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重构的探索*

2022-11-24 11:09彭才根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27期
关键词:重构会计专业思政

彭才根 周 星

当前,会计行业违法乱纪的财务操作、徇私舞弊的不良现象依然时有发生,并造成政府宏观调控失衡、市场运行机制失效、投资者投资损失等严重后果。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在注重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更加突出对会计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而作为思政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课程思政,必须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会计人才。基于此,本文试图在课程思政视角下,探索重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的路径,以达到专业课与思政课互相促进,实现“1+1>2”、协同育人的成效。

一、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重构的内涵分析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分析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而是包含思政教育目标、内容、手段及方法的体系,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思维,赋予课程新的价值。课程思政的含义是:学校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功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技能相互融合,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建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充分发挥课程全面育人的功能。

(二)会计专业课程重构的内涵分析

“重构”(Refactoring)一词,最初运用在计算机编程领域中,就是在不改变计算机软件内部功能和外部可见性的情况上,对程序代码进行梳理、设计、调整、改进,从而使程序代码的架构更清晰、代码更简化、性能更优越、维护更容易、扩展性更好等。这里的重构对象为特定事物——“程序”。之后,“重构”一词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和教育领域中,常见名词有心理重构、教材重构、教学重构等。而无论“重构”的对象是什么,对于重构的解释都有几个共同的核心词——“保留”“调整”“重新构造”“适应”“再生”等[1]。因此,“重构”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去除系统中陈旧的、重复的及影响事物进一步发展及创新的元素;二是保留原来架构中的合理化元素;三是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适度调整或改造事物的运行模式和框架,必要时可进行大幅变动;四是将保留元素和新理念新元素注入新的组织结构中,使事物的发展达到更为理想的状态。

鉴于此,“会计专业课程重构”中的“重构”定义为:在立德树人思想的指导下,对原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外部教学环境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内部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的缺陷与不足进行弥补、调整、优化与重建,提高课程诸因素的个体效能和整体功能,增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适应机能,逐步消减课程教学的依赖性,不断促进课程教学外因与内因趋向平衡的最佳适度,提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整体的教学质量,并促进学生在会计岗位的主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重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的核心与关键是,找出造成分化的核心成因,关键突破口,是构建一个比原来更为先进和符合事物当前发展需要的运行体系。这里的重构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将重点放在“构”字之上,保留原来的各种合理化要素,优化原有事物的发展机制。

二、思政视角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重构的原因分析

(一)会计专业缺少规范系统的课程思政规划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会计信息质量越发重要,高素质的专业会计人才是维护经济体系公平和效率的需要。培养这样的人才,迫切需要会计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融合来共同完成[2]。会计人才培养的总体方案设计中,已在教学目标中专门设置有素质目标,但是,目前素质目标的设置比较笼统,缺乏明确、规范、系统的,与专业课程结合紧密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目标要求。

(二)会计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出现严重分离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中,课程按大类被分为公共课、专业课等。思政类课程一般被划分在公共课里,由基础部等教学部门负责授课,而专业课一般由专业教研室教授。专业课与思政课分属于两个授课体系,难有交点。首先,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由系部专业教研室教师担任,往往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授,缺乏对思政元素的挖掘,课程思政主体协同不够。其次,作为公共课的思政类课程往往是面向多专业的,并不会考虑会计专业的特殊性,也不会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因材施教地实施思政教育。最后,教授时间不同步,思政类课程一般安排在低年级的课程体系中,并不贯穿于整个高职院校课程的始终,而专业类理论、实践课程主要安排在高年级。所以,相分离的会计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政课程教育,很难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上形成有效支撑,偏离了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道德,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会计人才的最终目标。

(三)会计专业教师思政理念与教育能力不足

一方面,会计专业教师的思政理念需要更新。有些会计专业教师还没有认识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促进关系,简单地认为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把会计专业课程教授好,思想教育是思政教师的责任,因此,教学只是围绕专业知识展开,思政教育的元素并未涵盖其中,造成了思政教育在育人链条中的缺失,并未实现全程育人的要求。另一方面,会计专业教师实施思政教育的能力欠缺。有些会计专业教师认为自己够“专业”就可以了,对于思政理念、思政知识往往“置之度外”,导致教师本身的思政水平就不够,也不具备将思政元素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能力,更谈不上将思政理念、思政知识迁移给学生形成其精神信念。

(四)会计专业学生理想信念与职业素质缺失

主观来看,会计专业学生对理想信念和职业素质没有形成明确的概念,理想信念的根基不牢固,职业荣誉感、道德观念、风险意识、责任意识淡薄。学生对职业素质培养的认识比较片面,错误认为职业素质就是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技能。因此,学生认为思政课可有可无,学习兴致很低。而从客观上来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陷入道德冲突的境地时,举棋不定、左右为难,不知道如何处理和选择。

三、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重构的路径

(一)重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起着统领作用,是课程内容、课程资源、教学模式、评价方法的基础。高职院校的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融入思政元素,首先应该体现在课程目标上。当前企业经营环境瞬息万变,仅仅具备专业知识能力已经无法适应岗位需要。在课程思政的视角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要根据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工作岗位要求,依据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思想,对每门具体的专业课程设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三个维度应融为一体、纵横关联。

