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文化视域下小提琴演奏艺术的民族化发展

2022-11-24 01:00陈金阳河南大学音乐学院
文化产业 2022年28期
关键词:民族乐器民族化小提琴

陈金阳 河南大学音乐学院

小提琴传入我国后,对我国音乐创作与音乐演绎产生了深刻影响。实现小提琴演奏艺术的民族化发展,不仅有利于传承和发扬传统音乐文化,还有利于实现我国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可持续发展。现介绍小提琴在传入中国后的发展历程,分析小提琴演奏艺术民族化的重要意义,探讨小提琴演奏艺术民族化的重要表现,并基于此提出两点建议,以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小提琴优美的音色和宽广的音域让这种乐器在实际演奏中展现出了极强的表现力。这种起源于西方的乐器具有明显的异域文化特点。小提琴于清朝时期被引入我国,此后对我国音乐文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小提琴演奏艺术在我国的普及,逐渐引申出如何体现民族化风格特点,如何走出一条民族化发展道路等重要问题。民族化指的不仅仅是民族题材、民族风格,还包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这其中既统一了内容与形式,也涵盖了传统与创新。小提琴演奏艺术的民族化发展,不是生硬地为其贴上民族化标签,也不是东拼西凑的接合,而是实现有机而完整的统一。民族化对小提琴演奏艺术的提升十分重要,应当坚定“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理念,既加强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深入学习,又借鉴国外小提琴的演奏技巧,为小提琴演奏艺术的民族化发展道路提供经验。

小提琴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

小提琴演奏艺术的诞生与传入

小提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埃及乐器“里拉”(Lyre),15世纪,意大利人对其进行了改革,并用马尾制成弓子拉奏,定名为Violin,即小提琴。西方的音乐历史与文化历史一脉相承,能够追溯至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发达的音乐理论深刻影响着西方音乐的发展轨迹。中世纪教堂音乐盛行,器乐发展日益成熟和完善,出现了许多形状不同、名称不同的拉弦乐器,这些乐器在日后逐渐演化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维奥尔琴与后来的小提琴。明末清初,利玛窦等传教士将西方的弦乐器与西方的音乐文化带到中国,为小提琴进入中国搭建了桥梁。一些擅长乐器的传教士还在宫廷中组建西洋乐队进行演出。根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小提琴在中国最早的西洋乐队中占据了重要位置,35位内廷太监演奏的乐器中有10把就是小提琴,这支宫廷乐队在小提琴演奏艺术发展史上具有开拓性意义。

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庞杂的西方文化、思潮和技术开始涌向中国。随着近代西方殖民主义在中国扩张进程的加快,各式各样的西方音乐与乐器也不短向中国输入,其中就包括小提琴演奏艺术。

法国天主教耶稣教会于19世纪40年代在上海徐汇中学创办了中国民间首支西洋管弦乐队[1]。随着20世纪西学东渐的兴起,西洋乐队遍布清朝宫室、民初大总统府以及北洋军阀的军队,以小提琴为主的小型管弦乐队也在其中。

19世纪初,国内音乐界的许多专业人士与爱好者都十分关注小提琴音乐教育,这一时期我国相继成立了许多小提琴音乐研究机构与民间小提琴音乐组织。新中国成立后,各级院校所开设的音乐专业也逐渐增加,不仅选派教师去西方进行音乐知识的学习,还邀请了一些知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到国内演出,日益频繁的中外艺术交流活动开阔了中国音乐界人士的视野,我国也逐渐出现了一批小提琴演奏家,如马思聪,小提琴演奏艺术逐渐迈向了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小提琴的引入与进一步发展,标志着我国音乐走向了器乐多元化的发展路径,使一批优秀的音乐创作人才获得成长。小提琴演奏艺术在改革开放后进入了繁荣时期,这不仅表现在一些世界顶级的小提琴家纷纷来华参与演出和讲学,也表现在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积极影响。

