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学界关于精准扶贫方略研究述评

2022-11-24 04:30闫书华何虎生
理论视野 2022年1期
关键词:方略精准

■闫书华 何虎生

【提 要】学界深入系统地阐述了习近平精准扶贫方略提出的时代背景、界定了精准扶贫方略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内涵、阐释了精准扶贫方略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探讨了精准扶贫方略的重要价值与显著成效、梳理了中国减贫战略的逻辑理路与历史嬗变、勾勒出了中国特色的贫困治理之路,总结了中国减贫的宝贵经验,并展望了精准方略在治国理政不同领域的实施运用。同时,在分析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指出,精准方略作为方法论体系对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而现有研究成果涉及不多,需要进一步深化拓展。

自习近平2013 年11 月在湘西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相关研究成为近几年理论界高度关注的学术热点问题,诞生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各类成果着眼不同视角,较为深入系统地阐述了习近平精准扶贫方略提出的时代背景、界定了精准扶贫方略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内涵、阐释了精准扶贫方略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探讨了精准扶贫方略的重要价值与显著成效、梳理了中国减贫战略的逻辑理路与历史嬗变、勾勒出了中国特色贫困治理之路,总结了中国减贫的宝贵经验,并展望了精准方略在治国理政不同领域的实施运用,显示出理论界对于精准扶贫问题研究高度的理论关怀与学术自觉,为继续深化对精准扶贫方略以及精准方略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学术素材与学理支撑。

脱贫攻坚战取得圆满胜利,乡村振兴战略正在全面实施,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以及精准扶贫政策的延续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物质基础、组织保障和政策保障,精准扶贫方略的方法论也较多地适用于乡村振兴等工作,把精准扶贫方略中蕴涵的精准方略作为重要方法论,探析其对于治国理政的普遍指导意义,是本文试图突破的尝试性探索。

一、精准扶贫与精准扶贫方略的基本概念

“方略”一词通常是指事关全盘、具有战略地位的方针、计划与策略,有的学者将“方略”与“思想”两者等同理解,认为“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本身也是一种思想”[1];有学者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作为阐释依据,界定了精准扶贫方略的基本内涵[2];汪三贵认为这六个“精准”构成了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关键内涵。[3]就精准扶贫方略的定义而言,有学者认为是指“基于贫困农户个体特点和贫困区域自身特点,因人施策、个性施策、分类施策,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扶贫程序和方法实现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精准帮扶的扶贫模式”[4];“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理念,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是开展扶贫脱贫工作总的工作原则,体现的是精准性、实效性标准和要求”[5]。

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不同学者基于各自研究侧重点分别对精准扶贫内涵进行了阐释,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观点。

其一,强调扶贫的程序。从程序的精准性来阐释精准扶贫是大多学者研究视角的共性特征。王思铁认为:“与传统扶贫方式相较,精准扶贫是在全面系统掌握贫困对象个性特点和贫困区域现实条件的基础上,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扶贫对象。”[6]汪三贵认为,精准扶贫以精准识别贫困对象为前提,以精准制定帮扶政策为基础,以精准应用帮扶手段为重点,以精准脱贫共同致富为目标,是全过程精准、全链条精准。[7]李鵾认为,精准扶贫遵循科学系统、上下连接、科学有效的扶贫程序,动态化、精细化、实时化识别贫困对象、贫困群体和贫困区域,切实做到了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反馈、精准考核。[8]

其二,强调扶贫的效益。扶贫效益的可细化、可量化、可固化是精准扶贫的鲜明特色,也是不少学者研究精准扶贫的重点领域。李晓辉认为,精准扶贫的关键之处在于扶贫效益的精准,通过细化量化实化的扶贫绩效标准确保扶贫目标的不偏、不移、不散,避免帮扶方式手段与帮扶对象不匹配,从而提高扶贫边际效应,不断提升扶贫效率。[9]何丕洁认为,精准扶贫在于实现扶贫投入与扶贫产出的协调均衡、匹配科学、效益优化,能够在全社会人力物力财力集中投入的条件下达到扶贫目标,实现扶贫绩效最优。[10]刘解龙认为,精准扶贫要遵循经济学基本规律,以扶贫资源的合理配置为重点,以扶贫资源的经济效益为参照,以扶贫资源的匹配耦合为导向,努力发挥扶贫资源最大效用。[11]

