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研究生“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2-11-24 23:20肖建国李雨豪
关键词:四位一体导师研究生

肖建国,李雨豪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工作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理研究与实践工作的有机联动自是功不可没。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对人才的需求也愈加迫切。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释放人才红利的主要途径,而作为重要基地的地方高校更是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9-11(1).。2018年2月《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更是将“培养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使命与重任”作为重要的顶层设计进行了明确。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对“培养模式”和改革重点进行了再强调,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已然迫在眉睫。

一、地方高校是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高地,但在办学层次上,学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造成办学层级梯度差异的原因,既有历史层面的,也有国家政策层面的,还有学校自身层面的。这些客观差异也使得一些985高校和211高校具备先天发展优势,而“双一流”建设也为高校之间的“竞长争高”和“进退机制”预留了理论空间和宝贵的实践机会,更为中国高校的未来发展厚植了战略纵深。就概念看,“地方高校广义上是指:隶属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特区,由地方行政部门财政支持办学的普通高校,包括国家省属大学以及省部共建的地方直属高校。狭义上指:区别于部(委)直属高校,各省、市、自治区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上所建立起来的区域性、地方性高校”(2)陈凯歌,邢晓平,新时期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路径研究[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07-110.。在我国,部属和省属高校的差别不仅体现在各自对办学资源的汲取能力上,而且也充分体现在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上,是社会对高校办学认可的重要量度。客观地讲,985、211高校精英荟萃,办学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能力极强,而省属高校与部属高校在办学资源的吸纳能力上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从年度预算收入上便可窥探全貌。以预算收入做参照,2021年笔者所在的江苏大学(本部)预算收入20.63亿元,而南京大学预算收入为86.39亿元,北京大学的预算收入为162.25亿元,清华大学的预算收入为317.25亿元,分别是江苏大学的4.19倍、7.86倍和15.38倍。财政的保障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高校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标尺,成为影响地方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但在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地方高校或省属院校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地方高校的高质量发展,既承担着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重要责任,也承担着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撑责任。如何有效结合地方高校的经费状况、师资状况、生源状况、基础设施保障状况等因素,在摸清地方高校底数的基础上,高质量地推进人才培养,不断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已经成为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研究生“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界定

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与变革是基于人才培养的客观实际需要。近年来,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日益引起学界的重视。如张腾霄、周铭从人才培养目标角度认为,研究生应当是“具有高度政治文化和业务知识的建国干部”(3)周铭,张腾霄.中国人民大学培养研究生的工作[J].人民教育,1951(2):16-17.。钟奉贤认为,研究生培养要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尤其是要“适应新时期总任务的需要”(4)钟奉贤.适应新时期总任务的需要,积极培养研究生[J].湖南医学院学报,1979(4):308.。在林功实看来,研究生培养要重点关注培养目标设计问题,“不能就教育论教育,应从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深化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改革”(5)林功实,白永毅.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渠道多样化的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89(6):60-63.。陶醒世认为,研究生培养模式建构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支撑在于导师作用的发挥,明确提出要努力做到把“导师的指导作用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6)陶醒世.导师的指导作用应贯串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J].高等教育研究,1981(4):35-36.。张子慧等从“学科建设”“培养水平提高”“研究生自律管理”等角度进行了探究,强调“人才培养、科技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模式建构(7)张子慧,李洪波,朱佶.积极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型[J].中国高等教育,1999(Z2):61-62.。甄良以为,研究生人才培养应关注“分类培养、人才特色和优势、培养质量提升”三方面问题(8)甄良,康君,英爽.建构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14-18.。梁传杰认为研究生培养模式要从内涵厘清、形成过程、分类标准、外部环境等角度进行把握(9)梁传杰,毕姗姗.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之反思[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1):11-15.。吕淑青等指出,“传统的研究生教育一对一的教育教学培养模式逐渐被取代,高校、科研机构、政府、企业四者协同培养成为今后研究生的主要培养方式”(10)吕淑青,肖鹏.研究生教育协同创新培养机制的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7(7):113-115.,在此模式下,能够充分调动各个主体的积极性,“将知识生产、教学、研究、知识转化等各个环节结合起来形成产学研循环机制,不再是参与教育群体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跨学科模式、创新中心模式、校内外协同建设,形成包含个人能力资本、社会关系资本、心理资本的复合型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11)黄瑶,王铭,马永红.以跨学科路径协同培养博士研究生[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6):24-28.。