小提琴演奏艺术民族化的重要意义

促进小提琴演奏艺术的普及

小提琴作为一种承载西方音乐艺术的媒介,在发明之初以及刚刚传入国内的时候,普遍流传于社会上层,与社会普通大众之间并没有建立十分密切的联系。然而,促进小提琴演奏艺术民族化可以有效扭转这一局面,民族化的加速为小提琴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大众化视野,进而为小提琴演奏艺术在社会大众间的广泛普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随着小提琴演奏艺术民族化进程的加快,以往高高在上难以接触的小提琴也开始表达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扎根于社会大众的生活中才能让小提琴艺术实现新的突破和创新。坚持小提琴演奏艺术民族化,是将小提琴音乐与优秀民族音乐元素进行有机结合的过程,这一过程为小提琴演奏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其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充分迎合和满足了国内音乐爱好者的音乐审美诉求,进一步说明我们仍需坚持走小提琴演奏艺术的民族化道路,这有利于促进小提琴演奏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弘扬传统音乐文化

小提琴传入中国是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的具体写照,正是小提琴的引进才让更多的中国人有机会了解和学习西方的音乐与乐器,并通过西方音乐深入了解西方文化。同时,国内一些优秀的音乐家开始吸纳和借鉴西方小提琴的作曲与演奏技法,并利用这些优秀的外来音乐元素实现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创新与突破。随着小提琴演奏艺术民族化进程的加快,小提琴演奏技法与本民族元素的结合得到了创新和拓展,例如,吸纳了一些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融入了一些民族歌曲与民族戏曲等。此外,还涌现出了一批土生土长的优秀小提琴音乐作品,在这其中,许多民族小提琴演奏技法得到了演绎和诠释,受到了来自国内与国外音乐界人士的一致好评。随着小提琴演奏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中西方文化结合的音乐风格在小提琴演奏艺术中体现得更加充分,小提琴充分扮演着民族文化“走出去”与西方文化“引进来”的媒介角色,小提琴演奏艺术的民族化为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做出了巨大贡献。

丰富小提琴演奏艺术的表现力

小提琴传入我国后,简单地对西方演奏技法进行生搬硬套是不够的,结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元素对其进行创新与发展,才能够有效地丰富小提琴演奏艺术的表现力,向世界人民展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小提琴演奏艺术,为曾经在西方广为流传的这种弦乐器所演奏出的音乐增添中国民族韵味。小提琴作为现代管弦乐队中最重要的乐器之一,将审美艺术、观赏表演、技巧运用与情感表达这几者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小提琴的音色虽然十分优美,但是演奏技巧繁杂,灵活熟练的演奏技巧对增强小提琴演奏的表现力具有重要的作用[3]。中国本土小提琴音乐作品当中关于思念家乡、回忆往事的主题较多,大多运用西方小提琴演奏技法,如右手弓法中的连弓等来进行抒情乐曲的表达;在中国的小提琴乐曲中,跳弓的演奏技法经常被用在欢快热闹的曲子中,可以用来表现欢庆热闹的场景;再比如将小提琴的演奏技法同中国传统戏曲元素相结合,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把小提琴作为独奏乐器,利用西洋乐队和西方演奏技巧,结合中国越剧元素和中国特色的演奏方法,实现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小提琴演奏艺术呈现在世人面前[4]。

小提琴演奏艺术民族化的具体表现

演奏题材民族化

小提琴演奏艺术民族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在演奏题材上的民族化,因为演奏题材是所有音乐作品产生与发展的根基[5]。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各式各样的中国民间音乐、地方传统戏曲以及民族器乐曲调为小提琴演奏艺术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一些作曲家在对这些民族素材进行提炼与加工后再融入作品当中。例如马思聪先生所创作的《内蒙组曲》的第二乐章中就引用了民歌《城墙上跑马不回头》的曲调,表达出一种年轻人漂泊在外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这不仅是战乱年代对人们生活的真实刻画,还是作为一名艺术家身在异乡求学时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此外,还有小提琴曲目《新春乐》就是以民歌《卖扁食》为原始题材创作而成的,这首小提琴歌曲用欢快的节奏表现出人们欢度春节的快乐。《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内蒙古民歌、《渔歌唱晚》等结合小提琴演奏的传统曲目也都收获了一致好评。这些都是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优秀小提琴作品,它们为传统文化与小提琴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演奏技巧民族化

