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港口建设论述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与实践价值

2022-11-24 15:48史春林付媛丽
关键词:港口总书记建设

史春林,付媛丽

(大连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港口视察,反复强调“港口建设和港口经济很重要”[1],同时对中国港口建设事业进行了全面部署,形成了系统完善的科学论述。这些论述内涵十分丰富,逻辑层次清晰,主题鲜明突出,涵盖了新时代港口建设的重要地位、主要目标、实践路径、根本保障等多个层面。然而,当前学者并未专门针对这一议题进行系统分析,现有研究成果大多散见于一些新闻报道和少量的期刊相关论文,有关内容较为零散且缺乏深入的学理分析。如2017年《人民日报》刊发的《书写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港口发展纪实》[2]一文结合“一带一路”倡议,按照时间脉络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港口建设论述的主要内容与实践成效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和概括,但鉴于篇幅有限,该文未对有关论述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形成的背景也较少提及;再如学者贾宇等在《习近平海洋经济发展重要论述内涵探析》[3]一文中分析了港口建设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又如学者张晓刚在《习近平关于海洋强国重要论述的建构逻辑》[4]一文中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早年在沿海地区工作时十分重视港口建设,但对党的十八大之后有关论述并未进行阐述。因此,本文拟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港口建设发表的系列讲话、做出的重要指示等为基础,通过对有关论述进行具体研究,全面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港口建设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与实践价值,为中国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港口、实现海洋强国建设目标提供科学指导。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港口建设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港口建设的论述具有广泛的现实依据,理清此论述的形成背景是深刻把握其精神实质的必要前提。

(一)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现实诉求

从国内来看,近年来中国提出了“海洋强国”、“交通强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一系列发展战略,这些战略的顺利实施都离不开完善的港口基础设施与发达的港口生产能力。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港口建设既要“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5]243,也要“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6],更要“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7]。一是中国作为陆海兼备国家,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只有在沿海地区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加速航运中心建设,才能使沿海港口充分发挥经济建设桥头堡、排头兵及主力军的作用,加快海洋强国、交通强国等建设步伐。二是中国应重视海陆衔接,在发展沿海港口经济的同时,还要加强内河港口的建设,并以此兼顾内陆地区发展,从而实现河海港口经济双轮驱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重庆果园港和武汉新港时都提出了要重视内河港口建设的问题,这不仅有助于破解有关内陆交通栓塞难题,而且能够有效缓解中国陆海资源分配不均以及发展失衡等问题。

从国际来看,近年来中国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孟中印缅经济带”建设等倡议,这些倡议均与港口建设密切相关。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要继续把互通互联作为重点,推进港口等领域合作[8]。中国作为基建强国,外汇储备雄厚,港口建设与管理经验丰富,具备参与国际港口建设的能力与实力。而近年来世界港口经济呈现疲软之势,正努力探寻激发港口经济回暖的新动能。对此,中国鼓励国内有关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港口投资、建设与运营,为有关倡议的推进提供实施路径。中国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并鼓励开展港口国际合作的依据主要有:一方面,只有中国身先示范,通过开展港口国际合作实现和平发展,才能有效证实这一倡议的可行性;另一方面,中国能源缺口较大,严重依赖进口,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如中东等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中国积极参与上述港口建设与运营,将有利于保障充足稳定的能源供应。

(二)提高资源集聚配置能力的必然选择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高速发展,现已步入世界港口大国之列,但近年来有关需求萎缩和投资过度导致港口产能过剩,尤其是资源集聚配置能力亟待提升。第一,港口重复建设、腹地重叠,导致经济效能难以达到“帕累托”最优效果。第二,港口规模扩张,造成有关岸线利用、港口布局不合理,从而引发港口效益、安全与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第三,集疏运体系不完善导致运输瓶颈问题,无法实现陆海资源统筹兼顾。第四,相关高级专业人才欠缺,如目前港口相关从业人员仅有少数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再加上治理能力与机制建设不足,影响港口可持续健康发展。第五,除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宁波、深圳等实力强劲的国际航运中心以外,某些港口功能单一,商贸服务水平较低,甚至还停留在传统货物运输与装卸层面,导致带动区域与城市发展能力不足。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不断提高港口运营管理能力、综合服务能力”[9],重点解决港口岸线无序发展问题,统筹港口岸线资源[10]。

