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非正式群体:形成原因、影响与管理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学的视角

2022-11-24 10:11徐振伟
江苏教育 2022年79期
关键词:小团体班集体群体

徐振伟 朱 永

自班级授课制实施以来,班级就存在各种各样的群体。按照“霍桑实验”的研究结论,班级中这些群体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由于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初中班级中存在各种小群体的现象尤为突出。这些群体构成了班级的各种人际关系,影响着班集体的协调发展和班级凝聚力的形成。

一、初中生非正式群体概念

在初中校园里我们经常能看到三五成群的小团体,他们几乎形影不离,这种因某种特殊关系和需要而自发形成的自由联合体实质上就是非正式群体。所谓“初中生非正式群体”,指的是初中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心理需求、理想追求、利益信仰以及成长环境等因素自发形成的群体组织,它独立于团支部、班委会等正式群体之外。群体成员以本班同学为主,人数一般在2~5 人左右,也有超越班级、超越年级,甚至跨学校的小群体,成员人数会更多。

据调查,有超过90%的初中生有自己的“小圈子”,与知心好友一起玩耍,成为他们初中生活的精彩篇章。他们的交往内容多样,可能是一起学习、聊天、运动、游戏、娱乐,也可能是一起逃课、追星等。由于初中生情感比较丰富,情绪热烈且容易波动,他们非常重视情感的忠诚度,所以该群体具有排他性(内部抱团性)、交往隐蔽性、言行随众性、核心人物主导性等特质。

二、初中生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

初中生非正式群体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成员“心理相近性”,即他们有相近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有相似的兴趣和目标;二是“时空相同性”,即他们生活在相同时间和空间内,平时接触比较频繁。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初中生成长的内在心理需要

初中生处在从儿童向青年转变的快速过渡期,进入青春期,无论身体还是心理都经历着“疾风骤雨”般的变化,其心理独立和依赖交错,成熟和稚嫩并存,是多种矛盾的统一体。面对人际交往、生活挫折、学习压力、理想追求等问题,他们会感到惶恐迷茫,迫切需要实现青少年早期的同一性建构。随着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开始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更喜欢在同伴中寻找认同感和价值感。同伴关系成为初中生的主要人际关系,他们渴望在同伴那里获得理解和认同,满足“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心理需求。斯滕伯格“青少年的亲密感”(即青少年的朋友关系更紧密,更私人化,青少年在这种关系中投入更多精力和情感)和埃里克森的亲密关系形成的“依恋理论”,都说明青少年群体内成员因兴趣相近或爱好相同而互相吸引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由于初中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其辨别是非能力比较弱,一旦结交不良少年,容易误入歧途,严重的甚至会诱发青少年犯罪。教师和家长要充分重视,因势利导。

2.初中生成长的外在环境影响

一是学校环境。学校开展的活动和课程会将不同兴趣的学生自然分类;班级相邻座位也给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应试教育的“唯分数论”会将学生人为分类(分班),让不同群体自然走在一起;校风校纪、学风舆论也会影响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发展。一般来说,校风正、学风浓的学校,“积极型”非正式群体就会增加。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发展也会受到班主任管理方式以及班集体发展程度的影响。如教师教育方式不当(放任或打压),有可能激起叛逆期学生的反抗。初中生心理非常敏感,尤其对孤独、失望、忧郁、愤怒、嫉妒等消极情绪的体验更加深刻。一些处于班级边缘的学生会在有相似经历的伙伴身上寻求安慰,走上与教师和班级对抗的道路。

二是家庭环境。父母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也会影响孩子的交友情况。如果父母教育方式粗暴不当,有过分严厉与专制的“棍棒之下出孝子”思想,或“树大自然直”的放任思想,或以“工作忙”为借口对孩子不管不问,都会造成青春逆反期孩子的敏感自卑、自我放任。有的家庭里“青春期”遭遇“更年期”,亲子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孩子就会到小群体中寻求温暖和安慰,释放压力。“独生子女”或“第二代独生子女”,要么没有弟弟妹妹共同玩耍,要么是弟弟妹妹年龄偏小,玩伴的缺失导致他们时常感到孤独,更渴望与同龄人交往。

三是社会环境。未成年人辨别是非能力差,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以及不良的社会风气都会误导孩子。未成年人容易情绪化、意气用事,受影视作品中“江湖义气”“拜把子”等现象的诱导,形成狭隘的小团体意识。当然,区域社会治安状况也会影响“反班级型”非正式群的发展。从时间和空间方面看,同住一个小区或课余参加共同兴趣班的初中生会因为经常接触玩耍,结成形影不离的小团体。互联网快速发展,交友软件的普及使用,也为初中生交往提供便捷,促使其交往更加密切、频繁和隐蔽。此外随社会发展转型,不断涌现出来的多样化民间团体和社会组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初中生的交往方式。

