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贯,在古代有多重要

2022-11-24 11:40
新传奇 2022年42期
关键词:现居籍贯指代

填写个人信息表时,我们很容易会遇到四个“灵魂拷问”:你的现居地是?你的户籍所在地是?你的出生地是?你的籍贯是?

一连串“灵魂拷问”后,不少人感到一丝头疼。其实仔细想想,个人信息表中需要填写现居地、户籍地、出生地这些信息并不奇怪。毕竟,这些地点与我们生活关联度很高。相较而言,地点中“籍贯”一词有些奇特。籍贯指祖居地,意思接近于老家或是祖籍,写到县级单位。一般而言,籍贯与你终身相伴,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我们个人信息表中要填写老家信息?古人介绍自己时也会写祖籍信息吗?

古人真的很爱说祖籍古人在自我介绍时经常会提及自己的祖籍地信息,尤其是魏晋到隋唐时期。那时,祖籍地并不用“籍贯”一词指代,而是用“郡望”一词。所谓“郡望”,是指自己家族在州郡显贵的世族。古人之所以如此重视祖籍地“郡望”,主要是受门阀制度的影响。魏晋时期,开始按照地区划分大姓,山东一带出现了王、崔、卢、李四大姓。望姓氏族大多步入仕途,身居要职,代代相袭。门阀制度的影响下,“郡望”重要性逐渐提升,“郡望”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古人的身份地位。古人非常喜欢讨论自己的祖居地,魏晋时期还一度产生“郡望”热,名门望族的士大夫都以郡望为荣。唐朝以后,士族门阀制度取消,郡望的热度随之下降。人们在自我介绍时,祖籍地“郡望”不再是一个必须要提供的信息。

古代有“籍贯”这一说法吗?有。古代的“籍贯”更接近于我们现在户籍地这一概念,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更为紧密。在古代,若你拿着“籍贯在哪儿”这一问题询问古人,他一定会严肃而又认真地回答:“问籍贯呐……那你是想听我的‘籍’还是‘贯’呢?”

对他们而言,“籍”与“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古人书写履历时,常常是先写“贯”,再写“籍”。古代政府主要是通过“贯”来编户,古人“籍贯”中的“籍”主要指役籍。普通百姓按照承担的徭役不同,被划分为不同的役籍。比如元代“诸色户计”,把百姓划分为冶金户、打捕户、姜户、葡萄户(以种植葡萄为业的人户)、军户、匠户……

但要论划分役籍最严格、最规范的,还得是明代。明代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政府运用黄册、鱼鳞图册、路引等方法把民众牢牢锁在土地上。明代普通百姓被划分为不同的役籍,包括民籍、军籍、匠籍、灶籍、盐籍、商籍、官籍……拥有役籍就意味着需要承担相应差役,古代当差主要是通过缴纳实物或承担差役的方式。例如,民户需要承担常规徭役,匠户需要承担手工业劳役,灶户、盐户需要承担制盐工作。

随着明清两代赋役制度的改革,籍贯中役籍信息逐渐弱化,地域性含义逐渐增加。与此同时,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剧,出现了许多与居住地点相关的新词语,比如表示现居地的“寄籍”。这个词语的出现,让籍贯一词表现出原籍与祖籍的含义。

古代的籍贯信息有多重要百姓需要承担的徭役种类与其所属的“籍”有着直接联系。打个比方,在古代,如果你是军户,那你的“籍”就是军籍。按照当时的规定,你所在的户里必须得派一个人到军队当差,其他人负责补役、资助(帮贴)。若是前去当差的人中途逃跑了,那还得再出一个人接替前往。

对古代官员来说,籍贯还影响了为官员地点的分配。古人做官实行地域回避制度。明代早期,北人任南官,南人任北官。后来,逐渐演变为不得在本省为官,“洪武年间,定南北更调之制,南人官北,北人官南。其后官制渐定,自学官外,不得官本省,亦不限南北也”。到清代,考虑到人口流动的因素,清代官员既不能在祖籍的方圆五百里地为官,也不能在长期居住地的方圆五百里为官。

古人想改籍贯能行吗这么看,“籍贯”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普通人的社会地位与生活质量。那么,古人可以申请修改“籍”吗?《大明会典》载:“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明律·户律·户役》载“人户以籍为定”。一般而言,役籍是世袭的,出生时隶属于哪个役籍,就属于哪个役籍,待你孩子出生后还是隶属于那个役籍。

“籍”也随政策变动而发生变化。清代初年,匠籍取消。雍正年间,贱籍废除。这也是“籍”变化的表现。

民国以后,随着科举制的消亡,“籍贯”一词的重要性进一步减弱,成为主要指代祖居地的词语,这一含义沿用至今。

总的来看,古代的祖居地信息主要是通过“郡望”一词来表现。而古代的“籍贯”一词更接近于当代的户籍地概念。“籍贯”与民众承担徭役种类息息相关,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古代人口对土地的依附。随着人口流 动 加 剧,“寄籍”“出 生 地”“现居地”“户籍地”等新的地点名词出现,“籍贯”逐渐退到幕后,成为指代祖籍的词语。

有人会问,籍贯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为什么现在我们还要登记“籍贯”呢?这是因为,籍贯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人口变迁的历史与人口迁移状况。更多的时候,我们自身也需要“籍贯”信息。它默默地提醒着我们,无论走都到哪儿,都不要忘记自己的“根”。

猜你喜欢
现居籍贯指代
奥卡姆和布列丹对指代划分的比较
“东临楼”日常
“东临楼”日常
摄影作品
The Ways of Leading a Healthy Life
闲散生活
村居
艺事
王春书
袁崇焕的籍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