(二)重构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重构,即对课程内容进行解剖、重新审视和二次开发,保持原有的总体框架的情况下,通过对课程内容的调整、更新和补充,使课程内容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同步,满足岗位需要。因此,课程思政视角下,首先,思政内容要润物细无声式地融入。要在专业课程原有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挖掘出融合点,并延伸、拓展、提升,要科学、自然、不留痕迹地融入。其次,优化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要时刻紧扣促进学生思政素养提升的目标。专业课程是专业构成的基本元素,是学科知识传播的载体,为学生成长提供能量;思政素养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精神食粮”,起着价值引领的作用。两者的本质都是立德树人,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塑造的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相互成就。实施课程内容的重构,要以思政素养为精神指引,根据课程本身的逻辑脉络,找到思政的切入点,实现课程育人,确保知识技能与思政素养相向而行。最后,思政融入课程过程中,也要掌握好度,不是知识点越多就越好,而要以人才培养的成效为衡量指标,根据具体专业内容的规律和特点,科学融入和渗透。通过重构后的会计专业课程内容,完成对学生的多元化教育。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和道德观,同时,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灵活应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也得到提升。

(三)重构课程资源

每门专业课程都有非常丰富的育人资源和思政元素。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就曾指出:“每一学科都有一种知识传统——即思想范畴——和相应的行为准则。”[3]会计专业构建“开放、共建、共享”的思想领航资源,首先,要基于区域经济特色、课程特色、学校特色与会计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依据会计专业实践基地、平台,由师生共同把会计专业领域有用的思政元素,通过创造性地进行二次教材开发、校本教材开发、辅助读物开发、延展资料开发等,挖掘出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思政案例,将有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的财务名人、优秀校友事迹收集起来,建立既有文字材料,又有影音资料的会计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库、案例库等,形成体现职业教育视角的会计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以确保与“思政课程”相辅相成[4]。其次,根据高职院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开发出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科学精神等在内的意识形态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踏实钻研的优良作风,以及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最后,会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要注重从本专业的文化和历史等角度,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出具有人文精神教育视角的特色资源。以“财务管理”课程为例,以往教学注重企业筹资、投资、营运等环节的各种计算指标、公式、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而忽视了资金背后的价值观教育。如在筹资章节,除了让学生掌握资金筹集的不同方法及资金成本的计算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教师可用正反两方面的案例,使学生明白诚信是企业兴衰存亡的基石,也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从而实现会计教育与世界观、价值观的的互动和协同。

(四)重构教学模式

在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下,传统的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应进行根本性改革。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课程思政要在专业类课程实训导向的教学过程中,在场景化的学习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创新能力等等,从而提高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质量。首先,构建沉浸式的教学体验。会计专业教师要根据专业课特点及学生实际,采用真账入校、案例分析、实践体验、情景教学等互动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教,提升思政内容传播的效果,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观的同步输出。其次,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慕课、微信、微电影、微课、微博等多元手段,采取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与学生之间多沟通、多交流,给学生传输相关专业的资料,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5]。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接受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提升思想道德品质。

(五)重构多元师资

要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关键是教师[6]。首先,教师要根据学校建立的常态化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机制,加强自身思想政治能力的培养,采用自我学习、互帮互助和到校外参加课程思政学习活动交流相结合等方式,拓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新思路、新方法,强化自己的课程思政意识,推动课程思政活动的正常进行。其次,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团队,创建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融合共进的机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目标下,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共同研讨、集体备课、协作互补,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通、相互促进,找寻会计专业教学和课程思政改革的契合点,丰富课程教学内容,灵活设计教学形式,跟踪教学效果,加强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把专业课程打造成“不离思政的专业课程”,把思政课程打造成“不离专业的思政课程”。再次,会计专业教师要掌握好“课程思政”具体实施的方法和技巧[7]。一方面,要找准融合点,在专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针对会计学科专业特色、会计人才培养的特点及会计专业学生的思想特征,从课程内容中明确思政元素的切入点,绘制出思政元素地图,将隐性的思政元素渗透到显性的专业知识学习当中。另一方面,强调适度融合,即融合过程中要把握好度,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适度嵌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思政元素,以专业知识塑造学生,以精神情怀打动学生,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最后,会计专业教师要以身作则,注重榜样的力量,用行动本身进行无声的教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言传身教式地推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普及。

(六)重构评价体系

首先,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不仅仅是依赖结果考量,还需要考虑其中的过程性。专业课的知识和能力,是能够明确表达的知识,能够通过口头传授、文字书写、视觉表达等方式获取和传播,是可以写在书本和杂志上,能说出来的知识,但课程思政的评价对象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是个人固有的、个性化的、难以与他人交流的。因此,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应该要注重教学实施过程,注重学生身心素质的微妙变化,关注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结果,从而达到有效评价的目的。其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要对学生与教师分别评价。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考核,除了课堂考核外,还应该加重社会实践考核的占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专业课程要增加对学生思政表现的考核内容,合并计入最终成绩评定。在学生的社会实习实践过程中,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过程中激活思政意识,开拓视野,培养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和职业道德,将理论运用于实际问题解决导向的育人活动之中。对教师师德考核同样要增加思政教育的考核指标。比如,要考核教师是否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环节中有机融入了思政元素,思政目标是否达成,学生的思政素养是否有效提升等。最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课程思政应实施评价主体多元化,除了教师评价外,还应聘请专家、用人单位、政府部门等第三方参与评价,并鼓励学生开展自评。最终实现思想引领、情感培育、行为规范、职业精神高尚和公民人格健全的课程思政目标。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各高职院校应当从为国育人、为党育人出发,持之以恒推进会计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创新,重构会计专业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教学模式、师资和评价体系,从而提升会计专业课程的情感温度和价值高度,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猜你喜欢
重构会计专业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双减”能否重构教育生态?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长城叙事的重构
基于干扰重构和盲源分离的混合极化抗SMSP干扰
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成效构成要素——基于五年制高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新经济下会计专业就业困境与突破——以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基于OBE理念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优化策略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