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扩招”背景之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路径分析

2022-11-24 12:19夏同胜
山西青年 2022年4期
关键词:百万扩招生源院校

耿 秀 夏同胜

徽商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一、“百万扩招”背景之下社会生源属性概况

基于本课题的前期调研,“百万扩招”背景之下的社会生源具有如下特征:首批社会生源中主要以在职人员为主,七成以上具有五年以上的工龄,目前所在的领域主要集中于服务业,从事技术与综合管理共一半以上职位以基层员工为主。在调研中显示,有一半有余的学生有专升本的需求,在对于选择继续教育目的的调研中,49%的社会生源认为主要目的在于提升自身涵养、丰富阅历,31%的社会生源希望能够在现有单位得到进一步提升,19%的社会生源希望能够在日后创业中有所应用。在选择教育的初衷这一问题中,学生选择的相对分散且相对均衡,占比最多的是“提升实践方面的技能”,其次是“获得学历证书”,随后的是“充实理论方面的不足”以及“丰富人生经历”。91%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够提供一些考取专业领域内资格证书的机会,84%的学生希望能够多开展一些班级内学生的交流平台,83%的学生希望院校适当增加一些实践教学内容,例如参观行业领域内企业交流走访等活动,75%的学生希望毕业期间学校能够提供一些双选会、相关的招聘信息以及希望进行班级内部团队建设等活动。基于有一半以上的社会生源年龄在35岁以下,意味着即使当前已经在岗的群体,今后也有重新择业的可能。基于社会生源的年龄、背景与客观状况与普通在校生源的巨大差异,要逐渐形成区别于全职在校生的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采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日常教学管理模式,线上为主,线下为辅,打造定期开展线下交流互动的平台。

二、“百万扩招”背景之下社会生源培养现状

经过前期对于省内部分高等院校的走访交流,笔者掌握到百万扩招背景下的社会生源人才培养现状如下:

1.省内大部分院校针对社会生源的招生专业大多与现有的分类考试招生或普招考试招生相同,并没有根据社会生源的特殊性建立新的专业群。2.社招生源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在校生源培养模式没有本质区别,甚至仅仅是“低配”版本的普通在校生培养,有些院校被动接受国家“百万扩招”政策,由于当前普通在校生源尚且满足院校短期发展,对于社会生源缺乏主动的创新性举措,没有结合社会生源的独特性设计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3.省内大部分院校针对社会生源的课程基本都采用线上教学平台,而在众多的线上平台中,安徽地区首选为“职教云”线上教学平台,尽管职教云教学平台上有着丰富的国家级和省级课程资源,但社会生源并没有最大化的应用网络资源,被动地接受授课教师的选择,没有实现自主学习,没有实现学分认定、积累与转换。4.校企合作不密切,省内大部分高等院校仅针对在校生源进行了较为密切的校企合作项目,但针对社会生源尚没有起步。根据项目调研,社会生源年龄中有一半以上在35岁以下,并且相当一部分群体具有转换职业的打算,因此应加大企业与职业院校的紧密合作,进一步覆盖至社会生源,以保证社会生源学有所用。

三、“百万扩招”政策对高等院校提出的新要求

(一)科学设置招生专业,完善专业建设

2019年,安徽省教育厅出台《关于做好高等职业院校面向社会人员扩招工作的通知》(以下称《通知》),《通知》中明确指出招生院校按照“社会急需、适合成人、易于就业”的原则,实施专业点设置供给侧改革,依托本校骨干优势专业相关资源,遴选设置有良好就业前景的招生专业[1]。高等院校需在院校原有成熟的专业基础之上,“吃透”国家政策、所在区域政策,结合各院校自身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专业群建设,立足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和新材料、生物和大健康、绿色低碳、信息经济五大产业,丰富拓展现有专业群[2]。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倡导育训结合

“百万扩招”背景之下社会生源来源复杂,绝大多数群体在职在岗,没有充裕、固定的学习时间,他们需要优先处理好本职工作,因此,这部分群体的学习耐受性相对不足。在学习媒介方面,也应多采用简便易行的方式,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时,不能将目标定得过高,进而出现政策无法落地的局面。同时,该部分生源更为关注通过学习提升个人实践动手能力,或者考取技能证书等可视化成果。通过本课题前期调查研究,“百万扩招”背景之下生源结构呈多元态势,学业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偏好等差异加大了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难度,也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适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通知》中指出要按照“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原则,实行分类教学、分类管理,创新教学组织方式,实行工学交替、弹性学制和弹性学期制,采取适合成人、方便就学、灵活多元的教学模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3]。

(三)推动混合教学模式,创新考核认定方式

《通知》中指出社会生源的培养可依托省网络课程中心和继续教育网络园区,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改革。搭建学分银行,实现学分认定、积累与转换,分阶段完成学业,满足社会人员个性化学习需求。根据此前调研社会生源主要以在职人员为主,较多的线下课程安排不符合政策初衷,而该群体又有线下的需求,例如此前调研:“84%的学生希望能够更多地开展一些班级内学生的交流平台,83%的学生希望院校适当增加一些实践教学内容等。”高等院校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发挥网络教学平台不受时间、年龄、职业、地域等限制的优势,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现场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同时,改变传统的固定年限的学制为弹性学制,实行学分制,提供给不同群体“适合的教育”,制定配套的考核评价体系,开展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