(三)维护海上通道安全的重要支撑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海上通道是中国对外贸易和进口能源的主要途径,保障海上航行自由安全对中方至关重要。中国政府愿同相关国家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维护海上航行自由和通道安全。”[11]而全球海上活动频繁区域及重要航线附近大多分布着大型港口,这些港口具有后勤补给、舰船维修、医疗救护、海上救援等功能,通常作为海外固定的人员修整、船舶靠泊及其他服务的平台,因此通过加强沿线港口建设来维护海上通道安全十分必要。

一方面,从中国来看,参与有关港口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目前中国对外贸易70%~90%的物资依靠海上运输,因此有关港口保障就显得极为重要。第二,中国海上运输通道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高度重合,而沿线却面临着海盗及海上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但目前中国在有关通道仍缺少支点港口布局。第三,中国海军现代化建设目前正从近海防御向远海防御战略目标转型,这些都需要通过加强支点港口建设来获得海外停靠、补给及救助的平台。

另一方面,从国际来看,近年来随着中美博弈升级,美国、欧洲、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媒体趁机借题发挥,对中国开展港口国际合作的目的进行“污名化”臆断与误读,其中以“珍珠链”为代表的“军事基地论”和以“债务陷阱”为说辞的“债务帝国主义论”为主要表现形式。这些不实言论对有关国际海上通道安全畅通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对此,中国通过对有关支点港口进行投资,加大为过往船只提供物资补给与救助等服务力度,提高对关键性航道如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等海上咽喉要道的安全保护能力,有利于以实际行动回应和消解上述不实指控,塑造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同时有助于改善目前在海上通道安全领域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现状,全面维护国际海上通道安全与稳定。

(四)顺应国际港口发展趋势的有效方略

近年来国际港口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世界港口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第五代港口,即“联营合作子母港群”,该港群具有集群化、国际化、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等多重特征,将引发世界港口新一轮变革。第二,船舶大型化、专业化、深水化现已成为发展趋势,给港口航道水深、靠泊能力、装卸与堆存设备、流转效率、运营管理等带来提升压力。第三,全球航运中心正向亚洲转移,同时欧美制造业向劳动力价格更为低廉的东南亚地区转移,这些都会在未来影响中国沿海与海外港口布局及规划。第四,“Ocean Alliance”、“The Alliance”、“2M+现代商船”三大国际航运联盟自2017年主导全球集装箱航运市场以来,主要以盈利标准决定其所挂靠的港口,这就对港口流转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总之,中国只有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才能在全球港航发展大潮中占据优势地位。

(五)助力疫情防控与复产复工的基本要求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持续蔓延,严重影响了国际交往以及物流与供应链的正常进行。为了保障国内外人员流通顺畅、防疫物资有序运输中转和经贸活动高效开展,港口相关建设与运营活动要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努力服务国内与国际有序复工复产。对此,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宁波舟山港时提出,港口要“积极应对和化解各国为抗击疫情采取的各项限制性措施对货物航运带来的影响”[12];2022年在海南调研自由贸易港建设情况时指出,港口要“抓细抓实疫情防控各项举措……严格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13]。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港口建设论述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港口建设论述是其在长期工作实践中,科学总结国内外港口发展实际而形成的系统理论,涉及港口建设重要地位、主要目标、基本支撑、试验探索及海外布局等方面。

