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盛庄段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路径研究

2022-11-23 01:21刘晓靓
科技资讯 2022年23期
关键词:明长城文化公园长城

刘晓靓

(1.集宁师范学院;2.乌兰察布市地理空间大数据应用与环境监测重点实验室 内蒙古乌兰察布 012000)

2021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提出统筹推进长城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和开发利用,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内蒙古段)[1];2022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自治区文物局联合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长城保护规划》(2021—2035),专业系统地对自治区境内的长城保护与利用进行了科学统筹规划,以提升新时期长城保护管理和展示利用水平[2]。在此时代背景下,深入挖掘长城世界遗产价值,创新展示遗产魅力,强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传承,带动周边乡村振兴是符合时代需求和发展趋势的。

乌兰察布市隆盛庄段明长城及其周边地区,有着丰富的长城遗址景观、寺观庙宇景观、交通驿道景观,该研究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发展极大地与当地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商道文化等相融合,共同构筑具有地方特色的长城文化地域空间,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助力乡村振兴,从而探索适用于内蒙古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路径。

1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分析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北京、河北段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与发展研究较为深入,但是关于内蒙古段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与发展方面仍然较少,而关于内蒙古段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更是缺乏深入的研究。

实践案例方面,通过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北京市通过打造“八达岭长城文化节”,举办相关的长城主题展览、长城文旅融合发展论坛以及文化沙龙等活动,引导社会各界关注长城生态文明建设,带动沿线地区乡村的经济发展;大同市沿古长城规划文化遗产廊道,修复区域生态环境,以旅游公路和慢行步道串联重点景区,以长城文化遗产旅游带动周边区域经济、民俗旅游度假产业的发展[3];秦皇岛确立市“长城保护日”,规划打造国家长城步道系统,建设长城文化主题公园,带动当地居民了解长城文化,实现地区经济发展。

国外对于国家公园的规划建设、历史遗迹的开发利用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保护与发展模式。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1)遗址保护的地理范围不断扩大,不再单指遗址本身,更加注重“区域”的思想;(2)文物遗产不能与其所见证的历史和产生环境相分离,应包括遗址周围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的变化和人类影响形成的社会环境;(3)文化遗产保护应涵盖遗产环境范围内的所有文化、习俗、物质文化遗产,遗址及其文化辐射区域被视作一个研究整体[4]。通过国外对于历史遗迹的定位以及保护利用模式看,区域自然与人文环境的保护是国家公园建设的基础,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相关产业,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5]。

2 研究范围界定及现状分析

该研究核心为隆盛庄段明长城,涵盖以明长城为中心散射的多个乡村居民点、人文景观及自然景观,具体范围界定北至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黄旗海,南至乌兰察布市丰镇市,如图1所示。通过笔者近几年多次调研走访隆盛庄,发现隆盛庄段明长城核心景区明长城烽火台因历史、自然、人为等因素保存状况不容乐观,其规模在逐年缩小,内蒙古自治区长城本体保存状态分项评估统计显示,明长城单体建筑(烽火台):保存程度一般,墙体保存程度较差。可见保护隆盛庄段明长城遗址、规划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脚步已刻不容缓。

图1 研究范围界定(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隆盛庄镇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走西口晋商贸易往来的重要途径与驻留之地,大量涌入的商人将其文化特色带到这里,并与当地文化交融,形成隆盛庄独具特色的晋风民居,并且至今保存较好;文化的交融又带动了当地宗教文化的繁荣,当年旅蒙商人先后修建的寺庙(清真寺、南寺)一直保存到现在,成为隆盛庄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城文化及相关人文景观作为隆盛庄的又一特色风貌,与其他人文历史景观与文化元素交融较少,同时,长城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仅停留在最基础的观光旅游,缺乏与当地其他旅游资源的协同开发与资源整合[5]。比如:隆盛庄明长城烽火台,除了历史遗迹的参观之外,普通游客很难深入了解到相关的遗存文化及历史演变,其开发利用也与周边村镇的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商道文化以及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等多种资源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建设脱节,缺乏与其他人文历史景观的融合发展,旅游资源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产业发展模式亟待充实。

