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然优势与实然困境

2022-11-24 12:19曲杰娟朱亚丽杜文军
山西青年 2022年4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心理健康

曲杰娟 朱亚丽 杜文军

1.昌吉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新疆 昌吉 831100;2.九江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5

研究生作为高层次的人才,承担着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是研究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前提。然而,随着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研究生教育大众化,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面对来自学业、就业、情感及经济的压力日益加剧,心理出现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切实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点、难点问题。作为对研究生有较大影响力的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着不容忽视的责任和无法取代的作用,全面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心理教育中的作用对于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高校导师参与研究生心理教育工作的应然优势

我国研究生心理教育相比欧美国家起步晚,虽然发展较快,但仍不能和高校心理教育系统完善的国家相比。美国高校重视心理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的形式;英国、法国对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及资格水平的认定要求非常严格,保证了对学生心理的有效教育。我国研究生教育以“导师制”或“导师组制”为主,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管理者,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在相对不够完善的心理教育系统下,如何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心理教育中的重要功效,是全面提升研究生质量、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

(一)导师的榜样示范性

导师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造诣,本着奉献教育和科研事业的精神,辛勤地工作在研究生教育第一线。他们的敬业精神、道德情操和学识水平受到学生的崇敬。一方面,研究生依据自己对导师的崇敬和欣赏而选择不同的导师,对导师有自然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导师可以利用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实践经验,以“过来人”的视角指导研究生所面临的困惑和问题,帮助他们走出生活的迷茫。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说过:“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留下永远的痕迹。[1]”导师高尚的人格、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是一股无形的力量,不仅对研究生学术研究、做人处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而且为研究生树立心理健康的示范,有助于研究生在导师的熏陶影响下健康发展。

(二)导师的不可替代性

导师负责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保障研究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保障研究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了解研究生的心理变化,适时进行正确引导,是导师的重要职责。一对一个别指导的模式,为导师开展心理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导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讲座、小组会议、学术沙龙、读书会、开题、答辩等各个环节、流程,随时观察了解研究生不同学习阶段的心理特征,也可通过与其他授课教师、研究生交流,掌握研究生的心理状态。一般而言,2~3年的相处,不仅时间较长,交流次数多,而且涉及内容比较全面,也易形成较为稳固的师生关系,这必然有助于导师心理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相比而言,导师的这些优势能发挥高校、社会心理咨询机构无法替代的主动优势,避免研究生心理干预的滞后性。

(三)导师的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可以使个体心理产生安全感,缓解一定的不安、紧张等情绪,是对抗心理压力有力支持的力量。与导师的关系是研究生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带给研究生平等、民主、朋友的支持,有利于师生间的互动,是实现心理教育的基础。一方面,导师作为指导者,可以在不断指导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工作的同时,在生活上也给予关心和指引;另一方面,研究生乐于向导师寻求帮助,主动请教学习、生活上的问题,将导师在心理上视为长辈,将不愿告知他人的困惑与导师沟通,获得关怀和鼓励。导师积极的情感支持也能有效降低研究生的挫折感,减少焦虑和抑郁情绪,有助于研究生形成乐观的心态,增强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从而降低心理危机的发生概率。

二、高校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然困境

(一)指导时间少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应花大量时间与他们沟通,进行指导教育等工作。但导师实际用于指导研究生的时间并不多。一些导师在教学之余需要继续深入探索自己研究的领域,必然需要投入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一些导师与同领域的学者互相交流、了解本领域最新研究成果,获取最新的研究动态。一些导师拥有如客座教授、某协会负责人等多重身份,特别承担行政职务的导师经常要处理繁杂的行政事务,忙碌在各种会议中,无暇指导研究生。而一些高校对科研的刻意追求也使得导师忙于学术研究,缺乏足够的时间指导研究生,更无暇顾及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仅限于教学与科研指导

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认识模糊,指导内容片面。大多数导师认为学术应成为研究生生活的主旋律,将科研视为研究生生活的全部,为此,他们倾向于督促、鼓励研究生从事科研,更多地关注研究生在学术方面的成长,而忽视对他们心理及其他方面的指导。[2]一些导师认为研究生已是成年人,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及私事,不必要也不方便指导。一些导师从自身教育经历出发,认为自己未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即使偶尔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也是靠自己解决,所以研究生可以依靠自身就能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还有一些导师认为研究生心理脆弱,应该多经历一些“挫折”,提高“挫商”,以更好面对未来的挫折和困难。这些“挫折”是人生必须的经历,因此不能称为心理问题,过多干预会影响他们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还有一些导师认为,现代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的发达使得研究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我解决心理“难题”,不需要导师的指导。

(三)沟通存在一定障碍

心理教育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沟通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有些导师缺乏积极的沟通意识和能力、技巧和追求,主观上不愿与学生交流,也不善与学生沟通。一些导师师道森严现象严重,常常以学术权威自居,视研究生为支配对象,以命令的口吻要求他们,忽视他们的情感反应和情绪的表达,在交流中不是夹带嘲讽,对所犯错误严加指责,多次批评,使他们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打击,就是一味说教,不顾研究生的需求和期望,自认为在传授人生真谛,忽略研究生的接受情况。一些导师对待需要帮助、安慰的研究生以空泛的言辞加以敷衍,未帮助解决实际性问题,研究生感觉导师不重视、不关心自己,从而产生失望的情绪及不再向导师寻求帮助。导师与研究生在客观条件如年龄、性别、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差异,常出现观点不一致,彼此沟通不顺畅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师生心理的距离。

