型的政治工作制度,还为建立革命武装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中共党籍的黄埔师生主要集中在黄埔1期到6期,这个阶段的黄埔军校为国共合办时期。从1924年到1949年,黄埔军校虽然在大陆办了23期,但1927年国共关系破裂后,从黄埔7期到23期,主要由国民党和民国政府续办,为其输送各级政治和军事干部。因此,这段时期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1926年10月,北伐军光复武汉,国民革命的浪潮从珠江流域席卷到长江流域。为迎接革命大发展,满足政治、军事人才的需要,国民党中央党部决定将位于广州的黄埔军校政治科移至武汉武昌,设立分校。1926年12月黄埔军校5期政治大队500余人,1927年1月黄埔军校5期工兵大队和炮兵大队1200余人,三科合计约1800人先后从广州迁往武汉。1927年2月,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招收第6期政治科入伍生近1200人,其中男生986人、女生195人。1927年4月,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学兵团1400名学员转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1]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从广州、长沙来的黄埔师生和湖北省农协农民培训班两批学员来到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共计数百人。以上学生加上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教职员工,其人数相当甚至超过广州黄埔本校前4期毕业生4971人的总和。《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稿》记载“武汉分校规模之宏大不亚于黄埔主校,有男女学生及入伍生6000余人,实为中国腹部武装革命势力之大本营”。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在白色恐怖下,受恽代英等著名中国共产党人影响的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师生,大多投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用武装的革命反抗武装的反革命”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师生有数百人参加了南昌起义,还有一些人参加了秋收起义,1000多人参加了广州起义,产生了陈毅、徐向前、程子华等一大批中共高级将领以及巾帼英雄。中共党史、军史上一大批著名人物和将帅,都与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有着很深的渊源。

二、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对中共建军的历史贡献

黄埔军校对中国共产党建军的贡献主要集中在前6期,前6期又分为广州黄埔本校和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两个阶段。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对中国共产党建军的特别意义在于黄埔军校由广州黄埔军校的国共双方合作办学逐渐演变为中国共产党实际主导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办学。需要说明的是,1927年1月19日,武汉黄埔军校被命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一般简称为黄埔武汉分校。1927年3月22日,鉴于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已迁至武汉,国民党召开的二届三中全会决定取消分校名称,将武汉分校正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从名义上和实际上,武汉分校都可称为黄埔军校本校,这一阶段理应称为黄埔军校本校阶段。徐向前元帅把它称为“第二黄埔”是比较形象的,这里的“黄埔”,不仅是个地理称谓,更是作为一个历史和品牌概念。武汉黄埔军校5期、6期为中国共产党建军锻造了爱国、奉献的黄埔精神,积累了宝贵的理论和实战经验,培育了大批军政人才。

(一)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与人民军队的思想建设

孙中山先生创办黄埔军校,一开始就以革命精神培育黄埔师生。1924年6月16日,在黄埔军校成立典礼上,他号召全体师生,“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要“学先烈的行为,像他们一样,舍身成仁”,不“贪生畏死”。他还亲自批准将这样一幅对联贴在军校大门上: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周恩来、恽代英等黄埔军校中的中国共产党员,根据孙中山提出的建军纲领,进行了一系列建立革命武装的思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他们制定政治教学总纲,其主要课程的精神要义是“使学生彻底了解他自己的责任,是要能够担负责任使一切已经与国民相结合的武力,渐进而成为真正的国民之武力”“为打倒一切压迫中国民众的黑暗势力,解放全中国民族,建立独立自由而作战的军队”“养成士兵确定革命观”等等。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继承黄埔精神,在每周例行的全体师生训话中,恽代英等号召“要学习先烈,不怕牺牲,为革命奋斗的精神”。政治教学设立了全面的政治知识课程,在教学与训练中,既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知识,又使学生确立“爱国、革命、团结、奋斗”等思想。

(二)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与人民军队的政治建设

中国共产党从黄埔军校开始了创建人民军队的探索,黄埔军校的一系列实践为中国共产党建军积累了宝贵经验,其中包括在黄埔军校设置的党代表制和政治部制度。党代表制源于苏联十月革命,黄埔军校一建立,首先就将这一制度确立下来。党代表制使军队逐步由“私人工具”变为“党的武力”,更进而成为实现“理想的先锋”,从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校和军队的领导。政治部制度也对中国共产党建军产生了重要影响。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就是培养造就既能进行军事指挥,又能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的军政人才,由此在军校专门设立了由共产党人负责的政治部。国民革命军8个军中7个军由共产党人担任党代表或政治部主任,为军队培养“为主义而奋斗,为民族而牺牲”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锻造一支有理想、有信仰的铁军。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去,我们做政治工作主要靠模范带头,红军时期政治工作是党代表做的,党代表威信很高。”[2](P405)黄埔军校师生成为北伐各军的主力,以中国共产党员为首的先进分子在历次战斗中英勇善战、纪律严明,成为各军的先锋模范。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的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恽代英要求每个学员区队中加设一个指导员,“代替政治部做工作”,这实际上为中国共产党提出“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军事只是完成政治任务的工具”等建军原则奠定了基础。毛泽东在1937年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中指出,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军队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这种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的,靠了这种制度使军队面目一新。1927年以后的红军以至今日的八路军,是继承了这种制度而加以发展起来的。

