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及其融入中国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2022-11-23 22:31汪文勇
理论界 2022年7期
关键词: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解构

汪文勇

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与解构性后现代主义思想相对的一种影响较大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它通过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以及超越解构性后现代主义的不足,在保留现代化的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后现代世界的主张,为创造一个更具建设性的美好后现代世界奠定了世界观基础,提供了价值观指导,革新了思维方式。随着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想日益成为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思想,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的背景下,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可以结合中国的现实状况融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之中,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有益思想资源。

一、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产生

后现代主义滥觞于20世纪上半叶,然后迅速扩展到建筑、绘画、文学、电影、音乐、哲学等领域,影响日广,蔓延日甚,在七八十年代形成了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从思想发展和哲学思潮的角度看,一提到后现代主义,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以福柯、德里达、罗蒂、利奥塔等为代表的那种以解构性、批判性、否定性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但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及其缺陷和不足的不断凸显,后现代主义本身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有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属概念,而不仅是单一的种概念,这意味着在后现代主义这个属之下有各种类型的后现代主义,比如解构性(否定性)后现代主义、建构性(修正的)后现代主义、迪斯尼式(简单化)后现代主义等。随着对现代性状况的全面批判和对否定性后现代主义的反思,有破有立、既批判又有所传承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开始得到更多关注。

因此,从影响和发展而言,后现代主义一般被分为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前者以解构性、批判性、否定性为特征,否定主义、悲观主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色彩比较浓厚,是“一种专事摧毁的否定性思维,坚持对以划一思维和二元对立思维为特征的现代思维方式的否定”。〔1〕这种后现代主义提出了一系列的口号,如“哲学的终结”“人的终结”“中心的消解”“基础的塌陷”“理性的陨落”等,旨在彻底摧毁现代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逻各斯中心、在场形而上学等。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针对解构性后现代主义强调否定一切、摧毁一切的倾向,在批判现代性不足的基础上积极寻求解决方法,重新提出可以更合理、更全面地解释世界的理论原则和建设世界的蓝图,建构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更和谐的关系。相比于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更加具有“肯定性、建设性、积极性、乐观性”,〔2〕更加强调思想和实践的创造性,更加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建设性关系,对多元性和差异性更加包容。

可以看出来,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性的积极超越。所谓的现代性,简单而言就是指现代社会的性质或特征,一般而言,现代性是对现代化结果的一种理论概括。现代性,一般会跟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文化的世俗化、社会的城市化、个体原子化、思想的理性化等相关联,其基本理念是理性主义与个人主义。与现代性相伴而来的是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是经济、社会、科技、生活等方面的深刻变革。但与此同时,物质主义、工具理性、价值陨落、信仰缺失、社会危机、环境破坏、生态灾难、全球性问题等负面影响也与现代性如影随形。从哲学层面看,根据世界著名的后现代思想家小约翰·柯布的观点,现代性也就是“现代”世界观和“现代”思维方式,它在带来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3〕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倡导者都认为,如果人类再不采取措施改变人类社会发展的现有模式,人类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岌岌可危,甚至会导致自我毁灭的极端后果,“我们不可能退回到前现代秩序中去,我们必须在现代世界彻底自我毁灭和人们无能为力之前建立起一个后现代世界。”〔4〕而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就是对现代性从根本上和整体上的彻底反思和批判。与解构性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全盘否定不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肯定和保留现代性的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对现代性进行了扬弃,以建设性的态度提出了可以更合理、更全面地解释世界的理论以及建设更美好世界的设想和方案,形成了对现代性的积极超越。