(四)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

尽管一些导师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但在实践操作中常常由于对心理问题把握不准确、指导不到位而不知所措。归其原因,导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掌握有限,相应技能缺失。导致这一现象的现实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资格认定、资格审查过程对导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能力要求较少,直接导致导师不重视;二是导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但由于缺少相应的平台,难以获得心理学习方面的有效指导、帮助;三是导师教学、科研工作繁忙,学习心理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时间不充裕;四是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目的理解偏差,多将注意力集中于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这种情况使导师很难辨别研究生心理是否出现异常,即使意识到有异常也不能靠科学的方法予以正确的引导,因而错失治愈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最佳时机。

三、导师参与研究生心理教育工作的策略与发展路径

(一)强化导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导师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导师应全面理解“育人责任”的内涵,正确看待心理健康教育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关键地位,认识到心理健康对研究生发展的重要作用。为此,导师首先应积极了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念,自觉地关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其次,充分认识到自身人格、行为、态度等对研究生的巨大影响力,通过自身品德修养、治学态度不断地提高影响研究生健康发展。最后,导师自身心理要健康。很难想象,一个自身都存在心理问题的导师怎能很好地解决研究生心理存在的问题。

导师需掌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发展既具有一般共性特征,又有差异性的特征。导师应积极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提升自身心理干预的技能与水平。一方面,通过参加培训等进行系统学习,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则和原理,了解研究生心理问题的共性特征,能够在理论层面对研究生心理问题作出区分和鉴别,并掌握不同问题对应的指导方法。另一方面,导师及时关注现实问题,掌握不同研究生的生活状况及生活中的重大变故,针对不同人格特征采取不同指导方法,将专业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实践教育中。当遇到新问题时及时学习,自我提高与指导教育共同进行,以不断完善的技能应对各种心理问题。

(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全面指导研究生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导师实施心理教育的基础。导师留给研究生的印象对师生关系有较大影响。心理学上称“第一印象”为“首因效应”,指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是人的普遍的主观性倾向,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一系列行为。如果导师给研究生初次留下和蔼亲切,乐于关心、帮助学生的印象,那么,研究生更愿意接受导师各方面的指导,而且较为积极。反之,导师严厉、苛刻、刻板的形象会阻碍研究生向导师袒露内心的真实想法,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作为导师,应主动与研究生沟通交流,解除他们的心理防备,让他们感受到导师真诚的关怀和爱护。同时,在相处过程中保持积极、健康的形象以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进一步建立。

全面指导和帮助研究生。导师既承担教书的神圣职责,也肩负育人的崇高使命。导师不仅是研究生学习、科研的传授者、引领者,人际、情感的指导者、熏陶者,还是思想、心理的教育者、示范者。导师应扮演好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角色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积极功效。只有如此,导师才能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与研究生分享知识、经验的同时,通过真诚的交流,人格魅力的熏陶,感染研究生,帮助他们完成心理成长,发展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三)采取适当的策略,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鼓励研究生积极减压,将压力变为动力。没有压力的生活就没有进步可言。压力对于研究生是影响前进速度的障碍,也可以是“更上一层楼”的催化剂。信息化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使很多研究生学会一味接收外界的信息而忽略了自身表达。当遇到困难,心情郁闷时,不知道如何处理,习惯将情绪压在心里,或者采取逃避的方式麻痹自己。导师应鼓励研究生勇敢表达自己的情绪,引导其采取积极的方法如倾诉、唱歌、运动、郊游等来释放自己的压抑,避免因积累负面情绪而造成心理隐患。在日常教学中,导师采用适当的方法锻炼提高研究生的抗压能力,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激励他们正确处理压力,努力将其转为发展的动力,激励研究生把每一次困境都看作一个机遇,不断向更完美的自己前进。尤其,当发现研究生行为异常,心理问题严重时,导师及时展开交流沟通,同时,与学校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取得联系,必要时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努力,做好研究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工作,帮助其成为心理健康的人。

建立和谐团队。导师与研究生共同讨论及研究生之间互相学习的氛围有助于研究生养成正确的学术态度和价值观。在学术团队里,导师与研究生共同学习、实验,完成课题任务,因为彼此有着共同的身份,共同研究课题,不自觉会增加彼此的信赖感,讨论学术问题的同时,也可以互相排解心中的苦恼,还可以从同伴那里获得有意义的建议。这种朋友般的关系,能够带给研究生很大的归属感,良好的氛围和归属感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应对压力。导师作为总指导者,把握团队的整体发展方向,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无形中强化,以学术指导为契机,把心理教育贯穿渗透于指导沟通中,使研究生在科研中培养逐渐学会正确面对进步和成就、错误和失败,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四)健全工作制度,确保导师心理教育责任有效落实

严格导师遴选制度。遴选导师时,不仅要考核导师的学术水平,更要重视对其心理健康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筛选;相关部门严格把关,理论结合实践,从各方面考察导师的心理教育水平。心理教育知识和能力符合要求的教师才有资格成为导师的人选,在第一阶段保证导师队伍的质量,强化导师心理教育的责任意识。

健全考核制度。坚持导师“教书”和“育人”双管齐下的原则,将研究生心理健康情况作为监督导师履行职责的一项重要内容,把研究生心理教育和管理工作的能力和表现,作为考核与激励导师的必要条件与重要指标。导师明确责任完成效果不同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奖惩,使外在的责任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责任动力。对未能认真履职,所指导的研究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置之不理的导师,予以通报批评,并且与导师的职称晋升、提职、招生资格相挂钩,导师失职的,实行一票否决。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导师的猫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