在小提琴演奏艺术表演体系当中,演奏技巧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部分,实现小提琴演奏艺术民族化的发展离不开小提琴演奏技巧的中西合璧,唯有如此,才能体现出中国传统民族艺术的独特韵味[6]。我国众多杰出的演奏家与作曲家将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运用到小提琴演奏当中,充分展现了我国民族音乐的风貌,这其中不仅包括对地方滑音的运用,还囊括了对左手、右手弓法的创新。作为一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演奏技法,滑音鲜少出现在西方音乐的演奏体系当中,而在我国小提琴演奏艺术民族化的进程中,借鉴了民族拉弦乐器的演奏方式,如出现在竹笛演奏当中的“指滑音”与“气滑音”,将中国民族艺术的神韵很好地展现出来,且在小提琴演奏实践中运用滑音演奏技法也是对民族戏曲音腔与民间曲调的模仿,体现出中国传统音乐中对意境美的独特追求。小提琴演奏技法与民族元素的有机融合还体现在其他很多地方,如小提琴演奏中颤音、揉弦等技法能够被用来模仿弹奏琵琶、古筝、马头琴等民族乐器,可见小提琴演奏技巧的民族化得到了长久的发展。

作品风格民族化

任何艺术作品都富有代表性特征,这就是艺术作品自身的风格,我国的民族音乐艺术也具有自身独特的风格特征,这种风格特征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民族情况、文化背景、地理位置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当中,无论是弹奏琵琶时所采用的轮指,还是古琴演奏时悠长的尾音,都体现了自身独特的风格。小提琴这种擅长线性旋律演奏的乐器一旦在作品风格方面实现了民族化,就会产生一种区别于西方意境的东方美感。一些中国的小提琴乐曲在旋律、节奏与节拍等方面实现了与民族元素的有机结合,不仅让整首小提琴乐曲的美感得到了升华,还让中国小提琴乐曲具有了很高的辨识度,人们一听到曲目的风格就知道这是中国本土的小提琴乐曲,进而在国内乐坛甚至是国际乐坛上产生很大影响。

小提琴演奏艺术民族化的建议

加强对民族乐器的接触,满足群众审美需求

加强对民族乐器的接触和研究,有利于小提琴艺术家在小提琴演奏艺术民族化进程中实现突破式发展。实际上,小提琴与我国二胡、马头琴等拉弦类民族乐器有很多相似之处。小提琴演奏艺术引入中国以来,已经挖掘和应用了许多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但是民族乐器仍然有广泛和巨大的挖掘潜力。无论是小提琴的作曲家还是演奏者,在学习西方音乐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当牢牢扎根于本民族音乐文化土壤。对于国家而言,小提琴演奏艺术只有加强与民族乐器的融合,坚持民族化道路不动摇,才能创造出闪耀着民族音乐光辉的经典音乐作品[7]。此外,应当明确小提琴演奏民族化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人民群众,只有基于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才能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小提琴民族音乐作品。

加强与时代特征的结合,实现民族化发展创新

事物要想实现区别于以往的突破式发展就只有进行创新,小提琴演奏艺术发展的灵魂也是创新,原本是西方舶来品的小提琴演奏艺术在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发生碰撞,在发展小提琴演奏艺术的过程中,既要在乐曲中体现丰富的时代特征,又要通过大胆尝试在创作理念上实现创新。如果只是照搬西方小提琴或民族乐器的演奏方式,是无法实现民族化发展路径的有效创新的,只有将最适合创作的演奏技法进行运用,发挥出小提琴最具特色的音色与音域,并结合适合小提琴演奏的民族风格进行创新,才能创作出真正令人民群众满意的小提琴演奏艺术作品。

猜你喜欢
民族乐器民族化小提琴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初探中国民族乐器发展之路
Hey Diddle, Diddle
偶遇一位拉小提琴的老人
以二胡为例简析中国民族器乐的创新与发展
服饰元素在油画创作中民族化意义的研究
如何培养孩子对民族乐器的兴趣
Pear Concert
八十年代电影创作的民族化趋向
作曲民族化漫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