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导向激励对体育专业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2022-11-23 03:02王兴王立英孙宗臣
新体育·运动与科技 2022年10期
关键词:身体素质导向素质

文 / 王兴,王立英,孙宗臣

在日常运动训练中,教练员经常感叹,为什么运动员在先天条件、训练内容和训练时间都差不多的情况下,运动员最后的成绩表现出很大的差异,甚至会出现两名运动员在训练条件都相等的情况下,最后表现出来的运动成绩却相差其远。其实这与运动员的心理动机方面有着很大的关系[1],尽管不同教练员都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运动员进行心理干预,但最终其目的都是使运动员在训练中表现出强烈的训练动机,进而刻苦训练,不断取得成绩的提高[2]。运动员在平时训练中表现出的训练状态,以及渴望成绩提高的愿望是影响运动员成绩取得的关键要素[3]。每个教练员都希望运动员能提高运动参与动机,呈现出“我要练”的积极状态。所以,每个教练员都试图通过自己的行为以及一些外部奖励对运动员身心产生影响,使运动员以饱满的状态投入到每堂训练课之中,表现出“我要练”的状态。这里出现了一个“动机内化”问题,所谓“动机内化”是指运动员在目标导向的调节下,根据外部条件所施加的种种激励,运动员的心理需求会得到充分的满足,提升自我决定动机的过程,即运动员通过对教练员为其所营造的外部有利条件和自身需求相结合达到自我整合的程度[4]。本研究旨在探讨教练员采用合理的外部导向激励对体育专业学生进行训练后,是否会使体育专业学生产生强烈的训练动机,进而对学生心理施加积极效应,以激发其斗志,振奋其精神,从而积极向上的进行训练,有效提高身体素质水平[5]。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实验对象

以临沂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田径专项班16名体育专业男生为实验对象,且近6个月没有运动损伤且身体健康(体育基础相近)的体育专业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综述法

依据撰写论文需要,本文主要通过知网以关键词“导向激励”“、体能训练”“、身体素质”等关键词查阅了近10年来的大量参考文献,并且对查阅到的资料文献进行有针对性地归纳整理和总结,为本文研究外部导向激励对于体育专业学生身体素质影响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撰写本文理清了思路,坚定了写作方向,为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1.2.2 实验法

将田径专选班16名学生分成两组,一组8名学生,开展为期12周身体素质训练,田径专选课程安排为每周三节课,每节课90分钟。在此期间,16名学生不进行其他运动训练。本次实验采用单盲法,且由同一教师采用同种训练方案进行,在训练开始之前,从16名学生中随机挑选8名学生为实验组,并在进行运动干预时对其进行言语上的激励以及技术动作的肯定等一些外部导向激励。其余8名学生为对照组,并与实验组学生一起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不会对其进行外部导向激励。最后对两组训练的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分析外部导向激励原则在训练过程中是否可以促进其训练效果进而影响到身体素质的增长。

1.2.3 数理统计法

通过收集实验的每项数据,通过SPSS24.0统计软件对实验得出的这些数据进行逐一整理和分析,将受训人员实验前以及实验后的各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显著性标准为P<0.05。记录下其有用的价值,发现数据之间的关系,找出共性的规律,得出最终的结论。

2 结果与分析

2.1 训练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测试结果

通过在知网搜索文献加上查阅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等相关书籍,结合实践中对体育专业学生竞技能力的深刻理解,得到体育专业学生身体素质包括力量素质,速度素质, 耐力素质,灵敏素质,柔韧素质以及必备的技战术能力[1]。即选择深蹲重量、1000米跑、60米跑、折返跑15米时间、坐位体前屈距离作为评定体能素质的效果的测试指标,进行逐一测试。

根据研究需要,将16名学生进行实验分组,分为实验组(A)和对照组(B)。实验组(A)8名学生在进行运动干预时进行外部导向激励,对照组(B)8名学生则在运动干预时没有外部导向激励。为保证训练条件的一致性,两组学生均在一起进行训练,使其教练员执教水平、训练内容、训练时间、训练强度等因素尽可能保持一致。为保障训练效果的充分体现,所以每组学生之间的初始成绩应差异不大,才能激发每名学生的训练兴趣。所以分组后实验组(A)和对照组(B)应进行统计学检验,确保每组学生的初始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由表1可知,实验测得的各项指标的 P 值均大于 0.05,无统计学意义,即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测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分组符合实验要求,可以进行下一步实验。

表1 受试者训练前身体素质各项数据及显著性检验

2.2 训练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测试结果

对16名实验对象进行统一训练,保证训练条件一致,对实验组(A)的8名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不断进行外部激励行为,对对照组(B)的8名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不对其施加外部激励行为。经过12周的训练后,16名实验对象无论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相比与实验前,5项体能素质展现指标的测试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表2 受试者实验前后各项数据对比

