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探析

2022-11-24 12:30游国斌
关键词:红色育人资源

游国斌

(宁德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宁德 352100)

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红色文化,是红色基因的有机载体,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不同角度多次指出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部门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给予高度重视,颁布了一系列指导文件及其实施意见。这些都为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一、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

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教育历来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事关高校“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为什么能够在艰苦卓绝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并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在革命战争年代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在和平建设时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红色文化资源带有鲜明的红色基因,蕴含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信念,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首先就体现在能有效地引导大学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奋进潜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2.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提出:“要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3]红色文化资源产生于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蕴含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每一处革命遗址、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个英雄故事、每一句经典话语、每一个纪念场馆,都折射着革命英烈和革命先辈爱国情操的光芒,都为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其精神感召力与教育效果是课堂和书本知识不可比拟的。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民族精神的激励,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有利于提升大学生道德情操

道德情操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的道德经典、高尚情怀、人格魅力,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功能的重要体现。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能够反映革命前辈远大革命志向、不懈奋斗精神、高洁道德品质的生动故事和经典案例俯拾皆是,这些都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好资源。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英烈和革命先辈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坚定信念不动摇、在酷刑与威逼面前英勇坚贞不屈服、在风险和挑战面前勇于担当不退缩、在误解与委屈面前任劳任怨不懈怠、在利益和诱惑面前廉洁奉公不逾规,这些无一不体现出中华民族“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尚节操,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挖掘和利用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可以更好地学习革命前辈的崇高品格和精神风范,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强化责任担当。

4.有利于激励大学生成长成才

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红色文化资源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先进文化,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红色文化资源所承载的政治理想、革命信念、爱国情怀、道德情操、奋进意识、奉献精神等,有助于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民族认同感、集体荣誉感,树牢正确的“三观”,锻造健全的人格,激发青春的激情,在服务祖国、奉献人民的奋斗中创造精彩人生。

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1.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

一方面,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潮交流交融交锋益加频繁,国内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叠加呈现,这些都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散漫思想等不良倾向有所抬头;另一方面,红色文化资源天然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它不像自然科学乃至专业课程那样具有明显的实用价值,且由于就业压力加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大学生将学习重心聚集到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上,而忽略对红色文化的学习与了解。在这一背景下,红色文化教育往往又疏于对大学生内心世界的了解和心理需求的分析,对大学生发展潜能、实现个体价值的导向性不够,这就使得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出来。

2.教学内容、形式单一

思政课是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尽管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但在课堂教学中,红色文化资源的选取与思政课教学内容契合度不高,譬如:红色故事的选取过于大众化、普遍性,而缺乏地方性、代表性,新鲜感和吸引力不足;红色案例融入思政课教学缺乏针对性、引领性,主题不突出,价值引领不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层面的结合不紧密,给受众一种大而空的感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教学往往停留在表面上,存在简单说教的现象,对其内涵缺乏深挖细化,引导式教育力度不够,情感内化不足。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过于倚重传统单向度的灌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地位,未能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受到压抑,这就难以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观认同。

3.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衔接度不高

以往高校在红色文化教育中,重理论灌输,轻实践体验,这种教育模式往往导致主体脱离客体,理论脱离实际,从而削弱了红色文化的鲜活力、吸引力。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在红色历史纪念馆、博物馆、名人故居、烈士陵园、红色遗址等设立教学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到实地参观体验,以丰富红色文化教育形式,提升学习效果。然而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尤其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有些基地挂牌之后,是否组织学生持续性、常态性地参观实践,就无从谈起了。即使组织实践教学活动,也往往是走马观花似的走过场,忽略了对实践环节内在价值的呈现。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在意志、品质、情感方面的要求和引导不够,活动结束后又往往缺少总结交流,这就削弱了实践教学活动的育人效果。

4.育人的氛围和渗透力不足

红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红色文化环境是高校发挥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的软环境,把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化、引领校园风尚,而且可以使大学生在红色文化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当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有关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力度不足,校园缺乏可见、可感、可知、可学的红色文化育人氛围,教学楼、公寓楼、道路、景点等各种载体缺乏红色文化元素,重大节庆日举办的红色主题活动往往流于形式,热闹一阵之后就归于沉寂。此外,在高校校园中有关红色文化的机构、社团寥寥无几,有关红色文化的讲座、论坛屈指可数。这就导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和渗透性相对不足,红色文化隐性教育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5.工作制度与机制还不够健全

从高校现状看,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着制度与机制不健全的问题。红色文化教育顶层设计不足,缺乏抓落实的配套措施和长效性的制度机制,缺乏具体规划和预期目标。在红色文化教育中,学校各部门缺乏统筹协调,整体性、系统性不够,存在碎片化的现象,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学生自我教育未形成合力。此外,高校与社会也缺乏联动机制。这样,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应用就难以发挥整体效应,从而弱化了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有的育人功能。

三、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路径选择

1.遵循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对红色文化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虽复杂多变,但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呈现出不平衡、不稳定、可变性、个体差异性等特点。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要遵循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强化心理疏导,做到既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又引导人、教育人、鼓舞人。当然,作为教育者仅仅被动地适应大学生的接受心理是不够的,还应尽可能契合并主动超越其接受心理。有关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愿意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心理是主流。因此,在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就要结合大学生的主观感受、情感需求和价值判断,不失时机,因势利导,使他们对红色文化教育的接受心理从被动变为主动、从消极变为积极,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同时,高校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时,要满足大学生个体发展的现实需求,要与促进大学生学以致用、练就本领、锤炼品格、增长才干及其所关注的热点价值观问题结合起来,解答他们思想中存在的各种困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生,与其沟通思想,在沟通中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在互动中共同架设心灵的桥梁,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2.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高校要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切实加强思政课建设。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播红色文化资源,讲好红色故事,还要挖掘其丰富的精神内涵。“红色基因不是古董,她的生命力在于挖掘出新的时代内涵,彰显出新的时代价值。”[4]作为地方高校,更要注重结合实际,充分利用本地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彰显其鲜明特征和育人功能。要通过历史与现实、红色故事与教育元素的有机结合,着眼价值引领、精神塑造,让红色文化基因通过课堂教学根植学生头脑,启迪学生心灵。