其三,强调扶贫的靶向。一些学者围绕精准确定扶贫目标和扶贫对象的视角来认识精准扶贫的特点,强调扶贫靶向精准。左停认为,精准扶贫在总结借鉴传统扶贫模式目标不细、靶向不准、方式不实等现实不足的基础上,注重扶贫目标精准、扶贫靶向精确、扶贫方式精细,强调扶贫对象要识别精准、扶贫管理要实时精准、扶贫机制系统精准,切实增强扶贫的针对性、导向性和适配性,不断提高扶贫效率。[12]

其四,强调扶贫治理体系的转向。这类观点从贫困治理体系演进的历史纵深角度,对精准扶贫作了理解,并将其放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加以审视,认为精准扶贫推动了我国贫困治理体系发生重要转向。黄承伟认为,精准扶贫是对传统扶贫治理体系的系统性变革,将过去的一维导向扶贫治理体系拓展延伸为三维导向的大扶贫治理格局,实现了传统的政府或市场主导治理方式向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协同协作、共同发力的治理方式。[13]令小雄认为,精准扶贫实现了从传统的粗放式治理方式向精细化治理方式的全面转向和系统完善,体现了扶贫治理体系的时代化。[14]从历史延续性上讲,“精准扶贫注重借鉴传统扶贫模式的成熟经验和可靠做法,在扶贫领导体制、扶贫运行机制、扶贫手段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和完善,更好地适应了贫困治理的现实需求和脱贫致富要求”[15]。

二、精准扶贫方略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一)精准扶贫方略的时代背景

习近平精准扶贫方略之所以逐渐生成,有其所处的特定时代背景与历史方位,有着其自身发展的逻辑与规律。华正学指出:“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深刻揭示了贫困的制度根源,列宁开启了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经济落后国家反贫困的伟大实践,毛泽东反贫困理论拉开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序幕,邓小平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回应贫困问题的诘问,江泽民探索出‘开发式扶贫的新模式’,胡锦涛坚持以人为本,赋予反贫困新的内涵。”[16]由此可以看出,习近平精准扶贫方略的生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逻辑演进的历史必然,也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现实必然。此外,贫困治理的效能直接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显著标志和重要标准。唐任伍认为,习近平精准扶贫方略直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弱项,直面共同富裕进程中贫困人口和贫困区域这一特殊矛盾,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强度和信度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使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民意认同和社会认可具有坚实实践基础。[17]韩广富等指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是习近平基于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针对传统扶贫模式存在的精准识别度不够、精确匹配度不够、精细管理度不够等不足,着力解决底数不清、情况不明、工作不细、效果不显等扶贫开发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18]

(二)精准扶贫方略的理论渊源

关于精准扶贫方略的理论渊源,理论界存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国内外减贫理论、精细社会理论、从中央与地方关系、社会控制、社会成本等不同角度解读精准扶贫方略。[19]归纳起来,理论界对于精准扶贫方略的理论渊源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关于贫困及消除贫困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扶贫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提出,在新的社会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20]。习近平在2012年明确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所以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定前进。”[21]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目标与价值诉求,也是共产党人长期以来为之奋斗的“初心”,中国共产党的扶贫思想正是对这一价值理想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仅从现实的“平等主义”角度论证了“一切人”的发展,也从个体的角度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理想,即“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会因此而危及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22]。在此意义上,消除贫困成为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不仅要使得人们实现温饱的目标,更要使人民过上能够全面发展的美好生活。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就曾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23]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意味着消除贫困不仅是解除贫困人口的经济约束,更要使他们过上美好的生活。因此,中国共产党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包含促进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的物质基础、精神需求,也包括人与人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等各个方面,构成其带领全体中国人促进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的总动员、总部署。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关于民本与社会治理思想的有益借鉴。中国悠久的济贫传统,孕育了丰富的扶贫思想。“民本”思想见诸中国思想原典,扶贫济困也是中国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重要关切,这些对习近平扶贫论述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领导人多次强调要从历史中寻找有利于发展中国社会的良好经验和启示,其中就包含着扶贫领域的经验和智慧。特别是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及其实践,无处不呈现出强烈的为民情怀以及中国传统智慧。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24]传统的民本与社会治理思想不仅体现在他各类讲话中,也充分落实于他所引领的扶贫实践过程。“民本思想”“大同小康”“教养兼施”等传统社会治理思想,经过创造性的转化,融入习近平扶贫论述,成为中国脱贫攻坚的思想基础。

