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与旅游利用策略研究
——以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景区为例

2022-11-23 22:31刘柯兰乔淑英
理论界 2022年7期
关键词:黎族槟榔活化

刘柯兰 乔淑英

一、引言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足以代表一方文化,并为当地社会所认可的,具有普世价值的知识类、技术类与技能类传统文化事项。”〔1〕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存丰厚。海南省是地处中国最南端的省份,其热带海岛型自然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独具的地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这为海南旅游开发提供了宝贵的财富,海南也成为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在当前国家推进文旅融合的政策背景下,成为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领域,关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景区位于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5A级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在景区开发项目建设中,海南黎族文化中有十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以不同形式进行活化利用,本研究拟以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景区为例,以景区产品对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与旅游利用的意义与价值为研究方向,在解读与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提升策略和路径,为民族地区旅游景区非遗活化利用提供对策与建议。

二、相关概念和文献综述

非遗活化是在保护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多样的、全面的、动态的、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符合大众欣赏性、具有教育性、信息性、经济性等创新安度措施后的保护性开发,让其“动起来”并能“开口说话”,成为可使用、可欣赏、可体验、可感悟、有共鸣的非遗;〔2〕非遗旅游利用是指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在旅游活动或旅游产品中的利用。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及其旅游利用的研究,学术界近年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周睿、钟林生和刘家明(2015年)将旅游利用的原则概括为保护优先、可持续发展、市场导向和多方发展。〔3〕纪文静(2009年)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和旅游开发过程中资源特色的重要性。〔4〕章牧(2021年)则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中呈现原真性、可体验性、可持续性和不可模仿性的特征,并结合案例从文化认同与原真性、文化再生产、价值共创三方面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中的活化路径。〔5〕杨智伟(2020年)认为应坚持“情动机制”式的遗产活化,传承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与创新的中坚力量和组织保障。〔6〕非遗的活化、传承与创新发展,要“见人见物见生活”。对于国外非遗旅游利用研究,王立妹和卢松(2017年)通过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分析得出民族认同、资源开发与管理对非遗旅游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的结论。〔7〕对于槟榔谷景区旅游项目建设的分析研究,孙九霞、王学基(2015年)认为民族旅游地旅游域中所进行的文化展示是充分依托族群“自用”的文化而逐渐展开“旅游域”中“他用”的文化生产过程,〔8〕是槟榔谷景区文化项目学术研究分析中比较有影响的研究。

三、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黎族非物质文化活化与旅游利用分析

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创建于1998年,坐落在距离三亚市中心20多公里的甘什岭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依托甘什黎村创建的黎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景区。景区分为3个区,甘什黎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村、雨林苗寨。在景区开发中,黎族打柴舞、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黎族纺染织绣技艺、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黎族钻木取火技艺、黎族“三月三”节、黎族竹木器乐、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黎族服饰、海南八音器乐等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资源被活化为项目或者产品。在三亚与保亭现存的31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槟榔谷景区利用的黎族国家级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占了10项。槟榔谷景区开发建设中对黎族非遗文化的活化利用有很多方式,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博物馆“静态”展陈方式

在槟榔谷景区内,通过传统博物馆原生态村庄静态陈列,黎族非遗文化成为景区旅游项目和吸引物。首先景区参照传统博物馆形式建有文身馆、黎族民俗馆、无纺馆、麻纺馆、棉纺馆、黎锦龙被馆等,在这些馆中,通过“静态”实物、蜡像模特等方式展示非物质文化物质载体,另外还以制作过程流程图等方式展示黎族哈、美孚、杞、润、赛五大方言区黎锦制作艺术等。此外,在甘什黎村文化体验区、黎苗风味饮食文化体验区、兰花小木屋民宿体验区、田野黎家民俗体验区等区域,主要以原生态黎村天然博物馆形式,对黎族船型屋建筑及黎族生活方式、山栏稻、山栏酒等制作、黎族饮食文化等进行展示。

2.歌舞表演“动态”展示方式

“歌舞”表演以动态方式对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另一种形式的展示。《槟榔·古韵》演出是景区内大型实景民族歌舞文化舞台剧,在一个实景化舞台上,黎苗居民一直沿袭保存下来的生产、生活形态以歌舞艺术的形式呈现给观众或游客。黎族钻木取火技术、黎锦编织技艺、服饰文化、黎族器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涵盖其中。演出开篇就是黎族钻木取火主题舞蹈,演员通过群体舞蹈对黎族先民取火技艺流程和利用做了演示,展示了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旺盛的生命力,配以古朴而力量感强烈的音乐,给游客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动感体验。黎锦编制技艺舞蹈由文身黎族阿婆表演展示,她们很自然地坐于舞台两侧,伴随舞台中央黎族姑娘对黎族服饰的模特展示,阿婆们像在自己家门口一样专心地进行黎锦采线、编织,浑然一体的场景让游客情景化地体验到原汁原味的黎锦编织技艺文化。另外,每天早上景区门口三月三广场的迎宾舞和景区节假日甘什黎村的黎族婚礼仪式等展演中也有很多歌舞表演的“动态”展示。

