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

2022-11-23 03:02唐旋
新体育·运动与科技 2022年10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体育课阶段

文 / 唐旋

跟随时代发展的洪流,人们物质条件不断进步,行为习惯随之改变,优良的美德、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成年人的一言一行,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们行为习惯的养成。李静静等人对204名小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现状调查,结果显示仅7.3%的学生不存在乱扔乱掷现象,17.4%的学生能做到早睡早起[1]。贾赛男对200名小学一到五年级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测试后发现,19.2%的学生能做到勤刷牙、勤洗手,讲究个人卫生,45.8%的学生能做到独自按时完成作业[2]。综合上述调查数据可知,现阶段仅有少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规范自己行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显得愈发重要。体育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特有的教学方法与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相契合,成为广受学生喜爱的校本课程。随着“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不仅要育体,更要育人,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针对性培养,对帮助学生养成受益终身的好习惯,体现新时代体育的育人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1 体育教学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小学低年级为义务教育阶段一至二年级,该阶段学生各方面素质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模仿性强,可塑性强,个体行为尚未成熟,研究显示3~12岁为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

低年级学生初入校园,各方面行为习惯发展处于由家庭向学校的过渡阶段,结合该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综合前人研究,列出如下适合该阶段学生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坐得正,站得直。体育运动对矫正学生的不良身体姿势有着显著影响,研究显示长期进行体操类项目练习,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姿势,以4~11岁最为显著。队列队形为小学低年级学生体操类教材的必修内容,对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有着重要作用,该阶段学生自控力低下,课堂注意力往往只有5~10分钟左右,因此在队列队形练习中应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如:“木头人比赛”,在指定时间内看谁更像木头人等,将枯燥无味的站姿练习转变为充满乐趣的比赛,从而促进学生养成“坐得正,站得直”的好习惯。讲卫生,懂安全。安全卫生知识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运动技能,让他们爱上体育,同时也要保证学生在校园中的运动安全与卫生。例如在雨天,不便进行室外课的情况下,在班级内进行运动安全及卫生教育,由室外转入室内,活泼好动的小学生难免会出现厌学心理,一名合格的体育老师不仅要让室外课充满激情,也要让室内课有声有色,此时教学形式及方法的多样化尤为重要,如采用该阶段学生广为喜爱“击鼓传花”游戏,拿到花的学生说出一条校园安全卫生常识,可为该小组加上一颗五角星。以游戏竞赛的形式使学生在乐中学,在玩中记,养成讲卫生,懂安全的良好习惯。认真听、仔细看。该习惯的养成与注意力密不可分,研究显示个体从7岁开始,注意力发展进入快速阶段,运动干预对儿童注意力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促进作用[3]。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各种反应类游戏深受该阶段学生喜爱,例如“报数成团、听令辩位”等,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为了游戏能够顺利进行,达到获胜目的,便会不乱讲话,减少噪声,认真听,该类游戏对提升学生注意力,养成认真听的好习惯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小学低年级学生模仿性强,对动作表象的感知大于认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精讲、多示范,例如广播体操的教学,让学生在看中学,在看中练,久之对帮助学生养成仔细看的好习惯有着重要促进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体育练习,让学生在玩中听,在看中学,从而使学生逐渐养成认真听,仔细看的好习惯。

2 体育教学对小学中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小学中年级为义务教育阶段三至四年级,正处于进入中高年级的起始阶段,该阶段学生个性逐渐显露,具有一定独立自主能力,是学生行为习惯从可塑性强趋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时期。

