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稻绿色增产增效技术

2022-11-24 22:51闵文亮
河北农业 2022年7期
关键词:项目区养鱼共生

□文/闵文亮

为贯彻习近平“三农”思想,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农村局长会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精神,推进贵州省锦屏县种植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搞好粮食生产保障,促进农民脱贫增收,在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的支持下,2020年锦屏县实施了水稻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该项目通过水稻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的推广,实现鱼稻共生可持续绿色发展,提质增效、增产增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该县乡村振兴提供参考模式。

一、项目实施基本概况

项目区位于锦屏县东南部的敦寨镇、铜鼓镇、新化乡实施,属于低山盆坝地区,为稻油两熟区,发展绿色稻+N生产模式条件优越。项目主要安排在铜鼓镇嫩寨村,敦寨镇三洞村、培寨村、亮一村、亮二村,和新化乡欧阳村等6个村寨,农户约4000余户,18000余人,拥有稻田面积5万余亩。

(一)项目总体目标

全县示范推广水稻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面积5000亩。通过项目实施,促进作物生产调结构、转方式、可持续,实现节本降耗、提质增效、增产增收,促进我县水稻产业革命纵深推进,确保我县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项目实施区,水稻平均亩纯收入比非项目区增加15%以上,坝区部分技术模式年综合产值8500元/亩以上,坝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0%以上。积极开展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工作。

(二)技术目标

项目区绿色高效耕作制覆盖率、优质品种覆盖率、规范化播种(育苗)技术覆盖率技术指标完成率均达100%,力争化肥减量10%以上、农药减量15%以上;稻经轮作覆盖率达70%以上,人工移栽稻区水稻无纺布旱育秧覆盖率达50%以上;开展试验研究4个以上。

(三)扶贫与产业发展目标

培育壮大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带动一批低收入农民增收。

二、项目实施的关键技术

项目集成应用机耕、保温育秧、规范化移栽、配方施肥、稻田养鱼、绿色防控等技术,积极推广新型育秧、秸秆还田、直播、机插、机收等技术。同时,加强农家肥、秸秆、农膜等资源合理化利用和残膜回收等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一)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1.选择高产优质品种。在项目区选择高产优质杂交稻品种:中浙优8号、中浙优10号、宜香系列、C两优华占品种等。

2.适度密植、增加大田落田苗数。项目水稻种植区历来都有稀植习惯,一般亩种植密度4200~7000穴。在2020年水稻绿色增产增效项目实施中,严格要求水稻亩栽培密度至少9000穴以上。

3.开展绿肥种植和秸秆还田改良土壤,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坝区稻田土壤养分含量和水稻需肥规律,使用土壤调理剂技术和推广水稻专用配方肥施肥技术。

(二)稻田养鱼技术

1.选择适宜于本地养殖的鲤鱼品种。通过多年外地鲤鱼品种鱼苗引进养殖发现,本地“乖鲤”鱼品种是最适合当地稻田养殖的鲤鱼品种。

2.确定适宜放养数量。通过多年稻田养鱼经验和试验,稻田养鱼毎亩放养数量在10~15千克,单尾鱼重50克至70克比较适宜,鱼的增长率可以达到250%至350%,商品鱼大小适中,可以实现增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

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利用鱼吃草、吃虫,挂诱虫黄板诱虫、安杀虫灯、糖醋液诱虫、灌深水杀虫卵,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鱼无害的农药和生物农药进行病虫综合防治。

(四)鱼稻共生技术模式

采用稻(蛙、鱼)共生+配方肥+绿色防控技术模式、稻(鱼)共生+特色品种+配方肥+绿色防控技术模式、稻鱼共生(菜、油)多熟+土壤改良+绿色防控技术模式、稻鱼虾共生(菜、油)多熟+土壤改良+配方肥+绿色防控技术模式、稻鱼共生(食用菌、菜、油)多熟+配方肥+绿色防控技术模式、稻(鱼、鳖)共生+配方肥+机播(机栽、机收)+绿色防控、稻(油)多熟+配方肥+机播(机收)技术模式等7种鱼稻共生技术模式。