综上所述,理论界就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究与实践,大致从目标-过程-内容-组织维度探究了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问题。基于这样的思路,本文在立足理论界共识的基础上深化培养模式意涵,以目标培养、过程管理、人文教育和思政工作作为基本维度来建构“四位一体”模式。“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导师+”的责任主体效用,即充分发挥导师和青年教师、党员干部和学生的自我管理效能,充分激发培养模式的内生动力,更好地助力人才培养。就研究生“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培养维度。在社会行为中,“每一个行动都是有动机的,但是在多数人类行动中,动机与行动的关系都并不简单,这种关系是以一系列事件及其环境条件为中介的”(12)西蒙.管理行为[M].杨砺,韩春立,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257.。“培养什么样的研究生”“如何培养研究生”以及“为谁培养研究生”始终是研究生教育的永恒主题和根本任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是“所涉及的各要素运行依据”(13)熊华军,佘清,尤小清.斯坦福大学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1):85-93.,是基于立德树人的需要对研究生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德行等方面所做的规范和要求,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考量:一是基于宏观层面的德性考量。德者人之资,这既要求研究生具备良好的德行,承担社会人所应承担的一切社会责任,同时也要求研究生在学科或领域内严守学术道德,心怀学术敬畏,保持学术尊严,维护学术声誉。二是基于学科或专业方向等中观或微观层面的理性与科学考量。经验一再表明,培养研究生的理性与科学精神至关重要,“理性会给一切人留下烙印,我们必须致力于理性;但这并不是指形而上学加像肥皂泡一样美丽而短暂的构思,它们使我们欢娱一时,旋即就爆炸了。唯有科学牢固地建设着;明天它将以同样的方法建设伦理学。科学的法规将毫无争议地处于支配地位”(14)彭加勒.最后的沉思[M].李醒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17.。

2.过程管理维度。一般情况下,“一切行为都包含着对特殊的行动方案所进行的有意或无意的选择;这些特殊的行动方案,是从活动者及他能影响、指使的那些人的一切具体可行的方案当中选择出来的”(15)西蒙.管理行为[M].杨砺,韩春立,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5.。研究生培养效果是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核心内容。在过程管理维度,要结合学科、专业发展、课题研究和研究生个人成长期待等内容,合理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指导和帮助研究生完成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相应任务,既要做到满项达标,也要做到专业发展的精进有功;同时还要加强研究生的课程管理,既要规范教师的讲课要求,做好教师授课的记录和督导,保证研究生在校教育的高效高质,也要规范课程的考核方式与成绩管理办法,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科学性,避免出现综合素质不达标的情况。

3.人文教育维度。人文素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核。从概念上看,“人文教育是关于文化和人性的教育, 旨在提高人性境界,塑造理想人格,其主要特征是凝练人文精神,锻造人文素质,陶冶人文素养, 提高文化品位,以及培养教育过程中体现人文精神”(16)蒋洪新.加强研究生人文教育之我见[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5):6-10.。研究生人文教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不是偶然的,而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研究生成长成才综合作用的结果。对研究生加强人文教育能使其更有效更透彻地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帮助理解科研生活的意义和目的,也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使其早日成为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研究生不是科研机器,而是有血有肉的社会人,这也客观要求研究生既要能够术业有专攻,又要能够通情达理,充满人文情怀。

4.思政工作维度。传统思政工作模式以专业或班级为基点来建构相应的组织,“四位一体”模块中的思政工作打破班级和专业界限,以研究生课题组为单位建设党团支部,以导师、骨干教师等为支部书记。相较于传统的思政工作模式,其优势在于能够保持党团支部的稳定性、传承性、互补性和融合性,团队能够在科研中相互了解,能够基于科研任务协同发力,既能够开展相应的丰富多彩的支部活动,又能够充分调动导师组和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导师与导师之间、导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导师组与学生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充分发挥优秀研究生导师党员、研究生党员在课题组建设中的作用,实现以党建带科研、以科研促党建,建立起研究生科研与党建相互促进的良好平台,既能够将党团组织的先进性、先锋性充分发挥出来,又能够让广大研究生润物于无声。

三、地方高校研究生“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方高校研究生“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发展中的结构,其含义和内容与人才培养实际需要还不尽契合,从具体表现看,主要有:

1.目标定位不精准。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是关系培养质量的关键,而地方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不精准的问题,主要表现就是统合性、宏观性目标较为明确,而微观性、个体性目标的精准性略有不足。从统合性的内容看,国家政策文件虽然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根本指向,对家国情怀、政治素养、道德品质、专业素质、创新精神等内容从宏观上进行明确,但目标体现为一定的虚向性,且实质性目标内容则需要研究生人才培养机构去落实和完善。作为一种标准性的文本规范和制度要求,目标定位只能提供一种宽泛性、精神性的指导,而具体的研究生培养机构需要对目标进行细化、雕琢和补充。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研究生培养机构都要设身处地、实事求是地结合自身情况对研究生人才培养提出适恰性内容。但限于各个研究生培养机构对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人才需要情况适恰性理解的差异,仅仅是机械地对应目标,换言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使得政策目标与培养过程的贯彻落实没有形成贯通性,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2.过程管理不细致。研究生人才培养是由一个连续不断的时点和事点构成的内容,是一个有跨度的持续过程。从宏观层面看,教育部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有一系列明确要求,尤其是在研究生入学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期考核、课程设计、毕业考核、学分要求、就业等方面。但限于各个高校、学科专业和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各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在具体过程管理上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有的过程管理较为宽泛,乃至于培养单位之间也存在着较大差异,甚至在同一个培养单位不同的部门或学科专业之间也存在着不同,有的侧重于课程分数、小论文、实验效果、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外审情况、答辩情况、研究生日常表现等指标考核,有的侧重于学分要求、就业等指标考核,也直接导致对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的关注点和侧重点出现差异,没有形成对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尤其是在研究生规范化管理上与人才培养实际不相适应,过程管理效果不尽理想。

3.人文教育内容不聚焦。人文教育在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着关键地位,是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厚植研究生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的重要支撑。面向未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要走引领性发展道路,意味着研究生教育必须进行深度改革”(17)张华,任静静,王宇婷.目标导向的研究生导师指导模式探析[J].大学教育,2013(6):50-51.。就现有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人文教育看,虽然人文教育作为一种补充性、扩展性的内容被加入到了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但对人文教育内容的设计和展开还不尽规范。一些研究生培养单位侧重于从形式上将人文教育课程设置于人才培养方案中,虽然开设人文教育类课程,但是导师人文教育指导、研究生人文素养评估、研究生人文教育效果评价等内容设计还较为粗浅,开设课程少且与拓展内容相关性不足、学术性研究与人文性关切的协同引领不足、专业性素质培养与人文性价值引导不协调等问题还较为普遍。

4.组织保障不充分。研究生人才培养是一个多主体协同协作的过程。研究生培养组织保障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生导师的地位和角色尚不够明晰。虽然文件中明确规定“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但在具体政策执行过程中,研究生导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学术和学业的教化上,并没有处理好与研究生辅导员或班主任、管理干部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导师自己,还是研究生培养单位都没有明确好角色和责任、权利和义务的关系问题。多头管理、多头牵动形成的复杂利益格局,使得研究生更多地倾向于“实惠”性或“有用”性主体,多数时候研究生也会根据个体偏好对认可主体进行一种主观性的选择。加之,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并没有着重激发培养主体的热情,尤其是带动力、示范力,距离人才实际培养需要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四、地方高校“四位一体”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路径

“四位一体”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涵盖目标培养、过程管理、人文教育、思政工作四个维度,建构和完善“四位一体”模式绝非朝夕之功,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入探究新路径新方法。

(一)坚持目标培养,为研究生人才培养确定方向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合理的目标既能激励导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又能激励学生努力实现自身的目标”(18)李锋亮,吴雨桐,面向新时代:推动研究生教育全方位高质量发展[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1):9-15.。可以说,目标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影响研究生人才培养效果的关键因素,既是明晰研究生培养方向的引领,也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加强研究生目标管理,有效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促使研究生明晰自身定位,更好地服务于课业需求和学术成长。研究生人才培养有以下两个方向:一是引领研究生未来方向。方向问题对于研究生成长成才具有决定作用。引领研究生未来方向包括两个层面,即人生方向和学术方向。引领人生方向就是教育引导广大研究生努力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不断树立和夯实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和指导实践,自觉砥砺心智,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恒劲担当作为,勇攀高峰。教育引导广大研究生自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把个体的成长成才与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有机融合起来;引领学术方向就是最大限度地将所学知识与中国式现代化最急需、最紧迫、最相关的需要相联系,扎根中国大地研究学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教育引导好广大研究生厚植家国情怀和科研情怀,涵养科研报国的赤子之情。导师要充分发挥作用,结合学生兴趣和自身视域范畴,共同协商确定研究目标,指导研究行为。需要清楚的是,导师对学生的领导力“不仅仅依赖于迫使顺从的官僚制权力或操纵顺从心理权力,而是基于思想、目标和价值”(19)托马斯·J.瑟吉奥万尼,等.教育管理学[M].黄崴,蔡灿新,黄晓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09.。二是规划好生活小目标和学习生涯现实目标。研究生培养环节要着力帮助研究生制订人才培养规划和着重标识重点任务,促使研究生明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和素质目标等;明晰研究生应具备的学习、科研能力等的达标情况;明晰研究生阶段应具备的情绪情感控制能力、团结协作意识等的达标情况;明晰研究生阶段应具备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研究生要主动聚焦自身学术成长或个人发展中涉及学术论文、学术计划、试验操持、科研项目、生活境遇困惑等问题,及时与教师交流沟通,不断修为成就自我,努力打造精湛的业务能力,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将来适应工作、创造美好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研究生锚定目标,精准定位发展方向是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应全力以赴做好做强。