表3 受试者训练后身体素质各项数据及显著性检验

2.3 训练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测试结果

P2代表实验组实验前与实验后的测试数据显著性水平,P3代表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数据显著性水平,通过P2检验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组在通过合理的12周训练后深蹲重量、60米跑、坐位体前屈成绩均有显著性提高,而1000米跑和折返跑15米时间成绩则不显著。通过P3检验数据可以看出实验后的实验组和对照组,除了1000米跑和折返跑15米成绩外,另外3项指标的P值则都小于0.05,说明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这三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教练员对运动员施加的外部导向激励行为对身体素质训练影响效果还是十分明显的,尤其是对力量素质、速度素质和柔韧素质效果更为明显,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之后,对运动员施加外部导向激励行为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

3 讨论

运动员要想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就必须具有全面良好的体能素质,它是运动员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基础。从实验组实验前后的测试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组成员各项指标的测试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5项测试指标在实验后经检验有3项达到显著水平。因此,我们认为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对运动员施加外部激励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力量素质、耐力素质和柔韧素质,进而可以说明在训练中合理的运用外部导向激励原则可以有效地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能素质。

从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测试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组的5项指标测试结果均好于对照组,除1000米跑和折返跑15米跑之外,其余3项指标的 P 值均小于0.05,在统计学上呈现显著性。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相比于正常进行训练的学生,在训练中施加外部导向激励对体育专业学生的力量、速度、柔韧素质提升效果更佳。

实验研究为在身体素质中施加外部导向激励有一定效果提供了依据。它可以通过外部激励,激发运动员在素质训练中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优秀的身体素质是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基础。对运动员施加外部激励可以有效端正运动员在训练中的态度,以及激发运动员在训练中的意志品质,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训练中,使经过长时间训练,其运动员体能素质有显著性提高。现在很多运动员都有很好的个人技术,也可以熟悉技术要领,但在实际比赛中不能充分发挥技术,没有办法取得理想的成绩,根本原因就是自身的体能基础没有打好,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通过不断加强自己的体能水平,才能保证个人技术的有效发挥[6]。现如今,各种身体素质训练方法层出不穷,每个教练员都力求运用合理有效的训练方法来提升运动员的体能素质水平。但在竞技运动高速发展的今天,教练员不仅仅需要运动训练方法的合理有效,还应该更为关注运动员的运动参与动机,通过外部导向激励运动员可以有效地协同每一节训练课高效完成,让运动员始终保持最佳的身体状态,从而有效地完成每一堂训练课。

综合以上两组关键数据,发现对体育专业学生施加外部导向激励可以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训练,从而可以间接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能水平,本次为实验所设计的外部导向激励原则在体育专业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能水平的提升的设计方案也是科学有效的。在实际训练中,要注意科学安排外部激励的形式,让受到外部激励的学生明确自己是可以通过自身的训练达到目标,进而获取奖励的,而不是难以达到的。在实际训练中,还应针对每个学生个人身体素质的差异,还应注意配合个人专项训练,根据个人身体素质、训练条件、受伤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制定有针对性的外部激励方案。要注意疲劳恢复训练与身体素质的结合,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保持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从实验中可以明显发现,外部施加奖励的学生可以明显感觉到在训练中积极性比没有施加外部奖励的学生积极性要高得多。实验组学生每节训练课都可以保质保量完成,为了成绩的提高,往往会出现自己加练的情况。而对照组学生因没有目标,使他们感觉训练乏味可陈,往往在训练中表现出伤病,身体不适等情况,从而对待训练不认真。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施加外部激励的学生,经过为期12周的系统训练,运动员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素质都有程度不等的提升。

(2)学生在训练中更加喜欢得到外部激励,在身体素质训练中,施加外部奖励对于调动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体能素质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3)被施加外部导向激励的学生对于提升百米运动员力量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都有显著的效果。但对于应用于提升百米专项运动员的耐力素质和灵敏素质,效果不是太明显,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的论证。

4.2 建议

(1)在适用范围方面,适用于多种运动项目,运用外部导向激励机制要符合学生的需要,要有合理的规范来激励运动员,从而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虽然施加外部激励对于提升身体素质训练在本文中被验证,但是否同样在其他训练上有效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给其他研究者在奖励机制激发运动员心理动机方面的研究中有望带来抛砖引玉的效果。

(2)在功效方面,本文的出发点是身体素质训练,仅从体育专业的专项身体素质和体能水平的上升效应进行研究,虽然研究结果表明被施加外部激励的学生能有效地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力量、耐力、柔韧等专项身体素质,但关于速度和灵敏指标,还需要其他学者和从业人员进一步研究和检验。

(3)在可靠性上,本文由于样本量有限,可能会出现偶然性。但是本次研究查阅了大量资料和文献,咨询了相关专家,并进行了统计学检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猜你喜欢
身体素质导向素质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偏向”不是好导向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足球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足球技能学习成效的相关性研究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体育教学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研究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