该研究范围内的隆盛庄段明长城沿线有17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涉及大约150多个社区、行政村,其中很大一部分地区刚刚实现脱贫摘帽,因此,对于隆盛庄段明长城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结合当地村镇发展实际情况,借鉴长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对该段长城遗址及其周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加大长城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在加快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基础上实现周边村镇的乡村振兴。

3 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推进隆盛庄段明长城资的保护利用,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基础上推动地区乡村振兴,势必会面临众多挑战。根据隆盛庄段明长城保护及资源开发现状及其周边村镇的发展建设现状,综合考虑研究范围内自然、人文、交通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隆盛庄段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总结为以下几点。

3.1 长城遗址缺乏合理的保护与展示

纵观隆盛庄段明长城文化带现有研究和开发实践,发现长城遗址在展示利用、价值阐释方面尚有不足。长城遗址在保护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风化腐蚀、植物侵染会使城墙本体受到侵害,而游人攀爬、踩踏更加剧了对本就不稳固的墙体损害;保护工程采取裸露在外的钢筋加固不但影响了长城的历史真实性,也有悖于遗址整体美感的呈现。长城的展示利用方面,有些地方会在遗址附近或不相干的空地仿建出一段伪长城,极大地丧失了遗址本体最重要的原真性;而过度追求长城周边环境美化,使长城遗址与环境严重割裂,破坏了长城遗址与周边环境的完整契合性。总之,现状隆盛庄段明长城遗址缺乏合理的展示开放模式、展示技术有待提升,且未能全面展示长城文化价值,不利于当地实现乡村振兴。

3.2 旅游资源管理分散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资源开发利用为长城文化旅游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同时也为长城周边村落、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能。隆盛庄段明长城沿线人文、自然资源丰富,但当地乡土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和商贸交通驿道等文化资源在空间上分散布局,在管理体制上分散经营,旅游资源配置不成体系,同时,长城经过的许多地区相对偏僻,人口稀少、交通不便,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导致慕名而来的游客游览体验感不强,当地旅游资源的优势无法得到完整呈现。此外,除了国家文物管理部门投资修复加固长城外,没有其他单位或组织进行长城修复和管理。同时,有些长城段管理和开发分工不明确,长城遗址及其周边的文化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极大影响了长城文化旅游的发展[6]。

3.3 产业发展路径单一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是丰富地区产业结构、实现当地产业融合发展的重大工程。隆盛庄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一直以来明长城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旅游形态展示仅停留在“爬长城”的阶段,缺乏与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的融合发展,所谓旅游也仅仅是以视觉为主的长城遗址观光,整体文化旅游产业供给形式相对单一。隆盛庄镇作为中国首批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至今保留完整的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晋蒙商贸遗迹、当地丰富的宗教建筑以及明长城遗址等特色景区均以单一景点建设,且管理权限分散,统筹发展利用难度大,直接影响文化价值的整体呈现。同时,当地丰富的传统文化“民间社火”活动、上三元干货系列加工工艺、传统古庙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缺乏深度挖掘与利用,相关旅游消费产品研发滞后、层次较低,且缺乏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总之,产业发展路径单一导致游客的游览形式单调,选择余地小,旅游业发展的潜力无法得到深度挖掘,极大地影响了当地旅游客流量及旅游业的发展。

4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路径

隆盛庄地区有着丰富的长城文化资源等人文与自然景观资源,根据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可以通过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具体路径体现为以下几点。

4.1 保护区域周边生态环境

要实现隆盛庄段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地区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二者融合发展过程中应当强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政府应规范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运营标准,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之前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建设过程中妥善协调好乡村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隆盛庄镇有着丰富的长城遗址、历史建筑、宗教建筑等历史遗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对相关文化遗址进行抢险修缮的同时,应注重保护文化遗迹、历史风貌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并对周边生态环境进行整治。同时应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到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规划设计中,以提升当地居民的文物保护意识,打造保留历史原有风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区。

