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协同育人“立交桥”的构建研究*

2022-11-24 11:09张茂坤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27期
关键词:大思立交桥大思政

王 明 张茂坤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时代思政教育新思想,高度凝炼和科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立德树人的中国特色,“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等,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提供了根本遵循,确立了高校协同育人“大思政”理念与格局。目前,理论界关于“大思政”协同育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如碎片化的经验性描述、重复性探索、研究视角单一、缺乏整体性重构等问题,尤其在高校辅导员协同育人研究方面,亟待进一步探索辅导员“大思政”实践载体创新、协同育人“立交桥”机制构建、“大思政”形式内容拓展、“大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等现实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大思政”视域下研究和探索高校辅导员协同育人“立交桥”机制的构建,其理论与实践意义重大。

一、构建“角色立交桥”,催生辅导员多元角色期望的认同赋能

作为社会心理学理论的角色理论(role theory)认为,所谓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特定社会团体中所处的社会地位及与之相联系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每种个体社会角色都对应着社会相对约定的一套行为及行为期望,并规定角色扮演时所应有的行为规范,同时社会或团体中的其他人也将不约而同地以该角色所承担角色期望和角色行为标准来评价。角色理论主要包括角色人格、角色结构、角色行为、角色期望、角色规范、角色扮演、角色冲突等一系列的理论概念[1]。

从高校辅导员角色结构来看,每个辅导员个体都不是单一角色,而是一套角色的叠加,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形成了不同的角色关系。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下,高校辅导员是“三全育人”多元育人主体中的特殊存在,基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被赋予了“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和“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的特殊地位。如果从不同视角继续研判,还可以形成不同角色的多元界定。譬如从岗位身份与作用看,辅导员不仅是开展思政工作的主攻手、学生日常管理的主导者、学生健康成长的主心骨,还是高校党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骨干助手、教师课堂教学的专业助手、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业助手、学生职业生涯的就业助手等;如果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工作职责与目标要求去审视,辅导员在推进“四个伟大”的实践中还承担着伟大工程的施工员、伟大事业的质检员、伟大斗争的战斗员、伟大梦想的服务员等神圣职责。

那么,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如何统筹管理好自己的“一套角色”?笔者认为,辅导员只有主动进行角色整合,构建起一套多层次、全方位、高效率的“角色立交桥”系统,才是满足新时代赋予辅导员多种角色期望的关键所在。在辅导员“角色立交桥”构建过程中,应着力解决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完善角色认知,增强角色认同。角色期望是一套复杂的系统,包含了角色认知、角色情感和角色态度等等。辅导员对角色结构中所扮演的每一种角色,都应有高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止于至善的角色人格,并按照每一个角色的社会期待去强化角色学习,优化角色行为,规避角色冲突,缩短角色成长过程。在辅导员角色成长中,需要不断整合接纳每一种角色,使之成为“角色立交桥”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因个体禀赋、知识、能力、好恶不同或对角色的认知度、角色演技与行为的差异,将之排斥或割裂出“角色立交桥”系统。

第二,聚焦角色期待,赋能角色期望。基于社会对辅导员履职尽责的角色期望,高校辅导员的岗位角色状态应具有政治自觉性、学理研究性和高度责任性。虽然辅导员个体扮演着不同角色,每个角色肩负的岗位职责也有差异,但是辅导员最核心的社会角色期望就是立德树人,构建“角色立交桥”的一个重要目标导向就是能够让辅导员每一种角色期待都能聚焦成“立交桥式”的核心期待,让辅导员每一项岗位职责都能聚焦于“大思政”育人的主责主业。

第三,强化角色整合,规范角色行为。辅导员在角色成长过程中,会面对角色污染而导致的角色人格缺陷或角色功能障碍,因此强化角色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角色整合是指一个角色能汲取角色所蕴含的显性和隐性的积极因素和优质资源,不断校正和规范角色行为,过滤掉不利的消极因素,促使角色系统功能最优化的过程。正如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强调的那样,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辅导员角色结构系统亦然,它既不是各种角色的机械组合,也不是角色子系统的简单叠加。当辅导员不同角色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式完成系统组合时,其系统整体功能就会大于各角色功能总和,构建“角色立交桥”价值亦在于此。

二、构建“课堂立交桥”,强化辅导员协同育人的“聚合效应”

从系统论理论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需要具备内外协同育人“大思政”的育人理念与育人视野,也需要聚焦校内不同思政工作子系统的完善与整合。因此,有效建立高校“大思政”协同育人“立交桥”机制,主动对接大学生需求侧的新变化,精准开展思政课协同育人供给侧改革,是新时代高校共同面临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就高校“大思政”协同育人“立交桥”格局构建而言,笔者认为其核心内涵是构建“思政课程主体引领、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两翼驱动、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学校家庭社会全域延伸拓展”的“大思政立交桥”协同育人体系。就“大思政”协同育人辅导员思政工作子系统而言,辅导员要充分释放学校与学生、专业教师与学生、家庭与社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和活力,坚持协同育人内容一体化整体设计理念,主动对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第一课堂主渠道,积极拓展实践性第二课堂和网络第三课堂,着力延伸学校家庭与社会大课堂,共筑协同育人的最大“同心圆”,实现协同育人的“聚合效应”。