再次,中国共产党扶贫思想的演进过程的继承性创新。这一演进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萌芽时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至新中国成立(1921—1949 年);形成时期:中国共产党自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开始(1949—1978 年)由两个时期组成: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49—1956年)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1957—1978年);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自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1978—2012 年)时期的扶贫思想;成熟时期:中国共产党新时代脱贫攻坚(2012至今)。

三、精准扶贫方略的科学体系与实践路径

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顶层设计,精准扶贫方略是由不同系统与要素相互协同、相互耦合构成的科学体系,是扶贫理念的重大创新,深刻彰显了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过程导向与结果导向的统一,集中体现了战略谋划、部署落实、反馈完善、系统管理的有机协同,既是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路线图”,又是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施工表”。

(一)精准扶贫方略的科学体系

对于精准扶贫方略科学体系的构成内容与核心要素的探讨,是学者们关注的重要议题。黄承伟指出,在精准扶贫方略指导指引下,在精准脱贫具体实践中,在拓展完善中国特色反贫困道路上,我国系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彰显地方特色、体现现实要求的贫困治理体系。这一贫困治理体系,以充分发挥制度体制优势为保障,以建立健全精准扶贫工作体系为基础,以调动集聚全社会资源力量为重点,以拓展完善扶贫格局为依托,以注重发挥脱贫人口脱贫地区内生动力为关键,推动新时代扶贫开发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25]

有学者认为:“精准扶贫方略涵盖目标任务、原则要求、路径措施、机制保障、考核评估等多个维度,是高效集成的耦合系统。”[26]刘永富指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主要内容,就是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解决‘四个问题’。”[27]燕连福等在比较视野下考察了中西扶贫模式的显著差异。他认为:“精准扶贫方略克服了西方扶贫模式理念多元、目标空泛、措施单向、协调乏力等问题和不足,以集中统一、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的贫困治理体系,有效形成了涉及组织领导、配套保障、激发动力、注重成效、反馈调整等方面的系统治理结构,体现了中国特点、中国特色和中国特征。”[28]陈杨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部署,完善了四梁八柱的扶贫体系建设,分别从责任体系、责任体系、政策体系与监督评估体系四个方面总结了精准扶贫方略的体系构成。[29]侯雪静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精准扶贫方略的溢出效益及反馈机制,提出了我国精准扶贫方略的框架体系。

(二)精准扶贫方略的实践路径

作为一项事关脱贫攻坚全局的行动模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需要通过一系列行动落实,包括建设精准扶贫五大工作平台、实施精准扶贫十大行动、推进精准扶贫十项工程等。有学者指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实施需要一系列落实行动载体。这些载体不是一项或几项措施,而是一系列的精准扶贫行动组合。”[30]在精准扶贫方略引领下,不同地区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与扶贫目标,分别探索出了推进精准扶贫方略的实践路径,学者们就此提炼出了几种典型的扶贫模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包括金融精准扶贫模式、旅游精准扶贫模式、易地搬迁精准扶贫模式、特色产业精准扶贫、政府购买服务式精准扶贫、文化精准扶贫模式等。[31]

其中,在实施策略方面,有学者归纳了精准扶贫方略的三类策略,分别是因人因地策略、因贫困原因策略与因贫困类型策略。[32]在实施机制方面,赵敏探讨了精准扶贫方略的创新机制,认为精准扶贫方略的精准目标设置、领导责任落实机制、准识别机制、帮扶机制、退出机制、管理机制分别化解了攻而不破的扶贫僵局、激发了扶贫强大动能、树立了精准的靶向、创新了帮扶模式、保证了真脱贫和脱真贫的实现、提升了资源配置及贫困治理绩效。[33]