(四)整合多种有效资源,提高有效供给

《通知》中指出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布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面向就业市场,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高等院校、行业、企业等利益相关方要整合资源,逐渐形成引校进企、引企驻校、校企一体,既解决学校办学及实习、实训场地问题,同时解决企业在特定时期对于人员的迫切需求,还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岗位实训机会,使他们完成学业时得到实训机会、获得企业人脉资源等,为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

四、“百万扩招”背景之下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改革路径分析

(一)立足国家政策导向与高等院校自身专业特色,建立接地气的新专业群

教育部要求高等院校专业设置需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符合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以高职学院发展规划和办学条件为基础,统筹考虑生源情况和就业前景,积极建设本区域内主导产业紧密结合的专业,充分发挥学院的特色专业的示范带动效应,促进专业结构的整体优化。

在新专业的设置前,需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结合专业定位、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和就业前景,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要具备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工学结合的方式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有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所必需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具备开办新专业所必需的实习实训场所、实训设备以及相关的图书资料等教学管理条件。

(二)创建灵活的教学机制,形成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此前对于社招生源的有关调查,该部分群体学习的目的性、功利性比较强,希望能够学习到有实际用处的知识体系,能够尽快提升价值或者得到回报,高等院校亟待编制具有高职扩招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培养方案要明显的体现在校生源与社会生源的差异化。积极拓展学分制、现代学徒制、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半工半读等灵活多变的学习形式,建构自主化、个性化、开放式的终身学习体系,逐渐形成宽进严出、学证结合的育训模式,以“1+X”证书制度试点为载体,一手抓学历教育,一手抓技能培训,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择业提供多样化选择[4]。要积极探索“1+X”制度,鼓励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考取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从而令学生感受到更大的成就感,为今后就业择业提供现实便利[5]。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引领教学资源、教学方式与考核评价机制创新

高等院校要紧密结合现代高效便捷、内容丰富的互联网络技术,加快完善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方式信息化、师生互动信息化的资源与平台建设,加快跟进全国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库建设,打造面向全社会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资源联盟。高等院校应有序推进其教学管理信息化能力、储备信息化资源、创新信息化教学与互动手段。在教学资源方面,鼓励微课、微知识点、项目制、模块化、案例等动态视频与网络动画资源的建设;在教学方式方面,适当穿插抖音、微信语音、视频直播、理论实操一体化互动等突破时域限制的信息化手段;在考核评价方面,探索建设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对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进行认证、积累与转换,促进书证融通,探索构建国家资历框架清单[6]。

(四)坚守产教融合,构建“学校+企业”协同育人机制

“百万扩招”背景之下的高职教育意在将产业升级的新要求与教学目标结合,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供给侧彼此融合。因此,应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尝试多元化培养模式,构建“学校+企业”的双主体体系,以产业用人需求为导向重新构建职教标准,将企业当作办学的重要主体[7]。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育人,实施“校中厂、厂中校”的培养模式[8]。对于高等院校来说,解决学生就业问题需要与企业紧密合作、汲取市场上最前沿的技术、帮助自身获取人才政策的财政补贴等,而对于企业来说,与高等院校合作能够解决特殊时期的“用工荒”、降低获取人才的“寻租”成本、学习高等院校成熟的教学理念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设计课程、研究教学评价指标、建立实验实训平台、制定学生评价和毕业生追踪反馈机制等,突出企业在办学中的重要作用。

五、结束语

“百万扩招”政策是国家审视国情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时代必然,更是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使命,该项政策已经落地实施一年有余,但省内大多数院校与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初衷与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本文通过对比研究培养现状与培养目标之间差异,提出了高等院校应当基于社会生源的特殊属性建立一批新兴的、有实际效用的专业群,在建立新专业的过程中,需做到有步骤、有计划、有标准;针对社招生源在职在岗,但同时又具有较旺盛的择业创业需求,应一手抓学历教育,一手抓技能培训,形成社招生源特有人才培养模式;针对社招生源脱离学校一定时间,学习的耐受性较差而目的性又较强,应运用信息化手段引领教学资源、教学方式与考核评价机制创新,积极构建“学分银行”,形成职业院校普遍认可的网络学习成果;针对社招生源大多数仅进行线上教学,未能实现社会生源选择继续教育的重要初衷,即通过学习,拥有更多企业实践学习、交流走访的机会与资源,应将产教融合的思想贯彻至社会生源,进一步构建“学校+企业”协同育人机制。

猜你喜欢
百万扩招生源院校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百万扩招”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改革路径
百万扩招政策下高职教育的应对与转型
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百万扩招”任务的责任分解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两类生源高职生的比较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