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家校沟通问题分析

2022-11-24 11:19管玲莉
新课程 2022年28期
关键词:家校双减家庭

管玲莉

(如东县光荣小学,江苏 南通)

“双减”政策旨在减轻中小学生课后作业繁重以及课外教培泛滥的情况[1]。“双减”后,学生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机构大规模关停,取而代之的是课后延时服务。学生,尤其是小学生重归校园,小学教育由原来的学校、家长和培训班三者复杂的关系转变为学校与家长间的简化关系,家校沟通更加密切,沟通内容更复杂多变,对家校沟通提出了新的要求,家校双方都面临新的挑战。“双减”政策推行已近一年,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学生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家长间“内卷”情况得到缓解,经济压力有所减轻,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从家校沟通角度来看:一方面“双减”客观上加强了家校双方沟通的需求,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存在思想情绪波动,而不少家长也表现出了不耐烦的情绪。在学生群体中,农村留守儿童家校沟通问题一直是难点问题[2]。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许多留守儿童原本的学习环境是“学校—补习班—家”的三点一线模式,“双减”政策的出台使原本的学习生态被打破,但留守儿童的父母却依旧无法回归家庭,因此,如果做不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家校沟通,将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校沟通的特殊性

(一)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特殊性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类特殊学生群体,其日常监护模式往往是隔代监护或委托监护,他们远离父母,而且往往坚忍独立,但也不善言语表达,面对“头疼脑热”等小毛病,往往选择独自忍耐,不对家长和老师说,这就给家校双方的正常交流造成了困难,也就更加要求保持家校沟通,及时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尚未成熟,也给家校沟通造成了一定困难[3]。

由于监护人多为隔代的老人,这些老人年纪较大,不善运用智能手机,对学校要求的家校沟通软件或平台运用有困难,这也给家校及时沟通造成阻碍。此外,老人对孙子辈的教育观念更多是疼爱为主、教育为辅,不少爷爷奶奶对孙子孙女“无条件”顺从,对其“优点”无限放大,对“缺点”则“视而不见”,这种“溺爱”也增加了家校沟通的难度。

(二)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殊性

心理健康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阳光的心态往往能促进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消极低沉的心态往往使儿童身心俱疲,影响学生学习、交际、生活、卫生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心理健康受遗传和环境双重影响[4],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受其成长环境影响更深。

对如东县光荣小学五年级某班的家庭情况数据调查显示,班级学生单亲家庭接近四分之一。高离婚率是目前全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对于孩子而言,无论选择与父母哪一方生活,都将面对一个不完整的家庭环境。不仅如此,单亲家庭孩子的监护人由于承受感情或家庭压力,往往选择外出务工,他们自然成了留守儿童,对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儿童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通过对这些单亲家庭学生的长期观察发现,这部分孩子普遍存在学习效率低、同学间交际少、不活泼开朗,甚至个人卫生都无法自理等情况。这部分学生的家校沟通极其困难,由于家长个人原因,交流不畅,不少家长存在抵触情绪,甚至有不少监护人外出多年,对孩子不闻不问,直接留给爷爷奶奶照料。在部分家长的理解中,只要给孩子按时寄生活费,就已经尽到监护人的责任,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造成亲子关系严重疏离。单亲留守儿童在与同学交流过程中存在自卑感,家庭成长环境又无法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这对家校沟通来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住环境不断改善,经济条件连续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焕然一新。然而在一些农村地区,尚有不少老年人甚至年轻家长存在“重男轻女”思想,对女童的身心发展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多子女家庭中,上述情况尤为突出,这些家庭由于抚养子女的压力,家长往往选择外出务工,孩子则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儿童。有极个别家庭,将男童带到务工城市上学,女童则留在农村上学,留守女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可想而知。这些家长在与学校沟通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不耐烦、不理解、没必要的思想,很大程度上阻滞了家校的沟通顺畅。