结合该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综合前人研究,列出如下适合该阶段学生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平等待人,与人为善。体育运动有助于小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良好习惯的养成,在运动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会尊重、体谅他人,信任和帮助他人。游戏是该阶段学生最为喜爱的运动形式,合理的组织与引导才能让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双丰收。例如经常性地开展团队协作类游戏,在游戏中合理运用异质分组的教学方法,将某些方面存在缺陷的问题学生平均分到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在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协作,既消除了问题学生与同伴之间的差距感,又培养了班级学生平等待人,与人为善的好习惯,增强了班级凝聚力,使学生们在体育课中既充满“笑与汗”又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规范行为,举止文明。体育课教学活动场地以室外为主,活动范围广,强度大,该阶段学生活泼好动,个性突出,在体育课中学生能够逐渐做到听命令,服从指挥,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校园常规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各种口令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过程,口令并不是只能从教师口里说出,学生也能成为口令的运用者,因此我们要善于自编口令,例如:教师说1234,学生说站好姿势并迅速站好;5678,闭上嘴巴等,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自己规范行为。体育课中学生自喊自改,久之对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学生在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进行实际性的模仿操作,一方面要积极思考领会动作表象,久之学生的思维便会更加敏捷,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教学需求和学生爱好,对现有运动项目或器材进行改造,如利用标志桶和实心球,便可进行学生喜爱的新兴运动项目:保龄球运动;引导学生将空饮料瓶装上适量的沙子,便可进行投掷类练习。与学生一同充分利用和开发器材的多种功能,做到一物多用,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也培养了动手能力,启发了思维,久之学生在运动过程中便会逐渐养成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好习惯。

图1 创新接力赛启发思维

3 体育教学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小学高年级为义务教育阶段五至六年级,该阶段学生正处于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时期,心理发展变化显著,抽象思维逐渐提升,已具备基本的独立思考能力,逐渐可以凭借个体行为准则去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

结合该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综合前人研究,列出如下适合该阶段学生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胜不骄,败不馁。研究表明低强度有氧运动对改善抑郁,增强自信和自尊心有着显著效果;中等强度运动对保持乐观态度有着显著作用,成功、失败与体育密切相关[4]。随着身心不断发展,在体育课中,各类比赛为该阶段学生最为热衷的运动形式,比赛伴随着成功与失败,如何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成功、正确对待失败,值得我们思考。例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闯关的形式进行跳高比赛,第一关50厘米、第二关70厘米.....依次进行,直至无人跃过,每闯过一关记成功一次,让每名学生都能感受成功,对成功次数最多的学生进行适当表扬,告诉他其实你还能跳得更高;对成功次数少的学生给与鼓励的掌声,告诉他,你已经很棒了,继续努力。在组织的各类体育比赛中,胜利并不是一人的独享,合理设计比赛规则,积极引导思想,让每名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便能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好习惯,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团结协作,共争荣耀。体育运动中篮球、足球、排球等集体性项目,在激烈的比赛或练习过程中需要队员间的沟通交流与团结协作,这对团体凝聚力的培养有着积极促进作用[5]。小学高年级学生经常进行少先队活动、跑操展示等团体活动,此时学生的班级凝聚力尤为重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经常性组织两人三足、接力跑等团体性比赛,在赛前给与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让学生之间彼此了解,扬长避短。例如在接力跑比赛中,学生通过自行商定,安排起跑速度快,反应能力好的同学为第一棒,冲刺能力好的同学为最后一棒,整个团队为了胜利的目标共同努力。有成功必然会有失败,此时教师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学生通过团队交流共同找出失败原因,继续努力。以团队的形式在成功中总结,在失败中反思,从而养成团结协作,共争荣耀的好习惯。乐观坚毅,不畏困难。体操运动员桑兰曾说:“体育让我更加坚强”,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对个体意志品质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长跑为该阶段学生体育课的必修内容,过程中极点的出现让人感到胸闷、呼吸困难,很多学生尝试放弃,此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生理反应给与必要的鼓励,告诉学生只要渡过极点便会迎来“二次呼吸”,我们的长跑能力就会随之提升,引导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增加自信心。在进行山羊分腿腾跃练习时,随着高度的提升,部分学生开始无法顺利跃过,产生了恐惧感,此时教师可以进行积极的示范,采用适当的保护与帮助,先帮助学生尝试性跃过,不断鼓励,增强自信心,逐渐过渡到独自完成。体育课中生理与心理方面的困难无处不在,这恰好利于学生养成乐观坚毅,不畏困难的好习惯。

图2 团结协作共争荣耀

4 结语

教育教学改革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推进,各学科教学目标应逐渐由单维度向多维度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谈到,学校体育要牢牢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让体育充满乐趣,促进学生体质、意志、人格健康发展。作为新时代的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拓宽思维,创新教学方式,让体育教学既能育体,也能育人,让学生在运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教学目标的多维度发展。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体育课阶段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体育课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