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思维陷阱、学会正确推理和有效论证
——以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课堂教学为例

2022-11-23 18:42张玉菲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逻辑概念文本

◎张玉菲

随着互联网“文学大军”的兴起,互联网语境下各类网络用语越发丰富的同时,也不断暴露出了遣词造句随意化、语言逻辑结构混乱化的现象,为学生语言学习带来了一定的误导性,许多学生偏爱网络用语,喜爱在写作时摆弄自己的“创意”,以为自身给作文带来了新的改变。殊不知,在缺乏逻辑知识的情况下,对网络用语的不恰当应用造成了文本结构混乱、语言表达表述不清晰、修辞不恰当等问题。同时,在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中也有逻辑混乱,阅读判断困难等现象。因而,为了增强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为学生披上“逻辑武器”有着迫切性。

一、强化必修与选修课黏着力,提升训练效果

从高中课标改革的进程来看,从原先的针对语文基础知识、技能,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延续的改革思路都在围绕语文综合能力作出跨越,而课标的改变也势必会带来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变化[1]。高中语文教材可分为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必修课主要包涵对课文的阅读鉴赏课、写作课及口语交际课,其中皆有涉及到语言基础知识方面。在教学时,高中语文教师都以必修为主,选修为辅,对选修教材的选择虽也会进行教授但主要还是挑选与高考试题相关的诗歌散文、小说的阅读鉴赏教材内容,对“语言文字应用”这一主题的选修文本涉及较少。为何要强化必修与选修课的粘着力?在实际教学中,虽然无论是阅读鉴赏、写作还是口语表达都会涉及语用知识,但是对语用的概念往往是缺失的,在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的教材文本中恰好又对语用的概念有所阐述,因此增强必修与选修课的粘着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语用意识。

从高考语文命题要求来看,2019年《考试大纲》中规定语文能力的表达应用要求具体包括: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辨析并修改病句;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由此可知,只是单纯的依靠阅读鉴赏所提供的语用能力学习是不足的,教师要转变片面的阅读教学习惯,在教学中融入语用知识教学,培养学生逻辑知识,提高语用水平。鉴于此,教师便要更加注重“语用”与“阅读鉴赏”的关系,力求将语用教学贯通到课文的文本教学之中,作为语用内容之一的“语文逻辑知识”更应该有所重视。

当语文逻辑知识丧失时,学生便很难对词语进行正确判断,无法辨析病句中的逻辑漏洞,对标点符号的应用也会较为混乱。而将选编性教材中的“逻辑的力量”单元语文逻辑知识教学,渗透到语文阅读课中更有利于打破教材编排的局限性,促进学生消化与吸收。

二、以典例树立参考系,协助学生领悟逻辑概念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对逻辑的概念是缺失的,通常他们能够对逻辑概念的回答是一种较为含糊的回答,如逻辑应该是一种自我包圆,能够承上启下,有道理的关系等。那么逻辑的概念是什么?哲学家笛卡尔认为,逻辑就是普遍方法的科学,是关于发现真理及证明真理的方法的科学。而黑格尔则认为:“逻辑科学是在理念中把握自己的概念的。”语文逻辑思维即是用逻辑语言消除歧义的思维能力,因此,要增进学生逻辑思维,首先要让学生学习逻辑的概念、语言知识的概念,如此才能真正触摸语文逻辑知识,而非形而上的认识逻辑[2]。而借助选修性教材中的“逻辑的力量”单元来引导出概念意识,无疑是高中语文教师的优选。

基于“逻辑的力量”单元对概念的内容传授应该涉及“概念的含义”“概念与语言的关系”“明确概念的种类”“掌握概念的分析法”一共四个方面内容,其中对“概念的含义的认知”是学生所需掌握的最基本的内容,而“概念与语言的关系”则是识别思维陷阱的关键,学生唯有在对逻辑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才能够明确概念,从而指导学生在学习或者生活中进行有效运用。“明确概念的种类”应该是以复合判断进行学习。在“掌握概念的分析法”这一环节中,主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利用逻辑基础知识,在一些简单的命题中,观照同一律、排中律及矛盾律的基本内容,学习逻辑基本规律,从而让学生得以反思概念的不明确而导致的逻辑错误,并作出合理推断。

教师可以列举“偷换概念”的例子,这也是高中生同一律最为常见的内容。如,列举一个较为新颖的网络段子:

小明在网上购物询问客服:“你的东西不会是假货吧?”客服说:“中国人不骗中国人,我是中国人,怎么会卖你假货呢?”