(一)重要地位:“桥头堡”、“战略支点”、“重要枢纽”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倒流逆风,尤其是疫情加剧了全球供应链危机和通货膨胀,导致世界港口发展速度整体放缓,因此应格外重视港口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畅通物流通道、密切世界联系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港口具有先行示范优势,是经济建设及经验推广的桥头堡。一方面,从国内来看,港口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享有国家政策红利和地理区位优势,在创新港口经济发展模式、开展对外贸易中,可通过先行先试、勇于开拓而有所突破。因此,将有关港口建设经验进行汇总、提炼、推广,有助于中国港口建设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升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努力把香港打造成为国家双向开放的重要桥头堡[14]。另一方面,从国际来看,港口国际合作将产生良好的宣传效果与示范效应,有利于那些对中国港口国际合作倡议存在误解的国家打消疑虑,踊跃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汉堡是联结中德、中欧合作的重要桥头堡,中方欢迎汉堡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愿加强同汉堡各项领域务实合作[15]。

第二,港口具有辐射带动功能,是有关倡议落实的战略支点。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本身就是由港口联结而形成的国际贸易通道,因此从筹划到布局都会将港口建设考虑在内。同时伴随着该倡议实施与推进,这些港口功能会日益健全,周边配套生活与交通基础设施也会更加完善。一方面将吸引物流、加工、金融、旅游等产业在附近集聚并逐渐产生规模效应,从而带动城市发展;另一方面将通过便捷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辐射、发散到内陆地区及其他行业,从而激发出更大范围的经济活力。对此,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曾举例指出:“海南要利用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契机……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战略支点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16]

第三,港口具有联结沟通作用,是物流与供应链畅通协调的重要枢纽。港口是多种运输方式衔接、交汇及沟通的关键节点,加强中国港口建设对于构建东西互动、陆海相连、内外互通的多式联运体系并加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此,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国家级铁路、公路、水路多式联运综合交通枢纽——重庆果园港时,反复叮嘱港口工作人员要把港口建设好[7]。

(二)主要目标:打造世界一流海洋港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17]。这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判断:一方面,从国内来看,虽然港口数量较多且规模庞大,但从整体来看实力不强,而且各地港口发展不均,同时单个港口质量仍需提升。另一方面,从国际来看,中国港口与世界一流港口相比,竞争优势并不突出,如上海港的金融服务能力不如伦敦港,青岛港的集装箱自动化水平不比新加坡港,宁波舟山港的港城一体化规模不及鹿特丹港,这些都需要进一步优化与升级。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目标的实施路径给出了具体建议,多次表示港口建设要做到“四个一流”,即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反复强调要“把港口建设好、管理好、运营好”[7]。其中,“一流的设施与技术”对应“建设好”,是完善港口基础设施的基本要求;“一流的管理”因应“管理好”,是提高港口治理能力的重要保障;“一流的服务”回应“运营好”,是增强港口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

完善的港口基础设施和发达的服务体系对于扩大中国对外开放、保障国家规划实施推进、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拓展优化国际航线布局、构建全球海洋命运共同体十分重要和必要。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为国家发展作出更大贡献”[12]。

(三)基本支撑:加强智慧港口、绿色港口与平安港口建设

“世界一流港口”多以高新科技的应用水平、可持续发展的周边环境与安全规范的生产运营模式为基本支撑。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智慧港口、绿色港口与平安港口的建设。

第一,加强智慧港口建设。智慧港口建设实质是通过信息化运作来破解当前港口信息资源独立分散、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等发展瓶颈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智慧港口建设,如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武汉新港阳逻集装箱港区,当他了解到该港由12台电脑监控港区全貌和船舶装卸全程且相关技术设备水平均居国内内河航运领先地位时,表示十分认可[18];2018年元旦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为有一颗“中国芯”的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开港点赞;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6]。

第二,推进绿色港口建设。绿色港口又称“环境友好型港口”,要求将港口及相关经济行为限定在生态阈值之内,最大限度实现二者之间的动态平衡。习近平总书记深知有关港口环境亟须治理,尤其是目前一些港口面临着基础设施老旧落后、改造升级难度较大、治污设备不足等问题,因此强调要建设“世界一流的绿色港口”[6]。如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要“振兴港口、发展运输业,要把握好定位,增强适配性,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13]。