(三)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与人民军队的组织建设

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掌握军队,始于黄埔军校。1924年秋冬,中共广东区委征得孙中山的同意,以加强大元帅府的机动警卫力量为由,组建大元帅府铁甲车队。[3]铁甲车队以黄埔教官、学生为骨干,主要干部徐成章、周士第、赵自选等,均来自黄埔军校。1925年11月,在铁甲车队的基础上,组建了第四军独立团,即叶挺独立团。独立团的主要干部周士第、杨宁、董朗、曹渊、许继慎、卢德铭、孙一中等,均来自黄埔军校。铁甲车队、叶挺独立团在北伐战争中克敌制胜、屡建奇功,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组织和领导军队的开端。叶挺独立团北伐到武汉后,以独立团的干部为基础,组建国民革命军第11军24师、第11军25师73团、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等,这些部队后来有的参加南昌起义,有的参加秋收起义。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同广州黄埔军校一样,重视军队组织建设,持续为军队输送人才,师生除了一部分参加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其他则成为广州起义的主力。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军校开始独立组织、掌握军队,为中国共产党建军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建立了基本的组织机构。

(四)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与人民军队的人才建设

中国共产党建军初期的武装名为“工农红军”,是工人、农民的武装,由之前各地的工人纠察队、农民自卫军等组成,其中大部分带兵的军事骨干来自于懂军事的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前期不过是个学制半年左右的速成军政学校,为何能培养如此多的军事人才?一是生源好,学生大多是有文化、有抱负的进步青年;二是军校学员铸就了爱国、奉献的革命理想,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三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时代提供了报效国家、大展宏图的历史机遇和舞台。土地革命时期,有100多名团长以上的红军高级军官出身黄埔军校,他们是创建工农红军和红色苏区的中坚力量;抗日战争时期,有40余位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高级将领出身黄埔军校,为人民军队的壮大和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解放战争时期,大量的解放军将帅出身黄埔军校,他们为人民解放军的强盛和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卓越功勋。广州黄埔军校师生在中国共产党军队中资历较老,而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师生在中国共产党军队中人数更多。1955年我国实行军衔制时,共和国的十大元帅中,黄埔军校出身者有5人,他们是林彪、陈毅、聂荣臻、徐向前、叶剑英;共和国的10位大将中,黄埔军校出身者占3名,他们是陈赓、罗瑞卿、许光达;在57名共和国的上将中,黄埔军校师生占8人;黄埔军校师生还有中将9人、少将11人。这还不包括在1955年授衔前虽然够格却已经牺牲或未授予军衔的师生53人,计89人。从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解放军将帅录中,可以看出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师生在中国共产党军队人才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三、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是中共建军的雏形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建设

北伐军攻克武汉后,武汉成为大革命的中心,形势发展急需大批军队政工人才,北伐军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在汉创办政治训练班,国民党中央党部决定将位于广州的黄埔军校政治、工兵、炮兵3科先后移至武汉武昌。1927年1月19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改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选址于武昌文昌门、平湖门之间的两湖书院旧址,面向全国招收新生。3月中旬,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军校决议案,改分校为本校,改校长制为委员制,谭延闿、邓演达、恽代英为常委,中国共产党人恽代英兼任政治总教官,主持军校实际工作。由中国共产党主导的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汇聚了宋庆龄、邓演达、詹大悲、章伯均等国民党左派著名人物和董必武、张太雷、毛泽东、施存统、包惠僧等中共杰出人士及许德珩、沈雁冰、袁振英、马哲民、卢立群等社会各界精英。他们在军校担任特别教官和政治教官。军校设有健全的中共党团组织,由恽代英、施存统、陈毅组成军校党委,陈毅具体负责内部党务。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国民党左派青年在学生中间占了多数,其中一部分青年团员在入校后多数转为共产党员。一大批革命青年在这里接受共产主义的启蒙、陶冶,坚定了革命理想,把自己生命同革命事业熔铸在一起。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实际上已经置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成为中国共产党军政干部的培训基地和令蒋介石闻之色变的“赤色黄埔”。

(二)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将办学与工农运动相结合

1927年2月12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国民党左派邓演达鼓励全体学员“为党为民众奋斗到底”。2月14日,武汉分校正式开课,政治总教官恽代英亲自编写教材并给学生上课,他指出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要使军队与人民结合,使之成为人民的军队。1927年1月3日,武汉工人、学生、市民在汉口江汉关附近集会庆祝北伐胜利,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政治科学生30多人在现场进行演讲时,英国水兵用刺刀驱散集会群众,伤数十人,激起武汉人民反帝的怒潮。惨案发生后,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政治科宣传队组织了“1·3惨案化妆宣传队”,连续5天在汉口血花世界演出,支持和鼓舞武汉人民进行反帝斗争。军校师生还发表宣言通电全国,要求严惩凶手、收回租界、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学生和武汉工人阶级联合起来,推动武汉国民政府与帝国主义作坚决的斗争,成功地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成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获得反帝斗争的重大胜利。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与毛泽东同期在武汉创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中国共产党主导、著名共产党人实际领导,双方的教师相互兼任。杨森、夏斗寅叛乱时,农讲所学员还参加了由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师生组成平叛的中央独立师,与农民运动就此结缘。

