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听网友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2022-11-24 18:00
新传奇 2022年43期
关键词:陌生人社交建议

现在社交平台上五花八门的问题正在变得越来越私人化。很难向对象、爸妈开口的丑事,网上搜不到答案的私事,以及不好意思麻烦朋友的小事,现在都能一一询问陌生人。但都听网友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你可能想不到,我们现在可以多大程度依靠其他人的决定来生活。比如买哪件衣服好看,对方这么做是不是该分手,毕业了是考研、考公、出国还是进互联网大厂。种种问题放到网上,都会有好心人替你解答。

很长一段时间里,互联网都在提倡善用搜索引擎而鼓励自行消化问题,但现在社交平台上五花八门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私人化。很难向对象、爸妈开口的丑事,网上搜不到答案的私事,以及不好意思麻烦朋友的小事,现在都能一一询问陌生人。

大家都在纠结什么

现今的网民什么都想交给陌生人操心。比如,豆瓣上一个叫做“请帮我作选择”的小组就聚集着40 万组员。这些人似乎真心实意地把一部分选择权交给了网友。

这些人大到和哪个人结婚、去哪里工作,小到朋友圈发哪张照片、今晚吃粥还是吃面,什么都问。数据显示,豆瓣小组纠结内容关键词前20 个中,不但有“好看、颜色、手机”等小事,还有“工作、学校、房子”等人生大事。

最常见的问题还得是工作,诸如offer(录取通知)选哪个、公司选哪所、工资水平怎么样,以及一系列人生问题,比如“要不要为了爱情放弃编制工作”“创业还是打工”“梦想和高薪选哪个”,全都是你我在人生关卡上可能面对的大难题。

读书升学也制造了一大堆问题,这种时候踩着网友的肩看看,也许就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捷径。选哪所学校读哪个专业,该不该考研以及去哪个城市,每个真诚发问的莘莘学子都等待着热心肠的网友老师前来指点迷津。

再就是房子,从租房到买房,都得问问久经沙场的网友。作为一个潜伏在选择小组的老网民,替别人考察房子的平面图已经不算什么。你还能饱览从邻居素质到学区房,从地铁距离到核酸亭位置等一系列内部资料,再以提问人本人的经济、情感、家庭、就业状态代入,完成一次想象式购房。

当然,除了这些严肃的人生抉择,选择小组还让大家票选楼主该买哪件东西。一件商品好看与否、选什么颜色,是组里最喜闻乐见的问题。在这些帖子下的踊跃发言中,你能一窥当今互联网审美及消费观发展到了哪一步。

最热门的建议永远是:多为自己考虑

如果人生中每一个决定都交给陌生人来完成,会变成什么样?如果按照陌生网友们的建议来过,生活大概是这样的:

人生选择上,网友很可能会建议你:文理分科选啥?选理科;选什么样的工作?选稳妥轻松的,考公务员是上上策;在大城市打拼还是回老家?先在大城市试试。

生活选择上,网友很可能会建议你:租房选通勤时间短的还是便宜一点的?肯定选近的;要不要整容?最好不要,风险太大,容貌焦虑害人;一个月多15%的薪酬和双休选哪个?选双休。

对于人际关系,网友很可能会建议你:谈恋爱是选结婚对象还是选喜欢的人?选喜欢的,不一定能成但不会后悔;工作中有人甩锅、推诿,要忍耐吗?推辞或者糊弄过去;别人提了奇怪的意见,要不要搭理?不要管那么多,自己开心就好。

总之,最热门的建议永远是以自我感受为中心,多为自己考虑;想做就不留遗憾,不要在乎别人怎么看。

决策疲劳:选择越多越选不出来

在如今这个“选项太多了反而不知道怎么选”的时代,当代人每天纠结的东西可太多了。一项研究数据表明,一个成年人每天平均要作出3.5 万个决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对此做好了准备。这种“选择越多越选不出来”的当代疲惫,被称为“决策疲劳”。

这种情况下,提供再多决策信息,也很难帮到普通人。即使掌握了足够多能搜到的信息、经历过漫长的纠结之后,人们依然无法决策,希望再次获得陌生人的分析、劝说。

那么,为什么问答平台满足不了现在的年轻人了?

传统问答网站本来就很少倾听个人非常具体的生活难题。百度知道解决的问题很多都有标准答案,搜不到的基本上也问不到;知乎流行的则是“作文答卷”的模式,方便写满分作文、能够展现答主思辨能力的问题才有价值,公共性、话题性强的问题才能吸引到人。在这些平台上,要拿私人事务麻烦大家,得有无人搭理或被当众剖析的觉悟。

而豆瓣、小红书这类生活化的社交平台,完美承接了各类私人需求。它们夹杂在书影音推荐、居家生活Vlog(短视频)、萌宠视频、服饰穿搭中一股脑地推送给你,方便你在非专业领域为他人的人生答疑解惑、指点迷津。

但实际上,社交平台的选择并不保证管用。给出建议的人未必有考公务员的经验,也未必已经和烦人的亲友断绝了关系,或敢于就地辞职,但这都不妨碍人们给出这样那样的建议,也不妨碍提问者从这些理性回答中获得勇气。

提问的人追求理性建议,建议的人通过理性分析获得快感,双方都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自我的理想化:成为一个现代的、理性的、不被情绪和跟风支配的成年人。

猜你喜欢
陌生人社交建议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三代人的建议
谨防陌生人
谨防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