第一,同质守正,特色创新,着力提升辅导员政治引领力。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专业助手、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业助手和学业导师,辅导员要深入各学科课堂,及时了解和掌控各学科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实效以及学生思想动态,精准服务学科教师及全体学生,促进课堂育人主渠道实现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这无疑是辅导员必须面对和完成的主要岗位职责,而履行好这一职责的关键就是提升辅导员的政治引领力。一方面要做到政治守正、信仰守正、理论守正、实践守正等,另一方面要在育人载体、育人形式、育人方法、育人手段、育人理念等方面进行个性化创新。在“课堂立交桥”机制构建中,深入挖掘与激活德育元素,有机融入思政课堂,为学生破解疑点、疏通堵点、纾解难点。

第二,强化融入,突出实践,构建融入式“大思政”社团实践体系。广泛“融入”是构建“课堂立交桥”的有效途径。在实践操作层面,辅导员要将思政教育融入党团组织、社团活动、大学日常生活、网络“第三课堂”等多个层面,实现辅导员日常思政工作体系的组织化、活动化、生活化和网络化。实践证明,只有创新实践载体,突出有机融入,让思政育人内容、形式、载体、方法等要素更加丰满、立体、鲜活,才能打造出有温度、有风景、有意味、立体化的思政实践体系,真正实现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无缝对接和高度融合。所谓组织化就是辅导员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传导、浸染、调节的思政教化功能,增强学生在党团组织中的归属感、存在感和获得感。所谓活动化就是辅导员精心设计与策划课外社团系列活动主题、形式、载体,将思政工作融入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中行动、思考。所谓生活化就是将新时代大学校园生活作为思政育人载体,成为辅导员开展思政工作、引领社会风尚的活力之源。所谓网络化就是创新思政育人手段与方法,用网络新媒体方法、新技术手段去建设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充满正能量的辅导员思政工作网络新阵地。

第三,跨界协同,全域延伸,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终身育人长效机制。“大思政”之“大”,既体现在学校育人的大理念、大视野、大格局,也体现在学校的大课程体系、大育人主体、大育人对象、大育人媒介手段、大育人过程,在教育实践供给上还体现在要实现由学校“象牙塔”小课堂到家庭社会“大课堂”延伸的全程终身化协同育人。高校辅导员作为学校与家庭联系的纽带与桥梁,在实现“全要素参与、体系化重塑、整体性建构”的跨界协同育人与长效机制构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辅导员要坚持“开门育人”,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实现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这既是辅导员工作的职责与要求,更是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大思政”育人的新要求、新趋势。辅导员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长、职业设计、就业方向等因素,积极对接党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建立青年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只有打破课内外、校内外、国内外思政育人壁垒,才能真正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国内与国外”相结合的思政全域育人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坚持“家访社访育人”。学生因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辅导员如何承担起大学生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角色期待,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了解学情,了解学生的教育与成长历程、思想与心理历程、家风家教与区域社会环境等,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三、构建“评价立交桥”,获取辅导员增值育人实效的最大公约数

教育评价具有显著的鉴定、导向、激励功能等。“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就大学生德育评价而言,辅导员对学生有什么样的评价手段与策略,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德育实效。构建“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与综合评价”统筹协调、科学有效、互为补充的辅导员“大思政评价立交桥”,实现辅导员对青年学生思政育人评价的多元性与增值性、科学性与发展性,是促进辅导员增值育人最大公约数的有效途径。

第一,科学探索增值评价,赋能学生内生动力。增值评价一般不做横向比较,注重对学生一定时期的学业净增值以及未来可能取得的进步程度等进行检测与诊断,并据此对教师教学实效给予客观评判,是一种以学生学业成就为依据,追踪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业成就的变化来考查学校、教师对学生学业成就影响的净增值的一种评价,在辅导员思政育人“评价立交桥”构建中具有很强的启发与借鉴价值。探索和运用好增值评价,可以有效避免“贴标签式”的定性评价带来的弊端,进一步关注学生原有的思想品德实际,关注学生现实的思想进步表现和未来的可期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催生和释放内生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第二,创新探索个性化评价,打造按需育人平台。海尔互联工厂智能制造的成功实践为智慧教育背景下辅导员创新思政育人评价手段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海尔致力于构建按需设计、按需制造、按需配送的体系,通过打造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实现了从大规模制造向个性化定制的转型。在柔性生产过程中,海尔将消费者碎片化需求进行整合,让消费者全流程参与设计制造,用户实现了“消费者”到“创造者”的体验式转变。同时,以教育互联网为支撑的智慧教育带来的不仅是理念的冲击,更有教育与学习方式的革命性转变。未来教育的发生将不以学校为边界;未来学习的发生,也不以学制为边界,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学习者将是社会“泛在大学”的新常态。思政育人如何实现由全体学生“大水漫灌”到“大规模个性定制”,需要辅导员主动适应和融入智慧化教育的新趋势,更加关注研判学生思政需求侧的新变化,主动探索学生思政教学侧的教学改革,大胆尝试学生思政教育按需学习、按需推送、个性化评价的新途径,促进学生由学习者到教育参与者、由课程消费者到课程创造者的转变。

猜你喜欢
大思立交桥大思政
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设立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成都理工大学:挖掘“攀登精神”内核 构建大思政格局
山地立交桥上的角逐
以“大思政”理念开启思政教育发展新篇章
宜毕高速陈贝屯互通立交桥
最复杂的立交桥,路痴的噩梦?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好的爱情,从来都不需要刻意迎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