第三,实施平安港口建设。港口安全与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紧密相连,是保障港航经济平稳运行的基本前提,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健全港口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安全处置能力。只有将现有港口管理规范与制度日益完善并落实到位,才能真正确保港口安全。对此,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依托宁波舟山港建立的岙山岛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视察时,要求“基地严格管理制度,切实提高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问题处置能力”[19]。二是要强化港口安全意识,增强港口安全主体责任。港口企业只有增强安全意识,加大安全设施投入,严格一线安全管理,才能有效确保港口安全。如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港火灾爆炸重大事故发生后,强调“各生产单位要强化安全生产第一意识,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建设”[20]。三是要重视港口安全警示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如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果园港视察时,强调“面对公共安全事故,不能止于追责,还必须梳理背后的共性问题,做到一方出事故、多方受教育,一地有隐患、全国受警示”[7]。这就需要在港口建设过程中,经常开展安全教育活动,使港口工作人员熟练掌握相关规范和技能并牢固树立安全意识。

(四)试验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自由贸易港作为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试验区,属于港口发展的高级模式,大多以沿海港口为依托,在划定区域内开展低关税或零关税业务。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高度重视,并做出了“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的重要部署。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将建设自由贸易港的部署定位为“重大战略决策”和“释放深化改革开放强烈信号”[21]。这是因为当前国内外港口经济都处于相对低迷状态,探索建立自由贸易港,实施更为开放的对外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密切国内外港口资源与要素联系,有利于盘活国内外港口经济大棋局。

第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建设自由贸易港的目标,“到2035年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自由贸易港”[22]。为此,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一方面在国内,中国将“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5]193-194;另一方面在国际上,“中国愿发挥海南自由贸易港全面深化改革和试验最高水平开放政策的优势,深化双边、多边、区域合作,同各方一道,携手共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23]。

第三,习近平总书记具体指出建设自由贸易港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接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22]。这就要求建设自由贸易港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及部署安排,并在此基础上严格遵循国内外相关制度法规,确保自由贸易港建设与国家意志保持统一,方向正确,规范高效。二是要注重相关制度建设与完善,“分步骤、分阶段建设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5]204。三是要“以钉钉子精神夯实自由贸易港建设基础”[22]。自由贸易港基础设施以稳固、安全、规范、智能等为必备条件,标准很高,要求较严。因此,建设自由贸易港要始终如一严格标准、狠抓落实,确保建设质量。四是要“体现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16],这就要求因地制宜开展相关建设工作。五是要“学习借鉴国际自由贸易港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5]198,为此就要立足全球视野和发展眼光建设自由贸易港。

第四,习近平总书记展望了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发展前景:“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引领作用,出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在数字经济、互联网等领域持续扩大开放,深入开展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改革创新,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24]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部署,既是倒逼国内港口经济发展模式改革创新的战略部署,又释放了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的积极信号。

(五)海外布局:开展港口国际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除了系统筹划国内港口建设事业之外,还立足全球视角谋篇布局,多次表示愿同有关国家扩大双边贸易往来,积极推进港口物流等合作项目[25]。

第一,加强与发达国家开展港口合作。与发达国家的港口合作,主要侧重于扩大吞吐能力,增加航线密度,提高装卸效率。如当年希腊由于港口经济受欧债危机等影响,亟须向外寻求合作伙伴。对此,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愿同希腊一道“将比雷埃夫斯港建设为地中海最大的集装箱转运港、海陆联运的桥头堡”[26]。目前该港集装箱吞吐量已突破500万标准箱,位居地中海港口第一、欧洲港口第四,同时每年还可为希腊政府缴纳近3亿人民币的税金[27]。

第二,帮助发展中国家开展港口建设。相对而言,广大发展中国家港口开发建设能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主动提出要助力这些国家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使之能够带动当地就业,改善民生,缓和社会矛盾。对此,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中国愿积极参与菲律宾港口建设[28],以此造福当地民众;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愿同斯里兰卡“稳步推动科伦坡港口城、汉班托塔港等重点项目,高质量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为斯里兰卡疫后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动力”[29]。

