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湖北乡村产业振兴的几点建议

2022-11-24 08:47课题组
党政干部论坛 2022年9期
关键词:市场主体特色发展

○课题组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载体,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带动农民创收致富的关键手段。中共湖北省委党校乡镇党委书记进修班学员坚持问题导向,就乡村产业发展进行深入思考,提出对策建议。

一、湖北农村产业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产业兴起不兴盛

近年来,全省各地按照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不断推进乡村产业建设,呈现出一镇一业、一镇一品的发展态势。但在讨论中,学员们一致认为乡村产业看似热闹,但绝大多数产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足,社会效应不强,特别是群众真正从产业获得的收益不大,产业效益不高。一是传统产业“一成不变”。多数乡镇仍以传统种植业为主,且耕作方式陈旧、种植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较低等问题依然突出。有的具有群众基础的“草根产业”,如,草编加工、家禽孵化等,仍旧以家庭作坊式生产为主,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导致产品单一,市场前景不佳,利润不高。二是部分特色产业“默默无闻”。全省茶叶、中药材、水果、蔬菜、畜禽、水产品等一批特色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仙桃张沟黄鳝”“潜江小龙虾”等产业更是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但与农业发达地区相比,湖北省一些特色产业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特色产业经营主体以小规模、分散式的农户为主,存在“单打独斗”现象,难以参与大市场竞争。同时,跟风、效仿现象严重,一些种植户看见别人种什么赚钱,往往一哄而上,导致供大于求,经济效益低。三是新兴产业“踟蹰不前”。如,光伏是新兴产业,也是国家产业政策大力扶持的新能源,从起步之初发展迅速到现在,短短几年时间便“踟蹰不前”,很难迈出新的发展步伐。

(二)资源有价而无市

依托本地特有资源发展产业是关键,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但是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开放性市场,湖北省的农业资源在市场经济下未得到有效挖掘,对市场主体的吸引力不大,资源与市场主体难以有效对接,端着金碗“讨饭吃”的现象时有发生。一是区位不好,市场主体“嫌贫爱富”。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区比较,偏远乡镇存在交通不便、物流不畅、基础设施落后等实际问题,市场主体对偏远乡镇的投资前景不看好,导致偏远乡镇空有资源、没有产业。二是效益不佳,市场主体等待观望。乡村产业投入大、见效时间长且风险大,导致市场主体不敢投入。如,有的乡镇水面大,水产资源十分丰富,以此发展水产品深加工项目、提升产品附加值应该顺理成章。但市场主体考虑到征地、新建厂房、食品行业的准入等诸多实际困难,便望而却步,导致好资源“待字闺中”。三是环境不优,市场主体抱憾而去。一些地方的老百姓小富则安的思想根深蒂固,法纪观念淡薄,不愿意尝试新办法、新事物,对投资者“眼红”,对市场主体不支持,甚至阻挠。同时,农村基础配套不完善,通村公路狭窄、水利设施老化、电力供给不充足等问题,也极大地影响了投资者的热情,使投资者抱憾离去。

(三)品牌贪“大”不求“亮”

品牌决定着产业的健康发展。当前,湖北乡村产业品牌最大的问题是大而化之,真正记得住、叫得响的品牌不多。一是“天女散花”。乡村产业重生产、轻品牌,错误认为品牌就是商标,品牌建设就是注册商标,随意注册自认为“高大上”的商标,追求“你有我有大家有”,但“大”而不“亮”,没有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深挖品牌内涵,群众的认知与认同不够,品牌吸引力不大。二是“邯郸学步”。同质化发展严重,你做我做大家做。别人打生态牌,我也打生态牌;别人富硒,我也富硒。导致品牌竞争力不强。三是“素颜无华”。品牌建设投入不足,产品品牌的设计、包装档次不高,知名度较低,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品牌核心竞争力不强,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通,也制约了品牌推广,导致产品缺少整体市场影响力。