(三)“双减”对留守儿童家校沟通的影响

“双减”政策的施行,对全社会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首先,学生在这场变革中受益最多,比如作业建设、课后活动增加,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其次,家长在享受到了课后服务以及经济压力减轻等好处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些新的“困扰”,比如与老师的沟通变多,补习班关停后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变多等。最后,教师在这场变革中增加了工作量,身心都承受了巨大压力。对于学校而言,加强家校沟通是保障“双减”政策落地的关键,没有顺畅的家校沟通,无法保障学校政策的精确传达和实施;对于家长而言,原本许多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到“补习班”托管,不少留守儿童的家长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现在却不得不重新规划家庭教育。此外,部分老年人对智能手机和信息化软件的使用并不熟悉,甚至没有智能手机,需求助邻居、亲戚,这些也都是现实问题。这也说明,学校要注意沟通平台的建设,合理利用沟通手段。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校沟通的策略

做好留守儿童的家校沟通,不仅对“双减”政策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实践立德树人、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针对这部分特殊学生群体,如何做好家校沟通,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教师摆正心态,坚持“立德树人”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是家校沟通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作为家校沟通的校方代表,应当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牢记自己的工作是为党和国家培养未来的接班人,决不能麻痹大意、思想松懈。

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务工,为国家建设出力,作为教师,接受党和人民重托,应当牢记自己的“育人”使命,不忘自己的“师道”初心,不能因为留守儿童家校沟通困难就放弃沟通,要克服畏难情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

教师作为家校沟通的一线工作者,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中应当注意方式方法,主动联系,耐心讲解,戒急戒躁;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应当体现关爱,润物无声,仔细研究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熟悉每一个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对症下药”。

(二)学校做好保障,肩负“使命担当”

学校作为国家教育的载体,肩负着为国育人的历史使命,应当主动担当,为家校沟通做好保障工作,具体有以下措施。

1.保障教师合法权益,为教师做好坚实后盾

家校沟通本质上是人与人间的交流,难免出现家校冲突。学校要保障教师合法权益,为教师做好后盾,不能当“甩手掌柜”,更不能做“拉偏架”的事,既不能刻意为难家长,也不能寒了老师的心。应当做好相应预案,尽量避免“朝令夕改”,让家长和老师产生反感情绪。

2.做好教师心理辅导工作,为教师解决现实问题

“双减”后,家校沟通工作量的陡增,对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的身心都是一种挑战,因此从学校层面出发做好教师心理辅导工作,对于避免教师极端事件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3.合理分配教师工作量,向一线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倾斜

一线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作为家校沟通的直接执行者,承担了烦琐的家校沟通工作,而随着“双减”政策以及“课后服务”政策的实行,家校沟通工作量又有增加,对教师的身心都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在工作量分配上向教师倾斜是合情合理且很有必要的。

4.合理安排,责任到人

在家校沟通工作中,走访家庭、收集资料、对接帮扶等任务往往都落在责任领导和班主任教师的肩上,从实际情况来看,光靠这些人员的力量,无法满足留守儿童家校沟通工作的需求。学校应积极宣传、合理安排,调动全校教师力量,责任到人,综合考虑年纪、身体状况,给全校符合条件的老师安排对接家庭,做好日常的走访沟通工作。如果将所有工作全部分配到责任领导和班主任教师的身上,既不符合“平等、公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符合客观工作规律。每位老师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安排工作必须考虑实际情况,既不能搞“一刀切”懒政,也要杜绝绝对平均主义。与此同时,学校作为为党和国家培养未来人才的地方,所有教师都要提高自身觉悟,党员同志更应当发挥带头作用,配合学校的工作安排,人人投入到家校沟通的工作中,要让全社会看到教师群体的努力,推动社会正能量发展。

(三)合理利用沟通平台,保持渠道畅通

多年来,各种类型的家校沟通平台不断涌现,功能丰富但相近,出发点都是方便家校双方的及时沟通,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了一定的桥梁、纽带作用。由于沟通平台具有地区和学段差异性,不同地区,不同学段,往往选择不同的沟通平台。对于多子女家长来说,往往需要同时驾驭不同软件,对于普通家长来说,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迅速、全面掌握这样的小众软件,因此,不少流行一时的软件平台要么被淘汰,要么苦苦支撑,难以推广。