红色文化资源形式多样、形象具体、功能独特,为课堂教学改革、探究正确的教学路径,提供了广阔空间。尤其是思政课教学,更有责任探索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的方式方法,推动红色文化教育贴近时代,贴近学生实际,让红色文化真正成为铸魂育人的内生动力。只有不断改革创新的课堂才有生命力、吸引力、感染力。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师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引导式、情景式、互动式、探究式、案例式、答疑式等,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发学生思考,触动学生心灵。这样,就把填鸭式、单向度的灌输变为双向互动的教学,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中辅以红色影视、红色歌曲、红色故事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这样,既使学生增加了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又使学生受到了红色文化的熏陶,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3.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红色文化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逐步形成直至最终确立,都离不开社会实践。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党百年奋斗征程积淀的历史遗存,其本身就是长期实践活动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尤其适用于实践教学。高校应积极主动地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实践教学,组织和指导大学生开展以红色教育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切实改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

同时,积极探索优化社会实践活动的路径和方式,提升实践育人效果。一是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将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各地的红色纪念设施、场馆、遗址等,都是可资利用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实践教学载体,高校应就地取材,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建立稳定的、可持续的、常态性的实践教学基地。二是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将实践教育的时代性与独特性相结合。如结合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主题、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体验式现场教学,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三是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实践活动,将知识学习与能力提升相结合。如开展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一马当先”知识竞赛、党史学习教育知识竞赛、红色经典诵读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等等。在实践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铭记革命先辈和模范人物的崇高精神,从中汲取红色精神滋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盈学生的心灵,从而实现实践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4.利用好校园文化载体,努力营造沉浸式教育的红色文化环境

在物质形态的校园文化方面,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标志性的物质载体中,使之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如在教学楼、公寓楼、图书馆、体育场等各类设施布置以红色为主题的雕塑、壁画、标语、横幅、图片、宣传橱窗、文化长廊、电子屏幕等,在楼宇、走廊、道路、景点的规划建设中加入相关红色元素等,形成可见、可感、可知、可学的育人环境。红色元素要精心选择,具有针对性;要精心设计,具有艺术性;要精心布置,具有契合性。红色物质载体和元素必须与校园整体布局及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协调统一。学生置身于校园就能耳濡目染,感受到正能量,激发起积极向上的力量;如在校内建设红色场馆,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集中展示,通过珍贵的图文史料、丰富的实物展品与现代展览技术的有机结合,让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感染人、陶冶人、激励人的作用。

在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方面,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浸润于健康向上的红色文化氛围中。比如,举办红色文化专题讲座、经典诵读、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大合唱比赛、文艺展演、书画摄影展等,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及其蕴含的价值内涵的认知;利用广播、校刊、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宣传栏、电子屏幕等传播媒体,定期或不定期推送以声音、图片、视频、文字为载体的红色文化作品,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了解历史的同时,也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指导大学生社团在活动中融入红色文化,鼓励社团学生参与到教师有关红色文化的研究项目中,激发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遴选和扩大校内红色场馆学生志愿讲解员队伍,打造红色志愿讲解服务品牌,使之成为传递红色文化的形象大使、宣传大使。

5.适时利用互联网与新媒体的优势,拓展其在红色文化教育中的正向功能

尽管互联网与新媒体给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带来了冲击和挑战,但其优势也很明显。因此,要坚持“趋利避害”的原则,适时利用好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优势,开展红色文化资源传播教育。一是建立具有吸引力和正面导向作用的网络新媒体平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通过建立红色主题教育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平台,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丰富、灵活的教育形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活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通过网络专题栏目,将党史知识、红色文化、时事政治、理论学习、榜样人物、学子风采、红色影视、红色歌曲等及时传播给学生,满足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通过网络举办党史知识竞赛、红色故事征文比赛、网上重走长征路等活动,使红色文化教育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通过网络微课、线上答疑、心理咨询以及QQ 群、微信、微博等网络渠道,与学生互动交流,及时地回应学生的提问,恰当地解答学生的疑惑,正确地引导学生的思想走向。

6.加强制度保障体系建设,形成红色文化全员育人、协同育人的工作合力

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实现知、情、意、行的递级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涉及高校各部门、由多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要使这样一个有机整体科学、协调、有序地运转起来,并长期发挥育人价值,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机制作为保障。

一要加强顶层设计、整体部署。高校党委要充分认识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并作为一项重要战略工程来抓。制定和颁布推进学校红色育人工程指导意见或实施方案,形成校党委统一领导,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且有针对性、实效性、长效性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同时辅以基础设施、经费投入等保障机制,助推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健康发展。二要实现系统推进、协同发力。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推动主体和融入内容、方式、手段等,需要各主体、各部门整合优势资源,形成各负其责、同心协力、齐抓共管的常态化运行模式,凝聚起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 三要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而关于人的教育则必须重视榜样的作用。高校各级领导干部、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要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通过自身对红色文化的学习、红色基因的传承、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问、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以真理的力量、人格的力量,感染、影响和带动学生,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在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辉煌历程、领导人民意气风发地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奋进的时代背景下,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唯有不断探寻和拓展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才能助推青年学子们更好更快地成长成才。

猜你喜欢
红色育人资源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红色是什么
我给资源分分类
红色在哪里?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