4.2 打造特色文旅产业链

依据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数据统计,明长城内蒙古境内部分长约698 km,分布于9个旗县区,其中隆盛庄段明长城各类遗存226 处,长城墙体总长96.93 km。其沿线村落因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历史发展沿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要实现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打造地区特色产业以促进沿线村镇的发展,就要深入挖掘长城沿线优秀的传统文化,努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旅产业链。通过探索公众对于文化旅游的兴趣点以及景点综合服务的需求,建立集长城遗址公园、文博展示馆、历史及宗教建筑展示空间、民俗文化体验区、数字与文创产品展示等于一体的长城文化旅游度假区[7]。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可以增添对长城建筑、历史、军事体系结构、文化、衍生社会关系等的认知,通过讲述流传的长城故事、曾经的守边将士记载,开展当地特色的农业、手工业等民俗文化活动与展示,让明长城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深入融入游客的体验当中,实现借助文旅资源刺激地方经济融合发展。

4.3 创新文化旅游融合形式

随着长城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步伐的加快,遗址的现状保护与展示利用也需要提升创新,跟上时代发展需求的步伐。在深度挖掘当地文化内涵的同时可以通过体感交互、AR虚拟现实、场景数字再现等展示方式,构建智慧公园App、数字博物馆等,在不对遗址造成改变或伤害的基础上,生动有趣地对遗址文化进行解说展示[8];还可以将村落老旧建筑改造成“长城文化”主题民宿,前提是基于当地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传统村落布局形制;通过历史场景模拟和人物角色扮演,让游客体验当地的民间艺术、民间技艺,从而深刻感受到沉浸式文化遗产旅游体验;依托隆盛庄传统庙会、月饼节等活动,打造精品节目、创编舞台剧、举办“长城文化节”,集中展示隆盛庄传统文化,丰富隆盛庄段明长城文化遗产与民俗文化的展示和广途径;结合隆盛庄独特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及商道驿站文化建立具有示范性的文创产业园,设计文创产品,加深游客情感体验的同时有利于当地文化资源的传播与传承,加速当地经济创收,创造就业岗位,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4.4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据《内蒙古自治区长城保护规划》(2021—2035)统计数据显示,现状隆盛庄段明长城文保员数量仅8人,平均每人管理资源数量28.3处,平均每人管理长城长度12.1 km,长城保护员巡查周期为1次/半月,总体巡查人员及频率明显不足。因此,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需建立健全长城保护员制度,建立长城保护员名录。根据长城存量配备保护员数量,以满足日常巡查人员数量要求和巡查设备要求。在此基础上,完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管理机制,完善制度保障体系,细化、加强保护区划的划定工作。建立健全法规和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管理能力,促进长城保护与地方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4.5 构建合理的基础设施规模

旅游开发模式下的历史文化遗迹经常会受到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合理的影响。很多旅游景区在开放前未开展游览区、特别是游览本体上游人承载量的研究,造成旅游旺季“人看人”甚至垃圾堆积现象的产生,导致游客游览体验不符合心理期待,更不用说实现精神价值的共情[3]。隆盛庄段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在建设前必须进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考虑遗址及周边村庄的旅游开发承载量,避免造成长城遗址及原生态村落破坏的同时,为建设合理规模的基础设施提供可靠依据。

5 结语

在全面把握内蒙古自治区长城保护规划及文旅融合的理念和政策基础上,建设隆盛庄段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将隆盛庄段明长城周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长城景观融合打造,在当地形成文旅融合的特色产业链,建设隆盛庄文化产业园区,将文化产业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长城文化、地区传统文化走进现代人的生活,提高隆盛庄段明长城知名度,推动区域的文化生态旅游业发展,为传统村落注入新活力的同时,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明长城文化公园长城
积极推动江苏国家文化公园立法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临沂市银雀山兵学文化公园开园
放眼明长城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 就“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开展专题调研
守护长城
密洛陀文化公园游记
探析山海关老龙头的文化内涵
高速公路以隧道形式下穿明长城的保护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