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临证指南医案》浅析叶天士对桂枝汤的应用

2022-11-23 18:40陆琳琳盛梅笑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桂枝汤医案桂枝

陆琳琳 盛梅笑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京 210029

桂枝汤又名阳旦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处方组成为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既治外感伤寒,又治内伤杂病,正如《金匮要略心典》所言:“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调阴阳也。”[1]

叶天士,名桂,清代著名医家,为“温病四大家”之一,《临证指南医案》是一部记录叶氏诊疗温病以及内外妇儿各科医案的临床专著,其中应用桂枝汤化裁的医案40则,涉及多种病证,说明叶氏善用桂枝汤。本文通过分析《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桂枝汤之案例,探究叶氏临证应用桂枝汤的经验。

1 《伤寒论》中“桂枝汤”适应证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病治》载桂枝汤:“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桂枝汤组方严谨,用药精当,散中有收,阴阳兼顾,共奏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及营卫失和所致之病证。

仲景用“阳浮而阴弱”概括桂枝汤的适应证,其义有两解:一从病机而言,“阳浮”乃卫阳浮盛之意,“阴弱”是指营阴不足,风寒袭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故发热;腠理空疏,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故汗出。二从脉象而言,浮取为阳,弱取为阴。

2 叶氏临证应用桂枝汤探析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桂枝汤的医案总计40则,涉及咳嗽、虚劳、脘胁腹痛、痞、疟、汗等诸多病证。选择医案的原则:一为叶氏明确提出“桂枝汤”的医案,共19则;二为用药以“桂枝汤”为主,进行化裁的医案,共21则。

2.1 外感病

2.1.1 虚人外感 如《临证指南医案·风门》云:“沈,虚人得感,微寒热。参归桂枝汤加广皮。”[2]203

又如《临证指南医案·风温门》云:“某,阴虚风温,气从左升。桂枝汤加花粉、杏仁。”[2]207

上述两则医案皆为虚人外感,体虚每遇外邪乘袭,无力达邪,卫表失和而发病。经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汗法,皆从外感表证而论[3]。桂枝汤解表发汗、开泄腠理,使表邪随汗出而解。《汤液本草》谓桂枝“气味俱轻,故能上行发散于表”[4]93,可见桂枝作用趋势多向上、向外,善发邪汗、祛表邪;芍药臣桂枝正是于发散之中寓微汗之道;生姜助桂枝解表发汗;枣、草合桂枝,加强散邪之力。桂枝汤常用于治疗外感病,但并不局限于风寒表证,亦适用于体虚外感证,诚如曹颖甫[5]所言:“桂枝汤善治脾胃虚寒之人的外感病证。”虚人外感当扶正祛邪兼顾,不可专事发散,以免汗出太过,正气愈虚。叶氏取桂枝汤疏表散邪之意,佐以人参、当归补气养血,陈皮健脾以化生气血,既扶正以祛邪,又实里防邪入。对于阴血不足者,加花粉滋阴生津,旨在扶助正气以鼓动卫阳,汗出通畅,祛邪而不伤阴分,邪去正安。肝气主升,生于左,肺气主降,藏于右,气从左升而右降[6],故加杏仁肃降肺气,肝肺升降得宜,则全身气机通畅。

2.1.2 病后复感寒邪 如《临证指南医案·寒门》云:“某(五二),复受寒邪,背寒头痛,鼻塞。桂枝汤加杏仁。 ”[2]204

某(五二)案系病后复感寒邪,寒邪外束于表,肺气不宣,卫阳被遏,不得外达,经气不舒,故见背寒、头痛、鼻塞。叶氏选用桂枝汤解表散寒、鼓舞卫阳,配以杏仁温宣肺气。

2.1.3 劳倦复感温邪 如 《临证指南医案·温热门》云:“曹,脉促数,舌白不饥,寒热汗出,初起腹痛,脐右有形,乃久伤劳倦,复感温邪,……此营卫二气大衰,恐延虚脱,议固卫阳,冀寒热得平。黄芪、桂枝、白芍、炙甘草、牡蛎、南枣。”[2]214

曹案乃劳倦后复感温邪,温邪外犯,本当投以辛凉解表剂,但营卫之气已大伤,兼胃阳虚,拖延不治恐成虚脱,此时以固护卫阳为急。叶氏以调和营卫为治疗大法,予桂枝汤固卫阳、益营阴,加黄芪、牡蛎益卫固表、敛营止汗。方中桂枝温阳扶卫,芍药益阴敛营,合则调和营卫;姜、枣相合,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7];借甘草调和之性,以期营卫之气得复,寒热可解。