(二)规范过程管理,为研究生人才培养创建科学的流程

强化研究生质量培养,必须注重过程管理,强化流程设计。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地方高校要善于谋划,通过“校—院—课题组”纵向管理结构和“课题组长引导—青年教师管理—博士具体落实—硕士参与”横向管理梯队来规范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学校研究生院负责招生、培养方案修订,资源配置,质量监控,学位送审与授予,肩负长远规划、统一部署、宏观调控的引领重任。二是严格规约。学校严格规范研究生管理人员和导师的“准入机制”,“重视政治素质的考察,把好政治方向关和师德师风关”,把思想政治素养作为遴选的必要条件,实施“一票否决”制。二级学院作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主体,统筹协调研究生院、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上令下行,充分发挥学院的管理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肩负着落实培养、质量监督、意见反馈的协调责任。坚持遵循“学术逻辑”,不断推进“知识生产”,明确“探索知识”和“传播高深学问”的要义,以此作为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的内在要求。以科研为导向建立课题组,开展研究生精细化管理,实现因材施教,及时掌握研究生群体的科研和思想动态。用“校—院—课题组”纵向管理结构协调各方,促进各方联动,科学把控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现实问题,精准预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潜在问题,有效掌控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同时,在课题组内构建横向管理梯队。课题组长负责设计研究生培养理念,规划科研方向,把握研究生培养进程,动态调整研究生科研任务,引导青年教师的成长,提高其育人本领;青年教师要与研究生精准对接,及时掌握研究生的科研和思想动态,发现问题,迅速反馈解决;让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积极参与课题组的卫生、安全等日常管理,形成自我管理机制;通过博士生、硕士生积极参与“传帮带”的科研指导,形成自主学习机制。三是推升提高。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要强化研究生独立科研素质的孕育和养成,要努力支持导师和导师组抓好研究生学术素养提升工作,充分发挥研究生学术论坛、研究生学术直接说、学术面对面、师生学术会、选题论证会等活动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学术攻坚能力,约束好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文献综述、方案设计、科学实验、数据分析、发表科技论文、申请国家专利、撰写高水平学位论文等环节,及时发现问题并辅以纠正,培育优良的学术氛围,建构和谐向上的团队文化,导学相长,促使研究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善始善终,求得真学问,练就真功夫。