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基础及其内涵

1.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基础

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看,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可以说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源头和基础”。〔5〕而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也被认为是具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意蕴的哲学。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版于1929年的《过程与实在》为其代表性著作。与当时分析哲学大行其道的潮流相反,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是一种富于思辨色彩的形而上学哲学。过程哲学认为,世界不是由机械唯物论所认为的空洞的、孤立的、只处于简单位置的物质实体构成的,而是由处于关系和过程之中的实际实有构成的,实际实有又构成大大小小各层次的有机体。过程哲学就是研究有机体的结构、特征、相互关系以及它们的存在和演化条件的学说。在哲学史上,认为世界是一个机体和过程的哲学家不乏其人,但怀特海把世界作为机体和过程的思想变成了一个庞大而严密的形而上学和宇宙论的理论体系,从而一改西方哲学的实体本体论传统,实现了从实体本体论向机体本体论的转变。

过程哲学以当时科学和哲学的最新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现代传统哲学的回溯和批判,揭示了现代哲学的两个基本缺陷:在本体论上明确否定了机械唯物论的物质实体观,把事物的存在看成一个不断生成的经验过程;在认识论上否定了经验知觉的感觉主义学说,把认识论建立在了经验过程的本体论基础之上。过程哲学还批判了以笛卡尔为代表的物质与精神相对立的二元论哲学,认为世界的终极实在就是实际实有,而不是物质与精神两个实体。实际实有不仅是点滴的经验,更是一个经验的过程,是经验和经验者的同一。同时,从实际实有的特点看,它是偶极的,既有其物理极也有其精神极,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西方传统哲学中悠久而顽固的二元论,对于解决物质和精神的对立统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过程哲学还对分析哲学的“完善的辞典的谬误”进行了揭示,认为分析哲学的语言分析和批判只是在一个貌似完善的辞典的范围内作字句上的分析,而没有看到这个辞典的构建是来源于实际的社会生活世界的,“忽略了语言与人类经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因而走向了忽视生活、脱离经验、远离客观世界的极端”。〔6〕

怀特海过程哲学的实质就是为了克服西方哲学传统上一直存在的诸种矛盾和对立,比如:存在与生成、事实与价值、理智与感情、永恒与历史、科学与人生、运动与静止、推理与常识、逻辑与直觉等,这些矛盾的每个方面都揭示了世界经验的某些合理性,同时又显示其片面性,关键是要在两者之间实现某种平衡。而从怀特海所处时代看,他的过程哲学的现实意义之一也是为了调和当时分析哲学与大陆哲学的巨大分歧。〔7〕

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哲学思潮上,英美分析哲学与欧陆人本主义哲学相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加之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日益突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日趋紧张,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便受到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关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怀特海的助手、芝加哥大学教授哈茨霍恩利用过程思想,创立了过程神学。20世纪70年代,小约翰·B.柯布及其学生大卫·R.格里芬在美国克莱蒙特建立过程研究中心,该中心致力于过程思想的研究及其在社会发展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大卫·格里芬以怀特海哲学为依托,提出了“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并致力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想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推广和应用,在世界范围内和当代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2.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主要内涵

从世界观的角度看,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以内在关系为基础的有机整体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把宇宙视为由各个机体构成的一个多层次的机体整体,这个整体中,作为过程的有机体通过摄入与其他有机体处于历时和共时的关系之中,这种关系是一种内在的关系,决定了事物的性质构成,使有机体得以生成和发展。这个机体不仅指具有生命的有机体,而且还涵盖一切无生命的事物,包括基本微粒如原子、分子等。实际上整个世界就是由不同层次和等级的有机体所构成的,“经验的点滴”(drops of experience)是机体,原子、分子也是机体,作为自然进化最高产物的人更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有意识、会思维的高等级的有机体,更不用说人与人组成的拥有丰富的内在联系的社会有机体了。各个层次的有机体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没有任何机体可以孤立生成,正如怀特海所说,“个别实有的生命史,是更大、更深、更完整的模式的生命史中的一部分”。〔8〕这种强调内在关系的机体整体论以科学和哲学的最新发展为基础,顺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发展趋势,成为只关注外在关系的机械论世界观的替代者。