第三,欢迎外资企业来华参与中国港口投资。中国港口建设相对而言起步较晚,整体实力与运营管理水平并不均衡。对此,习近平总书记适时提出要支持外资参与中国港口建设与运营。如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将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欢迎各方分享中国市场的巨大机遇[30]。这既有利于为中国港口带来充足资金、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加速中国港口转型升级,又有利于外国港口企业深入了解中国,塑造中国良好的大国形象。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港口建设论述的实践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港口建设的论述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在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港口建设事业中取得了重要成就,中国现已建成了世界级港口群,航空航海通达全球[31]。

(一)补齐了港口基础设施短板

20世纪80年代末习近平在福建宁德任职时就具有强烈的港口意识,主张开发三都澳良港[32]。随后在浙江工作时,多次提出要“不断拓展港口腹地”,“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33]48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反复强调“港口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12],并将完善港口基础设施置于港口建设的突出位置加以筹划。因此,近年来中国“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5]3,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一,港口通过能力不断提升。一方面,港口吞吐量显著增长,其中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在2012年为107.8亿t,到2021年则为155.45亿t,增幅为44%;另一方面,码头大型化水平不断提升,自2012年以来全国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量呈现持续上涨趋势,且连续10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第二,码头专业化布局更加科学。如2007年习近平总书记指示上海港要“加快港口等硬件建设”[34]。上海港据此积极实施码头功能转换、结构调整及合并重组。一是将北部罗泾地区打造为专业散杂货港区;二是将东部外高桥地区建设为现代化集装箱码头;三是将中部北外滩地区调整为国际客运邮轮码头;四是将洋山港开发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核心深水港区。经过调整规划,上海港如今布局更加科学合理,生产能力全球领先,已跻身国际航运中心前三位,仅次于新加坡和伦敦。

第三,港口配套设施不断升级。在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指示的推动下,港口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在港口硬件配套设施方面,目前中国大多数港口智能化水平、专业化程度及安全防护能力显著提升;在港口配套基础服务方面,如今中国港口已形成包括引航服务、海关边防检查、海事督查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港口基础配套服务体系。

(二)完善了港口陆海多式联运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沿海和内河港口航道规划建设,优化提升全国水运设施网络”[35]。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统筹部署下,如今制约港口和铁路、公路等运输方式转换衔接的断带——“中间一公里”已经打通,影响铁港融合发展的“篱笆墙”也已拆除,中国已初步形成以港口为依托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一方面,相关制度保障不断充实。早在200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浙江要“搞好全省沿海港口及综合集疏运系统规划”[33]218。之后,多次强调要“发展港口物流”[36]。为此,2015年中国发布了《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要畅通陆水联运通道[37];2021年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城市群内部重要港口、站场、机场的路网连通性,这为发展港口多式联运指明了前进方向。

另一方面,集疏运网络实现了无缝链接。如在沿海地区,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要求,近年来浙江省大力实施陆海对接工程,相继延伸、扩建了到港的铁路、桥梁与公路,筹划建设了义甬舟大通道,全面构建了陆海多式联运体系,既改善了浙江港口与海岛的发展环境,又为浙江建设杭州大湾区、宁波舟山港及实现海洋经济强省目标创造了有利条件。再如2022年7月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自动化码头作为全球首个江、海、铁多式联运全自动化码头正式投入运行。该码头将充分发挥南沙港区水网通江达海的地理优势与国内多项前沿科技优势,进一步密切沿海与内陆地区、国内与国际市场的经济联系。而在内陆地区,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果园港调研时反复强调,要“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7]。根据这一指示精神,经过多年发展,该港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内河多式联运综合交通枢纽。

(三)实现了港口集群联动整合

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就力主推进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建设舟山连岛工程,加快全省港口整合[38]。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有关经验,持续推动全国港口由分散竞争向区域整合协同发展。如今中国沿海地区不仅完成了以省级为单位的港口经营集团的组建工作,而且形成了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和西南沿海五大现代化港口群。如长三角港口群定位为“科技领先、服务一流的核心物流枢纽”,对外与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区域实现无缝对接,对内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现已形成以上海港、宁波舟山港为干线港,连云港港、南京港等为支线港,扬州港、泰州港等为喂给港的发达集群体系。