(三)涵养人文教育,为研究生人才培养精心设计内容

培养研究生人文精神,美德教育和涵养必不可少,“美德是卓越的、绝非寻常的高尚美好的品德,远远高于世俗的、一般的品德。和蔼可亲的美德存在于一定程度的情感之中,它以其高雅、出人意料的敏感和亲切而令人吃惊。令人敬畏和可尊敬的美德存在于一定的自我控制之中”(20)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张春明,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21:352.。涵养人文教育,一是要转变观念。人文教育与观念、思维和认识直接相关,而观念的转变不是朝夕之功,地方高校应借助“服务质量年”“服务质量提升月”“服务理念六个一工程”“服务师生评”等活动努力转变学校管理者、辅导员、导师及导师团队、研究生的传统观念,把命令意识、指导意识改为服务意识、互相促进意识,滋养人文、涵养人文,理解研究生、关心研究生、帮助研究生,切实解决研究生的实际困难,注重人文知识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把人文教育融入研究生培养人才的全过程,培养研究生的完整健康人格。二是促进融合。人文教育不仅是科学研究的“调节器”,还是科学研究的“助推器”。要通过“国学经典研读品尝会”“国学经典专家说”“国学经典身边行”等活动提升课题组研究生导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人文底蕴,促使广大师生深耕国学经典著作、史书、中国共产党党史、毛泽东选集等书籍,“以文促科研”“以史促科研”,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普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雅艺术进校园” “廉洁文化进校园”等活动,邀请社科理论名家、传统文化名家等进校园、进课堂。精心打造“人文大讲堂”“教授大讲堂”等校园文化品牌,组织开展各类学术科技竞赛、文艺体育比赛等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利用雕塑、文化墙、宣传栏等推出校园文化成果,形成学校特色文化,发挥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作用,涵养和厚植文化生态。通过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三是师生合作。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而师生合作及其效果直接关系着研究生人才培养效果。在培养过程中,要引导研究生与导师基于学术目标自愿组成学术共同体,促进班级授课、共性培养模式向个性化教育和精细化培养模式转变,通过师生合作涵养“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成人”意识,加强教师与研究生间的互动联系。诚然,教师要率先垂范,“最好是促使教师们、家长们以及负责指导教育的人们这样理智地去理解我们自己时代的社会力量和运动以及教育制度在其中所担负的职责。如果教师心目中没有一个社会目标,这一点是不能成功的”(21)约翰·杜威.人的问题[M].傅统先,邱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55.。研究生导师不仅要做学理通达的经师,更要做厚植人文的人师,恪守教师尊严与荣誉,尊重研究生、帮助研究生、成就研究生,促使研究生向善向好的能力不断提高、持续和延展。

(四)创新思政工作,为研究生人才培养创新方式方法

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多维主体协同合作,尤其是要充分发挥导师第一责任人的作用,激发导师的主体意识,打破传统的党支部、团支部的条块育人模式,在研究生中建构导师引领型的“横纵结合模式”。一是明确导师为第一责任人,坚持研究生导师的引领作用,用制度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对于广大研究生导师而言,“要有足够的潜能适应变革带来的发展与进步,要不断地担当时代责任”。比较而言,研究生政策决策的传达与使用、党团工作的有序开展、科研教研工作的有序推进都离不开导师的配合与帮助,导师肩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广大教师要坚持做到育人为本、以德立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知行合一,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二是协同共促。注重激发多维主体的协同效用,实现共同育人、合力育人新格局,牢牢抓住人才培养的第一要义,聚焦研究生成长成才,明晰研究生人才培养的价值指向性,强化“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深层次追问,力争使每一个研究生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听取导师和导师组意见建议,通过“结对子、求合作、助地方”活动把政府职能部门、高校党团机构、科研院所、专业领域、研究生及家庭等多维主体要素吸纳到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来。明晰问题导向,厘清研究生培养的症结点,科学制订并不断调适政策,提升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积极构建多元育人新格局。三是示范带动。坚持党员示范,通过“党员示范岗”亮出身份,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堡垒作用。打破班级和专业界限,以研究生课题组为单位,建立研究生党支部和教师党支部,以课题组青年教师担任党支部书记,实现党建团建、思政工作和科研工作三者的深度融合,始终保持党团支部的稳定性、传承性、互补性和融合性。通过“挂牌工程”“展板优推”强化党员先锋作用,勇做阅读经典著作示范、科研业绩示范和传帮带示范,增强思政工作的亲和力、凝聚力以及科研工作的创造力。四是拓宽渠道。坚持与时俱进,扎实推进网络思政教育,通过微信、QQ、微博等网络媒体转发前沿科技动态、最新研究成果、论文写作技巧以及研究生听得懂、喜欢看、爱转发、乐点赞、鲜活生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事,满足学生科研和思想需求,使学生能便捷地了解更为广泛的科研、思政、人文等重要信息,不断孕育和涵养研究生的家国情怀、感恩之德、责任担当和守法之心,筑牢网络意识形态阵地。

总之,研究生“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人才培养体制的探索和实践,既受制于客观环境,也受政策、资源、主体认知等制约。要坚持目标培养、过程管理、人文教育、思政工作等模块的具体流程设计的与时俱进,做到顺势而行,不断与研究生具体个案相结合,与研究生人才培养实际相结合,与新时代立德树人目标相结合,坚持从细微之处着眼,坚持问题导向,注重问题解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坚持从学业和生活等维度夯实政策保障,坚持从小节和细节认真把握,分析问题、剖析问题,一点一滴地解决问题,一点一滴地积累效果,在“常”和“长”上下功夫,久久为功,才能打好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攻坚战。

猜你喜欢
四位一体导师研究生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导师的猫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推进“四位一体”土地制度改革
学习“四位一体”教学法,全面推行主体教育
和谐秘诀
真正的爱是使人自爱