从基本的价值观看,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秉持一种和谐与合作的价值观。与崇尚竞争和个人主义的现代价值观相反,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更青睐和谐互助和合作共赢。相较于集体和社会,现代价值观更加注重个人,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并为此而展开各种各样的竞争。竞争当然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性,但也有可能会导致像霍布斯所说的,整个社会陷入一切人反对一切人,人与人的关系像狼与狼的关系一样的状态。这种竞争反映在哲学上就表现为非此即彼的二元论思维,互相斗争的对立面势不两立,互不相容,不可调和。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推崇和谐与合作,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既有竞争的一面,也有相互依存和合作的一面,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更看重后一方面。所以,建议性后现代主义对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摒弃了绝对的个人主义和二元对立的观点,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反对只一心一意追逐个体利益的做法,认为个人是共同体中的个人,人类是一个共同体,“人类共同体是更大共同体的组成部分”,〔9〕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利益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共同体。需要关注的是整个共同体的长期福利,而不是某个人、某个组织或某个地区、某个国家的个别利益,“一个可持续的世界必须基于将共同幸福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那种使命”。〔10〕

从思维方式看,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具有建设性、整体性的特点。从产生上看,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起源于对现代性的超越和对解构性后现代主义的不满。20世纪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对现代性的一种反思和批判。只不过后现代主义中的解构性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采取一种彻底的否定态度,在这个过程中,现代性中积极的一面也被解构掉了,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相对主义、虚无主义、悲观主义和非理性主义。〔1〕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批判现代性的同时,承认和保留了现代性中积极的一面,通过有破有立,在体现其批判性的同时,彰显了其建设性。“当今世界迫切需要一种高远的整合精神,需要一种把各种零碎知识整合为一种综合远见的学说”,〔11〕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就是这样一种学说,它力图对现代化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进行重构,在哲学理念、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观点和对策。这也是对现代性导致的生态危机、社会危机、精神危机的一种整体性的回应,是对人类和世界的发展前途和整体命运的关注,体现了其思维方式整体性的特点。

此外,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出现和发展还涉及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的变革和创新,内容上也可以关联到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科学、法律、人权、民主、女性主义、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拓展。

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融入中国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近些年,过程哲学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想在中国颇受关注,一方面是其思想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在某些理念上有接近之处,另一方面是因为当前中国正处在全面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通过了解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和批判思想,可以后发者的优势来避开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些弊端,避免重蹈覆辙。大卫·R.格里芬说:“中国可以通过了解西方所犯下的错误而避免现代化恶果,当中国这样做时,就已经是后现代化了。”〔4〕特别是在全球气候问题和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变成一种国家战略,放在现代化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至于有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最有希望引领生态文明。〔12〕很多国内学者也正在尝试把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和中国现代化各个方面和领域结合起来,“一批有眼光的学术新锐已经开始立足中国的现实,致力于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本土化,开出有中国特色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以积极地应对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各式各样的严峻挑战。”〔11〕中国的现代化当然要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有益的成果,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也可以成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有益的思想资源和智力支持,只是我们要辩证地对待这种结合,理清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融入中国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做到吸取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有益的方面,克服其不足和有失偏颇的方面,真正做到对我有利,为我所用。

1.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融入中国现代化的文化逻辑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受到关注,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气质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气质有很多接近的地方。从作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基础的怀特海的过程哲学看,怀特海曾说,他的哲学著作“东方意味特别浓厚,也许中国人反而容易了解,容易欣赏些”“里面就含蕴有中国哲学里极其美妙的天道观念”〔13〕“普遍立场而言,机体哲学似乎更接近印度或中国思想的某些气质”。〔14〕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有机世界观、崇尚和合的价值观、整体性和过程性思维方式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强调有机联系、天人合一、整体思维和大局意识等都有类似之处。相对于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的现代性的缺陷,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诚信、立德、重视家庭等能更好地把人联系起来,更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欣赏和借鉴既拉近了与中国文化的距离,也让其思想理念和观点看法能被更好地接受。