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判断,这里的思维陷阱或逻辑谬论在哪里,并进行解答。还可以通过“防微杜渐”“得陇望蜀”等成语进行论证说明“滑坡谬误”这一概念,通过举例法可以让学生对于概念的认知更为具体,且形成典型的参考性,以树立典例的方法,让学生在进行逻辑判断时有着一个参考系,在比对中,将识记型的内容转化为逻辑思维能力。

三、关注试题命制,因材施教

基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从2020年开始高考试题的命题指向“关键能力”的考察,“关键能力”包涵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而语文逻辑思维能力,作为支撑“关键能力”的构造因素,其分量举足轻重。如何培养学生“关键能力”?

在日常的教学中要以语文教材为依托,即语文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应是以语文教材文本为出发点,在文本中不断深化思维教学。从高考试卷中的阅读能力考查模板来看,包涵了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古代诗文阅读和古代诗歌阅读。这与教材的编排是相契合的,而语文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应该向文本靠拢[3]。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学习活动中包括: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三个方面的内容其实都是逻辑的方法论,而方法论的应用能力提高应有一个建构过程,这种建构过程需要长期的积累训练。

如在传授概念的语文逻辑知识时,可以以实用类说明文文本为例。说明文即对事物或事理进行阐述说明的文本,在说明文中往往会涉及概念的界定,例如,在2021年全国甲卷语文试题实用类文本中,便对“弯月面”“凸月面”等系列概念进行了说明,并从“弯月面”“凸月面”进行了外延。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代入概念来理解逻辑知识,并让学生准确的表述出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从而找出说明文中的“下定义”,增进学生快速解读文本的能力。

以论述类文本为例,语文逻辑知识在论述类文本中的外显较为突出,在进行论述类文本的教学中,教师在分析文本主旨的基础上,还要协助学生解析文本的逻辑结构。在解构议论逻辑结构时,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从文章整体上把握论证结构,还要从文本中厘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进而增进学生对文本的谋篇布局感知能力,快速筛选文本信息及确定文本论述特点的能力。如《咬文嚼字》《拿来主义》等杂文,在阅读时解构逻辑结构是较为困难的,而掌握语文逻辑知识后再进行领悟,明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拿来主义》为例,全篇的逻辑结构其实是延续了“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总体思路,具有归纳推理的特点。其中论证技巧颇为丰富,包括因果分析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举例论证等。以这篇文本作为“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的延伸学习文本,有着较高的配合度。

四、融入写作训练,化抽象为具体

写作是学生语文逻辑知识的应用综合表现,但目前高中生的写作练习中广泛反映出学生的行文逻辑刻板、逻辑思路不清晰等现状。在高中的写作训练中,教师往往会对作文的题干进行要求,包括体裁、主题、字数等要素进行规定,这种规定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写作方向进行了规划。但“符合题意”并不代表着要限制学生的思维创作、谋篇布局能力,也不需要进行模板式的嵌套,反之在高考中对学生的谋篇布局、创意、方向等内容更为青睐[4]。

对于教师而言,在教学时便要让学生能够在了解逻辑规律、掌握逻辑方法的情况下进行学习。首先在写作的审题立意时,应该引导学生以概念入手,通过解析题干要求来明确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如此才能够让学生去组织一篇符合审题立意又具有创新性、拓展性的文章。此时的概念把握便是对文章的主题把握,外延及是在你证明立意之外所想要表述的内容。

在写作的言语表达上,教师也要帮助学生进行逻辑知识训练,如词语搭配得当、是否存在语意重复、句意含糊、词序混乱等。在谋篇布局方面,教师应当让学生分清材料的主次、先后,从而使得材料能够符合说理要求。一些学生在写叙述文时,还存在时间混乱、人物混乱、事情发展不合理等现状,这些都需要教师去加以引导让学生在了解逻辑规律的情况下,更好的搭建框架,让高潮与低谷不再突兀乍现,转承自然。在进行作文评讲时,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思考论证技巧,如正反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常见的方式,都需要教师去做讲解工作,使得学生提高对逻辑方法的重视,增进写作技巧,进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语文逻辑思维的习惯,需要合理利用选编教材,关注高考考核动向,增加语文逻辑知识在课文文本的教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写作训练等方面去运用逻辑方法来解决解读及创作上的问题,使得语文逻辑知识教学真正落于实处。

猜你喜欢
逻辑概念文本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概念飞行汽车,它来了!
逻辑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古代的时间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