(四)发展要素难匹配

产业发展要素众多,如何匹配促进产业发展的各类要素,虽然国家、省、市纷纷出台了相应政策,但多数停留在宏观层面,具体的扶持措施较少。一是供地紧。任何乡村产业都离不开土地,而家庭承包制下的土地零散,不便于产业化。农村群众对土地的依赖关系难以破局,导致土地流转异常艰难。另外,特色养殖业发展空间受限。如,牛蛙、泥鳅等特色养殖的农业设施用地,只能使用一般农田(基本农田是红线),而一般农田面积小且分散,根本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二是用工难。农村大量人口外出务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小孩,既无技术又无生产能力。许多青壮年认为在大城市打工体面、收入高,不想回不愿回农村,导致乡村人才奇缺,一些企业招不到工人,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三是融资难。金融机构除农商银行外,其他商业银行贷款条件门槛高、审批严的问题依然存在。

二、加快推进湖北乡村产业振兴的建议

(一)坚持产业“老大”地位不动摇

基层工作千难万难,只要重视就不难。乡村产业的发展也是如此,全省必须牢固树立产业“老大”意识,切实解决产业重要不重视的问题。一是认真谋划。各地要坚持目标导向,全面分析本地资源优势、产业基础,明确到底抓什么、干什么、怎么干,清晰定位产业发展方向,不能目标定位不准,缺乏定力。要制定规划,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二是主动招引。要瞄准本地在外成功人士,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在推介家乡“富春山居图”的同时,传达真诚的合作意愿,推动资源与市场主体的有效对接,从而将产业发展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三是撬动市场。政府有形之手“该出手时就出手”,借鉴义乌小商品市场成功经验,在基地建设、基础配套、资金奖励等方面制定政策的“干货”,增强市场主体的投资信心,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应。

(二)坚持特色创新不动摇

只有特色产业才能有市场竞争力,才能走得更远。一是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实际,融合当地乡村的自然风情、人文历史、产业特点,着力凸显地方特色与文化底蕴,全力打造有“内涵”的、独具特色的乡村产业。二是创新发展。坚持“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着力推进科技创新成果在特色优势产业领域应用转化,加强创新链与特色产业链深度融合,以先进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催生新兴优势产业,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分工和产品品类精细化,提升特色优势产业规模与品质。三是品牌打造。聘请品牌策划机构,结合当地文化与产品特色,挖掘品牌自身内涵,设计具有当地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农产品品牌符号,塑造鲜明的品牌个性。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电台、互联网等媒体,构筑农产品品牌立体化宣传网络,全力塑造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提高市场知名度。

(三)坚持融合并进不动摇

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是乡村产业发展必由之路。全省要在充分发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基础上,着力推动乡村振兴新业态发展。一是做好“农业+”文章。制定“农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创新农产品销售模式,加快推动农业与休闲旅游、农耕体验、健康养生、文化传承的融合发展。二是做好“互联网+”文章。依托互联网技术,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营销模式,借助互联网电商平台与渠道优势,将特色农业产品推向全国各地。三是做好“旅游+”文章。注重向绿色生态要红利,着力培育生态游、乡村游、观光游、休闲游、农业体验游等农旅融合新产业,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收链拓宽,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四)坚持优化环境不动摇

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必须持之以恒改善发展环境,为产业振兴全方位开路引航。一是要素下乡。在土地方面,加大土地增减挂钩力度,将村庄废旧房屋拆除后复垦“腾出”的耕地面积,按一比一的比例纳入当地发展产业的用地计划,解决产业用地的“燃眉之急”。在信贷方面,引导和推动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切实缓解“三农”领域的融资难题。在农业保险方面,积极探索农业综合保险试点,拓宽时令果蔬、特种水产、休闲农旅等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险业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能力。二是人才回乡。结合实际,研究出台相关鼓励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返乡就业的办法,搭建各类服务平台,大力实施“筑巢”和“凤还巢”工程。三是法治护乡。大力宣传实施《乡村振兴促进法》,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法治保障,尽快将法治红利转化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红利。

猜你喜欢
市场主体特色发展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我国市场主体总量超1亿户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教师发展
《傲慢与偏见》的艺术特色解读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