3.旅游商品与研学旅游产品研发

在景区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旅游商品和研学旅游产品也是基于对黎族非物质文化的利用和活化。景区旅游商品主要有手工黎锦及黎锦衍生开发的黎族服装、披肩、手提包等系列,还有山栏酒、黎族美食等食品。研学旅游产品作为景区近年开发的非遗文化体验新产品,受到消费者的喜爱。研学产品中目前有黎族黎锦技艺、美食制作体验等内容,学员还可以了解海南岛原住民使用的生产生活工具、体验原始制陶方法、演奏黎族八音器乐和体验黎族藤编工艺制作过程等。

四、存在问题与提升建议

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槟榔谷景区项目和产品开发中充分发挥了资源优势,作为旅游吸引物的博物馆、民族舞蹈和旅游商品受到旅游者的喜爱,在游客游览观赏过程中,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播和传承,槟榔谷也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

尽管景区在黎族非物质文化活化利用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是在旅游竞争日渐激烈的今天,景区产品开发还存在很多需要提升的领域,比如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活化利用中引入不足,旅游商品和旅游产品开发还比较单一,真正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存在青黄不接等问题。有关未来发展与提升的策略,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探讨:

1.提高现代科技手段与措施在景区非遗旅游活化利用中的含量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现代科技为非遗活化利用传播等带来了方法革命,在此背景下,景区非遗活化利用应加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比如在数字化全媒体背景下,槟榔谷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通过微视、影音等技术记录和传播民族舞蹈和民族音乐、民族饮食等非遗文化,通过景区网站和各种营销软件广泛发布和宣传,借助新媒体技术,旅游者可以全方位、全空间和全维度地了解槟榔谷景区并增加游客实地一游的吸引力。此外,在景区适合场所,设置黎族非遗VR体验馆,旅游者利用VR技术,沉浸式地感受黎族传统技艺,实现与民族技艺和传承人的虚拟零距离接触,体会黎苗民族的精神内核。在景区的各类博物馆,除了静态展示,可以加入动画、导视系统、触摸屏、舞台背景、音效等科技手段辅助非遗文化展示。

2.充分发挥创意在景区非遗旅游活化利用中的作用

非遗旅游活化利用离不开创意引领。槟榔谷景区非遗活化利用可以借助黎族文化元素符号的提取和创意设计,以增强最终产品对游客的吸引力。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很多载体具有符号价值,这种价值可以通过创意引领转移、嫁接或附加到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载体之上,比如黎锦的大力神符号可以在很多旅游商品研发中使用,同时可以设计成钥匙扣、胸针、手链等多种个性化的文创产品。黎族的传统建筑船型屋作为黎族先民的建筑文化载体,既具有符号价值也具有住宿功能和观赏价值,并有独特的营造技艺。景区可以在甘什村板块设立船型屋展区,搭建小型等比模型,现场定时为游客展示搭建流程,让游客更好地体验船型屋的建造过程和技艺,还可以推出船型屋的微型积木,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增加景区收益。

3.增强研学产品吸引力,助非遗文化可持续传承

槟榔谷黎族非遗活化利用已经开发了一些研学旅游产品,但目前还存在产品品类较单一、品牌知名度不高等问题,未来应该加强研发力度,增强产品吸引力,助力黎族非遗文化可持续传承。在研学旅游产品开发中,需要不断加强黎族非遗文化体验项目设计,增加参与性和趣味性。景区现有研学产品涉及黎族竹木器乐、黎族制陶、黎族藤竹编、黎族纺染织绣技艺、黎族酿酒、钻木取火等非遗文化,在研学活动中的设计多是比较初级简单的观赏和模仿,应加强对产品的深度研发,通过分层次的产品设计满足各类研学群体的多元化需求。比如针对省外的研学产品可以实施普适性介绍和一般性体验,而对省内黎族中小学生,除了大众化的非遗认知和体验之外,应探讨与地方政府合作的方式,或双方共同出资,选拔对黎族非遗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进行较有深度的研学活动,在织锦、制陶与演奏等研学活动中,以竞赛等方式发现和引导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好者与传承者,并对其进行重点跟踪培养,以利于非遗的可持续发展与传承。另外,要加强景区研学导师和导游的专业培训,提高研学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对研学产品要进行品牌化设计和经营,从团队命名到团队标识再到团队成员用品和纪念品(书签、雨伞、书包)等系列设计都要贯彻品质化品牌化理念,以塑造槟榔谷黎族非遗研学产品的品牌价值。除此之外,继续广泛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高校开设非遗主题选修课,相关部门对于黎族非遗相关研究给予资金支持,培养高层次非遗传承相关人才。

结语

综上,作为民族文化遗存丰富的资源体,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是民族文化旅游景区产品开发的重要方式,如何发挥好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增强产品吸引力并提升景区的品牌价值,不只关乎景区的发展,也关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与传承。各级政府及旅游景区应凝聚多方力量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与旅游利用,在文旅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通过活化和旅游利用使民族非遗文化焕发出独特而悠久的原真魅力,在旅游展示和传播中传承多彩多姿的少数民族非遗文化。■

猜你喜欢
黎族槟榔活化
黎族小伙闯“深海”
大功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堆原位批量快速活化工艺研究
工业遗存的活化——叁伍壹壹的时光与鲜花
《黎族母亲》等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5月槟榔市场监测分析
8月海南气候动荡 农作物减产剧增
6月槟榔市场监测分析
槟榔之味《粤中见闻》:“以槟榔肉兼食,味厚而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