三、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班主任对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要善于抓住源头,即弄清楚其形成根源、了解初中生心理特点、掌握班集体建设的规律,从而区别对待、对症下药。在战略上要鼓励“亲班级型”非正式群体,引导“中间型”非正式群体,转化“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在战术上要积极推进学校、班级、家长多方联动,实施综合手段,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

1.要追本溯源做好思想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的关键阶段,也是品德教育的最佳时期。抓好青春期思想教育,是解决初中生一切不良问题的根本。思想教育不能仅靠课堂教学,还要践行“全员、全面、全程”育人的大德育观。班主任是品德教育的主要责任人,但传统“说教式”道德教育方式容易让学生厌烦,班主任要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优秀的班主任都善于做“不动声色的摆渡人”。

班主任要用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学生,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如精心设计主题团队活动,在集体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引领学生向善向美。班主任要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引领小群体融入大集体,推进集体和谐人际关系的建构。班主任要优化教育方式,发扬民主,加强情感投入,实施“赏识教育”,多关心、鼓励和暗示,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亲其师,信其道”,班主任改变了,师生关系就密切了,教育效果也会改变。班主任还要因材施教,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满足“问题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针对其擅长的领域,提供更多的机会,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引导学生不断体验成功。

2.要利用集体助推问题解决

班集体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强大力量,班主任要借助于班集体的力量去教育个体,改变小团体。和谐的班集体并非自然形成,需要教师遵循班集体发展的规律,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历练完善,在解决诸多矛盾中不断推进。非正式群体的管理与班集体建设是紧密相连的,许多班级出现的“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反映班集体建设中出现了诸多问题,班主任要把对各种小团体的引导和转化作为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班集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之力和持久之功。面对一个个性格迥异的生命个体,如何将一盘“散沙”凝聚成战斗力强的团队?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强化对班集体的认同,发动学生制定班级目标愿景,完善规章制度,营造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培育积极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班集体是教师种植的“一棵大树”,用心浇灌才会茁壮成长,最终为全体师生遮风避雨,这棵树的最佳种植期是初一年级。班级小群体的形成会经历由萌芽到成熟的过程,班主任要及时了解学生的交往圈子,把握群体特征,及早介入,及时干预。班主任要将班级的大目标细化落实到各小团体成员身上,引导小团体将志趣爱好与班级目标结合,激发每位学生的责任心。

3.要多方联动形成教育合力

由于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运行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班主任需要联合任课教师、家长甚至班级学生的力量,通过多方联动,实施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班主任可与家长配合,实施有效监控,严格控制小群体学生课余的活动范围,通过分散距离,减少小团体交往的机会,打破他们行动的协调性。有的调皮学生畏惧班主任,但并不害怕任课教师,这时候需要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配合起来。班主任要多跟任课教师交流,了解学生课堂上的表现,从而抓住教育的契机。此外,班主任还可以跟任课教师一起组织活动,为有特长的学生提供更多展示的机会。当然,对非正式群体的教育更离不开全班学生的配合,如在策划主题教育活动时,班主任可故意将“反班级型”小团体的成员分散在不同的小组中,督促他们加入新的合作团队,彼此互为竞争对手,不断分化减弱“反班级型”小团体的凝聚性。此外,班主任还要与年级组、校团委、德育处等部门加强联系,借助学校的力量,主动与校外的妇联、关工委、街道社区、“公检法”等部门配合,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4.要因材施教创新教育策略

各种非正式群体性质不一样,同一群体内各成员影响力也不一样,班主任引导转化时要因材施教。如男生小团体多爱运动,可鼓励其参加体育比赛,激发集体荣誉感。男生一般性格豪爽,班主任的教育可以直接果断些;女生多爱面子,班主任要采取隐蔽的方式交流。教育非正式小团体也不需要均衡用力,而要把重点放在“首领人物”身上,“首领人物”具有示范性,对其的教育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锁效应。班主任可以对其“委以重任”,督促其为班级做贡献,每天暗示其向善向好。班主任要耐心捕捉教育契机,及时引导,切忌简单粗暴、强施压力,否则会激发小团体学生的对立情绪,引起“波纹效应”。若“反班级型”小团体严重违反校规,一定要严肃批评甚至惩罚其核心人物,起到震慑全体的教育效果。班主任还可创新开展班级“团体注册”制度,给非正式群体“合法”的身份,让非正式群体从“地下”转入“地上”,“光明正大”地活动,顺理成章地接受班主任的管理和帮助。班主任要主动和学生交朋友,融入小团体,加强引导和干预,为小团体制定奋斗目标,协调好小团体之间、团体内部成员之间关系,确保学生间的规范竞争与合作。

对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引领和转化是班主任重要的教育管理工作,班主任要认真学习研究青少年心理知识,弄清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分析其特征及运转规律,多方面探索教育引导的有效策略,促进初中生的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小团体班集体群体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班级小团体的形成与引导
中间群体
人心齐,泰山移
中等职业学校班集体建设的策略研究
温暖的班集体
要不要走进班级中的“小团体”
提升学生自主管理水平 构建特色班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