(三)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师生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师生先后经历了“宁汉对立”“宁汉合流”,杨森、夏斗寅叛乱直至武汉分校解散等事件。他们在战火中成长,作出了自己特殊的贡献。5月13日,驻防鄂西南的独立第14师师长夏斗寅在蒋介石的策动下,与川军杨森等暗中勾结,公开发动叛乱,兵分三路直逼武汉。此时,武汉国民政府的主力部队正在河南与军阀张作霖南犯的军队殊死拼杀,武汉防务空虚。当时情况非常紧急,国民党要员们纷纷准备逃跑,在这危难关头,武汉政府急调叶挺率部抵御叛军。5月10日,武汉国民党中央决定将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等临时改编成中央独立师,以恽代英为党代表、侯连瀛为师长,配合叶挺卫戍武昌的军队,南下镇压夏斗寅的叛乱。在叶挺的指挥下,中央独立师配合第24师等部队,经过激战,打败了夏斗寅叛军,解除了武汉的危机。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师生参加了艰苦卓绝的战斗,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凯旋归来。中央独立师回汉后恢复军校建制,不久又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作为中国共产党完全掌握的一支军队,成为广州起义的主力。

四、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师生为三大武装起义贡献重要力量

在汪精卫集团背叛革命、形势风云突变的紧急时刻,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中共党组织,断然将已暴露的党员相继撤走,党的活动由公开转入秘密。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生的毕业分配也被迫提前,5月第5期政治科第1队毕业的200多人,部分被分到中国共产党实际掌握的湖北省保安队。7月16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决定,将军校中名声较大的、已经公开身份的中共党员或在城市隐蔽下来从事地下工作;或深入农村开展武装斗争;或转移到贺龙、叶挺所部充实力量。7月18日,第5期工兵、炮兵等科学生800余人,由恽代英主持在武昌两湖书院举行毕业典礼,被分配到包括贺龙、叶挺所在的第二方面军各军;女生队也被迫提前结束,有80人左右编入了第二方面军军医处或医院等。7月21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被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整体接收,在校学生1300多人被编为军官教导团,由严复生任团长(后叶剑英任团长),季方任参谋长,至此,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办学结束。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师生大多数人都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武装起义和全国各地的武装暴动。

(一)南昌起义中的黄埔师生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了著名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史称南昌起义。黄埔军校分校的5期、6期学生大多成为起义各支部队中的基层官兵,有名可查的大约有114人,他们在一线冲锋陷阵。

(二)秋收起义中的黄埔师生

1927年9月9日中秋节,由毛泽东和卢德铭等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秋收起义是湘鄂粤赣四省秋收暴动的一部分,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武装斗争中公开打出了自己的旗号,人民军队历史上第一次打出了带有镰刀、斧头、五角星的第一面军旗。毛泽东在带领秋收起义队伍上井冈山途中进行三湾改编,把支部建在连上,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正是借鉴了黄埔军校时期的党代表制。

参加秋收起义的部队共三个团:第1团由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和来自湖北崇阳、通城农民自卫军2000余人组成,是起义的主力部队;第2团由安源矿工及平江农民自卫军等1000人左右组成;第3团由浏阳农民自卫军1600余人组成。秋收起义中由湖北武汉来的队伍是主力。秋收起义高级干部中,来自武汉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有名可查的大约有21人,其中比较知名的有陈伯钧、谭希林、臧克家等。

(三)广州起义中的黄埔师生

1927年12月11日,张太雷、叶挺、叶剑英、恽代英等在广州发动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之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又一次英勇反击,是在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大胆尝试。广州起义高级干部中来自武汉分校的包括广州苏维埃政府秘书长恽代英,第4军警卫团参谋长陶铸(黄埔5期)等人。广州起义的主力为第4军教导团,全部由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生军改编而来,叶剑英兼任团长,该团共1300余人,装备较好,战斗力也较强,是广州起义的5000人中的最主要的武装力量。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为人民军队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人才建设等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武装起义主力部队、军政领导人和各级军官大多来自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及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为人民军队的创建和发展、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猜你喜欢
黄埔军校黄埔建军
庆祝建军95周年
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中国军队团级以上的黄埔师生 (不完全统计)
黄埔精神之当代阐释
仿佛在黄埔军校上课
古建军
无论等多久
陈福成:为祖国统一尽力是两岸黄埔人的天职
建军90周年有感
刘英杰
庆祝黄埔军校建校九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