2.2 咳喘

2.2.1 风寒咳嗽 如《临证指南医案·咳嗽门》云:“某(四四),寒热咳嗽,当以辛温治之。桂枝汤去芍,加杏仁。 ”[2]43

又如《临证指南医案·咳嗽门》云:“某(五十),形寒咳嗽,头痛口渴。桂枝汤去芍,加杏仁、花粉。”[2]43

肺为华盖,外合皮毛,最易受邪;而肺又为娇脏,不耐邪侵,遇风寒之邪则肺气宣肃失司,肺气上逆,发为咳嗽。因风寒而发病者,辛温散之,故叶氏在桂枝汤辛温散邪的基础上,减性寒敛邪之芍药,配以杏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伴口渴者,则佐以花粉生津止渴。

2.2.2 痰湿咳嗽 如 《临证指南医案·咳嗽门》云:“某(五三),寒伤卫阳,咳痰。川桂枝(五分)、杏仁(三钱)、苡仁(三钱)、炙草(四分)、生姜(一钱)、大枣(二枚)。 ”[2]43

某(五三)案乃寒邪犯表,伤及卫阳,运化无力,水湿内停,聚而成痰,肺气失宣,痰随气逆,而见咳痰。叶氏以桂枝汤为主方疏散寒邪,并以桂枝助阳化气利水,减酸寒敛阴之芍药,加杏仁宣利肺气、化痰止咳,加薏苡仁淡渗利水,使湿邪从下而走。

2.2.3 表虚咳嗽 如《临证指南医案·咳嗽门》云:“吴(三六),劳力神疲,遇风则咳。此乃卫阳受伤,宜和经脉之气,勿用逐瘀攻伤之药。当归桂枝汤合玉屏风散。”[2]59

吴(三六)案系表虚卫弱,腠理不密,外邪易侵,故遇风则咳。叶氏取桂枝汤合玉屏风散益气固表实卫、祛风止咳,佐当归以和经脉之气,告诫吾辈不可用逐瘀攻伤之药。

2.2.4 寒饮作喘 如 《临证指南医案·痰饮门》云:“某,服三拗汤,音出喘缓,可见苦寒沉降之谬。素多呕逆下血,中焦必虚,而痰饮留伏显然。议治其饮。桂枝汤去甘草,加杏仁、茯苓、苡仁、糖炒石膏。”[2]254

某案因阳气不振,寒饮内停,留伏于肺,肺气肃降失职而作喘。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则行,故仲景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叶氏效法仲景,选用桂枝汤温阳化饮,使饮邪从表、从下分消而去,并于方中减助湿增满之甘草,加杏仁以泄肺。温阳化饮之余当配伍行消之品,如茯苓、薏苡仁,借其甘淡之性,渗湿邪以化水饮,而芍药为敛阴之品,佐苓、苡分消饮邪而不伤阴。寒饮郁久易化热而见下血,故于方中加性寒之石膏,糖炒后性敛止血,清热而不伤胃。

2.3 汗证 如《临证指南医案·疟门》云:“某氏,建中法甚安,知营卫二气交馁。……是少阴之阳不营太阳,此汗大泄不已矣,孰谓非柴葛伤阳之咎欤?议用桂枝加熟附子汤。人参桂枝汤加熟附子。”[2]280

又如《临证指南医案·汗门》云:“张(五六),脉弦大,身热,时作汗出。良由劳伤营卫所致。经云:劳者温之。嫩黄芪(三钱)、当归(一钱半)、桂枝木(一钱)、白芍(一钱半)、炙草(五分)、煨姜(一钱)、南枣(三钱)。 ”[2]114

某氏案系表证未解,阳气已虚,加之营卫二气俱弱,卫外失司,腠理不固而汗大泄不已,正如“如水流漓,病必不除”之意。叶氏取桂枝汤解表扶阳、实卫和营,另加附子,取其温阳之力,待阳气恢复,营卫充实,肌表腠理固密,则汗出自止。