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还十分重视沿海五大港口群之间的联动发展,如在2019年指出,京津冀地区港口群发挥协同作用,要同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加强互补互动[39]。如今五大港口群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带紧密衔接,而这三大经济带几乎囊括了中国全部先进产业,陆、海、空综合运输网络十分发达,正是二者的有机结合成就了中国沿海地区港口群与经济带之间联合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崭新格局。

(四)加深了中国与港口国家友谊

港口作为国与国之间交流互动的重要门户,因汇聚众多资源要素,历来备受国际社会瞩目。习近平总书记多措并举助推港口国际合作事业,如今取得显著成效,与对象国之间的友谊也因此逐步加深。

第一,对接港口国发展战略,增强了各方政治互信。近年来随着陆地资源趋紧,沿海国家逐步将发展目光转向海洋,纷纷制定港口发展战略。如2014年印尼总统佐科提出,要通过大规模修缮已有港口、建设新港口来打造“海上高速公路”。为此,印尼在未来10年需投入至少6000亿美元来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而此时恰逢中国实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鼓励港口国际合作。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方“支持印尼发展‘海上高速公路’,积极参与印尼港口、高铁、机场、造船、沿海经济特区建设”[40]。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与印尼高层互访频繁,并就港口合作议题先后签署了一系列谅解备忘录和议定书,同时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始终保持密切沟通和协调,双方政治互信日益增强。

第二,参与海外港口建设及运营,促进了对象国经济发展。近年来一些国外港口因基础设施落后、缺乏改造资金或管理经验不足,导致经济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要积极参与海外港口建设与运营。一方面,通过完善对象国港口基础设施,提升国际贸易水平,加速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依托港口后方陆域资源,充分发挥港口带动产业和城市发展的引擎作用,通过完善配套交通、商业及生活设施,投资开发物流园、自贸区等,形成良好的港城互动关系,实现“以港促产、以产兴城、港产城一体化”。如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中国与斯里兰卡要稳步推进科伦坡港口城项目建设[41]。如今科伦坡港口城填海造地已经完工,码头建设也已初具雏形。该项目将为当地创造8.3万个稳定就业机会,建成后将有超过25万人在此生活与工作[42]。

第三,注重港口国民生改善,密切了蓝色伙伴关系。以中国港口企业在巴基斯坦建设瓜达尔港、造福当地为例,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巴双方要规划和实施好瓜达尔港等基础设施项目[43]。为此,中国港口企业坚持尊重巴基斯坦文化习俗,为所有中国员工普及当地宗教信仰与文化传统,并多次举办公益活动。如中国海外港口控股有限公司主动为当地安装海水淡化装置,解决当地百姓吃水难问题;通过特殊招聘、定向购买服务等方式对困难家庭实施扶贫帮助。这些做法既收获了当地民心和赞誉,又密切了中巴蓝色伙伴关系。

第四,主动提供国际公共产品,扩大了中国港口朋友圈。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港口的公共产品属性,自觉履行大国担当,牵头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海上丝绸之路开发基金等融资平台。此外,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推动下,中国还多次召开国际港口文化节,主动设立“海洋奖学金”,为深入开展港口建设和管理经验学习与交流提供了优质平台。这些举措都有助于中国展示公正平等、互利共赢的港口外交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中国的港口朋友圈。

四、结 语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港口建设的论述是在深刻洞察国内外港口事业发展本质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港口建设现实基础以及自身指导港口建设实践经验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不仅为当前和今后中国港口建设事业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方向指引,而且为世界港口经济复苏与繁荣提供了中国智慧与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猜你喜欢
港口总书记建设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中国港口,屹立东方
《威海港口》
时局图
港口上的笑脸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习总书记“下团组”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