近年来,由于智能手机以及4G、5G技术的普及,微信和QQ无疑是操作最为简便、普及度最为广泛的“天然”沟通平台[5]。在实际操作中,微信和QQ平台已经成为全国性、覆盖全学段的沟通“神器”,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人民群众的自主选择。因此,作为学校,应当尊重并合理利用好微信和QQ平台,并将其作为家校沟通的主要平台,同时建议平台方合理开发更加专业的家校沟通应用程序,集成在微信或QQ平台上,相信能够极大地促进家校双方的沟通交流。

除了合理利用微信或QQ平台,校方还要结合传统电话、短信等方式辅助家校沟通。在广大农村地区,仍然存在大量老年人不会使用或没有智能手机的情况,对于微信或QQ等年轻人习以为常的“必备”软件,这些老人并不熟悉,他们的年纪、精力也不足以支持他们完成这些软件的熟练使用,因此,应结合他们熟悉的电话、短信等,及时沟通学生情况。作为教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能因为“怕麻烦”而不沟通或少沟通,打一个电话、发一个短信,拉近了家校的距离,解决了沟通问题,对每一个孩子负责,本就是老师的职责。

(四)做好特殊家庭工作,主动加强沟通

在农村有一部分家庭比较特殊,如双亲都在外务工、父母离异且外出务工、爷爷奶奶身体抱病无法正常照顾孩子等,这一部分家庭是留守儿童家庭中的特殊情况,家庭负担较重,监护人无法全身心照顾孩子,造成家校沟通困难。针对这些特殊家庭,目前国家虽有专门的财政补贴,但不能完全解决孩子的正常学习尤其是家校沟通问题。有些监护人年纪较大,家庭思想负担较重,对家校沟通工作嫌麻烦,不配合,有抵触情绪,是家校沟通工作中的难中之难。“双减”背景下,需要每一个学生监护人都能与学校保持畅通交流。这就要求学校、老师做好主动对接工作,加强沟通。校方可以针对在校生进行全面摸底,重点排查,建立沟通难点家庭档案,安排专门对接老师,走访家庭,了解情况,主动帮扶。针对困难家庭,学校层面要尽力解决问题,比如,之前线上教学期间,六安市金安区教育局通过摸底排查,在上课前一天,为71名困难学生送上了新手机,保证了线上教学的正常进行,这就是主动摸查、主动帮扶的鲜明例子,温暖了学生、家长的心,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针对部分老年监护人不会或不善使用智能手机或相关沟通软件的情况,应当通过走访的机会,宣传国家政策,同时主动帮助他们学习使用软件,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赢得家长的支持,这样在今后的家校沟通工作中必然能够事半功倍。

三、结论和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双减”背景下,家校沟通工作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必须突破留守儿童家庭这个家校沟通的难点;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对其身心发展影响深远,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情况,在家校沟通工作中更要注意方式方法,调动一切力量,确保沟通渠道的顺畅。具体有以下建议:

(1)从老师本心出发,摆正心态,做好“双减”背景下家校沟通工作的准备,克服畏难情绪,绝不能弄虚作假,存在侥幸心理,做到对每一位学生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对症下药。

(2)学校要合理安排好工作量,调动全校力量,投入家校沟通的工作中,绝不能将所有工作推给责任领导和班主任老师,以党员同志为中心,发挥全体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保证家校沟通工作的可持续性。同时,应做好教师心理辅导工作,避免极端事件发生。

(3)合理选择沟通平台,简化沟通程序,减少老师和家长双方的工作量,这样才能保障“双减”政策的轻松落地。

(4)规划好工作重点,尤其针对留守儿童家庭中的特殊情况,需要学校、老师主动联系沟通,实地走访,主动帮扶,温暖人心。

猜你喜欢
家校双减家庭
家校合作,共育新苗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校共育合力托起明天的太阳
家庭“煮”夫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恋练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