张(五六)案乃劳倦内伤,损及营卫,营卫不守而时作汗出,正合“营卫失守,诸病生焉”[8]之说;脉弦大,身热则为气虚血弱,阳气浮越之征。“劳者温之”,叶氏用桂枝汤治之,取其甘温之性,调理脾胃之功,旨在建中,以荣营卫;并合用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敛浮阳入阴,以期营卫得守,阴阳自平,则病自愈。

2.4 内伤疼痛

2.4.1 脘胁腹痛 如《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门》云:“某(女),形寒脘痛,得食甚,手按少缓。非有余客邪病,拟进和营卫法。归桂枝去芍,加茯苓。”[2]383

又如《临证指南医案·腹痛门》云:“袁(四五),当脐腹痛,发于冬季,春深渐愈,病发嗳气,过饥劳动亦发。宜温通营分主治。当归、炙草、肉桂、茯苓、炮姜、南枣。 ”[2]391

再如《临证指南医案·胁痛门》云:“沈(三十),左胁下痛,食入则安。当归桂枝汤加肉桂。”[2]386

营血亏虚,络脉失于濡养,络虚则痛,加之寒邪入络,营络凝滞,故脘胁腹痛,以手按少缓,过饥劳动则发,食入则安为特点;又因寒主冬之时,春阳主升发,故腹痛发于冬季,春深渐愈,正如《诸病源候论·腹痛病诸候》所云:“久腹痛者,脏腑虚而有寒,客于腹内,连滞不歇,发作有时。”[9]叶氏[2]130认为“大凡络虚,通补最宜”,故营络虚寒为病,宜用辛甘温之品补虚通络[10],故取桂枝汤加当归温经散寒、补血和营、通络止痛。虚寒甚者,或加肉桂,或用肉桂易桂枝,炮姜易生姜,以加强温营血、散寒凝之效。某(女)案、袁(四五)案为营络中阳兼虚,故于方中加茯苓甘平补阳,与桂枝相伍,甘温相合,旨在温阳补中,温通营络,同时减性寒抑阳、有碍中阳宣通之芍药。沈(三十)案属营络虚寒兼肝少血养,而芍药最善养血柔肝、缓急止痛,故选用桂枝汤温营通络,并以芍药配伍当归,重在养血柔肝、和营止痛。

2.4.2 腰髀痛 如《临证指南医案·腰腿足痛门》云:“吴(氏),脉虚身热,腰髀皆痛,少腹有形攻触。脏阴奇脉交伤,不可作外感治。当归、炒白芍、桂枝、茯苓、炙草、煨姜、大枣。 ”[2]395

吴(氏)案腰髀痛,脉虚身热,少腹有形攻触,乃脏阴奇脉受损,治当予通补奇经,勿滥用发表法。在奇经虚证的治疗上,叶氏[2]446提出“其虚者,必辛甘温补,佐以流行脉络。务在气血调和,病必痊愈”的观点,强调以补为主,以通为用,选用桂枝汤加当归辛温通络、通补奇经,其中桂、芍入跷脉,桂、归入阳维脉,芍、归入冲脉,当归又为带脉引经药[11]。桂枝得茯苓则不发表,茯苓得桂枝意在甘温助阳,两药合用,重在温通经脉而调和气血。

2.4.3 身痛 如 《临证指南医案·虚劳门》 云:“邢 (四四),努力伤,身痛无力。归桂枝汤去姜,加五加皮。”[2]40

邢(四四)案系因劳致虚,营虚不荣,络脉不利,而见身痛无力。虚则补之,络以通为用,叶氏取桂枝汤加当归补血养营、通络止痛,配以五加皮补肝肾、强筋骨;而生姜辛散,可减去不用。

2.5 心悸 如《临证指南医案·产后门》云:“余,产后不复,心悸欲呕,遇寒腹痛。先议进和营卫,继当补摄。归桂枝汤加茯苓。”[2]453

余案乃产后汗出过多,心阳受损,心神失养,心中空虚而发为心悸。叶氏予桂枝汤温补心阳,其中桂枝入心经,振心阳,与甘草相须为用,重在补心气、温心阳,凡心悸之心阳伤证,皆可用之;辅以茯苓宁心定悸,与桂枝相合,辛甘化阳,以奏温通心阳之效,心阳得复,则心悸自止。针对产后营血亏虚的病机特点,叶氏于方中加当归温以养营,营血旺则胞脉得以濡养,其症可除。

