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视角下产学研“多元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2022-11-24 08:32李令令尚传鹤英彤
建筑与预算 2022年9期
关键词:多元融合产学研工科

李令令,尚传鹤, 郎 英彤

(1.吉林建筑科技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2.吉林省水利水电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吉林 长春 130000)

在新经济背景下和激烈的竞争形势下,人才资源始终是衡量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和重要指标。而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国家输送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和责任。产学研融合可突破高等院校、企业以及科研院所的边界和限制,更可以汇集各方资源,并使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将教学、生产及科学研究融合于一体。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普遍选择。

1 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 必要性

1.1 “新工科”建设发展进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十分明确地提出了党的要求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从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能力。这一要求,指明了我国高等教育过程中,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实践的努力方向。2017 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一文件的提出是基于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和工程教育的前提,也为回应科技革命,促进产业升级,以及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做出了应对决策。《通知》以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开启了面向新经济、新产业和新业态的新工科建设,为持续提升工程技术领域人才培养质量,做了长远规划[1]。

1.2 “新工科”背景下的产学研协同育人发展进程

随着新经济和新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新业态的快速推陈出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也随之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了能适应新形势下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加为了防止教学改革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2],新工科建设视角下,高等教育应当重新思考并定义原有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在融合了新经济、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前提下,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并以此为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持续提高高等教育教学和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3]。

人才作为强国的重要支撑,在技术创新发展体系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人才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应给予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因此,依托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平台,进行高素质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可以解决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不平衡的问题,同时也可促进知识的流动,还可以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产学研多元的深度融合是系统化的工程,涉及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等多部门,需从不同角度深入解读、系统阐释、细致研判,并认真落实,科技领域、企业领域和教育领域的相关专家学者均已开展了持续的调查研究和实践,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并对产学研的持续推进做出了巨大的正向的贡献。本文立足于以需求为导向的本科人才培养供给侧,从高等教育角度,分析研判新工科建设视角下地方高等院校本科产学研融合现存的问题及其重构的必要性。据此,形成的新工科视角下产学研“多元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可为持续提升高等教育教学和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示范[4]。

为贯彻国家有关战略要求,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了《吉林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实施方案》[5]。

近年来,吉林建筑科技学院始终坚持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高度重视产教融合,持续加强校企合作,深入推进协同育人,主动对接行业知名企业,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

学校将抓住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建设机遇,根据教育部要求,进一步持续建立健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组织管理体系,高质两高效率地开展项目实施,在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课程体系、加强实践育人环节、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进一步推进新工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多样化的产学合作模式,为学校深度转型发展提供新的平台和契机,也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机遇。

2 “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 发展基础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新时代、新经济、新产业下创新人才为目标,打破学校间的壁垒,积极开展校际交流,提出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的长效机制,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强化人才的工程实际应用能力。为推行产学研融合的新型培养模式,学校一直在建设的路上。

基于吉林建筑科技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学校培养人才主要方向为实践性人才。在此基础上,注重对于学生的个性培养及发展。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动手能力及一定的科研能力都有所帮助,为今后工作中的结构设计、施工质量保证及检验都能打下良好基础。倾向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模式、积极引导学生创新的思维,通过实训、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参加全国高校比赛,注重团队协同模式的建立,注重创新型团队的建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思维。更加倾向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2.1 硬件建设

2017年,我校建成 BIM 教育培训中心,其具备电脑配置:运行内存 32G、 固态硬盘 258G;内存不小于3T 云服务器;软件:Revit、IES 分析等软件。2018年,我校新建了装配式建筑实验室,可供学生进行实验。2021年 BIM 教育培训中心建成建筑智能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内含软硬件设备。学校投资立项建设了“智慧建筑仿真实验中心。

2.2 软件条件

学校建成了以 BIM 技术学习和应用为核心的智慧建筑教学实践平台,实现了多专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互联网+”环境下的实验教学;YJK、斯维尔、鲁班及 Revit 等软件企业入驻吉林建筑科技学院,学校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提高学校科技研发水平;学校申报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教育研究基地”项目,获批吉林省高等教育研究基地;学校与北京睿格致科技有限公司,签署“BIM-FILM 联合研发中心”合作协 议及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最终达成 BIM 模型库建设、工艺工法库建设、BIM-FILM 系统研发三方面深入合作意向;学校与深圳斯维尔公司校企共建产学研实训基地;学校与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校企合作教学科研实践基地。

2.3 基地建设

学校对于产学研建设非常重视,设有专项专款,配备相应资助奖励;前期已经具备成熟技术支持,我校现已拥有 117 个实践教学基地,每年都呈递增趋势,有足够的实践场地及相关企业资金支持[6]。