2.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融入中国现代化的理论逻辑

从理论上看,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作为我国现代化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也有很多契合的地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过程思想、社会机体和共同体的思想、生态文明的思想、辩证思维等也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思想和思维方式。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上,马克思主义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都从不同角度对资本主义的弊端和局限性有深刻的揭示,认为正是资本主义对利润的无尽追逐导致了生态灾难和贫富分化的社会问题;二者都关注弱势群体,追求真正的实质上的民主、自由、人权、公平、正义;二者把共同富裕或共同的福祉作为目标,对未来社会的发展都有一种理想的设想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受到关注和重视,这种理论上的类同也是很大的一个原因。作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最新发展成果的有机马克思主义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智慧、后现代马克思主义与环境思想的融合”,〔12〕是针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所造成的生态灾难和资本主义自身命运提出的建设性替代方案。当然,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有契合的地方,并不意味着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可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是在马克思主义具体指导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可以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中吸取有益的思想、理论和观点。

3.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融入中国现代化的方法逻辑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在反思西方现代化的弊端和克服解构性后现代主义的不足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对西方现代化的弊端的揭露、对现代性的反思、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对资本主义异化现象和巨大贫富差距的批判等都有其合理性,其有破有立、批判性和建设性并举的特征也给人很深刻的印象。对于这些合理的方面我们当然要深入研究,充分发掘,并把其应用到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去。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本身也有其局限性。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毕竟是起源于西方的,特别是其以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为基础,而怀特海的思想呈现浓重的理性主义、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色彩,这不可避免地导致其过于理想化和唯心主义色彩的内在理论缺陷和价值取向上的局限性。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提出是为了解决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问题,但从本质上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就决定了其上层建筑的性质和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取向,使得其在价值观上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更谈不上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人民的主体性。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将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价值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的。这是在价值观和出发点上巨大的不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要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超越之处。所以,对待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方法应该是历史的、全面的、具体的、辩证的,一方面要取其精华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所用,另一方面要摒弃其不正确、不合理的地方,对其进行扬弃和超越。

4.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融入中国现代化的现实逻辑

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至今走过了艰难而曲折的道路,当前正迈向现代化建设的中级阶段。〔15〕由于中国的现代化是外生型和后发式的复杂的现代化过程,整个社会各领域现代化的程度、速度、水平并不平衡,有的方面可能还处于前现代,有的方面正在实现现代化,有的方面开始呈现后现代的特征。而且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发展的道路,不是全盘西化照搬照抄,因此,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要成为中国特色现代化的智识资源和精神助力必须与中国当今发展的现实状况相结合,针对发展的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举措。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当前中国的发展状况看,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哲学思想、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政治改革、教育创新、社会可持续发展、后现代科学等方面都提出了很多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观点和看法,让人耳目一新,大受启发。但怎样对待这些具体的观点和看法,却要立足当前中国的现实。一方面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不足要保持清醒和理性的态度,认识到不足形成的客观原因和必然性,另一方面也不能认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就是灵丹妙药,照搬照抄就能药到病除,把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当成救世主。要看到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提出的观点和建议看起来可能很美好,但应用到具体的现实时也有可能会水土不服,药不对症。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融入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应“将其提出的政策方案从外部强加于任何国家,而是努力促使他们自己作出决定”。〔12〕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融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涉及很多方面。这些方面有的是纯学术的理论探讨和思想交流,有的是直接面向现实的实践方案和具体策略,开始产生实际的影响。对此,我们既不能视之为洪水猛兽一味拒绝,也不能毫无批判地全盘接收,只要我们尊重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掌握其内在的逻辑,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一定能对中国特色现代化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正面的影响,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有益的思想资源和有力的智力支持。■

猜你喜欢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解构
还原
解构“剧本杀”
古特雷斯联合国改革议程与中国的建设性角色*
如果被无端指责,该咋办
以建设性新闻理念推动广电媒体转型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解构视野中的后现代文论——以哈琴的后现代主义诗学为例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