2.6 虚劳 如《临证指南医案·调经门》云:“某,脉弱无力,发热汗出,久咳形冷,减食过半。显然内损成劳,大忌寒凉清热治嗽。姑与建中法,冀得加谷经行,犹可调摄。桂枝(五分)、生白芍(一钱半)、炙草(五分)、枣肉(三钱)、饴糖(二钱)、归身(一钱半)。 ”[2]428

《素问·痿论》云“脾主身之肌肉”,“解肌”一词提示桂枝汤有调理脾胃之功[12]。从组方思想上分析,桂、姜温中益脾胃,枣、草补中虚,为“中宫补剂”,芍药补血养脾,诸药合用,共襄温中补虚、调理脾胃之功。妇人脉弱无力,提示内损成劳,脾胃久虚,纳谷减少,气血俱衰,而致经水断绝不行。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胃为“水谷之海”,司受纳,纳运协调,水谷得以化生气血,水谷盛则气血盛,月水以时下。在治疗虚劳经闭时,叶氏尤重中焦脾胃,以桂枝汤为主方,去生姜,倍芍药,加饴糖,重用甘温之品,温建中脏,培补中气,后天之本不败,气血生化有源,利于虚劳恢复,月水复故。

2.7 痞证 如 《临证指南医案·痞门》 云:“沈 (二四),……缘清阳先伤于上,柔阴之药反碍阳气之旋运,食减中痞,显然明白。病人食姜稍舒者,得辛以助阳之用也。……议辛甘理阳可效。桂枝汤去芍,加茯苓。 ”[2]156

沈(二四)案系清阳先伤,误用阴柔之药,反碍阳气旋运,中阳不运,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则食减中痞;食姜稍舒,盖因生姜振奋胃阳,中脏得以温煦。叶氏[13]主张“遵古贤治痞之以苦为泄,辛甘为散二法”,在治疗痞证时以辛甘理阳为法,好用桂枝汤去芍防伤阳。桂、姜辛助脾阳,草、枣甘补脾气,以助脾运,中阳旋运得当,气机通畅,脾胃升降有常,则痞满自散。脾喜燥恶湿,故方中伍以茯苓甘以助阳、淡以渗湿,既可补中阳,又能利中焦之湿以助脾运恢复。

2.8 泄泻 如《临证指南医案·便血门》云:“朱,……不但营气不振,而清阳亦伤,洞泄不已。而辛润宜减,甘温宜加,从桂枝加桂汤立法。人参、桂枝、茯苓、生白芍、炙草、肉桂、煨姜、南枣。”[2]328

朱案病已十四载,营气、清阳俱伤,清阳不升反下陷,清浊混杂,并走大肠,而见洞泄不已。久泄宜实脾,叶氏选用桂枝汤振奋营气、实脾升清、温阳止泻,重用桂枝温通阳气,兼升提;加人参、茯苓益气升清、健脾止泻;加辛甘大热之肉桂,旨在补元阳、暖脾胃、止泄泻;煨姜易生姜,意在和中止泻。

2.9 寒热如疟 如《临证指南医案·疟门》云:“孙,高年发疟,寒热夜作,胸闷不欲食,烦渴热频。最虑其邪陷为厥,进阳旦法。桂枝、黄芩、花粉、生白芍、生左牡蛎、煨姜、南枣。 ”[2]291

又如《临证指南医案·产后门》云:“陈(二八),寒热时作,经岁不痊,且产后病起,阳维为病明矣。归桂枝汤。 ”[2]452

孙案乃高年发疟,元阳气衰,阴阳失和,邪陷为厥,当用阳旦法治之,叶氏取阳旦汤燮理阴阳、和营达邪,配伍黄芩、花粉、牡蛎滋阴清热、除烦安神;甘草味厚而甘,恐恋膈不思食,则去之。

陈(二八)案系产后病起,经岁不痊,营血大亏,营卫循行失度而致寒热时作,故叶氏在桂枝汤调和营卫基础上配伍当归补血养营,营血充足,营卫相合,则病自愈矣。由此可见,叶氏所治之寒热如疟,非邪在半表半里,故非小柴胡汤和解能治。

2.10 发疹 如《临证指南医案·腹痛门》云:“徐(四十),疹发五六年,形体畏寒,病发身不大热,每大便腹痛里急。此皆气血凝滞,当以郁病推求。当归、酒制大黄、枳实、桂枝、炙草、白芍。 ”[2]390