根据“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吉林建筑科技学院与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已签署两份协议,包括校企合作协议和产学研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协议,采用“3+1”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培育了一批新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并且与企业制定了相应的培养方案、建设了对应的课程、以及实训和实习基地[7]。这样的模式融合了BIM 协同、智慧建造等方面的知识,推动了行业和技术的工程教育改革。将产教融合课堂之后,不仅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收获颇多,而且为教师技术开发和学生创新提供了诸多机会,企业和高校也建立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为今后的产学合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实现了共赢[8]。

2.4 校企合作建设

2018 年 11 月,学校与吉林汇通建设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共建协同育人实践基地;2018 年 11 月,学校与吉林中信工程建设咨询有限公司,共建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学校国家级近零能耗示范建筑、工程实训中心、智慧城市设计与研发中心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9]。

3 “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多元融合” 协同育人模式的内容

产学研协同育人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精准对接企业、科研院所及社会的需求,促进产、学、研、用之间的深度融合。高校、科研机构、研究院、企业、政府作为产学研协同育人的主体,并非简单合作、联合或联盟,需要政府以政策引导、立法保障、金融支持,积极推动科研机构、高校及企业间,打破壁垒、资源共享、互惠互利。

制定基于 OBE 教育理念和新工科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包括培养目标构建和毕业要求制定。

基于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关注行业热点和国家政策,如加强学生对装配式建筑的重视程度,部分学生缺乏学习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不知道学到的东西到底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是否能发挥作用,以及怎样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前依照实际工程制定出一套构件试验的实施流程,上课时针对各环节要求进行学生试验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们就能够深刻理解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为什么是土木工程工程实践中的关键一环了[4]。相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训练学生们掌握应用 BIM 技术来进行装配式建筑构件设计,掌握应用 BIM 技术来进行装配式建筑构件设计的正确性能力,提升学生在应聘和择业过程中社会竞争力。

基于多专业多学科融合的智慧建筑仿真实验中心建设,发挥虚拟仿真优越性,比较传统的理论教学,极大程度地提升学生们对装配式建筑的认识。在熟悉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的基础上,学会如何利用BIM进行构件设计、拆分、组装等。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3+1”协同育人教育平台。共建合作平台,强化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培养。

4 “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多元融合” 协同育人模式的具体举措

4.1 构建校企产业化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邀请吉林省建筑土木学会、吉林省地震局、吉林省振动工程学会、吉林省风能太阳能学会等相关专家,深入剖析学科基础及技术延伸,结合高校学科优势遴选具有开发价值和应用实际价值的科学研究成果,在此部分由高校直接对接精准转化。

4.2 联合攻关科研项目

面对吉林省新材料、信息技术、装配式发展、智能制造等产业需求,实施主体高校、科研机构和研究院、企业间的合作,针对重大专项等项目,协作提炼最前沿的科学技术问题,并且共同提高了攻克高水平科技、研发技术产品,以及成果应用的成功性,加大了成果转化的时效性。

4.3 协同服务企业与科研机构

通过地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地方企业这三种不用领域的行为主体,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很好的协同作用,各自发挥着自身的最大优势,并且能够提升各自的潜能。深入开展校企合作、高校与科研院所、科研机构、研究院的交流合作,扩大技术服务的深度与广度。

4.4 资源共享,开放优势资源

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等的优势,开放并共享重大仪器、试验设备、重点学科实验室、电子和线下的图书资源。在产学研“多元融合”的背景下,实现重大科研项目申报、重大项目攻关、新技术、新工法、新产品等的研发。

4.5 以学科交叉为引领,产学研“多元融合”协同优化课程体系

高校由于自身具备的优势学科,使学科交叉,教师发挥积极组织作用,以问题为导向,基于OBE 教育理念,同时还可做到教学相长。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完成跨学科课程建设,如工科或与边缘学科交叉,或与其他学科交叉、其他专业交叉等[5]。

在此基础上,积极指导学生参与跨学科竞赛、项目等,如高校主导创新创业项目、科研机构、研究院等主导科研项目设计、企业主导相关产品设计。

4.6 “双师型”与“三导师”教师共同发展,强化育人队伍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工科院校和学生都是重要且必要的举措。建立“三导师”协同育人队伍,要注意协调并平衡理论与实践的比重,使得两者能够有机结合,而非割裂、单一地看待。还要求建立交流联络机制,要求“三导师”定期交流、培养、考核、验收,更好地服务于新工科人才的培养。

5 结语

在新工科背景下,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是培养高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也是促进国家地方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立法保障下、金融支持下,通过建立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科研机构和研究院、高校、企业三方平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通过不断探究和实践,提高地方高校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多元融合产学研工科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用“国家使命”导引航向——大学之大,重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新媒体时代媒介传播偏向的多元融合
论耶律楚材胡汉并重的多元诗歌创作观念
朱光潜美学三大理论资源及其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