从扶贫机制角度,方劲提出了以下几点:“一是健全完善加强顶层设计与注重基层探索创新相结合的上下贯通、有机协调、共同发力的政策保障体系,为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和体系支撑。二是系统构建重视区域发展与精准实施帮扶的识别帮扶机制,既着眼脱贫攻坚的现实要求,又兼顾共同富裕的长远发展。三是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切实提高扶贫项目的适配性、融入性、共生性,夯实共同发展、共同致富、共同振兴的现实基础。四是充分发挥外力帮扶与内生脱贫的合力作用,在配套实施扶贫帮扶措施中有效提升贫困人口贫困地区自身发展能力,实现源生脱贫稳定脱贫持久脱贫。同时,充分考虑到反贫困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现实性,提出统筹兼顾城乡贫困问题,以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城乡共生共存、共建共享、共荣共兴。”[34]康芳泉从完善扶贫机制、加强教育扶贫、提高扶贫意识、创新扶贫模式四个方面提出了精准扶贫方略的主要实践路径。[35]徐杰则从细化目标任务、坚持问题导向、打牢精准基础、完善考核机制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深化实施精准扶贫方略的实践路径。[36]在实践导向方面,有学者认为,反贫困工作要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导向,要以理念创新和实践创造为原则遵循,要以体制变革和机制完善为重要抓手,在扶贫开发路径上有新探索、在扶贫资源配置上有新举措、在扶贫开发管理上有新办法、在扶贫考核评估上有新方式。[37]

四、精准扶贫方略的成效经验与创新意义

在新时代脱贫攻坚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脱贫攻坚实践成果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充分展现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科学性、真理性,也推动精准扶贫方略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实践并形成了丰富的“中国经验”,是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实践方略。

(一)精准扶贫方略取得显著的实践成效

综合来看,学者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实践成效进行了总结。黄承伟指出,这一方略的重大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创造了历史上最好的减贫成绩,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第二,加快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提升了贫困治理能力;第三,构建了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创新完善了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38]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的脱贫攻坚战,产生了多个方面的重要影响,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和政治优势、制度优势。[39]王亚华阐释了精准扶贫方略溢出效应的概念界定和分析框架,总结了中国精准扶贫的政治溢出效应、组织溢出效应、经济溢出效应、社会溢出效应与文化溢出效应。[40]

吕普生以中国减贫政策作为研究支点,力图在政治体系、减贫政策和贫困治理之间建立内在联系,从政治体系视角来解释中国减贫政策运行的完整过程,力图更为深入地理解中国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制度逻辑。他认为:“科学精准的减贫政策之所以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制度嵌入政府治理体系所形成的党政治理结构。”[41]韩广富认为,中国特色反贫困道路立足自身现实国情,健全完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体系、工作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估体系,注重发挥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在消除绝对贫困的同时夯实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42]白利友等概括了精准扶贫的五条重要经验,分别为由渐进式扶贫到扶治并举脱贫攻坚、将贫困治理纳入国家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强化地方政府的治理主体责任、构建政府主导的贫困治理格局、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43]陈杨基于对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减贫战略嬗变的系统梳理,勾勒出了中国特色的贫困治理之路,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减贫的经验。他认为,中国减贫事业之所以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经验有:“注重发挥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和体制优势,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了可靠保障;坚持在发展中推动扶贫开发和改善民生,不断提升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条件,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了坚实基础;创新扶贫开发路径模式,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彰显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主体作用、充分激发社会力量参与作用,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了力量支撑。”[44]

(二)精准扶贫方略的时代价值与理论创新意义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是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不同层面丰富和深化了相关的理论认识[45],回答和解决了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其时代蕴意在于丰富并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开发理论体系[46],“充分体现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战略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方法论”[47],指明了新形势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践路径,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有学者总结了精准扶贫方略蕴含的时代意蕴,认为主要体现在“五个新”,即蕴含着脱贫攻坚的新理念、新原则、新机制、新思路和新要求。[48]刘永富认为,习近平扶贫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的最新发展,体现着全球贫困治理的“中国智慧”。[49]胡廉等认为:“精准扶贫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扶贫开发工作在思维方式和实践方略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工作深入,中国贫困人口分布逐步从全国性的‘面’向‘带’再向‘点’的形态游离,扶贫工作任务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特征。”[50]