三、项目取得的效益

(一)经济效益

通过项目实施,项目区水稻平均单产627.7公斤,比当年非项目区常规栽培平均亩产529.2公斤,增产98.5公斤,增幅18.6%,项目新增稻谷总产55.2093万公斤;鲜鱼平均亩产26.9公斤,比非项目区增产10.7公斤,增幅66%,项目区鱼总产15.0775万公斤。稻鱼综合亩产值3228.1元,亩新增产值830.5元,亩新增生产费用234元,亩新增纯收益596.5元,总新增纯收益334.34万元,亩经济效益369.1元,总经济效益206.9万元。项目实施经济效益显著。

(二)生态效益

项目区稻田养鱼在项目实施前是传统的简单放养,对放养量和大田期稻鱼管理简单粗放,产量较低。通过“稻鱼(鳖)共生+配方肥+机播(机栽、机收)+绿色防控技术、稻鱼共生(菜、油)多熟+配方肥(土壤改良)+机播(机栽、机收)+绿色防控技术”等技术推广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稻田养鱼方式,丰富了项目区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带动了优质稻鱼共生生态项目的发展,使稻鱼绿色增产增效稻作制及其集成配套低耗高效安全的栽培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大力推广宣传绿色生产技术,开展土壤改良、秸秆还田、施用配方肥增施有机肥等化肥减量技术,减少10%以上的化肥施用量;通过稻田鱼养殖,利用鱼吃草、吃虫,科学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或生物农药,减少了农药的施用量,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实现了无公害农业生产;通过稻鱼种养有机结合,实现了稻、鱼生产完美搭配,两者相得益彰,对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社会效益

水稻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的实施,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和稻、鱼种养习惯,采取的“水稻+鱼”等技术推广模式,实现了水稻生产和稻田养鱼有机结合,创新和完善了农业生产方式和模式,全县稻田生态养鱼得到较快的发展,稻田生态养鱼技术得到了提高;培育了水稻种植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了稻田种养技术水平和整体农业生产能力,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支持了扶贫工作,提高农民以及贫困户家庭收入,融洽了干群关系,提升了政府形象。

四、项目实施采取的措施

(一)强化组织措施,加强领导

成立由锦屏县农业局农村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县农业农村局、县农技站等人员的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协调实施,解决项目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对项目运行进行全程管理和监督,组织测产验收。成立由县农技站站长任组长,副站长任副组长,县农技站、县植保站、县土肥站、县水产站、县种子站、县质检站、县农机站负责人、相关乡镇农技人员为技术指导小组,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技术指导,确保项目各项目标全面完成。

(二)加强目标管理,确保项目顺利完成

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明确人员对方案制定、实施,各项目片区的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办示范样板点、配套物资的采购及发放、资料收集整理等进行明确分工,使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有序的开展。

加强项目监管,实行痕迹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方案要求对各个生产环节进行监督管理,将项目的实施地点、面积和主要技术指标等建立图表和标牌,建档立案,实行痕迹管理,抓好落实。

(三)加强宣传,狠抓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技术人员到各实施片进行宣传动员,让广大群众明白“绿色、增产、增效”的含意,根据项目实施的进程安排了各阶段的技术培训和实训。

(四)加强督促检查,办好示范样板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省、州农业部门领导、专家亲临指守,县农业农村局领导经常不定期的到各项目点进行督查,督查工作主要是检查项目区水稻长势、田间管理情况,物化补助发放情况等,通过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解决。

猜你喜欢
项目区养鱼共生
农业水权分配方法研究
为什么自来水不能养鱼?
养鱼记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鱼经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浅谈亚行贷款项目对项目区发展的影响
宝鸡峡节水改造工程项目区水资源平衡分析
华阴市农发项目顺利通过省级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