徐(四十)案乃肺经风热之邪波及营络,营卫之气失司,气血凝滞为病,症见发疹,形体畏寒,身不大热,每大便腹痛里急,治当从郁病推求,以气血调和为目的。叶氏选用桂枝汤散表邪、宁营络、调营卫、和气血,使之条达,并佐以当归、酒制大黄活血化瘀,枳实行气导滞。

3 方药化裁

桂枝汤稍加化裁,功效迥异。纵观这40则应用桂枝汤的医案,对桂枝汤加味、减味的变化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发现以桂枝汤加杏仁、茯苓、当归,减芍药最为常见。

3.1 风寒咳嗽、风寒表证,加杏仁 杏仁辛苦温,辛能散邪,苦则下气,温可宣肺,《本草求真》记载杏仁“既有发散风寒之能,复有下气除喘之力”[14],与桂枝汤相伍,发散于腠理以祛邪,又主肺经之气,气降则咳止喘平。叶氏用桂枝汤治疗风寒咳嗽或风寒表证时,常配伍杏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如咳嗽门某(五三)案,寒门某(五二)案。

3.2 阳虚饮停,加茯苓 《汤液本草》云:“茯苓,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味甘平补阳,益脾逐水,生津导气。”[4]106叶氏于桂枝汤中加用茯苓,其用有三:(1)渗湿利水,给饮邪以出路,多用于饮邪内停证,如痰饮门某案;(2)健脾益气、补中助阳,适用于脾虚失运或中阳不足证,如便血门朱案、胃脘痛门顾(五一)案;(3)温补心阳、宁心定悸,多见于心阳不足证,如产后门余案。

3.3 血虚、血瘀有寒,加当归 当归,味甘辛,性温,主血分之病,叶氏在桂枝汤基础上加当归的功用在于“补”和“行”,补能生血以补虚、通脉,当归协芍、枣补血养营,助桂、姜解表散寒,凡营血亏虚,伴或不伴表不解者皆可用之,如产后门陈(二八)案,风门沈案。成无己[15]云“脉者血之府,诸血皆属心,凡通脉者必先补心益血”,当归可入心生血而通脉,如胁痛门沈(三十)案。行能活血以逐瘀,如腹痛门徐(四十)案,气血瘀滞为患,取当归活血之功,血行则瘀去。

3.4 表实或阳虚不运,减芍药 芍药味酸,酸能敛阴、敛邪,有碍外邪疏解;芍药阴寒,易引寒气入里而伤阳,使阳气失于宣通,凡属表实证或阳虚不运证,用之有加重病情之嫌,故叶氏常于桂枝汤中减去不用,如咳嗽门某(四四)案、痞门沈(二四)案。

4 药量规律

《临证指南医案》所载桂枝汤医案中有11则明确注明药物剂量。由此11则医案可知,叶氏应用桂枝汤时,桂枝用量少则三分,多则一钱,芍药用量多于桂枝,一般在一钱到一钱半之间。重用芍药则入里归营血,意在减其辛散之性,增强滋养营血、缓急止痛的作用[16],其主治病证均存在不同程度营血虚损。姜用量中等,为一钱至一钱半。多数情况下枣用量较多,为二三钱,但用于解表时枣用量较小,为两枚。炙甘草用量在三分到五分之间,用量较小。

5 结语

许叔微[17]云“仲景一百一十三方,桂枝独冠其首”,历代医家对桂枝汤推崇备至。叶氏谨守病机,师古不泥,灵活变通,以桂枝汤为主方进行加减化裁,除了常规治疗外感病、咳喘、汗证外,还被用于内伤疼痛、虚劳、心悸、痞证、泄泻、寒热如疟、发疹等病证的治疗,扩大了桂枝汤的应用范围。学习叶氏对桂枝汤的加减应用,将有助于拓展临床应用桂枝汤的思路。

猜你喜欢
桂枝汤医案桂枝
桂枝汤在温病中的应用规律研究*
喊魂
从《桂枝汤》服药方法小议中药精细化管理
以关节炎为首发症状的结节病1例
类风湿关节炎并寰枢关节脱位死亡1例并文献复习
我的发现
骂村
谭波诊治脑中风恢复期验案2则
桂枝汤加味治疗更年期妇女汗出56例临床体会
从脾胃论治慢性失眠经验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