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媒探究流落澳画廊的中国铜像

2022-11-23 17:19安娜•凯尔西-苏格
环球时报 2022-11-23
关键词:希克新南威尔士州亨特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11月22日文章,原题:黄金卫士加拿大华裔作家赵希然认为,有一段历史西方国家很大程度上已经遗忘,而“中国当然没有”。20世纪初,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屡战屡败,文化遭受殖民者劫掠。珍贵的中国文物也在劫难逃。在中国,曾遭受劫掠仍是“国家屈辱和愤怒的根源,”赵说。

1972年,艺术史学家门德尔松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美术馆当策展助理时,曾在那里发现一件迷人的艺术作品。它是一尊来自中国明代的140厘米高的铜制佛教金刚塑像(如图)。她一直想知道它是如何来到该馆的。她并非唯一对中国文物有疑问的人,如今一些文物正散落在全球。对中国来说,追查丢失的文物很重要,这不仅是为了找回过去,也是为找回讲述其过去的方式。

1900年,应大英帝国要求,驻扎在新南威尔士殖民地的英国海军军官希克森上尉从悉尼乘船前往北京。当时中国发生了后来被称为义和团运动的起义。澳国家海事博物馆策展人亨特说,希克森是受英国指示赴中国帮助镇压起义,“保护殖民利益”被坚定提上议程。当时,中国的处境并不好。大清朝廷屡屡落败,一再签署丧权辱国的条约。1905年《悉尼先驱晨报》报道称,希克森将向澳大利亚的美术馆捐赠一尊在北京附近废墟下找到的古铜像。”在亨特看来,这个过程相当于抢劫。但新南威尔士州美术馆表示很难确定这一点。该馆正进行确定该文物出处的工作。

如今中国人正从其他国家董新获得中国文物。“我一再听说真正富有的中国人从拍卖会买文物只是为了捐给国家。”在赵看来,这都是迈向解决文物流失影响的小步骤,这种影响仍在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中发挥作用”。爱尔兰国立梅努斯大学中国历史专家吕洲翔(音)表示,百年屈辱“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流失海外的文物是撒在伤口上的盐。

在亚洲四处寻找被劫掠和走私艺术品的刑事学家史密斯表示,如今“文物”被视为建立“新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的象征。亨特表示,在他所在的博物馆,“许多情况下”,当一件与义和团运动及其他冲突有关的物品被捐赠时,“我们都会拒绝,不会接受它。因此,如果它来自中国,我们就认为它应回到中国。”▲(作者安娜•凯尔西-苏格等,王会聪译)

猜你喜欢
希克新南威尔士州亨特
《埃德加·亨特利》中的边疆家园与哥特暴力叙事
美国亨特工程公司 北京代表处
盯紧20%的客户
盯紧20%的客户
换锁
Teacher Assessment Literacy:How do We Know What We Need to Improve?
澳大利亚一州“脱衣搜查”激增引抵制
“占领”
盯紧20%的客户
为爱种一片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