由精准扶贫方略引领下的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加速世界减贫进程,“将促使本国贫困人口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强有力地推进各国扶贫工作的开展,从而推动世界减贫事业的发展”[51],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理论价值归旨来看,无产阶级的解放是以全人类的解放为前提、基础和条件,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必然;从实现条件手段来看,没有经济意义上的解放,其他解放就无从谈起,必须在归根结底意义上认识到这一条件的客观实在性。尽管就整体而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全球减贫取得积极进展,然而全球范围内的贫困问题至今依然严重存在。这不仅是战乱和不安的根源,也为人类发展的前景蒙上了阴影。随着中国不断走近世界舞台中心,习近平以其博大深厚的天下情怀,把减贫纳入全人类发展的视野,不仅要以中国的减贫成绩为世界减贫事业做贡献,同时展现了要以中国的减贫经验为全球减贫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历史担当,即中国减贫经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在保持自身民族独立性基础上通过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减贫脱贫夯实现实基础的宝贵经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立足自身国情和贫困现实特点精准反贫困的鲜明启示,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整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反贫困路径模式[52],习近平精准扶贫方略也因而具有了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注释

[1][45]杨增岽、张琦:《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的哲学基础与理论创新》,《贵州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

[2][18][48]韩广富、刘心蕊:《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时代蕴意》,《理论月刊》2017年第12期。

[3]汪三贵:《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关键内涵》,《人民论坛》2017年第30期。

[4]陈健龚、晓莺:《“精准供给”视阈下精准扶贫的内涵、困境与突破》,《科学社会主义》2017年第4期。

[5][25]黄承伟:《习近平扶贫思想论纲》,《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6]王思铁:《精准扶贫:改漫灌为滴灌》,《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2014年第4期。

[7]汪三贵:《中国农村扶贫工作内卷化困境及其治理》,《社会建设》2014年第2期。

[8]李鵾、叶兴建:《农村精准扶贫:理论基础与实践情势探析》,《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9]李晓辉、徐晓新:《应对经济新常态与发展型社会政策2.0版》,《江苏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10]何丕洁:《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问题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15年第30期。

[11]刘解龙:《经济新常态中的精准扶贫理论与机制创新》,《湖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

[12]左停等:《精准扶贫:技术靶向、理论解析和现实挑战》,《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8期。

[13]黄承伟:《论精准扶贫与国家扶贫治理体系建构》,《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14]令小雄:《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精准扶贫》,《共产党员(河北)》2015年第29期。

[15][52]李小云等:《精准脱贫:中国治国理政的新实践》,《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16]华正学:《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创新实践》,辽宁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8页。

[17]唐任伍:《习近平精准扶贫方略阐释》,《人民论坛》2015年第30期。

[19][31]聂伟、龚紫钰:《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中国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2页。

[2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8~79页。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73页。

[23]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0页。

[24]《在文化自觉中传承文脉》,《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8月6日。

[26][37]黄承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根本要求》,《中华儿女》2017年第21期。

[27][49]刘永富:《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形成过程、科学内涵及历史贡献》,《行政管理改革》2018年第9期。

[28]燕连福、王怡文:《中国与西方贫困治理理论的比较》,《中国领导科学》2021年第3期。

[29][44]陈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扶贫方略的变迁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

[30]黄承伟:《论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时代贡献》,《党政研究》2017年第5期。

[32][35]康芳泉:《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精准扶贫思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学位论文。

[33]赵敏:《中国精准扶贫创新机制研究》,《学术交流》2019年第5期。

[34]方劲:《中国农村扶贫工作内卷化困境及其治理》,《社会建设》2014年第2期。

[36][46]徐杰:《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研究》,外交学院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

[38][47]黄承伟:《充分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重大意义》,《党建》2020年第6期。

[39]黄承伟:《精准扶贫思想的现实价值》,《光明日报》2017年10月9日。

[40]王亚华、舒全峰:《中国精准扶贫实践的溢出效应》,《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

[41]吕普生:《制度优势转化为减贫效能》,《政治学研究》2021年第3期。

[42]韩广富、王丽君:《当代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历史经验》,《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43]白利友、张飞:《精准扶贫:贫困治理的“中国样本”与“中国经验”》,《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50]胡联等:《精准扶贫的理论创新》,《财贸研究》2017年第7期。

[51]苏敏:《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主要内容及重要意义》,辽宁大学2020年硕士学位论文。

猜你喜欢
方略精准
价值共识、国际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方略
“洞”察脱贫——“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录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提醒”,促使干部“自励”
为了精准治霾 为了民生幸福
“五大舞台”同唱“精准扶贫戏”
“滑块”模型题解题方略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浅议中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方略
例析交流问题的求解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